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易经: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Ymaccn留言 | 贡献
三易、周易:​ 悔不该参加编修,被Shizhao处罚,连累大家,抱歉!本条的之前图我已取消全部授权.
第60行: 第60行:


《[[三易]]》是指《[[連山易|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
《[[三易]]》是指《[[連山易|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
#《連山》據傳是伏羲氏或神農氏所創的易,成書於夏朝<ref>《山海經》中說“伏羲得《[[河圖]]》,夏人因之,曰《連山》”。</ref>。《[[連山易|連山]]》易以“艮”卦為首,“象山之出雲連不絕”。
#《連山》據傳是伏羲氏或神農氏所創的易,成書於夏朝<ref>《山海經》中說“伏羲得《[[河圖]]》,夏人因之,曰《連山》”。</ref>。《[[連山易|連山]]》易以“艮”卦為首,“象山之出雲連不絕”。
#黃帝時代的《易》為《歸藏》易<ref>《周禮》鄭玄注引[[杜子春]]云:“連山,宓戲;歸藏,黃帝。”</ref>,殷商朝代用以占筮。《歸藏》易以坤卦為主,“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
#黃帝時代的《易》為《歸藏》易<ref>《周禮》鄭玄注引[[杜子春]]云:“連山,宓戲;歸藏,黃帝。”</ref>,殷商朝代用以占筮。《歸藏》易以坤卦為主,“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
#「周易」相傳為[[周文王]]所創<ref>《周易正義》:“文王作《易》之時,正在羑裏,周德未興,猶是殷世也,故題周別於殷。以此文王所演故謂《周易》。其《周書》、《周禮》,題周以別余代。”西漢司馬遷《[[史记]]》:「[[周文王|西伯]]拘羑里,演周易」。</ref>,盛行於[[周朝]]。周易則以乾卦、坤卦為開始。
#「周易」相傳為[[周文王]]所創<ref>《周易正義》:“文王作《易》之時,正在羑裏,周德未興,猶是殷世也,故題周別於殷。以此文王所演故謂《周易》。其《周書》、《周禮》,題周以別余代。”西漢司馬遷《[[史记]]》:「[[周文王|西伯]]拘羑里,演周易」。</ref>,盛行於[[周朝]]。周易則以乾卦、坤卦為開始。

2014年9月9日 (二) 17:27的版本

易经
全名:《易經
[[File:|frameless]]
其他名称周易
作者伏羲
类型五经十三经
语言上古汉语
文字:上古汉语
成书年代大約在西周時期
發行信息
连载状态原書篇數:以「卦」組成,共有六十四卦
出版地點中国

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並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上古三大奇書:《黄帝內經》、《易經》、《山海經》。《易經》以一套符號系統來描述狀態的簡易、變易、不易,表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陰陽的交替變化描述世間萬物。

《易經》最初用於占卜,但它的影響遍及中國的哲學宗教醫學天文算术文學音樂藝術軍事武術等各方面。自從十七世紀開始,《易經》也被介绍到西方。

《易》原有三種版本:《连山》、《归藏》和《周易》[1],但《连山》和《归藏》已經失传,一般所稱《易經》即源於〈周易〉發展而來。

《易經》包括狹義的〈周易〉與〈易傳〉。〈周易〉分為《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相傳是依循周文王主編《易》的著述而來,成書大約在西周時期。由於隨時代演變,〈周易〉文字含義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已經不便讀懂,因此春秋戰國時代的人物撰寫了〈彖傳〉(上下兩篇)、〈象傳〉(上下兩篇)、〈繫辭傳〉(上下兩篇)、〈文言傳〉、〈序卦傳〉、〈說卦傳〉、〈雜卦傳〉等篇章用以闡述、解釋〈周易〉,統稱「十翼」,後世又稱為〈易傳〉列入《易經》。《易傳》相傳為孔子所作[2],但也有學者認為是集體創作。

名字的由來

易經》或「周易」,在幾種較早期的文獻(例如《論語》、《莊子》、《左傳》等)稱為《易》。

「易」有幾種解釋:

  1. 必须指出,理解西周之“易”,理当以西周礼乐制度的变革为条件。礼指“从容之节”,易即雅乐,都是统治阶级驾驭黎民百姓,维护宗法制度的手段和工具。《周易》保存了西周钟鼓“交响乐”的框架规制,钟鸣鼎食在西周的底层社会是难以想象的。
  2. 日月為易,象徵陰陽。取自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
  3. 日出為易。陳鼓應認為這個意思,也是「」的本義。
  4. 易是占卜之名。
  5. 變易、變化的意思,指天下萬物是常變的,故此《周易》是教導人面對變易的書。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的,思维反映存在,所以思维也应当是不断变化的,与时俱进的,即天人合一
  6. 交易,亦即陰消陽長、陽消陰長的相互變化。如一般的太極圖所顯示的一樣。
  7. 『易』即是「」,恆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隨著時空變幻,恆常的道不變。
  8. 繫辭傳》:「生生之謂易」。(生生不息,義似「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體會生命之美、日新又新。)
  9. 简易,简约。
  10. 不易,不变,变化是现象,不变是规律。

三易、周易

東漢鄭玄的著作《易論》認為「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這句話總括了易的三種意思:「簡易」、「變易」和「恆常不變」。即是說宇宙的事物存在狀能的是:

  1. 順乎自然的,表現出易和簡兩種性質;[3]
  2. 時時在變易之中;
  3. 又保持一種恆常。

如《詩經》所說「日就月將」或「如月之恆,如日之升」,日月的運行表現出一種非人為的自然,這是簡易;其位置、形狀卻又時時變化,這是變易;然而總是東方出、西方落這是「不易」。

在《周禮》「太卜」的記載中,亦有《三易》的說法;

《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

三易》是指《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

  1. 《連山》據傳是伏羲氏或神農氏所創的易,成書於夏朝[4]。《連山》易以“艮”卦為首,“象山之出雲绵連不絕”。
  2. 黃帝時代的《易》為《歸藏》易[5],殷商朝代用以占筮。《歸藏》易以坤卦為主,“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
  3. 「周易」相傳為周文王所創[6],盛行於周朝。周易則以乾卦、坤卦為開始。

「周易」之名最早見於《周禮》(原稱《周官》,約成書在戰國時代)。

《周易》一名有幾種不同的解釋:

  • 「周」,東漢鄭玄《易論》,認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無所不備,周而復始。
  • 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認為「周」是指中國陝西省岐山縣(古稱西岐,西周發祥地)地名,是周朝的代稱。

三易之中,“連山易”與“歸藏易”已經失傳,《漢書‧藝文志》並未列出。只有「周《易》」流傳下來。

易經

易经複刻本

《易經》的「經」是指經典的著作。儒家奉《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為《五經》。如同前文所說,「經」是後來為了尊稱這些書,而加上的稱呼,原來《五經》只稱為《易》、《詩》、《書》、《禮》、《春秋》。[來源請求]

歷史

傳統的說法

周易的成書時間歷來颇多爭論。傳說遠古的伏羲創八卦、夏禹將其擴充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被記載在《連山》一書,《連山》以「艮」為第一卦。到了商朝,六十四卦的次序被重新排列,被記載在《歸藏》一書,以「」為第一卦。

依據司馬遷史記》的記「文王拘而演周易」,後人因此認為《易經》是朝末年、西周之初的時候確立,是周文王奠定了《易經》以「」為第一卦,並為每一卦寫下「卦辭」(卦象的解釋)。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則被認為是「爻辭」(每一爻的解釋)的創立者。卦辭和爻辭的內容不單影響周朝的歷史,也影響到「詩經」的文學風格。

易傳

根據《史记》,春秋時期孔子對《周易》有所闡述與解釋,參與了〈彖傳〉(上下兩篇)、〈象傳〉(上下兩篇)、〈繫辭傳〉(上下兩篇)、〈文言傳〉、〈序卦傳〉、〈說卦傳〉、〈雜卦傳〉等篇章的編輯[2]。共有十篇,稱為「十翼」。

到了漢武帝以後,「十翼」被稱為《易傳》,並被列為《易經》的一部分。

《易傳》相傳為孔子所作,但也有學者認為是集體創作。宋代歐陽修提出《易傳》不是同一人所作。清初學者惠棟说:“栋四世咸通汉学,以汉犹近古,去圣未远故也。《诗》、《礼》毛、郑,《公羊》何休,传注具存;《尚书》、《左传》,伪孔氏全采马、王,杜元凯根本贾、服;唯《周易》一经,汉学全非。”[7]。當代的學者認為《易傳》裏面的篇章最早出現於中国戰國時期,但亦有部分篇章是西漢年代所著。

近代研究

在近五十年,出現了新的《易經》歷史研究,西方和中國的學者根據商、周朝的占卜用的獸骨和龜甲上的甲骨文青銅器上的鐘鼎文以及其它史料研究。1973年,湖南長沙西漢馬王堆出土了將近完整的、公元前二世紀的《易經》、《道德經》和其它書籍,是現存《易經》的最早版本,並包含了以前一直被認為是孔子所著的〈繫辭傳〉上、下,但並不包括《十翼》其它的部分。

當代的學者懷疑周文王、孔子並非《易經》的全部作者,部分學者更認為六十四卦的概念比八卦更早形成。學者比較過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易經》和周朝的鐘鼎文之後,認為《周易》不是周文王一人所著,最可能的成書日期應是西周後期,大約公元前九世紀末。現時一般認為《易經》是集體創作,《周易》的起源並非任何一個傳說或歷史人物的著作,而是西周時期占筮用的文字編纂而成。

流傳與學派

相傳秦始皇焚書坑儒之时,李斯將《周易》列入醫術占卜之書而得以幸免。之後各個朝代都有人研究《周易》,包括漢代京房鄭玄魏晋時代的王弼唐代陸德明李鼎祚孔穎達宋代邵雍程頤朱熹等等。

周易註疏》--曹魏王弼(卦辭、爻辭、彖、象、文言)、東晉韓康伯(繫辭、說卦、序卦、雜掛)註《周易注[8];唐孔穎達(574-648)疏《周易正義》十卷。五經正義十三經注疏之一。

宋代興起了易圖的研究,像廣為人知的河圖、洛書先天八卦圖後天八卦圖太極圖(含陰陽魚的圓形圖案)等,都是《易經》原著中所無、後人根據對《易經》的理解添加進去的。

歷代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為两個學派:義理派象數派。義理派強調從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名的涵義來解釋卦爻象和卦辭、爻辭。象數派注重從八卦所象徵的物象來解釋卦爻象和卦辭、爻辭。亦有人認為義理派發掘周易的哲學價值,象數派則著重將周易用於占卜。前者如王弼程颐,后者如京房邵雍

明代末年,《易經》被傳教士翻譯並傳播到西方。十七世紀末,德國哲學家及數學家莱布尼茨漢學大師布維(Joachim Bouvet,漢名白晉,1662年-1732年)的介紹、更將《易經》以二進制解釋。現在無論中國大陸台灣和西方各國都有不少人研究《易經》。

根據江弘遠《京房易學流變考》一書,自從《京氏易傳》出現後,受朱熹、惠棟,以及《四庫總目提要》的推波助瀾,均認為此書及其條例是出自京房本人之手。本書以沈延國論點加以延伸,確定京房是以十二辟卦所統領的六十卦反復配六十鐘律,八宮卦、納甲、納音則是由荀爽虞翻干寶等另一非京氏易學流派演變而來[9],從《京氏易傳》出現後,遂取代京房原有的模式。

結構

易經的內容以「卦」組成,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六層組成,每一層稱為「爻」(yao2)。每一爻以一條長的橫線「—」代表陽,稱為「陽爻」;或以兩條斷開的橫線「--」代表陰,稱為「陰爻」。從最底層數起,總共有六爻,而六爻以不同的陰、陽配搭,形成六十四種不同的組合。

六爻可以分為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而每一部分的三個「爻」以不同的陰、陽配搭,形成多種不同的組合,稱為卦。六爻由下而上解最下為:《初、二、三、四、五及上》,由三爻所生的卦「由上而下」為之(上卦)或「外卦」、在下方為之「下卦」或「內卦」。

每一卦代表一種狀態或過程。

亦有一個說法為伏羲氏所創先劃出三畫的爻出來再推出()、()、(震)、(離)、(巽)、(坎)、(艮)、(兌)的卦。

後人以「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來解釋的卦的構成。太極(☯)代表一,傳統的太極圖代表了陰陽互補;一分為二,分開了陰和陽,即是兩儀;二分為四,即是四象:太陽、少陽、少陰、太陰;四分為八,即是八卦;兩個八卦相疊,即成八八六十四卦。但亦有學者指出歷史資料顯示,占筮的卦象,最早出現時便已經是六十四卦,反而八卦是後人的詮釋。

八卦

下面的圖表列舉了八卦和六十四卦,並依據現代的二進制,從最底的爻算起,以1代表陽,0代表陰。

八卦
卦名 卦像 自然 性情 家族 方位 二進制 Unicode
西北 111 U+2630
少女 西 110 U+2631
中女 101 U+2632
长男 100 U+2633
长女 东南 011 U+2634
中男 010 U+2635
少男 东北 001 U+2636
西南 000 U+2637

六十四卦


(地)

(山)

(水)

(風)

(雷)

(火)

(泽)

(天)
←上卦
↓下卦


11.地天


26.山天大畜


5.水天


9.風天小畜


34.雷天大壯


14.火天大有


43.泽天


1.為天

(天)


19.地泽


41.山泽


60.水泽


61.風泽中孚


54.雷泽歸妹


38.火泽


58.為泽


10.天泽

(泽)


36.地火明夷


22.山火


63.水火既济


37.風火家人


55.雷火


30.為火


49.泽火


13.天火同人

(火)


24.地雷


27.山雷


3.水雷


42.風雷


51.為雷


21.火雷噬嗑


17.泽雷


25.天雷无妄

(雷)


46.地風


18.山風


48.水風


57.為風


32.雷風


50.火風


28.泽風大過


44.天風

(風)


7.地水


4.山水


29.為水


59.風水


40.雷水


64.火水未济


47.泽水


6.天水

(水)


15.地山


52.為山


39.水山


53.風山


62.雷山小過


56.火山


31.泽山


33.天山

(山)


2.為地


23.山地


8.水地


20.風地


16.雷地


35.火地


45.泽地


12.天地

(地)

六爻是從最底向上數的,最底下稱為「初」,接著是「二、三、四、五」,最頂稱為「上」。另外,最頂兩爻代表「天」、中間兩爻代表「人」、最底兩爻代表「地」,也就是所謂的天地人三位一體。

卦序

卦序根据河图洛书和先后天八卦推衍而得,分上下两经。体现了“天圆地方”、“天动地静”的思想。

Unicode

八卦符號收錄於Unicode 1.1,其以外之符號則被Unicode 4.0收錄。

該等符號被收錄於以下兩Unicode Block內:

  • Miscellaneous Symbols (U+2600–U+26FF):
    • 兩儀:U+268A (⚊) and U+268B (⚋)
    • 四象:U+268C–U+268F (⚌ ⚍ ⚎ ⚏)
    • 八卦:U+2630–U+2637 (☰ ☱ ☲ ☳ ☴ ☵ ☶ ☷)
  • 易經六爻符號 (U+4DC0–U+4DFF):
    • 六十四卦:U+4DC0–U+4DFF
易經六十四卦符號
Yijing Hexagram Symbols[1]
Unicode Consortium 官方碼表(PDF)
  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
U+4DCx
U+4DDx
U+4DEx
U+4DFx ䷿
註釋
1.^ 依據 Unicode 15.0

易與二進制

中国有广为流传的观点认为现代计算机二进制来自于中国的八卦,但这早已被证明是一个神话。对这一错误,郭书春在《古代世界数学泰斗刘徽》一书461页指出:“中国有所谓《周易》创造了二进制的说法,至于莱布尼茨受《周易》八卦的影响创造二进制并用于计算机的神话,更是广为流传。事实是,莱布尼兹先发明了二进制,后来才看到传教士带回的宋代学者重新编排的《周易》八卦,并发现八卦可以用他的二进制来解释。”因此,并不是莱布尼茨看到阴阳八卦才发明二进制。梁宗巨著《数学历史典故》一书14~18页对这一历史公案有更加详尽考察,想进一步了解者可参考。[10]

二进制本身具有加减乘除计算,有二进制与十进制等其他进制的换算等等。二进制与阴阳八卦截然不同,阴阳八卦根本没有加减乘除运算,没有与其他进制的换算。把仅仅表面上类似的阴阳八卦当成二进制,实际上犯了大物理学家费曼所说的草包族科学的谬误。

在十八世纪初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以二進制解讀易經的六十四卦。莱布尼茨在《致德雷蒙信》中指出,易经中的六十四卦图形,恰恰与他在二十多年前发明的二进制计数法相类似:阴爻-- 可以用0表示,阳爻—可以用1表示。

000
艮 001
坎 010
巽 011
震 100
離 101
兌 110
111
  • 莱布尼茨又说以0和1二数可以表示万物,一如易经中阴爻--,阳爻-生生不息,滋生万物。[11]
    • 000000 为六十四卦中的坤坤;
    • 000100 为六十四卦中的坤震;
    • 111111 为六十四卦中的乾乾;
  • 莱布尼茨还进一步附会八卦表示上帝七日创造世界,坤 000:为天地洪荒,万物皆空;第一日:艮 001 为上帝造天,第二日:坎 010 为天地同在……第七日乾 111:乃万物具备,是为主安息日。1

參見

註解

  1. ^ 《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
  2. ^ 2.0 2.1 史记·孔子世家》曰:“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繫》《象》《说卦》《文言》。”
  3. ^ 參看《周易.繫辭傳.上》把「易」的性質歸屬於「」,把「簡」的性質歸屬於「」。
  4. ^ 《山海經》中說“伏羲得《河圖》,夏人因之,曰《連山》”。
  5. ^ 《周禮》鄭玄注引杜子春云:“連山,宓戲;歸藏,黃帝。”
  6. ^ 《周易正義》:“文王作《易》之時,正在羑裏,周德未興,猶是殷世也,故題周別於殷。以此文王所演故謂《周易》。其《周書》、《周禮》,題周以別余代。”西漢司馬遷《史记》:「西伯拘羑里,演周易」。
  7. ^ 《松崖文钞》卷一《上制军尹元长先生书》
  8. ^ 樓宇烈,袁宏與東晉玄學,收入《國學研究(第一卷)》,67-92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3
  9. ^ 《四库提要》称“发挥汉儒之学,以荀爽,虞翻为主,而参以郑康成、宋咸、干宝诸家之说,皆融会其义,自为注而自疏之。”
  10. ^ 数学科普:常识性谬误令人忧
  11. ^ 莱布尼茨所讲以0和1二数表示万物和易经六十四卦并无关系。

参考文献

  • (美)罗特斯坦 著,李晓东 译,《心灵的标符:音乐与数学的内在生命——大美译丛》,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ISBN 978-7-206-03821-1
  • 刘大钧,《周易概论》,齐鲁书社,1988年,ISBN 753330053
  • 南怀瑾,《易经繫传别讲》,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6年,ISBN 7-5052-0181-6
  • 周礼
  • 司馬遷,《史记
  • 朱谦之,《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第二章《中国哲学与启明运动》,河北人民出版社,ISBN 7-202-02560-4
  • 高亨,《周易古經通說》,華正書局有限公司,2005年2月1日,ISBN 978-957-580-109-0
  • 高亨,《周易古經今注》
  • 高亨,《周易大傳今注》
  • 「程氏易學三書」:《易學新探》、《易辭新詮》、《易學新論》 (程石泉

研究書目

  • 李學勤:《周易溯源》(成都:巴蜀書社,2006)。
  • 李鏡池:《周易探源》(北京:中華書局,1987)。
  • 金谷治:于時化譯:《易的占筮與義理》(濟南:齊魯書社,1990)。
  • 邢文:《帛書周易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外部链接

Template:Link 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