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香港節: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參見:​ 內容擴充
Orangemoon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第2行: 第2行:
[[File:Hkfestival1969.jpg|thumb|300px|1969年第一屆香港節設於[[維多利亞港]]的燈飾]]
[[File:Hkfestival1969.jpg|thumb|300px|1969年第一屆香港節設於[[維多利亞港]]的燈飾]]


'''香港節'''是由[[港英政府|香港殖民地政府]]發起,由政府及商業機構共同贊助,與各區市民合辦<ref name="香港雜評"/>,於1969年、1971年和1973年在[[香港]]舉辦的大型慶祝活動,[[香港開埠]]以來的首次同類活動。它被形容為「香港有史以來單純為市民而設的最具野心而最多采多姿的娛樂節目」。<ref name="香港雜評">[http://commentshk.blogspot.com/2009/01/blog-post_2590.html 信報財經新聞-特稿: 沈旭暉、張玉珍、周臻樞:香港節與香港精神(昔日國際都會系列.十)]</ref><ref name="郵票">[http://www.hkstmp.com/711102.htm 香港節紀念票]</ref>
'''香港節'''是由[[港英政府|香港殖民地政府]]發起,由政府及商業機構共同贊助,與各區市民合辦<ref name="香港雜評"/>於1969年、1971年和1973年在[[香港]]舉辦的大型慶祝活動,[[香港開埠]]以來的首次同類活動。它被形容為「香港有史以來單純為市民而設的最具野心而最多采多姿的娛樂節目」。<ref name="香港雜評">[http://commentshk.blogspot.com/2009/01/blog-post_2590.html 信報財經新聞-特稿: 沈旭暉、張玉珍、周臻樞:香港節與香港精神(昔日國際都會系列.十)]</ref><ref name="郵票">[http://www.hkstmp.com/711102.htm 香港節紀念票]</ref>


==起因==
==起因==
香港政府舉辦香港節的主要目的,是由於1960年代[[香港]]經歷[[文化大革命]]引發[[六七暴動]],香港政府需要疏導民怨和安撫民心,加強香港年青人對香港的歸屬感;除希望可以營造出歌舞昇平的氣氛,並且希望市民能以「香港人」的身份,慶祝「自己的」地方<ref name="香港雜評"/><ref name="郵票"/>。
香港政府舉辦香港節的主要目的,是由於1960年代[[香港]]經歷[[文化大革命]]引發[[六七暴動]],香港政府需要疏導民怨和安撫民心,加強香港年青人對香港的歸屬感;除希望可以營造出歌舞昇平的氣氛,並且希望市民能以「香港人」的身份,慶祝「自己的」地方<ref name="香港雜評"/><ref name="郵票"/>。


早於1966年爆發[[天星小輪加價事件]]後,港府於1967年發表了《九龍騷動調查委員會報告書》,建議提出「要利用青少年活動疏導青少年過剩的精力,作為預防社會騷動方法之一」。1968年,香港政府成立一個指導委員會,研究為香港安排一星期的娛樂的可行性。1969年初,委員會獲撥款200萬港元籌辦香港節。籌辦人為香港節事務主任[[黎保德]]、中央節目委員會主席[[沙利士]]([[香港市政局]]主席),口號為「色、聲、動、參加、介入及影響」,希望能全民參與。<ref name="香港雜評"/>
早於1966年爆發[[天星小輪加價事件]]後,港府於1967年發表了《九龍騷動調查委員會報告書》,建議提出「要利用青少年活動疏導青少年過剩的精力,作為預防社會騷動方法之一」。1968年,香港政府成立一個指導委員會,研究為香港安排一星期的娛樂的可行性。1969年初,委員會獲撥款200萬港元籌辦香港節。籌辦人為香港節事務主任[[黎保德]]、中央節目委員會主席[[沙利士]]([[香港市政局]]主席),口號為「色、聲、動、參加、介入及影響」希望能全民參與。<ref name="香港雜評"/>


==內容==
==內容==
1969年12月6日至15日,籌備了超過7個月、耗資達400萬港元的第一屆香港節正式舉行,於香港各地提供了各式各樣的活動,參觀人次超過500,000,當中更包括不少外地遊客。一系列的活動以[[中國文化]]傳統為主題,性質主要是文娛康樂活動,還包括了郵票、古董、書畫和花卉等展覽,亦有軍操表演、嘉年華會、舞會、時裝表演、歌唱比賽、環島競步和「香港節小姐」選美比賽等節目。亮燈儀式於1969年12月9日在[[尖沙咀]]舉行,[[彌敦道]]上演花車巡遊。1973年還製造極量香港節念銀章,設計美觀大方,雙龍襯托維港和尖沙咀鐘樓景色,背面有香港節徽號。現時只有部分尚存,十分罕有。{{来源请求}}
1969年12月6日至15日,籌備了超過7個月、耗資達400萬港元的第一屆香港節正式舉行,於香港各地提供了各式各樣的活動,參觀人次超過500,000,當中更包括不少外地遊客。一系列的活動以[[中國文化]]傳統為主題,性質主要是文娛康樂活動,還包括了郵票、古董、書畫和花卉等展覽,亦有軍操表演、嘉年華會、舞會、時裝表演、歌唱比賽、環島競步和「香港節小姐」選美比賽等節目。亮燈儀式於1969年12月9日在[[尖沙咀]]舉行,[[彌敦道]]上演花車巡遊。1973年還製造極量香港節念銀章,設計美觀大方,雙龍襯托維港和尖沙咀鐘樓景色,背面有香港節徽號。現時只有部分尚存,十分罕有。{{来源请求}}


==結果==
==結果==
第16行: 第16行:


==參見==
==參見==
*[[香港週]](1967年舉行,旨在宣傳[[香港品牌產品]])
*[[香港週]]
*[[家是香港]]
*[[家是香港]]



2013年11月9日 (六) 03:37的版本

1969年第一屆香港節設於維多利亞港的燈飾

香港節是由香港殖民地政府發起,由政府及商業機構共同贊助,與各區市民合辦[1],於1969年、1971年和1973年在香港舉辦的大型慶祝活動,為香港開埠以來的首次同類活動。它被形容為「香港有史以來單純為市民而設的最具野心而最多采多姿的娛樂節目」。[1][2]

起因

香港政府舉辦香港節的主要目的,是由於1960年代香港經歷文化大革命引發六七暴動,香港政府需要疏導民怨和安撫民心,加強香港年青人對香港的歸屬感;除希望可以營造出歌舞昇平的氣氛,並且希望市民能以「香港人」的身份,慶祝「自己的」地方[1][2]

早於1966年爆發天星小輪加價事件後,港府於1967年發表了《九龍騷動調查委員會報告書》,建議提出「要利用青少年活動疏導青少年過剩的精力,作為預防社會騷動方法之一」。1968年,香港政府成立一個指導委員會,研究為香港安排一星期的娛樂的可行性。1969年初,委員會獲撥款200萬港元籌辦香港節。籌辦人為香港節事務主任黎保德、中央節目委員會主席沙利士香港市政局主席),口號為「色、聲、動、參加、介入及影響」,希望能全民參與。[1]

內容

1969年12月6日至15日,籌備了超過7個月、耗資達400萬港元的第一屆香港節正式舉行,於香港各地提供了各式各樣的活動,參觀人次超過500,000,當中更包括不少外地遊客。一系列的活動以中國文化傳統為主題,性質主要是文娛康樂活動,還包括了郵票、古董、書畫和花卉等展覽,亦有軍操表演、嘉年華會、舞會、時裝表演、歌唱比賽、環島競步和「香港節小姐」選美比賽等節目。亮燈儀式於1969年12月9日在尖沙咀舉行,彌敦道上演花車巡遊。1973年還製造極小量香港節紀念銀章,設計美觀大方,雙龍襯托維港和尖沙咀鐘樓景色,背面有香港節徽號。現時只有部分尚存,十分罕有。[來源請求]

結果

其後香港節曾先後於1971年與1973年舉辦過兩屆,但規模比第一屆為小,市民的踴躍程度亦大為減低。加上香港政府也認為香港節已經達到其成效,故此之後便再沒有舉辦。

參見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信報財經新聞-特稿: 沈旭暉、張玉珍、周臻樞:香港節與香港精神(昔日國際都會系列.十)
  2. ^ 2.0 2.1 香港節紀念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