跳转到内容

擴張新字體: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Liangent-bot留言 | 贡献
第18行: 第18行:


== 縮減使用 ==
== 縮減使用 ==
1990年制定的JIS X 0212({{Tsl|ja|補助漢字}})/增補了「{{lang|ja|鴎}}」「{{lang|ja|涜}}」「{{lang|ja|溌}}」等擴張新字體對應的正字體「{{lang|ja|鷗}}」「{{lang|ja|瀆}}」「{{lang|ja|潑}}」,但是由於沒有考慮對使用[[Shift JIS]]編碼的電腦的-{zh-cn:支持; zh-tw:支援}-,這些電腦依然無法顯示傳統字體。1992年,{{Tsl|ja|国語審議会|國語審議會}}認為,需要一個統一的字符編碼來解決各文字處理器字體不一的問題。
1990年制定的JIS X 0212({{Tsl|ja|補助漢字}})增補了「{{lang|ja|鴎}}」「{{lang|ja|涜}}」「{{lang|ja|溌}}」等擴張新字體對應的正字體「{{lang|ja|鷗}}」「{{lang|ja|瀆}}」「{{lang|ja|潑}}」,但是由於沒有考慮對使用[[Shift JIS]]編碼的電腦的-{zh-cn:支持; zh-tw:支援}-,這些電腦依然無法顯示傳統字體。1992年,{{Tsl|ja|国語審議会|國語審議會}}認為,需要一個統一的字符編碼來解決各文字處理器字體不一的問題。


[[2000年]]2月發佈的{{Tsl|ja|JIS X 0213}}:2000(新擴張JIS編碼),使Shift JIS編碼開始能夠顯示「{{lang|ja|鷗}}」「{{lang|ja|瀆}}」「{{lang|ja|潑}}」等正字體。
[[2000年]]2月發佈的{{Tsl|ja|JIS X 0213}}:2000(新擴張JIS編碼),使Shift JIS編碼開始能夠顯示「{{lang|ja|鷗}}」「{{lang|ja|瀆}}」「{{lang|ja|潑}}」等正字體。


同年12月,{{Tsl|ja|国語審議会|國語審議會}}發佈《[[表外漢字字体表]]》,確定了「表外漢字使用傳統字形」的方向(但亦有例外,例如「{{lang|ja|讃}}」使用了表內漢字「{{lang|ja|贊}}」簡「{{lang|ja|賛}}」的簡化方法)。
同年12月,{{Tsl|ja|国語審議会|國語審議會}}發佈《[[表外漢字字体表]]》,確定了「表外漢字使用傳統字形」的方向(但亦有例外,例如「{{lang|ja|讃}}」使用了表內漢字「{{lang|ja|贊}}」簡「{{lang|ja|賛}}」的簡化方法)。


[[2004年]]的{{Tsl|ja|JIS X 0213}}:2004(改正新擴張JIS編碼)更改了字形的細節,表外漢字的[[辵部]]由一點的「{{lang|ja|⻌}}」改為兩點的「{{lang|ja|⻍}}」。[[2007年]]1月發售的[[Windows Vista]]附帶的-{zh-cn:字体; zh-tw:字型;}-([[MS Gothic]]、{{Tsl|ja|MS 明朝}}的更新版和新加入的[[明瞭體|Meiryo]])採用了新標準,結果出現了「{{lang|ja|辻}}」等漢字在某些系統顯示為「{{lang|ja|⻌}}」部(一點),在另一些系統卻顯示為「{{lang|ja|⻍}}」部(兩點)的亂象。
[[2004年]]的{{Tsl|ja|JIS X 0213}}:2004(改正新擴張JIS編碼)更改了字形的細節,表外漢字的[[辵部]]由一點的「{{lang|ja|⻌}}」改為兩點的「{{lang|ja|⻍}}」。[[2007年]]1月發售的[[Windows Vista]]附帶的-{zh-cn:字体; zh-tw:字型;}-([[MS Gothic]]、{{Tsl|ja|MS 明朝}}的更新版和新加入的[[明瞭體|Meiryo]])採用了新標準,結果出現了「{{lang|ja|辻}}」等漢字在某些系統顯示為「{{lang|ja|⻌}}」部(一點),在另一些系統卻顯示為「{{lang|ja|⻍}}」部(兩點)的亂象。

2013年10月19日 (六) 10:58的版本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拡張新字体
假名かくちょうしんじたい
平文式罗马字Kakuchō Shinjitai
日語舊字體擴張新字體

擴張新字體是使用《常用漢字表》中簡化漢字的方法來類推簡化表外漢字產生的简笔字。擴張新字體不是日本的標準字體,在正式場合應以舊字體代替。

漢字表中的新字體

1949年,日本官方發佈《當用漢字字體表》,收錄1850個漢字,不少新字體成為標準漢字,例如「」、「」和「」分別被簡化為「」、「」和「」。後來,《常用漢字表》發佈,收錄1945字,該字表追加了若干新字體,例如「」、「」、「」簡化成「」、「」、「」,另外,已經在《當用漢字字體表》出現的「」字在該表中被簡化的「」字替代。此時,有357個舊字體簡化為新字體(由於「」、「」和「」被合併簡化為「」,新字體的數量只有355個)。

日本漢字簡化帶來的問題是,有相同構成部分的漢字並未統一簡化,導致簡化後字體不統一。例如《常用漢字表》內的「」、「」和「」被簡化成「」、「」和「」,而表外漢字「」、「」和「」右邊的「」不簡化為「」。相比之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化字時採用了類推簡化的方法,故沒有產生類似的問題。

擴張新字體的誕生

1950年代,《朝日新聞》使用簡化的《常用漢字表》表外漢字,如「」、「」和「」右邊的「」均被簡化為「」,這些簡化的漢字被稱為「朝日文字」,對日本社會用字影響巨大。

後來,擴張新字體也被收錄於JIS1978年的JIS C 6226-1978(旧JIS)中,「」、「」等少量表外字(10字左右)簡化為擴張新字體。

1983年制定的JIS X 0208:1983(新JIS)是首個大量收錄擴張新字體的字符集,其中,包括「鴎(鷗)」、「 涜(瀆)」、「溌(潑)」、「」、「」在內的299個(若包括「曽(曾)」「訛(譌)」則是301個)已收入舊JIS的漢字改為擴張新字體。當時,擴張新字體還不常用於印刷,但該字符集對此產生了巨大衝擊,尤其是人們發現「森鷗外」的「」只能以簡化的「」代替時,新的字符集廣為詬病。

縮減使用

1990年制定的JIS X 0212(補助漢字日语補助漢字)增補了「」「」「」等擴張新字體對應的正字體「」「」「」,但是由於沒有考慮對使用Shift JIS編碼的電腦的支持,這些電腦依然無法顯示傳統字體。1992年,國語審議會日语国語審議会認為,需要一個統一的字符編碼來解決各文字處理器字體不一的問題。

2000年2月發佈的JIS X 0213日语JIS X 0213:2000(新擴張JIS編碼),使Shift JIS編碼開始能夠顯示「」「」「」等正字體。

同年12月,國語審議會日语国語審議会發佈《表外漢字字体表》,確定了「表外漢字使用傳統字形」的方向(但亦有例外,例如「」使用了表內漢字「」簡作「」的簡化方法)。

2004年JIS X 0213日语JIS X 0213:2004(改正新擴張JIS編碼)更改了字形的細節,表外漢字的辵部由一點的「」改為兩點的「」。2007年1月發售的Windows Vista附帶的字体(MS GothicMS 明朝的更新版和新加入的Meiryo)採用了新標準,結果出現了「」等漢字在某些系統顯示為「」部(一點),在另一些系統卻顯示為「」部(兩點)的亂象。

朝日新聞社亦於2007年1月更改《朝日新聞》的表外漢字字形,使之符合《表外漢字字体表》的標準。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