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修订间差异
小 →历史: 修正笔误 |
|||
第29行: | 第29行: | ||
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八路军]][[冀热辽军区]]遵照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和[[朱德]]总司令的命令,1945年10月31日,由进入东北的少量[[八路军]]、[[新四军]]和当地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等约2万名军人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位于[[佳木斯]]<ref name="a" />。 |
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八路军]][[冀热辽军区]]遵照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和[[朱德]]总司令的命令,1945年10月31日,由进入东北的少量[[八路军]]、[[新四军]]和当地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等约2万名军人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位于[[佳木斯]]<ref name="a" />。 |
||
抗日战争后,[[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向东北大举进军,计划击败[[中共]]领导的[[东北人民自治军]]。为反击[[国民党]]的计划,中共中央准备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决定从[[关内]]各[[解放区]]抽调一批部队和干部进入东北,会同东北原有部队执行发展东北的战略任务。先后将[[八路军]]山东军区直属队一部,第1、第2、第3、第6、第7师,第5师一部,[[鲁中]]、[[滨海]]、[[胶东]]、[[渤海]]等军区主力部队各一部,共6万余人;新四军第3师(辖第7、第8、第10旅,独立旅)3万余人;[[陕甘宁边区]]第359旅、警备第1旅、教导第2旅各一部以及[[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延安炮兵学校]]学员等万余人;晋绥、冀中、冀鲁豫各1个团;以上连同先期进入的冀热辽部队一部共11万余人进入东北;与延安及各[[解放区]]的中共党政军干部约2万人陆续进入东北。10月31日,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任总司令、[[彭真 |
抗日战争后,[[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向东北大举进军,计划击败[[中共]]领导的[[东北人民自治军]]。为反击[[国民党]]的计划,中共中央准备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决定从[[关内]]各[[解放区]]抽调一批部队和干部进入东北,会同东北原有部队执行发展东北的战略任务。先后将[[八路军]]山东军区直属队一部,第1、第2、第3、第6、第7师,第5师一部,[[鲁中]]、[[滨海]]、[[胶东]]、[[渤海]]等军区主力部队各一部,共6万余人;新四军第3师(辖第7、第8、第10旅,独立旅)3万余人;[[陕甘宁边区]]第359旅、警备第1旅、教导第2旅各一部以及[[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延安炮兵学校]]学员等万余人;晋绥、冀中、冀鲁豫各1个团;以上连同先期进入的冀热辽部队一部共11万余人进入东北;与延安及各[[解放区]]的中共党政军干部约2万人陆续进入东北。10月31日,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任总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任第二政治委员、[[吕正操]]任第一副司令、[[李运昌]]任第二副司令、[[周保中]]任第三副司令、[[肖劲光]]任第四副司令兼参谋长、[[程子华]]任副政治委员、[[伍修权]]任第二参谋长、[[陈正人]]任政治部主任。各部队到达东北后,一面阻击国民党军的进攻,一面着手发动群众,清剿土匪武装,组织和发展武装。到年底陆续成立了[[锦热]]、[[辽宁]]、[[辽东]]、[[辽西]]、[[辽北]]、[[吉林]]、[[松江]]、[[三江]]、[[嫩江]]、[[北安]]10个军区,[[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兵力发展到27万人<ref name="a" />。 |
||
1945年11月14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为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东北民主联军把战略重心从国军防御较强的大中城市转移到较远的小城市和乡村,民主联军分散到东北各地建立根据地。1946年3月东北民主联军对土匪的做战造成其7万余人的伤亡。并对部队进行整编,将个军区先后合并为东满、西满、南满、北满4个二级军区,实行新老部队合编,以主力的大部划归各军区指挥,重新调整了各省军区和军分区,抽调少数主力部队补充到地方武装。后因情况变化,东北民主联军受中央军委的指示又逐步集中主力,发动了为期1个多月的[[四平保卫战]],影晌到了国军的攻势,配合了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的谈判<ref name="a" />。 |
1945年11月14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为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东北民主联军把战略重心从国军防御较强的大中城市转移到较远的小城市和乡村,民主联军分散到东北各地建立根据地。1946年3月东北民主联军对土匪的做战造成其7万余人的伤亡。并对部队进行整编,将个军区先后合并为东满、西满、南满、北满4个二级军区,实行新老部队合编,以主力的大部划归各军区指挥,重新调整了各省军区和军分区,抽调少数主力部队补充到地方武装。后因情况变化,东北民主联军受中央军委的指示又逐步集中主力,发动了为期1个多月的[[四平保卫战]],影晌到了国军的攻势,配合了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的谈判<ref name="a" />。 |
2014年7月7日 (一) 23:56的版本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 (东北野战军) | |
---|---|
存在時期 | 1938年至1955年 |
國家或地區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部門 | 中國人民解放軍 |
種類 | 陸軍輕步兵 |
功能 | 野战军 |
規模 | 150万人員 |
直屬 | 中共中央軍委 |
駐軍/總部 | 中共中央軍委 |
專用顏色 | 灰色制服 |
進行曲 | 八路軍進行曲 |
裝備 | 中正式步槍 汉阳八八式步槍 三八式步槍 百式衝鋒槍 PPSh-41衝鋒槍 四一式山炮 土製手榴彈 九四式手槍 毛瑟C96手槍 |
參與戰役 | 中國抗日戰爭 國共內戰 |
指挥官 | |
象徵性指揮官 | 中央軍委主席 |
著名指揮官 | 林彪元帅 罗荣桓元帅 |
標識 | |
臂章 | 解放军徽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1948年1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区分为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东北野战军在1949年3月11日改称为第四野战军,为国共内战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大主力部队之首。是由1945年进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及东北抗日联军在东北三省收编的或自愿加入中共部队的原满洲帝国陆军官兵,和原隶属关东军的三万余名日籍解放军官兵组建而成[1];后在1955年4月第四野战军番号撤销,部队由广州军区指挥[2]。
历史
1945年 初期的发展
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八路军冀热辽军区遵照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和朱德总司令的命令,1945年10月31日,由进入东北的少量八路军、新四军和当地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等约2万名军人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位于佳木斯[2]。
抗日战争后,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向东北大举进军,计划击败中共领导的东北人民自治军。为反击国民党的计划,中共中央准备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决定从关内各解放区抽调一批部队和干部进入东北,会同东北原有部队执行发展东北的战略任务。先后将八路军山东军区直属队一部,第1、第2、第3、第6、第7师,第5师一部,鲁中、滨海、胶东、渤海等军区主力部队各一部,共6万余人;新四军第3师(辖第7、第8、第10旅,独立旅)3万余人;陕甘宁边区第359旅、警备第1旅、教导第2旅各一部以及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延安炮兵学校学员等万余人;晋绥、冀中、冀鲁豫各1个团;以上连同先期进入的冀热辽部队一部共11万余人进入东北;与延安及各解放区的中共党政军干部约2万人陆续进入东北。10月31日,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任总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任第二政治委员、吕正操任第一副司令、李运昌任第二副司令、周保中任第三副司令、肖劲光任第四副司令兼参谋长、程子华任副政治委员、伍修权任第二参谋长、陈正人任政治部主任。各部队到达东北后,一面阻击国民党军的进攻,一面着手发动群众,清剿土匪武装,组织和发展武装。到年底陆续成立了锦热、辽宁、辽东、辽西、辽北、吉林、松江、三江、嫩江、北安10个军区,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兵力发展到27万人[2]。
1945年11月14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为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东北民主联军把战略重心从国军防御较强的大中城市转移到较远的小城市和乡村,民主联军分散到东北各地建立根据地。1946年3月东北民主联军对土匪的做战造成其7万余人的伤亡。并对部队进行整编,将个军区先后合并为东满、西满、南满、北满4个二级军区,实行新老部队合编,以主力的大部划归各军区指挥,重新调整了各省军区和军分区,抽调少数主力部队补充到地方武装。后因情况变化,东北民主联军受中央军委的指示又逐步集中主力,发动了为期1个多月的四平保卫战,影晌到了国军的攻势,配合了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的谈判[2]。
1946年 参与二次国共内战
1946年6月下旬,二次国共内战正式暴发。东北民主联军根据中共中央的《关于东北目前形势与任务的决议》(“七·七决议”),准备利用国军战线延长、兵力分散、暂难继续大举进攻的时机,进一步建立根据地。8月至10月间,先后以山东第1、第2师及原滨海支队为基础扩编为第7纵队,组成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以华中第3师(欠第7旅)组成第2纵队;以山东第7师及华中第3师第7旅组成第6纵队。以上连同前已编成的第3、第4纵队,陕甘宁第359旅和南满独立第1、第2、第3师,全区共有野战军5个纵队、1个旅、3个独立师,约12万余人。为加强以炮兵为重点的特种兵建设,至1947年3月,建立了9个炮兵团,27个营,120个连,1个战车大队,1个高射炮大队,并以东北炮兵学校为基础成立炮兵司令部和政治部,以剿匪、“土改”中发展出的骑兵部队,组成10个骑兵团和1个骑兵支队;成立了护路军司令部,将原分散各地护路部队3400余人,统一整编为7个团,以维护和保证铁路交通的顺畅。此外分别成立了东北军政大学、东北医科大学和炮兵、工兵、测绘、通信、军需、汽车、航空等专业学校,以供部队发展和作战的需要。 为击败国民党军“南攻北守 先南后北”的进攻计划,1946 年10月下旬至11月初,东北民主联军发动新开岭战役,在辽宁宽甸西北地区击败国民党军1个师。后集中南北满主力进行“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作战,歼灭国军大批有生力量,迫使其由进攻转为防御。1947年4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将晋察冀军区之冀热辽军区及所属部队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东北民主联军的总兵力达46万人[2]。
1947年
1947年5月中旬,东北民主联军转入战略性反攻,在长春至沈阳段和沈阳至吉林段铁路沿途地区发动攻势,歼灭国军8万余人。8-9月间,以12个独立师编成第7、第8、第9、第10纵队,并成立了南满、冀察热辽两个军区前方指挥所(后改称第1、第2前方指挥所)。9月中旬,东北民主联军又集中9个纵队的兵力发动秋季攻势,歼灭国民党军6.9万余人,攻克城市15座,进一步掌握了东北战场的主动权[2]。
1948年 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
1948年1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区分为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以原民主联军总部机关为军区兼野战军领导机关,林彪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任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吕正操、周保中、肖劲光任副司令员,罗荣桓任第一副政治委员,陈云、李富春任副政治委员,刘亚楼、伍修权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1948年2月以9个独立师(旅)编成第1第11、第12纵队。1947年12月15日至1948年3月15 日,东北野战军发动了为期90天的作战,造成国民党军15.6万余人伤亡,占领了18座城市,将国军兵力压缩并分割孤立至长春、沈阳、锦州等地,东北解放区的面积扩大到全东北的97%,解放区人口占东北的86%,为大规模进攻作战的需要,东北人民解放军开始建设预备部队和炮兵,从1947年7月至1948年11月,先后训练了164个团,为主力部队输送37万官兵。并加强炮兵建设,在炮兵司令部下成立了可统一指挥与管理所属炮兵的炮兵纵队。各步兵纵队、师、团也分别扩建了炮兵团、营和连。全区拥有各种火炮2316余门。1948年7月以护路军部队为基础扩编为铁道纵队,下辖4个支队,共1.7万余人。至8月止,东北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已发展到103万人。8月14日,建立了东北野战军领导机关,由林彪兼司令员、罗荣桓兼政治委员、刘亚楼兼参谋长、谭政兼政治部主任。原第1前方指挥所改为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部,肖劲光任司令员、肖华任政治委员;原第2前方指挥所改为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部,程子华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治委员。此时,东北野战军下辖2个兵团部、12个步兵纵队、15个独立师、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3个骑兵师、1个坦克团等共70余万人。9月12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北宁线发动辽沈战役至11月2日结束,击败国民党军至其47.2万余人伤亡,击败东北全境的大部分国军。
1948年11月13日,东北野战军所属第1至第12纵队按照中央军委规定的统一序列,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第39、第40、第41、第42、第43、第44、第45、第46、第47、第48、第49军,每军4个师5至6万余人;另以长春“起义”的国民党军第60军编为第50军。部队装备因辽沈战役的大量缴获而得到改善。11月下旬东北野战军奉命入关[2]。
1949年 改称第四野战军
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东北野战军与华北军区第2、第3、第4兵团及地方武装一部发动了历时64天平津战役,导致国军约52万兵力伤亡或部分投降,击败了除绥远一隅和太原、新乡等少数孤立的国军以外的华北全境的国军。
根据中共中央军委1949年1月15日和3月7日的命令,东北野战军于3月11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治委员,萧克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下辖4个兵团:第12兵团,肖劲光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下辖第40、第45、第46军;第13兵团,程子华任司令员、肖华任政治委员下辖第38、第47、第49军、第14兵团,刘亚楼任司令员、莫文骅任政治委员下辖第39、第41、第42军;第15兵团,邓华任司令员、赖传珠任政治委员下辖第43、第44、第48军及两广纵队;原野战军所属之特种兵指挥机关改称特种兵司令部下辖2个炮兵师、1个装甲师、1个高炮指挥所和1个工兵指挥所。原铁道纵队扩编为铁道兵团,归军委直接指挥。
1949年3月下旬第四野战军的先遣部队从华北向南方进军,4月20日配合第二、第三野战军发起渡江战役;5月中旬在湖北团风至蕲春一代强渡长江,后“解放”武汉。野战军主力于4月中旬南移。5月12日中央军委决定,第四野战军领导机关与中原军区领导机关合并,组成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领导机关。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第一政治委员、邓子恢任第二政治委员、萧克任第一参谋长、赵尔陆任第二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6月上旬,野战军主力渡过长江,分三路对国军华中军政长官白崇禧部和华南军政长官余汉谋部进行迂回包抄,10月中旬和下旬分别在衡阳、宝庆(今邵阳)地区和阳江、阳春地区击败白崇禧部主力4个师和余汉谋部4万余人。后进军广西,至12月中旬将白崇禧部17余万人击败于粤桂边之容县、博白和钦州地区。另一部配合第二野战军向西南进军。
广西战役后,野战军又以其8成的兵力在湘、桂、粤境内参加扫荡任务,先后击毙土匪175万余人。同时第四野战军在建制上作了若干调整:7月以国民革命军第19兵团“起义”的4个师改编为第51军。8月第12兵团部兼湖南省军区。第14兵团部奉命改为中央军委空军的领导机关。装甲兵师调东北成立装甲兵学校。10月,将在长沙“起义”的国军第1兵团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辖第52、第53军)。11月第15兵团部兼广东省军区。12月第13兵团部兼广西省军区。12月26日中央军委批复华中局并四野:“同意华中军区即正式改名中南军区”。12月30日中南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向所属部队发出通知:「自1950年1月1日起华中军区改称中南军区,组织机构暂时不变」。下辖6个省军区、3个兵团部、16个军、1个下辖4个炮兵师、1个高炮师的司令部、1个工兵司令部(辖5个团)、1个铁道司令部(辖5个铁道团)和16个独立师及92个独立团、8个警卫团及军政大学6个分校,全军区共150万人[2]。
1950年 参与“解放海南”战役
1950年3月5日-5月1日,第四野战军以第15兵团指挥两个军由当地琼崖纵队带路,以木帆船为主要航运工具实施渡海作战,5月1日解放海南岛除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岛屿外,华南全境被“解放”。
为区分野战军与军区双方兼管关系,1950年3月13日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司令部向所属部队发出通报:「根据中央军委指示规定,今后各部颁发一切文件,统称: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7月6日中南军区、第四野战军司令部就此事发出通报:「今后行文时,如纯对地方军区的,只书中南军区不书四野;如纯对野战部队的,只书四野不书中南军区;如两者均有关联,即书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或将中南军区与四野并书」[2]。
1955年 番号撤销
1955年4月中南军区奉命改称广州军区,第四野战军番号撤销,部队进驻广州改编为广州军区[2]。
主要战役和战斗
山海关、九门口战役,1945年10月-11月,袭击杜聿明指挥的13军和52军,救援山东军区第7师。
锦州战役,1946年1-2月。
沙岭战役,1946年2月。
秀水河子战役,1946年2月。林彪亲自指挥新四军3师7旅、山东军区第1师和保安第1旅之第1团等部,以3个团打援、4个团攻击,实施围歼孤军深入的国军第13军第89师之266团及265团1营、师属山炮连、输送连获胜。
第一次四平战役,3月15日攻占了四平西郊机场,3月16日晚围城。攻城于17日凌晨2点开始,中午结束。
第二次四平战役,1946年4-5月毛泽东指示林彪“死守四平,寸土必争,化四平为马德里”,林彪执行中共中央决定的“进行大规模的歼灭战”,但最终以伤亡8千人的代价失利,放弃四平、长春等重要城市,主力一路撤退到松花江以北。
新站战役,拉法位于吉林省蛟河市以北9公里,新站在拉法以北6公里,它们是长图(长春至图们)和拉滨(拉法至哈尔滨)线上的一个铁路枢纽。1946年6月7日,歼灭国军71军88师263团另1个营,阻止了国军继续向北满东满地区挺进,从而在松花江两岸达成战略均势,东北民主联军转入休整稳固后方。
辽东、辽南扫荡战。1946年秋冬,国军在中长路正面得手巩固对北面东北民主联军的平衡态势后,将机动兵力转用于后方的辽东、辽南地区,对肖华所部沉重打击,国军52军2师占领了辽宁最后一个要地丹东(当时叫安东卫),辽东、辽南地区的八路军被迫向临江地区转移,藏匿在长白山区。
新开岭战役。1946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司令员胡奇才)在辽宁省宽甸县西北之新开岭地区,歼灭国军第52军的第25师的900余人。
德惠战役,是“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的二下江南战役的组成部分。1947年2月下旬,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在火炮支援下,对德惠守敌发起进攻失利,被迫停止攻城返回江北。
两次隆化战斗,1947年5月。
编制
总司令官 | 第一政委 | 第二政委 | 副政委 | 第一参谋长 | 第二参谋长 | 政治部主任 | 政治部副主任 | |
---|---|---|---|---|---|---|---|---|
林彪元帅 |
罗荣桓元帅 |
邓子恢 |
谭政大将 |
萧克上将 |
赵尔陆上将 |
聂鹤亭 | 陈光 |
陶铸 |
前线委员会书记 | 副书记 | 前线委员会委员 | |||||
---|---|---|---|---|---|---|---|
林彪元帅 |
罗荣桓元帅 |
谭政大将 |
萧克上将 |
陶铸 |
萧劲光大将 |
程子华 | 刘亚楼上将 |
兵团/直属 | 兵团司令 | 兵团政委 | 兵团副司令 | 下属军队 | 军长 | 军政委 | 下属师团 |
---|---|---|---|---|---|---|---|
第12兵团 | 萧劲光大将 |
韩先楚上将 |
第40军 | 韩先楚上将 |
罗舜初中将 |
第118师 第119师 第120师 | |
第45军 | 黄永胜上将 陈伯钧上将(后任) |
邱会作中将 |
第133师 第134师 第135师 | ||||
第46军 | 詹才芳中将 |
李中权少将 | 第136师 第137师 | ||||
第13兵团 | 程子华 | 萧华上将 |
李天佑上将 |
第38军 | 李天佑上将 梁兴初中将(后任) |
梁必业 中将 |
第112师 第113师 |
第47军 | 梁兴初中将 曹里怀中将(后任) |
周赤萍中将 |
第136师 第137师 | ||||
第49军 | 钟伟少将 | 袁升平中将 徐斌洲中将(后任) |
|||||
第14兵团 | 刘亚楼上将 |
莫文骅中将 | 第39军 | 刘震上将 |
吴法宪中将 吴信泉中将 |
第115师 第116师 | |
第41军 | 吴克华中将 |
莫文骅中将 欧阳文中将(后任) |
第121师 第122师 | ||||
第42军 | 万毅中将 |
刘兴元中将 |
第124师 第125师 | ||||
第15兵团 | 邓华上将 |
赖传珠上将 | 洪学智上将 |
第43军 | 李作鹏中将 | 张池明中将 | 第127师 第128师 |
第44军 | 方强中将 | 吴富善中将 谭甫仁中将 |
第130师 第131师 | ||||
第48军 | 贺晋年少将 | 陈仁麒中将 | |||||
第21兵团 | 陈明仁上将 | 唐天际中将 | 第52军 | 刘兴元中将 | 杨树根少将 | ||
第53军 | 彭杰如 | 王振乾少将 | |||||
直属部队 | 第50军 | 曾泽生中将 | 徐文烈少将 | ||||
第51军 | 张轸 | 杨春甫 | |||||
第54军 | 丁盛少将 | 谢明 | |||||
第55军 | 陈明仁上将 | 王振乾少将 | |||||
第58军 | 孔庆德中将 | 方正平中将 | |||||
两广纵队 (1949年3月-1950年1月) |
曾生 | 雷经天 |
日藉留用人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卫生工作史》记载说,当时卫生部门表彰的立功者有四分之一是原驻满日军。据称日本人在军区卫生部有7200人,军区军工部有20000人。日本人原四野成员后于1970年组织了“回想四野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