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国人民志愿军: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Chayoung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第98行: 第98行:
=== 第一次战役===
=== 第一次战役===
{{main|第一次战役 (志愿军入朝)}}
{{main|第一次战役 (志愿军入朝)}}
1950年10月25日10时,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第118师在[[北镇]]西北两水洞遇見韩国第6师,用了一个多小时便[[溫井戰鬥|占领了温井]]并全歼南韩军,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后第一次与联合国军交战。之后志愿军又向[[云山]]、[[宁边]]、[[熙川]]地区及[[古场洞]]地区联合国军展开进攻。11月2日,大敗[[龟头洞]]、古场洞地区的联合国军并攻克云山。11月3日,西线联合国军全线撤退。11月4日,联合国军主力撤至[[清川江]]以南。11月5日,第一次战役结束。志愿军共歼灭联合国军1.5万人,令联合国军打算在[[圣诞节]]前占领全朝鲜的计划落空
1950年10月25日10时,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第118师在[[北镇]]西北两水洞遇見韩国第6师,用了一个多小时便[[溫井戰鬥|占领了温井]]并全歼南韩军,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后第一次与联合国军交战。之后志愿军又向[[云山]]、[[宁边]]、[[熙川]]地区及[[古场洞]]地区联合国军展开进攻。11月2日,大敗[[龟头洞]]、古场洞地区的联合国军并攻克云山。11月3日,西线联合国军全线撤退。11月4日,联合国军主力撤至[[清川江]]以南。11月5日,第一次战役结束。


=== 第二次战役 ===
=== 第二次战役 ===
{{Main|第二次战役 (志愿军入朝)}}
{{Main|第二次战役 (志愿军入朝)}}


第一次战役后,志愿军撤回至[[清川江]]地区隐蔽调整。联合国军仍认为中国只是象征性的出兵并且兵力不大,于是重新部署,调集5个军21万兵力沿东西两线进攻,发起“圣诞节攻势”。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采用“诱敌深入,寻机各个歼敌”的方针,于11月7日,开始实施第二战役。11月25日至27日,分别从东西两线发起反击。12月6日重新占领平壤。12月17日占领[[咸兴]]。美国第8集团军司令[[沃尔顿·沃克]]于12月23日在撤退中因车祸丧生。12月26日 ,[[马修·李奇微]]接替其职务。第二战役于12月24日结束。中朝方面共灭联合国军3.6万余人,拿回平壤和三八线以北的地区,将联合国军逼退至三八线以南,并扭转了朝鲜的战局,迫使联合国军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第一次战役后,志愿军撤回至[[清川江]]地区隐蔽调整。联合国军仍认为中国只是象征性的出兵并且兵力不大,于是重新部署,调集5个军21万兵力沿东西两线进攻,发起“圣诞节攻势”。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采用“诱敌深入,寻机各个歼敌”的方针,于11月7日,开始实施第二战役。11月25日至27日,分别从东西两线发起反击。12月6日重新占领平壤。12月17日占领[[咸兴]]。美国第8集团军司令[[沃尔顿·沃克]]于12月23日在撤退中因车祸丧生。12月26日 ,[[马修·李奇微]]接替其职务。第二战役于12月24日结束。


=== 第三次战役 ===
=== 第三次战役 ===
第109行: 第109行:
{{Main|第三次战役 (志愿军入朝)}}
{{Main|第三次战役 (志愿军入朝)}}


1951年[[元旦]]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越过三八线,推进至三八线以南50英里处,1951年1月4日汉城被志愿军第39军、第50军与朝鲜人民军第一军团重新占领。1月8日前出到北纬37度线附近[[水原]]、[[利川]]、[[骊州]]和[[原州]]一线。中朝双方共灭联合国军1.9万余人
1951年[[元旦]]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越过三八线,推进至三八线以南50英里处,1951年1月4日汉城被志愿军第39军、第50军与朝鲜人民军第一军团重新占领。1月8日前出到北纬37度线附近[[水原]]、[[利川]]、[[骊州]]和[[原州]]一线。


=== 第四次战役===
=== 第四次战役===
{{Main|第四次战役 (志愿军入朝)}}
{{Main|第四次战役 (志愿军入朝)}}


1951年1月25日,联合国军经过休整后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发起反扑。志愿军为了集结部队,实施了防御战。志愿军两个军和朝鲜人民军一个军团在西线[[汉江]]以南地区进行防御,而志愿军的四个军和朝鲜人民军的三个军才在东线[[横店]]地区进行反击,歼灭了南韩第8师三个团及第5师和美军第2师各一部,共计1.2万余人。3月14日,联合国军攻下汉城(今首尔)。4月11日,美国[[白宫]]解除[[麦克阿瑟]]一切职务,由[[马修·李奇微]]接任。4月13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提出停战,但未被中国方面同意。4月21日,将阵地稳固于三八线附近的[[开城]]、[[涟川]]、[[华川]]、[[杆城]]一线。第四次战役结束,中朝方面共歼联合国军7.8万余人,自身亦损失惨重
1951年1月25日,联合国军经过休整后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发起反扑。志愿军为了集结部队,实施了防御战。志愿军两个军和朝鲜人民军一个军团在西线[[汉江]]以南地区进行防御,而志愿军的四个军和朝鲜人民军的三个军才在东线[[横店]]地区进行反击。3月14日,联合国军攻下汉城(今首尔)。4月11日,美国[[白宫]]解除[[麦克阿瑟]]一切职务,由[[马修·李奇微]]接任。4月13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提出停战,但未被中国方面同意。4月21日,将阵地稳固于三八线附近的[[开城]]、[[涟川]]、[[华川]]、[[杆城]]一线。第四次战役结束。


=== 第五次战役 ===
=== 第五次战役 ===
第124行: 第124行:
{{Main|上甘岭战役}}
{{Main|上甘岭战役}}


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向[[上甘岭]]地区志愿军第15军防守的阵地发起进攻。战役历时43天,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双方围绕两个高地表面阵地展开激烈争夺;第二阶段表面阵地为联合国军占领,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展开坑道战击;第三阶段志愿军发起决定性反击,迫联合国军停止进攻。上甘岭战役,志愿军共灭联合国军2.5万余人。这次战役也是朝鲜战争中少有的惨烈的战役。联合国军自此以后再也没有发动较大规模的进攻。
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向[[上甘岭]]地区志愿军第15军防守的阵地发起进攻。战役历时43天,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双方围绕两个高地表面阵地展开激烈争夺;第二阶段表面阵地为联合国军占领,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展开坑道战击;第三阶段志愿军发起决定性反击,迫联合国军停止进攻。这次战役也是朝鲜战争中少有的惨烈的战役。联合国军自此以后再也没有发动较大规模的进攻。


=== 金城反击战 ===
=== 金城反击战 ===
{{Main|金城反击战}}
{{Main|金城反击战}}


1953年6月15日,朝鲜停战谈判达成全部协议。但是[[李承晚]]不承认和平协议的达成,于6月17日深夜起,以“就地释放”的名义将大批[[朝鲜人民军]]被俘人员(约2万余人)强制编入韩国现役军队,并且表示要继续“北进”、“单独干”,且不服从美军的领导,引起联合国军参战各国的强烈不满,英国首相[[丘吉尔]]更公开称之为“无耻的背叛”。针对李承晚的行为,志愿军推迟停战协定签字时间,于7月13日集中了6个军(第21、第54、第60、第67、第68、第24军)发动了主要针对李承晚韩国军队的金城战役。战役历时半个月,志愿军共毙伤俘敌78000余人,主要是韩国军,另缴获[[坦克]]45辆,[[汽车]]279辆,[[飞机]]一架,各种[[炮]]423门,各种[[枪]]7400余支,佔領土地178[[平方公里]]。这也是朝鲜战场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也是最后一次战役,随后7月27日双方正式签定停战协议,朝鲜战争至此全部结束。
1953年6月15日,朝鲜停战谈判达成全部协议。但是[[李承晚]]不承认和平协议的达成,于6月17日深夜起,以“就地释放”的名义将大批[[朝鲜人民军]]被俘人员(约2万余人)强制编入韩国现役军队,并且表示要继续“北进”、“单独干”,且不服从美军的领导,引起联合国军参战各国的强烈不满,英国首相[[丘吉尔]]更公开称之为“无耻的背叛”。针对李承晚的行为,志愿军推迟停战协定签字时间,于7月13日集中了6个军(第21、第54、第60、第67、第68、第24军)发动了主要针对李承晚韩国军队的金城战役。这也是朝鲜战场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也是最后一次战役,随后7月27日双方正式签定停战协议,朝鲜战争至此全部结束。


== 停战及撤兵 ==
== 停战及撤兵 ==

2014年7月29日 (二) 09:44的版本

中国人民志愿军
存在時期1950年-1958年
國家或地區 中华人民共和国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部門中国人民志愿军
種類陸軍輕步兵
功能非正式武裝團體
規模先後參戰約240萬人員
直屬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
駐軍/總部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
別稱志愿军最可爱的人
格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專用顏色灰色、绿色
進行曲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裝備三八式步槍
莫辛-納甘步槍
四一式山炮
PPSh-41衝鋒槍
PPS衝鋒槍
DP輕機槍
长柄手榴彈
51式火箭筒
TT手槍
參與戰役抗美援朝战争
指挥官
象徵性指揮官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
著名指揮官司令员政治委员彭德怀元帅
副司令员邓华洪学智韩先楚宋时轮陈赓杨得志
参谋长解方李达
政治部主任杜平
標識
胸章中国人民志愿军胸章
军服50式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服
55式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服
65式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服
87式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服
中国人民志愿军制服及吶喊用的樂器,現藏於韓國戰爭紀念館
中国人民志愿军使用的武器,現藏於韓國戰爭紀念館
File:PVA battle song.ogg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中国人民志愿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参战部队,1950年10月19日入参战。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第一任司令员政治委员彭德怀邓华洪学智韩先楚宋时轮为副司令员,解方参谋长

背景

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軍違反聯合國決議越过三八线入侵大韓民國朝鲜战争爆发。三天后朝鲜人民军攻陷漢城(今名首爾)。6月26日,当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下令驻美军协助韩国军队作战,同时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申请协助韩国的动议案,在常任理事国苏联代表缺席的情况下以13比1票通过,由17个国家组成联合国军,任命驻日盟军最高司令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6月27日美国第七舰队驶进台湾海峡,军事介入台湾海峡。7月7日至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军委召开国防会议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根据会议决定于7月13日组建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兵团(辖第38、第39、第40军)和第42军及炮兵第1、第2、第8师及高射炮兵、工兵、运输兵(汽车)等各一部,共25万余人部队组成东北边防军,以确保中国东北边境安全。8月下旬将第9兵团和第19兵团分别调至津浦线陇海线铁路沿线,以确保铁路运输的通顺。8月27日9架美军飞机入侵中国辑安(今集安)、临江安东(今丹东)领空并进行轰炸。9月上旬中央军委又抽调第50军编入东北边防军,并于10月上旬在吉林辽源完成集结。

9月15日,联合国军在麦克阿瑟的指挥下实行仁川登陆,前后夹击朝鲜人民军取得成功并反攻朝鮮,恢復南韓領土。9月25日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发表声明:美军过线,中国决不会置之不理。9月28日,联合国军占领汉城。10月1日,南韩部队越过三八线进入朝鲜作战。10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最后的出兵决定。10月3日周恩来紧急约见印度驻华大使。10月4日,中国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彭德怀奉命抵北京商讨朝鲜问题。10月7日,联合国军大部队越过三八线向朝鲜首都平壤进攻。10月8日,中国政府决定出兵朝鲜,并将东北边防军改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10月17日,苏共中央总书记斯大林同意了中国政府总理周恩来要求苏联方面最迟在两个半月内提供空军掩护,还要负责中国各主要城市的领空安全的请求。在台湾问题被搁置数月之后的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第39、第40、第42军和炮兵第8师、高射炮兵第1团率先从辑安(今集安县)、安东(今称丹东)、河口(即宽甸县长甸镇河口)等地点秘密渡过鸭绿江入朝作战。10月23日,炮兵第1师和炮兵第2师第29团、工兵第4团(后改为第14团)、第6团(后改为第16团)又相继入朝。

名稱

决策形成后,毛泽东周恩来在研究过以“支援军”的名义,同时征求一部分“民主人士”的意见。黄炎培认为支援军,就是派出去的,容易让国际认为中国对美国宣战。因此改为志愿军,并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号和编制,以表示中国不是跟美国宣战,是人民志愿支援朝鲜。虽然名称为志愿军,但实际是现役部队整建制地参战。

中国人民志愿军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边防军改编而成。战争初期,这一名称让联合国军误以为这不过是一只小规模的志愿者队伍。后来联合国军弄清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成建制的正规部队,只是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号后,也愿意承认“志愿军”这一名称,以将战争限制在朝鲜半岛,避免将战争升级。

当时的口号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

序列

(综合各个时期)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邓华杨得志杨勇,政治委员彭德怀(兼)、邓华(兼)、李志民王平,副司令员邓华洪学智韩先楚宋时轮陈赓杨得志,参谋长解方张文舟(代)、李达王蕴瑞,政治部主任杜平、张南生

[2]

领导

作战历史

第一次战役

1950年10月25日10时,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第118师在北镇西北两水洞遇見韩国第6师,用了一个多小时便占领了温井并全歼南韩军,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后第一次与联合国军交战。之后志愿军又向云山宁边熙川地区及古场洞地区联合国军展开进攻。11月2日,大敗龟头洞、古场洞地区的联合国军并攻克云山。11月3日,西线联合国军全线撤退。11月4日,联合国军主力撤至清川江以南。11月5日,第一次战役结束。

第二次战役

第一次战役后,志愿军撤回至清川江地区隐蔽调整。联合国军仍认为中国只是象征性的出兵并且兵力不大,于是重新部署,调集5个军21万兵力沿东西两线进攻,发起“圣诞节攻势”。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采用“诱敌深入,寻机各个歼敌”的方针,于11月7日,开始实施第二战役。11月25日至27日,分别从东西两线发起反击。12月6日重新占领平壤。12月17日占领咸兴。美国第8集团军司令沃尔顿·沃克于12月23日在撤退中因车祸丧生。12月26日 ,马修·李奇微接替其职务。第二战役于12月24日结束。

第三次战役

File:PVA 38th.jpg
中国人民志愿军行进在三八线附近

1951年元旦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越过三八线,推进至三八线以南50英里处,1951年1月4日汉城被志愿军第39军、第50军与朝鲜人民军第一军团重新占领。1月8日前出到北纬37度线附近水原利川骊州原州一线。

第四次战役

1951年1月25日,联合国军经过休整后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发起反扑。志愿军为了集结部队,实施了防御战。志愿军两个军和朝鲜人民军一个军团在西线汉江以南地区进行防御,而志愿军的四个军和朝鲜人民军的三个军才在东线横店地区进行反击。3月14日,联合国军攻下汉城(今首尔)。4月11日,美国白宫解除麦克阿瑟一切职务,由马修·李奇微接任。4月13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提出停战,但未被中国方面同意。4月21日,将阵地稳固于三八线附近的开城涟川华川杆城一线。第四次战役结束。

第五次战役

4月,朝鮮戰場優勢倒向聯合國軍,1951年4月22日中朝聯軍發動第五次戰役,初期取得重大战果,美军遭受重大损失,韩国第二军团被击溃,后美军以韩国军无能为由将韩国第二军团就地解散。至29日「禮拜攻勢」結束,聯合國軍開始發動「第二次春季攻勢」,逼進鐵原、漣川,志願軍63軍開始逐山逐水的死守,聯合國軍第二次跨進三八線,志願軍全線後退約40公里,勉強阻止住聯軍的進攻。美軍的彈藥量是平常五倍,被稱為「范弗里特的彈藥量」,中國軍隊損失慘重,奉命孤军断后的第三兵團60軍一八零師陷入包围,失踪、伤亡、被俘共计7644人[3]。7月10日雙方終於同意停火,坐到了談判桌前。

上甘岭战役

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向上甘岭地区志愿军第15军防守的阵地发起进攻。战役历时43天,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双方围绕两个高地表面阵地展开激烈争夺;第二阶段表面阵地为联合国军占领,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展开坑道战击;第三阶段志愿军发起决定性反击,迫联合国军停止进攻。这次战役也是朝鲜战争中少有的惨烈的战役。联合国军自此以后再也没有发动较大规模的进攻。

金城反击战

1953年6月15日,朝鲜停战谈判达成全部协议。但是李承晚不承认和平协议的达成,于6月17日深夜起,以“就地释放”的名义将大批朝鲜人民军被俘人员(约2万余人)强制编入韩国现役军队,并且表示要继续“北进”、“单独干”,且不服从美军的领导,引起联合国军参战各国的强烈不满,英国首相丘吉尔更公开称之为“无耻的背叛”。针对李承晚的行为,志愿军推迟停战协定签字时间,于7月13日集中了6个军(第21、第54、第60、第67、第68、第24军)发动了主要针对李承晚韩国军队的金城战役。这也是朝鲜战场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也是最后一次战役,随后7月27日双方正式签定停战协议,朝鲜战争至此全部结束。

停战及撤兵

1953年7月双方签署《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谈判的最终结果是在三八线附近以1953年7月27日22点整双方实际控制线南北各2公里宽设立非军事区。1954年10月开始撤回,1958年10月29日全部撤回中国。

1958年后,在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内,仍有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代表。后来,应朝鲜方面要求,中央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召回了驻板门店的军事停战委员会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1994年12月15日,派驻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从朝鲜平壤回国。

戰俘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俘

中国人民志愿军

跟據中國官方聲名,傷亡人數只有17萬人,其中,四川傷亡3萬人最多。中國人民志願軍有兩萬兩千多人被俘,被俘人員中連排級軍官有600人左右、營級30餘人、團級5人、師級1人,主要被關押在巨濟島等地[來源請求]。志願軍戰俘中有一部分人是國共內戰中被俘後,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國軍人員,這一部分戰俘有許多人去台灣。《志愿军战俘纪事》206页中记载,有战俘要去台被处决。张子龙一案经调查名单无其人而挖掘指认的藏尸点也找不到尸体[4]。对此中方的说法是“蒋匪特务已有充分时间来进行布置,消灭罪证。”[註 1]最后审理的法庭由于朝中方“除非更换律师,他们就不在军事法庭的审判过程中予以合作。……因而不肯提交提起公诉一方的证人”[5]而解散法庭不了了之。

戰後有14334位戰俘[6]自愿或被胁迫去台灣。他們於1954年1月23日到達台灣,受到台灣政府盛大歡迎,稱其為反共義士,並定1月23日為一二三自由日

回到中國大陸的七千多名戰俘中的大多受到審查[來源請求]。志愿军第三兵团第六十军第一八○师代政委、政治部主任吴成德,在部队被打散后,和部队在敌后山区坚持14个月后被俘,是所有志愿军被俘官兵中职务最高的一位。回国审查后被开除党籍、军籍,安置在辽宁省盘锦农垦局大洼农场任副场长,1982年3月恢复党籍,恢复老红军待遇。1996年3月6日,吴成德于运城老家逝世。張澤石,志愿军战俘总代表总翻译,被開除軍籍和黨籍,在以後「反右運動」和「文革」中被打成右派和叛徒,在1981年获得平反[7]。張澤石现为北京市作协、中国作协会员。

美军

跟據美國國防部統計,美軍傷亡3萬3686人,戰鬥外傷亡2830人,戰鬥中行蹤不明8176人。 中朝军队俘获美军最高职务的是二十四师威廉·弗里希·迪安少将师长。

七千余名美军战俘被志愿军遣返的四千余名[8],此外还有1056名美国战俘的姓名被朝中方的广播和报刊提到过,但从未出现在遣返谈判的名单上,他们也未计入在美国国防部的朝鲜战争伤亡的战俘数字中。[9]23名美国战俘要求到中国生活,得到允许。他们除了两人外最后又回了美国。[10]

韩国军队

80000正规军战俘,40000警察部队战俘,除少量被朝鲜人民军强行编制外,大部份由志愿军管理的战俘均被遣返。

其他国家军队

1600余人,均遣返。

牺牲人物

  • 黄继光:1952年10月19日晚,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在身受重伤的情况下,用身体堵住了联合国军的机枪眼而阵亡。1952年12月21日,新华社发出长篇通讯《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他回过头来望了望,看见他的两个战友都一声不响地躺在那里,爆破的任务就完全落在他的身上”,“一阵的冷雨落在黄继光的颈子上,敌人的机枪仍然嘶叫着,他从极度的疼痛中醒来了。他每一次轻微的呼吸都会引起胸膛剧烈的疼痛。他四肢无力地瘫痪在地上。”“四十分钟的期限快到了,而我们的突击队还在敌人的火力压制下冲不上来。后面坑道里营参谋长在望着他,战友们在望着他,祖国人民在望着他,他的母亲也在望着他,马特洛索夫的英雄行为在鼓舞他。这时,战友们看见黄继光突然从地上一跃而起,他像一支离弦的箭,向火力点猛扑过去。用自己的胸膛抵住了正在喷吐着火焰的两挺机关枪。”
  • 杨根思:1950年11月29日,杨根思率其领导的3排防守1071.1高地,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抱起一个5公斤重的炸药包冲入美军部队引爆,他和40余个美军士兵同时阵亡。
  • 邱少云:1952年10月11日夜,在391高地执行战斗任务中,被联合国军发射的燃烧弹引燃了衣服,为保证行动不被暴露,被活活的烧死。
  • 罗盛教:1952年1月2日在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为抢救因滑冰坠落冰窟窿的朝鲜儿童崔莹而牺牲,为纪念烈士,此地的村庄、山峰、河流遂因罗盛教易名。
  • 毛岸英毛泽东的长子,丧生于1950年11月25日的一次美军的空袭中。
  • 吴国璋:志愿军第39军第一副军长,1951年10月6日死于美军空袭。
  • 李湘:志愿军第67军军长,1952年7月8日死于美军“细菌战”。
  • 饶惠谭:志愿军第23军参谋长,1953年3月21日死于美军空袭。
  • 蔡正国:志愿军第50军代军长,1953年4月12日死于美军空袭。

标志物

胸章

军服

50式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服

55式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服

65式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服

87式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服

战歌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是由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炮兵1师26团5连指导员麻扶摇作词,作曲家周巍峙作曲。[11]

纪念活动

相关纪念设施

纪念馆

纪念塔

纪念碑等

烈士陵园和烈士墓

集中安葬的烈士陵园

独立安葬的烈士陵园

雕塑

其他

影视及文学作品

诗歌

通讯、散文、报告文学、传记

小说

電影

纪录片

军事教育片

戏曲

歌曲

话剧

电视剧

电脑游戏

注释

参考文献

引用

  1. ^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人民网. [2010-03-13] (中文(中国大陆)). 
  2. ^ 张明金、刘立勤《中国人民志愿军历史上的27个军》,解放军出版社,2014年
  3. ^ 180师是如何被围歼的. 新浪网. [2010-03-13] (中文(中国大陆)). 
  4. ^ William Lindsay :The Captives Of Korea An Unofficial White Paper On The Treatment Of War Prisoners
  5. ^ 中立国遣返委员会最后报告(之三)
  6. ^ 陽光時務週刊:朝鮮戰場上歸來的張澤石 從最可愛到「最可恥」的人
  7. ^ 陽光時務週刊:朝鮮戰場上歸來的張澤石 從最可愛到「最可恥」的人
  8. ^ Mass murder of US POWs in the Korean War
  9. ^ 《重围》P197
  10. ^ Shui-Bo Wang: They Chose China
  11. ^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youtube

书籍

  • Spurr, Russell. Enter the Dragon: China's Undeclared War Against the U.S. in Korea 1950-51. New York, NY: Newmarket Press. 1988. ISBN 1-557-04008-7. 
  • Hoyt, Edwin. The Day The Chinese Attacked: Korea, 1950 : The Story of the Failure of America's China Policy.. New York, NY: McGraw-Hill. 1990. 
  • Alexander, Bevin R. Korea: The First War We Lost. New York, NY: Hippocrene Books, Inc. 1986. 
  • Mahoney, Kevin. Formidable enemies : the North Korean and Chinese Soldier in the Korean War. Presidio Press. 2001. ISBN 9780891417385. 
  • Ryan, Mark A.; Finkelstein, David M.; McDevitt, Michael A. Chinese warfighting: The PLA experience since 1949. Armonk, New York: M.E. Sharpe. 2003. ISBN 0765610876. 
  •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 抗美援朝战争史. 第一、二、三卷.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0年9月. ISBN 7-80137-390-1. 
  • Roe, Patrick C. The Dragon Strikes. Presidio. May 4, 2000. ISBN 0891417036. 
  • Shrader, Charles R. Communist Logistics in the Korean War.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1995. ISBN 0-313-29509-3. 

外部链接

参见


引用错误:页面中存在<ref group="註">标签,但没有找到相应的<references group="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