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諱:修订间差异
新條目 |
|||
第1行: | 第1行: | ||
'''名諱'''是[[中國]]、[[日本]]等[[東亞]][[漢字文化圈]]中對[[人名]]的另一稱呼。在漢字文代圈以外都有同様概念,在[[英語]]中的「''True name''」亦是這個意思。 |
|||
#REDIRECT [[避讳]] |
|||
== 概要 == |
|||
在古代有避免直呼貴人和死者[[本名]]的習慣,這個習慣被稱為[[避諱]]。在[[秦朝]]以前,「諱」只用來稱呼死人,從秦朝開始則是生人和死人都會使用,而在日本更轉化為專指人的本名。而除了以「諱」來稱呼別人以外,還會使用「[[表字]]」。 |
|||
親人和主君可以直稱其諱,其他人如果以諱來稱呼人則被認為是極之無禮的事。 |
|||
[[僧侶]]在[[受戒]]時所取的[[法名]]並以佛們弟子的身份取的新名都算是諱([[法諱]]),不過好像沒有避諱。 |
|||
在日本有向僧侶或[[葬禮]]中死者授與[[戒名]]的儀式。因此在現在和諱和[[諡]]已經被混同,在現代[[日本語]]中亦被當成為同義詞使用。 |
|||
== 例子 == |
|||
以中國開始的[[東亞]][[漢字文化圈]]中,為了避諱而使用了許多稱呼。 |
|||
=== 字 === |
|||
對成人以[[表字]]來代替名諱。 |
|||
*陶潛(諱)-[[陶淵明]](字) |
|||
*郭開貞(諱)-[[郭沫若]](字) |
|||
在[[朝鮮]]半島亦有使用這種方式。 |
|||
*[[趙光祖]](諱)-趙孝直(字) |
|||
=== 號 === |
|||
對[[文人]]、知識人的稱呼。 |
|||
*[[蘇軾]](諱)-蘇東坡(號) |
|||
*[[孫文]](諱)-孫中山(號) |
|||
在朝鮮半島亦有使用這種方式。 |
|||
*[[李珥]](諱)-李栗谷(號) |
|||
*[[許楚姬]](諱)-許蘭雪軒(號) |
|||
在[[越南]]亦有使用這種方式。 |
|||
*[[阮廌]](諱)-阮抑齋(號) |
|||
*[[阮攸]](諱)-阮清軒(號) |
|||
在[[日本]]的[[江戶時代]]非常盛行使用。 |
|||
*新井君美(諱)-[[新井白石]](號) |
|||
*吉田矩方(諱)-[[吉田松陰]](號) |
|||
*[[平山行藏|平山潛]](諱) - 平山子龍(號) |
|||
=== 諡 === |
|||
在死後因為功績而被賜予爵位的情況下,為以[[諡]]來代替諱。 |
|||
*[[諸葛亮]](諱)-諸葛武侯(諡) |
|||
*[[王安石]](諱)-王文公(諡) |
|||
在朝鮮半島亦有使用這種方式。 |
|||
*[[李舜臣]](諱)-李忠武公(諡) |
|||
在日本的江戶時代亦有使用這種方式。 |
|||
*[[德川光圀]](諱)-德川義公(諡) |
|||
*[[伊達政宗]](諱)-伊達貞山公(諡) |
|||
=== 官名 === |
|||
對有官職的人物會以官名代替諱來使用。 |
|||
*[[嵇康]](諱)-嵇中散(官名) |
|||
*[[杜甫]](諱)-杜工部(官名) |
|||
對[[刺史]]等地方官會以統治的地方名來稱呼其人。 |
|||
*[[劉備]](諱)-劉豫州(官名) |
|||
*[[柳宗元]](諱)-柳柳州(官名) |
|||
在日本亦有使用這種方式。 |
|||
*[[伴善男]](諱)-伴大納言(官名) |
|||
以[[唐名 (日本稱號)|唐名]]等中國風的官名來稱呼的情況亦相當多。 |
|||
*[[平清盛]](諱)-平相國(官名) |
|||
*[[德川家康]](諱)-德川內府(官名) |
|||
還有如果擁有[[受領名]]的話,都會以統治的國名來稱呼其人。 |
|||
*[[勝海舟|勝義邦]](諱)-勝安房(官名) |
|||
但是在[[中世紀]]以後的[[日本]],因為[[武士 (日本)|武士]]階級的人都會在沒有任官的情況下以[[百官名]]和受領名自稱,在這些情況下,到底是實際的官職還是單純的自稱已經不能分辨。例如[[織田信長]]被朝廷任命為[[右大臣]],於是會有織田「右府」(右大臣的唐名)的稱呼。但是廣為人知的織田「上總介」完全是自稱的。而[[左衛門]]、[[右衛門]]、[[兵衛]]等官名亦被頻繁地使用著,因此這些官名就被當作平民的名字使用。 |
|||
=== 輩份排行 === |
|||
亦會有以輩份來代替諱的情況。 |
|||
*[[朱元璋]](諱)-朱重八(輩行) |
|||
*[[白居易]](諱)-白二十二(輩行) |
|||
在朝鮮半島亦有使用這種方式。 |
|||
*金昌洙(諱)-[[金九]](輩行) |
|||
在日本亦有使用這種方式。 |
|||
*那須宗隆(諱)-[[那須與一]](輩行) |
|||
*天草時貞(諱)-[[天草四郎]](輩行) |
|||
不過日本是以輩份來作為[[假名]](通稱)的命名方法之一。 |
|||
=== 本籍 === |
|||
亦有以本籍的郡名來代替諱來使用的情況。 |
|||
*[[孟浩然]](諱)-孟襄陽(本籍) |
|||
*[[康有為]](諱)-康南海(本籍) |
|||
== 系字(通字) == |
|||
在古代的[[中國]]和[[朝鮮半島]]有在同一血統中同世代的人共用諱中特定字的習慣,這個字被稱為「'''系字'''」或「'''通字'''」。 |
|||
中國在[[南北朝時代]]以後,名字出現了使用兩個字的情況,而在這兩個字中的其他一個字會被兄弟、從兄弟等同族男子共用來用作確認一族中的長幼次序。而且可以是使用相同部首的文字為系字(例如[[蘇軾]]和[[蘇轍]])。而在兩代之間亦可以有取用特定系字的規則,例如前代是用「水」系文字的話,根據[[五行]]學説中水生木的原理,下一代就會使用「木」系文字。 |
|||
在日本於[[平安時代]]初期亦有這種習慣,後來諱的一字被當作通字並廣泛用在一族中使用。 |
|||
== 日本 == |
|||
=== 在日本使用諱的歷史 === |
|||
{{japanese|japanese=諱/忌み名|kana=いみな|romaji=Imina}} |
|||
{{japanese|japanese=真名|kana=まな|romaji=Mana}} |
|||
在古代[[日本]],每個人的名字都可以以[[訓讀]]來讀出來,但是就顯得十分冗長,於是[[嵯峨天皇]]就根據[[遣唐使]][[菅原清公]]的進言,把男子名字中的兩個漢字變成一字一音,女子的名字則變成「~子」,落實使用漢風的名字。 |
|||
由此,把[[中國]]傳統的命名習慣引入後,在名字以[[漢文]]表記的情況下就與中國同様稱為諱。 |
|||
日本和中國一様有真名與靈魂相連的宗教思想。因此在[[平安時代]],[[武士 (日本)|武士]]等人在建立主從或師弟關係時,會向主君或師匠提交寫下自己名字的名簿。而因為日本古代女性除了親子關係和夫婦關係以外,很少會有社會的主從關係,因此一般而言,她們的名字都會被秘密匿藏,即使是特別活躍的人物,在後世實名不明的情況相當普遍。這就是[[清少納言]]、[[紫式部]]、[[菅原孝標女]]的實名不明的原因([[少納言]]和[[式部]]是作為[[女房]]的官職名。而孝標女更是直接父親[[菅原孝標]]的名字創造出來的)。 |
|||
而在平安時代以後的貴人是以居住的邸宅所在地的地名或官職名等變為自己的通稱,武士等身分低下的人會以太郎、次郎等兄弟出生次序來命名,這種通稱被航為[[假名]]。關於假名,在[[室町時代]]以後,出現了以官職[[百官名]]、[[東百官]]為人名的情況,此種與諱作區別的通稱作為人名的情況一直持續至[[明治時代]]為止。 |
|||
直到明治,1870年([[明治]]3年)12月22日的[[太政官]]宣佈「{{lang|ja|在官之輩名称之儀是迄苗字官相署シ来候処自今官苗字実名相署シ可申事}}」、1871年(明治4年)10月12日的太政官宣佈「{{lang|ja|自今位記官記ヲ始メ一切公用ノ文書ニ姓尸ヲ除キ苗字実名ノミ相用候事}}」、1872年(明治5年)5月7日的太政官宣佈「{{lang|ja|従来通称名乗両様相用来候輩自今一名タルヘキ事}}」,於是官方正式廢止諱和通稱。所有日本國民的[[戶籍]]都要以「氏」和「名」來登錄,此前持有多個名字(同時擁有諱和通稱)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選擇來登錄戶籍的「名」,登錄時沒有婚姻或養子關係的人禁止改名。當時以[[明治政府]]高官為例,[[伊藤博文]]以諱、[[板垣退助]]則以通稱(板垣的諱是正形)來登錄。 |
|||
=== 通字 === |
|||
{{japanese|japanese=通字|kana=とおりじ|romaji=Tōriji}} |
|||
{{japanese|japanese=系字|kana=けいじ|romaji=Keiji}} |
|||
在日本對於「某人物的諱被使用同一漢字是對這個人物的不敬」的觀念上與中國和朝鮮不同,甚至是相反。 |
|||
[[平安時代]]中期,漢字名字使用兩個字的情況變得普遍,在後來的日本,「通字」、「系字」都被家旗代代繼承,先祖的名字中的特定文字會被當作諱。在平安後期以後的[[皇室]]中,歷代[[天皇]]大半會以諱字「仁」來改名。 |
|||
;例子(特別是[[武家]]): |
|||
*[[伊勢平氏]]-「盛」 |
|||
*[[房總平氏]]([[上總氏]]・[[千葉氏]]・[[相馬氏]])-「常」、「胤」 |
|||
*[[秩父平氏]]([[畠山氏 (平姓)|畠山氏]]・[[河越氏]]・[[江戶氏]])-「重」 |
|||
*[[三浦氏]]・[[和田氏]]-「義」 |
|||
*[[鎌倉氏]]([[大庭氏]]・[[梶原氏]]・[[長尾氏]])-「景」 |
|||
*[[北條氏|鎌倉北條氏]]-「時」 |
|||
*[[伊勢氏]]- 「貞」 |
|||
*[[河內源氏]]-「義」、「賴」 |
|||
*[[足利氏]]([[吉良氏]]・[[斯波氏]])-「義」、「氏」 |
|||
*:[[足利將軍家]]使用「義」[[鎌倉公方]]家及其後裔[[古河公方]]家、[[喜連川氏]]使用「氏」 |
|||
*[[畠山氏|畠山氏 (源姓)]]-「政」、「國」 |
|||
*:庶流能登畠山氏使用「義」。 |
|||
*[[細川氏]]-「元」、「之」、「護」 |
|||
*:宗家京兆家使用「元」、「之」。「護」是[[幕末]]期以後的肥後細川家所使用。 |
|||
*[[一色氏]]-「範」、「義」 |
|||
*[[今川氏]]-「範」、「氏」 |
|||
*[[山名氏]]-「豐」 |
|||
*[[新田氏]]-「義」、「氏」 |
|||
*[[佐竹氏]]-「義」 |
|||
*[[武田氏]]-「信」 |
|||
*[[小笠原氏]]・[[三好氏]]-「長」 |
|||
*:小笠原氏的[[小倉藩]]主家使用「忠」。 |
|||
*[[攝津源氏]]([[多田氏]]・[[土岐氏]]・[[明智氏]])-「賴」、「光」、「綱」 |
|||
*[[淺野氏]]-「長」 |
|||
*[[佐佐木氏]]([[六角氏]]・[[京極氏]]・[[尼子氏]]・[[朽木氏]])-「綱」、「高」、「賴」、「久」 |
|||
*[[黑田氏]]-「長」 |
|||
*[[榊原氏]]-「政」 |
|||
*[[大江氏]]([[越後北條氏]]・[[毛利氏]])-「廣」、「元」 |
|||
*[[後北條氏|小田原北條氏]]-「氏」 |
|||
*[[安東氏]]([[秋田氏]]・[[下國氏]])-「季」 |
|||
*[[藤姓足利氏]]・[[佐野氏]]-「綱」 |
|||
*[[小山氏]]-「政」 |
|||
*[[結城氏]]-「朝」 |
|||
*[[奥州藤原氏]]-「衡」 |
|||
*[[上杉氏]]-「憲」 |
|||
*[[織田氏]]([[津田氏]])-「廣」、「定」、「信」、「長」 |
|||
*[[伊達氏]]-「宗」、「村」 |
|||
*[[井伊氏]]-「直」 |
|||
*[[德川氏]]([[松平氏]])-「忠」、「康」、「家」 |
|||
*[[酒井氏]]-「忠」 |
|||
*[[本多氏]]-「忠」、「正」、「重」、「康」 |
|||
*[[河野氏]]-「通」 |
|||
*[[大內氏]]-「弘」 |
|||
*[[少弐氏]]-「賴」、「資」 |
|||
*[[鍋島氏]]-「直」、「茂」 |
|||
*[[菊池氏]]-「武」 |
|||
*[[大友氏]]-「親」 |
|||
*[[島津氏]]-「久」、「忠」 |
|||
*[[赤松氏]]-「則」 |
|||
*[[楠木氏]]-「正」 |
|||
*[[朝倉氏]]-「景」 |
|||
*[[豐臣氏]]-「秀」 |
|||
*[[淺井氏]]-「政」 |
|||
等。因此「通字」、「系字」文化與[[避諱]]先祖名子的[[中國]]完全不同,是日本獨特的風習。 |
|||
還有在日本,為了讓後代有活躍事績的祖先的能力,會給下一代改與祖先完全一樣的名字。例如[[朝倉孝景]]、[[伊達政宗]]、[[吉川元春|毛利元春]]等。 |
|||
而現代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朝鮮]]的國家指導者[[金日成]]、[[金正日]]、[[金正恩]]都有使用通字的情況。關於這種反[[朝鮮]]傳統的命名方法的原因引起了許多猜想,沒有確實說法。 |
|||
=== 偏諱 === |
|||
{{japanese|japanese=偏諱|kana=へんき/かたいみな|romaji=Henki / Kataimina}} |
|||
在古代日本有避開二字名中通字的習慣,這種[[避諱]]方式被稱為「'''偏諱'''」。 |
|||
==== 授與偏諱的風習 ==== |
|||
偏諱不只是要避諱,亦有貴人會向臣下賞賜偏諱的例子,在[[鎌倉時代]]至[[江戶時代]]非常盛行。 |
|||
在鎌倉時代,第4代將軍[[藤原賴經]]向第5代[[執權]][[北條時賴]]、第6代將軍[[宗尊親王]]向第8代執權[[北條時宗]](時賴的嫡男)賜予偏諱等,亦有會賜予名字後一個字的情況,不過隨著時代演變,主君只會賜予前一個字。 |
|||
在[[室町時代]],重臣的嫡子等人元服之際,成為[[烏帽子親]]的主君會以特別恩惠的象徵來把自身的偏諱賜予元服的人(別稱「'''一字拜領'''」)。特別是[[足利將軍家|足利將軍]]的一字拜領,[[畠山滿家]]和[[細川勝元]]等[[守護大名]]至[[赤松滿政]]等近臣都有獲得將軍的一字。漸漸地在[[武家]]中,授予偏諱就變成直接主從關係的証明,主君並不會向仕於自己家臣的陪臣授予偏諱。但是這都是初期的事,特別在[[日本戰國時代]]以後,陪臣亦(以主君(將軍的臣下)介紹的形式)被將軍等間接的賜予偏諱。實際上,[[有馬晴純]](義純)在與[[少弐氏]]仍有[[被官]]關係的情況下被將軍[[足利義晴]]授與偏諱而在日後出現問題(『[[大舘常興日記]]』天文8年7月8日・同9年2月8日兩條)。另一方面,[[公家]]中的[[近衛家]]、[[九條家]]、[[二條家]]等亦獲得將軍的偏諱。 |
|||
在日本戰國時代至[[安土時代]]亦作為外交手段而把一字賜給別家(織田信長→[[長宗我部信親]]等)。在桃山時代,[[豐臣秀吉]]積極地向[[大名]]的兒子賜予「秀」字。例子有[[結城秀康]]([[德川家康|家康]]的次男)、[[德川秀忠]](家康的三男)、[[宇喜多秀家]]、[[毛利秀元]]、[[伊達秀宗]]等。 |
|||
在[[江戶時代]],主君向家臣授與偏諱的風習相當多。但是獲得將軍家偏諱的家只有[[德川御三家]]以外的[[福井藩]]([[越前松平家]]福井藩主家)、[[加賀藩]]([[前田氏]])、[[米澤藩]]([[上杉氏]])、[[仙台藩]]([[伊達氏]])等四品持國大名的當主(或世嗣)和二條家等,特別被選中的人物相等於獲得特權,格式得到提高。因此各藩和一族的支藩、分家等當主被賜予偏諱的例子極之稀少。一部份例子有:得到[[德川家光]]的「光」字的有[[德川光圀]]、[[德川光友]];得到[[德川家綱]]的「綱」字的有[[德川綱重]]、[[德川綱吉]];得到德川綱吉的「吉」字的有[[柳澤吉保]]、[[德川吉宗]];得到德川吉宗的「宗」字的有[[德川宗春]];得到[[德川家治]]的「治」字的有[[德川治濟]]、[[上杉治憲]];得到[[德川家齊]]的「齊」字的有[[德川齊昭]]、[[島津齊彬]];得到[[德川家慶]]的「慶」字的有[[德川慶喜]]、[[松平慶永]]等。 |
|||
女性亦有得到偏諱的例子。這是因為女性得到朝廷官位之際,要在位記寫下諱是必要的。例如[[北條時政]]的女兒[[北條政子]](正式是平政子)、[[近衛前久]]的女兒[[近衛前子|前子]](中和門院)、豐臣秀吉的正室吉子([[高台院]])等。 |
|||
亦有弟弟向哥哥授予偏諱的例子。雖然以長幼為序的情況下應該是哥哥在上,弟弟在下,但是如果哥哥是庶子而弟弟是嫡男的話,這種情況就會逆轉,即弟弟變成哥哥,哥哥變成弟弟。例如[[室町幕府]]第6代將軍[[足利義教]]的庶子‧成為僧人的清久在還俗之際被異母弟‧成為第8代將軍的[[足利義政]]授與「政」字而改名為[[足利政知]];[[水戶藩]]第4代藩主[[德川宗堯]]的庶長子[[松平賴順]]被弟弟‧成為第5代藩主的[[德川宗翰]]賜予「翰」字而改名為松平翰鄰。 |
|||
而且被賜予偏諱的話就不能不使用。例如: |
|||
*被[[九州]]的[[戰國大名]][[大友義鎮]](宗麟)授予「鎮」字的[[蒲池鎮漣]]以後的子孫、支流([[蒲池氏]])代代都使用「鎮」字。[[歌手]][[松田聖子]]的家系(鎮漣的弟弟[[蒲池統安|統安]]系)仍然在使用。 |
|||
*[[陶晴賢]](日本戰國武將。室町幕府第12代将軍足利義晴→[[大內晴英]](宗麟的實弟,後來改名為大內義長)→陶晴賢) |
|||
*被足利義晴賜予一字的[[武田信玄]](晴信)的家臣一部份都使用「晴」字([[山本晴幸]](勘助)、[[秋山晴近]](虎繁/信友)、[[甘利晴吉]](昌忠/信忠)、[[春日虎綱]](別名晴昌、晴久)、[[米倉晴繼]]等)。(但是實際上有否使用這個名字則無法確認。) |
|||
*[[長尾輝景]](日本戰國武將。室町幕府第13代將軍[[足利義輝]]→[[上杉輝虎]](謙信)→長尾輝景) |
|||
*[[德川慶喜家]]歷代當主([[江戶幕府]]第12代將軍[[德川家慶]]→[[德川慶喜]](同第15代將軍,初代)→第2代[[德川慶久]]→第3代[[德川慶光]]→第4代[[德川慶朝]]) |
|||
*[[京極氏]]的通字 |
|||
由此可見,根據以上例子,前述的「漸漸地在武家中,授予偏諱就變成直接主從關係的証明,主君並不會向仕於自己家臣的陪臣授予偏諱」這種原則在[[日本戰國時代]]以後就不再適用。 |
|||
===== 天皇、皇室 ===== |
|||
貴人向臣下與授偏諱的例子有很多,而[[天皇]]進行此事的例子卻是很少。[[後醍醐天皇]](諱「尊治」)向[[足利尊氏]]與授偏諱這個例子是極之罕見的事。 |
|||
== 相關條目 == |
|||
*[[避諱]] |
|||
[[category:姓名]] |
|||
[[category:禁忌]] |
|||
[[category:東亞傳統文化]] |
|||
[[category:東亞傳統禮儀]] |
|||
[[category:東亞傳統制度]] |
|||
[[category:東亞民俗]] |
|||
[[category:東亞古代制度]] |
2014年5月11日 (日) 05:08的版本
名諱是中國、日本等東亞漢字文化圈中對人名的另一稱呼。在漢字文代圈以外都有同様概念,在英語中的「True name」亦是這個意思。
概要
在古代有避免直呼貴人和死者本名的習慣,這個習慣被稱為避諱。在秦朝以前,「諱」只用來稱呼死人,從秦朝開始則是生人和死人都會使用,而在日本更轉化為專指人的本名。而除了以「諱」來稱呼別人以外,還會使用「表字」。
親人和主君可以直稱其諱,其他人如果以諱來稱呼人則被認為是極之無禮的事。
僧侶在受戒時所取的法名並以佛們弟子的身份取的新名都算是諱(法諱),不過好像沒有避諱。
在日本有向僧侶或葬禮中死者授與戒名的儀式。因此在現在和諱和諡已經被混同,在現代日本語中亦被當成為同義詞使用。
例子
字
對成人以表字來代替名諱。
在朝鮮半島亦有使用這種方式。
- 趙光祖(諱)-趙孝直(字)
號
對文人、知識人的稱呼。
在朝鮮半島亦有使用這種方式。
在越南亦有使用這種方式。
諡
在死後因為功績而被賜予爵位的情況下,為以諡來代替諱。
在朝鮮半島亦有使用這種方式。
- 李舜臣(諱)-李忠武公(諡)
在日本的江戶時代亦有使用這種方式。
官名
對有官職的人物會以官名代替諱來使用。
對刺史等地方官會以統治的地方名來稱呼其人。
在日本亦有使用這種方式。
- 伴善男(諱)-伴大納言(官名)
以唐名等中國風的官名來稱呼的情況亦相當多。
還有如果擁有受領名的話,都會以統治的國名來稱呼其人。
- 勝義邦(諱)-勝安房(官名)
但是在中世紀以後的日本,因為武士階級的人都會在沒有任官的情況下以百官名和受領名自稱,在這些情況下,到底是實際的官職還是單純的自稱已經不能分辨。例如織田信長被朝廷任命為右大臣,於是會有織田「右府」(右大臣的唐名)的稱呼。但是廣為人知的織田「上總介」完全是自稱的。而左衛門、右衛門、兵衛等官名亦被頻繁地使用著,因此這些官名就被當作平民的名字使用。
輩份排行
亦會有以輩份來代替諱的情況。
在朝鮮半島亦有使用這種方式。
- 金昌洙(諱)-金九(輩行)
在日本亦有使用這種方式。
不過日本是以輩份來作為假名(通稱)的命名方法之一。
本籍
亦有以本籍的郡名來代替諱來使用的情況。
系字(通字)
在古代的中國和朝鮮半島有在同一血統中同世代的人共用諱中特定字的習慣,這個字被稱為「系字」或「通字」。
中國在南北朝時代以後,名字出現了使用兩個字的情況,而在這兩個字中的其他一個字會被兄弟、從兄弟等同族男子共用來用作確認一族中的長幼次序。而且可以是使用相同部首的文字為系字(例如蘇軾和蘇轍)。而在兩代之間亦可以有取用特定系字的規則,例如前代是用「水」系文字的話,根據五行學説中水生木的原理,下一代就會使用「木」系文字。
在日本於平安時代初期亦有這種習慣,後來諱的一字被當作通字並廣泛用在一族中使用。
日本
在日本使用諱的歷史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諱/忌み名 |
假名 | いみな |
平文式罗马字 | Imina |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真名 |
假名 | まな |
平文式罗马字 | Mana |
在古代日本,每個人的名字都可以以訓讀來讀出來,但是就顯得十分冗長,於是嵯峨天皇就根據遣唐使菅原清公的進言,把男子名字中的兩個漢字變成一字一音,女子的名字則變成「~子」,落實使用漢風的名字。
由此,把中國傳統的命名習慣引入後,在名字以漢文表記的情況下就與中國同様稱為諱。
日本和中國一様有真名與靈魂相連的宗教思想。因此在平安時代,武士等人在建立主從或師弟關係時,會向主君或師匠提交寫下自己名字的名簿。而因為日本古代女性除了親子關係和夫婦關係以外,很少會有社會的主從關係,因此一般而言,她們的名字都會被秘密匿藏,即使是特別活躍的人物,在後世實名不明的情況相當普遍。這就是清少納言、紫式部、菅原孝標女的實名不明的原因(少納言和式部是作為女房的官職名。而孝標女更是直接父親菅原孝標的名字創造出來的)。
而在平安時代以後的貴人是以居住的邸宅所在地的地名或官職名等變為自己的通稱,武士等身分低下的人會以太郎、次郎等兄弟出生次序來命名,這種通稱被航為假名。關於假名,在室町時代以後,出現了以官職百官名、東百官為人名的情況,此種與諱作區別的通稱作為人名的情況一直持續至明治時代為止。
直到明治,1870年(明治3年)12月22日的太政官宣佈「在官之輩名称之儀是迄苗字官相署シ来候処自今官苗字実名相署シ可申事」、1871年(明治4年)10月12日的太政官宣佈「自今位記官記ヲ始メ一切公用ノ文書ニ姓尸ヲ除キ苗字実名ノミ相用候事」、1872年(明治5年)5月7日的太政官宣佈「従来通称名乗両様相用来候輩自今一名タルヘキ事」,於是官方正式廢止諱和通稱。所有日本國民的戶籍都要以「氏」和「名」來登錄,此前持有多個名字(同時擁有諱和通稱)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選擇來登錄戶籍的「名」,登錄時沒有婚姻或養子關係的人禁止改名。當時以明治政府高官為例,伊藤博文以諱、板垣退助則以通稱(板垣的諱是正形)來登錄。
通字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通字 |
假名 | とおりじ |
平文式罗马字 | Tōriji |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系字 |
假名 | けいじ |
平文式罗马字 | Keiji |
在日本對於「某人物的諱被使用同一漢字是對這個人物的不敬」的觀念上與中國和朝鮮不同,甚至是相反。
平安時代中期,漢字名字使用兩個字的情況變得普遍,在後來的日本,「通字」、「系字」都被家旗代代繼承,先祖的名字中的特定文字會被當作諱。在平安後期以後的皇室中,歷代天皇大半會以諱字「仁」來改名。
- 例子(特別是武家):
- 伊勢平氏-「盛」
- 房總平氏(上總氏・千葉氏・相馬氏)-「常」、「胤」
- 秩父平氏(畠山氏・河越氏・江戶氏)-「重」
- 三浦氏・和田氏-「義」
- 鎌倉氏(大庭氏・梶原氏・長尾氏)-「景」
- 鎌倉北條氏-「時」
- 伊勢氏- 「貞」
- 河內源氏-「義」、「賴」
- 足利氏(吉良氏・斯波氏)-「義」、「氏」
- 畠山氏 (源姓)-「政」、「國」
- 庶流能登畠山氏使用「義」。
- 細川氏-「元」、「之」、「護」
- 宗家京兆家使用「元」、「之」。「護」是幕末期以後的肥後細川家所使用。
- 一色氏-「範」、「義」
- 今川氏-「範」、「氏」
- 山名氏-「豐」
- 新田氏-「義」、「氏」
- 佐竹氏-「義」
- 武田氏-「信」
- 小笠原氏・三好氏-「長」
- 小笠原氏的小倉藩主家使用「忠」。
- 攝津源氏(多田氏・土岐氏・明智氏)-「賴」、「光」、「綱」
- 淺野氏-「長」
- 佐佐木氏(六角氏・京極氏・尼子氏・朽木氏)-「綱」、「高」、「賴」、「久」
- 黑田氏-「長」
- 榊原氏-「政」
- 大江氏(越後北條氏・毛利氏)-「廣」、「元」
- 小田原北條氏-「氏」
- 安東氏(秋田氏・下國氏)-「季」
- 藤姓足利氏・佐野氏-「綱」
- 小山氏-「政」
- 結城氏-「朝」
- 奥州藤原氏-「衡」
- 上杉氏-「憲」
- 織田氏(津田氏)-「廣」、「定」、「信」、「長」
- 伊達氏-「宗」、「村」
- 井伊氏-「直」
- 德川氏(松平氏)-「忠」、「康」、「家」
- 酒井氏-「忠」
- 本多氏-「忠」、「正」、「重」、「康」
- 河野氏-「通」
- 大內氏-「弘」
- 少弐氏-「賴」、「資」
- 鍋島氏-「直」、「茂」
- 菊池氏-「武」
- 大友氏-「親」
- 島津氏-「久」、「忠」
- 赤松氏-「則」
- 楠木氏-「正」
- 朝倉氏-「景」
- 豐臣氏-「秀」
- 淺井氏-「政」
等。因此「通字」、「系字」文化與避諱先祖名子的中國完全不同,是日本獨特的風習。
還有在日本,為了讓後代有活躍事績的祖先的能力,會給下一代改與祖先完全一樣的名字。例如朝倉孝景、伊達政宗、毛利元春等。
而現代的北朝鮮的國家指導者金日成、金正日、金正恩都有使用通字的情況。關於這種反朝鮮傳統的命名方法的原因引起了許多猜想,沒有確實說法。
偏諱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偏諱 |
假名 | へんき/かたいみな |
平文式罗马字 | Henki / Kataimina |
在古代日本有避開二字名中通字的習慣,這種避諱方式被稱為「偏諱」。
授與偏諱的風習
偏諱不只是要避諱,亦有貴人會向臣下賞賜偏諱的例子,在鎌倉時代至江戶時代非常盛行。
在鎌倉時代,第4代將軍藤原賴經向第5代執權北條時賴、第6代將軍宗尊親王向第8代執權北條時宗(時賴的嫡男)賜予偏諱等,亦有會賜予名字後一個字的情況,不過隨著時代演變,主君只會賜予前一個字。
在室町時代,重臣的嫡子等人元服之際,成為烏帽子親的主君會以特別恩惠的象徵來把自身的偏諱賜予元服的人(別稱「一字拜領」)。特別是足利將軍的一字拜領,畠山滿家和細川勝元等守護大名至赤松滿政等近臣都有獲得將軍的一字。漸漸地在武家中,授予偏諱就變成直接主從關係的証明,主君並不會向仕於自己家臣的陪臣授予偏諱。但是這都是初期的事,特別在日本戰國時代以後,陪臣亦(以主君(將軍的臣下)介紹的形式)被將軍等間接的賜予偏諱。實際上,有馬晴純(義純)在與少弐氏仍有被官關係的情況下被將軍足利義晴授與偏諱而在日後出現問題(『大舘常興日記』天文8年7月8日・同9年2月8日兩條)。另一方面,公家中的近衛家、九條家、二條家等亦獲得將軍的偏諱。
在日本戰國時代至安土時代亦作為外交手段而把一字賜給別家(織田信長→長宗我部信親等)。在桃山時代,豐臣秀吉積極地向大名的兒子賜予「秀」字。例子有結城秀康(家康的次男)、德川秀忠(家康的三男)、宇喜多秀家、毛利秀元、伊達秀宗等。
在江戶時代,主君向家臣授與偏諱的風習相當多。但是獲得將軍家偏諱的家只有德川御三家以外的福井藩(越前松平家福井藩主家)、加賀藩(前田氏)、米澤藩(上杉氏)、仙台藩(伊達氏)等四品持國大名的當主(或世嗣)和二條家等,特別被選中的人物相等於獲得特權,格式得到提高。因此各藩和一族的支藩、分家等當主被賜予偏諱的例子極之稀少。一部份例子有:得到德川家光的「光」字的有德川光圀、德川光友;得到德川家綱的「綱」字的有德川綱重、德川綱吉;得到德川綱吉的「吉」字的有柳澤吉保、德川吉宗;得到德川吉宗的「宗」字的有德川宗春;得到德川家治的「治」字的有德川治濟、上杉治憲;得到德川家齊的「齊」字的有德川齊昭、島津齊彬;得到德川家慶的「慶」字的有德川慶喜、松平慶永等。
女性亦有得到偏諱的例子。這是因為女性得到朝廷官位之際,要在位記寫下諱是必要的。例如北條時政的女兒北條政子(正式是平政子)、近衛前久的女兒前子(中和門院)、豐臣秀吉的正室吉子(高台院)等。
亦有弟弟向哥哥授予偏諱的例子。雖然以長幼為序的情況下應該是哥哥在上,弟弟在下,但是如果哥哥是庶子而弟弟是嫡男的話,這種情況就會逆轉,即弟弟變成哥哥,哥哥變成弟弟。例如室町幕府第6代將軍足利義教的庶子‧成為僧人的清久在還俗之際被異母弟‧成為第8代將軍的足利義政授與「政」字而改名為足利政知;水戶藩第4代藩主德川宗堯的庶長子松平賴順被弟弟‧成為第5代藩主的德川宗翰賜予「翰」字而改名為松平翰鄰。
而且被賜予偏諱的話就不能不使用。例如:
- 被足利義晴賜予一字的武田信玄(晴信)的家臣一部份都使用「晴」字(山本晴幸(勘助)、秋山晴近(虎繁/信友)、甘利晴吉(昌忠/信忠)、春日虎綱(別名晴昌、晴久)、米倉晴繼等)。(但是實際上有否使用這個名字則無法確認。)
- 京極氏的通字
由此可見,根據以上例子,前述的「漸漸地在武家中,授予偏諱就變成直接主從關係的証明,主君並不會向仕於自己家臣的陪臣授予偏諱」這種原則在日本戰國時代以後就不再適用。
天皇、皇室
貴人向臣下與授偏諱的例子有很多,而天皇進行此事的例子卻是很少。後醍醐天皇(諱「尊治」)向足利尊氏與授偏諱這個例子是極之罕見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