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色,戒: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添加{{copyedit}}和{{expand}}标记到条目 (TW)
Yinweichen-bot留言 | 贡献
機械人根據格式手冊移除多餘日期內鏈
第2行: 第2行:
{{copyedit|time=2013-04-03T04:17:50+00:00}}
{{copyedit|time=2013-04-03T04:17:50+00:00}}
{{expand|time=2013-04-03T04:17:50+00:00}}
{{expand|time=2013-04-03T04:17:50+00:00}}
《'''色,戒'''》是著名[[華人]]小說家[[張愛玲]]撰寫的一篇[[短篇小說]],故事的背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太平洋戰爭]]發生前後的[[上海]]與[[香港]]([[1939]]—[[1942]]),故事描述一名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服務的大學話劇團裡的年輕女演員王佳芝,自甘充當誘餌,密謀暗殺[[汪精衛政府]]裡的一名特務頭目易先生。這篇小說於[[1978年]][[4月11日]]在[[台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上問世,之後收錄在一本名為《[[惘然記]]》的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中,由台灣[[皇冠出版社]]出版。2007年改編成[[色,戒 (電影)|同名電影]],由[[李安]]執導,電影公演時因多個話題而轟動中、港、台各地的華人社會。
《'''色,戒'''》是著名[[華人]]小說家[[張愛玲]]撰寫的一篇[[短篇小說]],故事的背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太平洋戰爭]]發生前後的[[上海]]與[[香港]](1939—1942年),故事描述一名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服務的大學話劇團裡的年輕女演員王佳芝,自甘充當誘餌,密謀暗殺[[汪精衛政府]]裡的一名特務頭目易先生。這篇小說於1978年4月11日在[[台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上問世,之後收錄在一本名為《[[惘然記]]》的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中,由台灣[[皇冠出版社]]出版。2007年改編成[[色,戒 (電影)|同名電影]],由[[李安]]執導,電影公演時因多個話題而轟動中、港、台各地的華人社會。


《色,戒》源自張愛玲在1950年代寫成的英文短篇《諜戒》(''The Spyring'',但該作品曾一度被命名為《請客請客》),其原文一直僅存在於張愛玲與友人間的往返書信中,未曾實際發表,直至[[2008年]]3月,才在[[香港]]的文化雜誌《[[瞄]]》中全文刊載<ref>[http://zonaeuropa.com/culture/c20080302_1.htm ESWN Culture Blog]</ref>。
《色,戒》源自張愛玲在1950年代寫成的英文短篇《諜戒》(''The Spyring'',但該作品曾一度被命名為《請客請客》),其原文一直僅存在於張愛玲與友人間的往返書信中,未曾實際發表,直至2008年3月,才在[[香港]]的文化雜誌《[[瞄]]》中全文刊載<ref>[http://zonaeuropa.com/culture/c20080302_1.htm ESWN Culture Blog]</ref>。


==註釋==
==註釋==

2014年3月5日 (三) 13:54的版本

色,戒》是著名華人小說家張愛玲撰寫的一篇短篇小說,故事的背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太平洋戰爭發生前後的上海香港(1939年—1942年),故事描述一名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服務的大學話劇團裡的年輕女演員王佳芝,自甘充當誘餌,密謀暗殺汪精衛政府裡的一名特務頭目易先生。這篇小說於1978年4月11日在台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上問世,之後收錄在一本名為《惘然記》的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中,由台灣皇冠出版社出版。2007年改編成同名電影,由李安執導,電影公演時因多個話題而轟動中、港、台各地的華人社會。

《色,戒》源自張愛玲在1950年代寫成的英文短篇《諜戒》(The Spyring,但該作品曾一度被命名為《請客請客》),其原文一直僅存在於張愛玲與友人間的往返書信中,未曾實際發表,直至2008年3月,才在香港的文化雜誌《》中全文刊載[1]

註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