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精神病理模式 (犯罪學):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Wikitim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Wikitim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第2行: 第2行:
偏差行為的'''精神病學模式'''(psychopathological models of deviance)曾主宰過精神病患的犯罪預測與矯治之研究。
偏差行為的'''精神病學模式'''(psychopathological models of deviance)曾主宰過精神病患的犯罪預測與矯治之研究。


在'''犯罪原因的認識和犯罪(再犯)預測'''上,精神病學模式重視的變數主要是與精神問題、心理問題相關的,像是:[[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焦慮疾患|焦慮]]、[[重度憂鬱]]、[[躁鬱症]]等等。——雖然實際上這些因子的預測力大多很弱,[[相关系数|相關係數]]最高的也不到0.3,不過學界還是曾追逐這條錯誤路線好一段時間。<ref>{{cite book
在'''犯罪原因的認識和犯罪(再犯)預測'''上,精神病學模式重視的變數主要是與精神問題、心理問題相關的,像是:[[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焦慮疾患|焦慮]]、[[重度憂鬱]]、[[躁鬱症]]等等。——雖然實際上這些因子的預測力大多很弱,[[相关系数|相關係數]]最高的也不到0.3,不過學界還是曾追逐這條錯誤路線好一段時間。<ref name="PCC">{{cite book
| last1=Andrews
| last1=Andrews
| first1=Donald Authur
| first1=Donald Authur
第22行: 第22行:
這種矯治計畫的成果很令人失望,研究發現大部分是無效的,表現最差的正好是那些鎖定精神疾病症狀的計畫。也因此,媒體在報導精神病患的犯罪人(尤其性犯罪人)時,經常以聳動的口吻渲染恐懼:「效果有限,永難治癒!」<ref>{{Cite video|title = 精神科醫師:"刑後治療" 效果有限,永難治癒!|url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KRGAebVLt4|work = [[Youtube]]|publisher = [[華視]]新聞|date = 2010-09-17|accessdate = 2013-11-01|language = zh-tw|location = [[中華民國]]([[台灣]])}}</ref>
這種矯治計畫的成果很令人失望,研究發現大部分是無效的,表現最差的正好是那些鎖定精神疾病症狀的計畫。也因此,媒體在報導精神病患的犯罪人(尤其性犯罪人)時,經常以聳動的口吻渲染恐懼:「效果有限,永難治癒!」<ref>{{Cite video|title = 精神科醫師:"刑後治療" 效果有限,永難治癒!|url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KRGAebVLt4|work = [[Youtube]]|publisher = [[華視]]新聞|date = 2010-09-17|accessdate = 2013-11-01|language = zh-tw|location = [[中華民國]]([[台灣]])}}</ref>


然而情勢轉變中。近十餘年來,主要來自[[犯罪心理學]]的研究得出:用藥只能短暫抑制生理反應,若能捨精神病學模式,改採在矯治一般犯罪人時效果卓越的[[認知行為療法]],並注意'''「風險-需求-反應性」原則'''(簡稱'''RNR原則''',principles of risk, need and responsivity),將能收到明顯優於精神病學模式的效果。
然而情勢轉變中。近十餘年來,主要來自[[犯罪心理學]]的研究得出:用藥只能短暫抑制生理反應,若能捨精神病學模式,改採在矯治一般犯罪人時效果卓越的[[認知行為療法]],並注意'''「風險-需求-反應性」原則'''(簡稱'''RNR原則''',principles of risk, need and responsivity),將能收到明顯優於精神病學模式的效果。<ref name="PCC"></ref>


==註腳==
==註腳==

2013年11月1日 (五) 09:55的版本

犯罪學
子領域
犯罪生物學
犯罪社會學 | 犯罪心理學
刑罰學 | 刑事政策 | 受害者學
學派
<依知識論立場>
古典學派 | 實證學派
新古典學派
<依地理位置>
義大利學派 | 芝加哥學派
法蘭克福學派
<依社會、哲學、政治理論>
衝突犯罪學 | 環境犯罪學
馬克思主義犯罪學英语Marxist criminology
女性主義犯罪學
左翼現實主義 | 右翼現實主義
整合犯罪學 | 後現代主義
犯罪原因理论
(大致依時間先後)
功利主義(古典理論)
生來犯罪人 | 精神病學模式
紧张理论 | 差別接觸理論
次文化理論 | 社会控制理论
標籤理論 | 明恥整合理論
理性選擇理論 | 自我发展论
日常活動理論 | 破窗理論
一般人格與認知社會學習理論
衍生的刑罰理論
(大致依時間先後)
應報理論 | 嚇阻理論
預防理論 | 矯治模式
罪有應得理論 | 修復性司法
新應報理論 | 表達性刑罰理論
重要概念
犯罪 | 暴力 | 人性
連環殺手 | 少年犯罪
白領犯罪 | 社會階級
社会解体英语Social disorganization theory | 社会分化
文化失範 | 文化冲突
组织型犯罪 | 受害者
毒品 | 回避机制
越軌 | 刑法 | 司法程序
刑罰 | 保安處分
监狱 | 虐囚 | 監獄人權
規訓與懲罰 | 瘋癲與文明
死刑存廢問題
社區處遇 | 轉向處遇
少年感化院 | 中途之家
更生人 | 更生中心
再犯 | 累犯
相关学科
心理學 | 社会学 | 精神醫學
刑事學 | 法医学

偏差行為的精神病學模式(psychopathological models of deviance)曾主宰過精神病患的犯罪預測與矯治之研究。

犯罪原因的認識和犯罪(再犯)預測上,精神病學模式重視的變數主要是與精神問題、心理問題相關的,像是:精神分裂焦慮重度憂鬱躁鬱症等等。——雖然實際上這些因子的預測力大多很弱,相關係數最高的也不到0.3,不過學界還是曾追逐這條錯誤路線好一段時間。[1]

精神病犯罪人矯治

矯治上,精神病學模式對待精神病的犯罪人和一般無犯罪的精神病患相同,例如:憂鬱症的犯人可能被開給抗憂鬱藥物(像是百憂解),躁鬱症的犯人可能被開給鋰鹽(Lithium),精神分裂症的犯人可能被開給鎮定劑(tranquilizer)。直到症狀被消除了(或者,至少症狀控制住了),患者才被認為是「治癒」,不再需要治療

這種矯治計畫的成果很令人失望,研究發現大部分是無效的,表現最差的正好是那些鎖定精神疾病症狀的計畫。也因此,媒體在報導精神病患的犯罪人(尤其性犯罪人)時,經常以聳動的口吻渲染恐懼:「效果有限,永難治癒!」[2]

然而情勢轉變中。近十餘年來,主要來自犯罪心理學的研究得出:用藥只能短暫抑制生理反應,若能捨精神病學模式,改採在矯治一般犯罪人時效果卓越的認知行為療法,並注意「風險-需求-反應性」原則(簡稱RNR原則,principles of risk, need and responsivity),將能收到明顯優於精神病學模式的效果。[1]

註腳

  1. ^ 1.0 1.1 Andrews, Donald Authur; Bonta, James. The Prediction of Criminal Behavior Among MDOs. In: Ch 14. Criminal Subtypes: From the Common to the Exceptional. The Psychology of Criminal Conduct 5th ed. Amsterdam, Boston et al.: Anderson Publishing, Lexis Nexis. 2010. ISBN 978-1-4224-6329-1 (英语). 
  2. ^ 精神科醫師:"刑後治療" 效果有限,永難治癒!. Youtube (中華民國台灣): 華視新聞). 2010-09-17 [2013-11-01]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