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修订间差异
第417行: | 第417行: | ||
*王璦玲:〈[http://www.litphil.sinica.edu.tw/home/publish/PDF/newsletter/81/81-21-30.pdf 「經典性」與「現代性」──論當代臺灣京劇發展之美學新視野與其文化意涵]〉。 |
*王璦玲:〈[http://www.litphil.sinica.edu.tw/home/publish/PDF/newsletter/81/81-21-30.pdf 「經典性」與「現代性」──論當代臺灣京劇發展之美學新視野與其文化意涵]〉。 |
||
* [http://www.jingjuok.com/ 中国京剧艺术网] |
* [http://www.jingjuok.com/ 中国京剧艺术网] |
||
* 赵松樵 |
* [http://by.cuc.edu.cn/zcyw/1383.html 赵松樵第九届巴黎中国电影节最佳动画短片奖,京剧动画《定军山》国际获奖] |
||
* [http://www.xijucn.com/html/jingju/ 京剧] |
* [http://www.xijucn.com/html/jingju/ 京剧] |
||
* [http://www.xikao.com/ 中国京剧戏考] |
* [http://www.xikao.com/ 中国京剧戏考] |
||
* 环球时代传媒GB Times专访Zhao Songqiao谈中国京剧动画L’Opéra de Pékin revisité par Zhao Songqiao第九届巴黎中国电影节最佳动画奖项 |
* [http://fr.gbtimes.com/china/lopera-de-pekin-revisite-par-zhao-songqiao 环球时代传媒GB Times专访Zhao Songqiao谈中国京剧动画L’Opéra de Pékin revisité par Zhao Songqiao第九届巴黎中国电影节最佳动画奖项] |
||
* [http://history.xikao.com/ 梨园百年琐记] |
* [http://history.xikao.com/ 梨园百年琐记] |
||
* [http://oldrecords.xikao.com/ 中国京剧老唱片] |
* [http://oldrecords.xikao.com/ 中国京剧老唱片] |
2014年12月4日 (四) 09:58的版本
京劇又称京戲,在台灣又稱平劇、國劇,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布全国。京劇是十九世纪中期,融合了徽劇[1] 和漢劇[2],并吸收了秦腔[3]、昆曲[1][4]、梆子、弋阳腔[1]等艺术的优点,在北京形成的。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京劇的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主要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京劇於2010年,獲選進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京劇發展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来自中国南方的四个徽剧班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称为四大徽班)陆续来到北京。第一个进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黄”声腔为主的“三庆”,由于其声腔及剧目都很丰富,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许多秦腔班演员转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的融合。随后,另外三个徽班:“四喜班”、“春台班”和“和春班”也来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剧逐渐衰落,昆剧演员也多转入徽班。
清朝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湖北演员进京,带来了汉调(楚调、西皮调),许多汉调艺人,加入徽班,与徽班与同台演出,形成了西皮与二黄合流,形成所谓的“皮黄戏”。此时在京师里形成的皮黄戏,受到北京语音与腔调的影响,有了“京音”的特色。
后来由于他们经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这种带有北京特点的皮黄戏叫做“京戏”,也叫“京剧”。後來北伐成功,全國統一,北京改名北平,「京劇」改稱為「平劇」。又由于平劇迅速发展,使其艺术水平在中国戏曲中名列前茅,后来在全中国流行,近代學者齊如山甚至認為平劇是中國傳統戲劇的精華,所以平劇也被称为“国剧”。
京劇曾一度於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嚴重摧殘,當時文革發起人毛澤東打著「破四舊、立四新」的大旗,以剷除舊文化之名對京劇演藝工作者加以迫害,紅衛兵將京劇演藝工作者貼上「反動派」的標籤並將之批鬥(另見電影《霸王別姬》);在毛澤東時代結束後,於文革中倖存下來的京劇演藝工作者得到了喘息的機會,重建了京劇文化。
1950年代,大批國內難民南下香港,並帶着京劇到香港,于占元1960年代在香港开办京剧班,徒弟有七小福(包括成龍、洪金寶、元華、袁和平等)。至1970年後,京剧班(七小福)解散,並各自發展。
另外在台灣方面,蔣介石主導的國民政府兵敗來台,同時也有很多外省人遷來台灣,並帶來了中國地方文化,其中也包含京劇。而國民政府早年也有計畫在台灣推廣京劇,並定名為「國劇」,但台灣的京劇觀眾絕大多數都是外省人,無法與台灣文化相互融合;後來隨著台灣本土意識的抬頭與台灣文化的復興,加上老一輩的外省人逐漸凋零,京劇由於失去了忠實觀眾而在台灣開始沒落,但台灣的國家戲劇院和國立台灣戲曲學院也有進行京劇的保存、傳承與推廣工作,並經常公開上演。早年臺灣電視公司曾在每週播出《台視國劇》、中國電視公司曾在每週播出《國劇大展》,也是以京劇為主要表演形式。
臺灣目前主要有四大京劇團:國光劇團(全名為國立國光劇團)、復興劇團(現已改名為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臺北新劇團(李寶春主持)、當代傳奇劇場(吳興國主持)。
經常固定演出京劇的場地有四個:(木柵)國光劇場、(內湖)復興劇場、(內湖)碧湖劇場、(台泥大樓)臺北戲棚,以上四個劇團並每年不定期於國家戲劇院、(臺北)中山堂、城市舞台、新舞台等場所進行大型公演。
如今,京劇與大部分地方戲劇一樣,面對流行音樂的衝擊,而逐漸衰落。
定为国粹的争议
国粹是一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内涵独特”且经久不衰的文化遗产。京剧被定为国粹向来都极具争议,京剧是因满清皇帝乾隆的喜好而诞生,当时享有盛名的昆曲四大徽班进京演出,受到乾隆的青睐,在满族导演的不断改造下,一个由江南戏曲和满州小调混杂的剧种由此诞生。[5] 在清代,作为统治民族的满族,他们与汉族有着完全不同的思想意识、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京剧迎合了满族人特别是满族上层人的喜好,时至今日,满语的唱词在京剧中仍有大量遗存。在满清皇室的追捧以及一些附庸风雅的京城闲人的跟风下,京剧逐渐开始在京津之间这一狭小地带流传,而受众也多限于王室贵族和追风的达官贵人。[6]清代京剧的大部分剧目都是满清统治者用来歌颂独裁专制、奴化人民思想的工具,京剧的唱腔难以被人听懂,唱调不符合汉族人的审美观,一直没有被汉族地区的广大民众所接受,作家鲁迅曾严厉批判京剧,表达厌恶之情。[7]电影,流行歌曲出现后,随着娱乐方式的增多,京剧在京津一带逐渐式微。目前各地的京剧院团,特别是京津沪之外的大多数京剧院团在地方财政支持下勉强维持生计。2008年,中国教育部下令在中小学强行推广京剧,这一举动引起了一些主流媒体的强烈质疑和不满。[8]
祖師爺
唐明皇是京劇的祖師爺,文革後,中國大陸京劇劇團不能敬拜,但在台灣京劇劇團還有供奉唐明皇的傳統。
行当
京剧的行当主要分生、旦、净、丑四种。
- 生就是指男子,又分老生,小生,武生。
- 旦就是指女子,又分正旦(青衣),老旦,花旦,花衫,武旦,刀马旦,彩旦(丑角)。
- 净就是花脸,又分正净(铜锤花脸),副净(架子花脸),武净,毛净。
- 丑就是丑角,又分文丑,武丑,女丑。
此外,在古代戏剧中的末角也作为重要角色单独列出的,其一般作为配角。现代戏剧中已经和生合并,即“须生”。
艺术形式
京劇分為「念做唱打」。
- 念就是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京剧中的念白分京白、韵白和苏白,京白是用北京音,韵白则用湖广音、中州韵,苏白使用苏南地区的方言。
- 做就是做表和身段。
- 唱就是行腔。
- 打是結合民間武術將其舞蹈化的武打动作。
音乐
唱腔
京剧的唱腔以二黄腔和西皮腔为主。二黄有正二黄与反二黄之分,板式有导板、迥龙、慢板、慢三眼、中三眼、快三眼、原板、散板、摇板、滚板等。西皮腔板式有导板、板、慢三眼、快三眼、原板、二六、流水、快板、散板、摇板等。
伴奏乐器
京剧的伴奏乐器分文武场,文场主要指管弦乐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弦子、笛、笙、唢呐等。武场主要指打击乐器,有檀板和单皮鼓(班鼓)、大锣、铙钹、京锣等。
乐队
京剧的伴奏乐队又称分文武场,传统的京剧伴奏乐队由5-8人组成,通常是7-8人。鼓师,又称司鼓,演奏檀板和单皮鼓,是掌握音乐节奏的人,相当于乐队的指挥。京胡、京二胡、京劇月琴、京劇三弦被称为乐队的四大件。京胡、京二胡、月琴又被称为乐队的三大件。
脸谱、服装和道具
脸谱
臉譜是運用色彩和線條構成各種圖案,以象徵人物的性格和品質。
臉譜的根源,不少學者皆歸納為以下兩個來源:
後來,由於俳優頭罩面具,在舞臺施展動作,究竟不自然,而且無法操縱面部肌肉和眼神的收放來表達現實人物的情緒,於是逐漸放棄面具,於是發展到以臉譜替代面具,提高面部化粧的戲劇功能。
臉譜的作用可歸納成四點:
- 暗示性格
- 介紹特點
- 褒貶善惡
- 明辨美醜
基本可分为五类:红、白、黑、蓝和绿、金和银。 红:表示忠勇正直,如关羽。 白:表示奸诈狠毒,如曹操。 黑:表示刚正不阿,如包拯。 蓝和绿:表示中性,草莽英雄。 金和银:表示神秘,代表妖神一类。
服装 傳統戲劇的服裝統稱為『行頭』,基本的行頭包含:蟒、靠、褶、帔、衣、盔、靴等。這些行頭依角色身分和行當來穿著,無時代、地域或季節的限制,一套行頭通常可以在不同的情形下穿著。也就是說,同一套行頭在不同的劇目裡,各表現不同的角色。
根據《辭源》,“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所御袍相肖,但減一爪耳。”蟒衣本指繡有蟒蛇形的袍衣。後為繡龍形有四爪的衣袍。明代為大臣所穿,清代則為各官員遇典禮時穿用。
更多關於京劇服裝的詳情請參考外部連結
道具
京剧的道具十分写意,比如一只马鞭就代表了胯下坐骑,两面绣着车轮的旗子就可以代表一辆车,而坐车人实际是走着。
主要流派
京剧的流派主要指演员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点,这种表演风格通过师徒相传得到了传承和发展。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代表剧目。
不同流派和他们的代表剧目。
红鬃烈马、纺棉花、翠屏山、五花洞、宇宙锋、荒山泪、四挑滑车、小放牛、四进士等。
正旦
王派
梅派(花衫)
以梅兰芳为代表,主要传人:言慧珠、梅葆玖、杜近芳、李胜素等。
代表剧目有《宇宙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水斗断桥》、《奇双会》、《遊园 惊梦》、《穆柯寨· 穆天王》、《木兰从军》、《抗金兵》、《生死恨》、《西施》、《洛神》、《穆桂英挂帅》等。
程派(青衣)
以程砚秋为代表,主要传人有:新艳秋、王吟秋、李世济、赵荣琛、李蔷华,再传弟子有张火丁、刘桂娟等
代表剧目有《锁麟囊》、《荒山泪》、《六月雪》、《亡蜀鉴》、《马昭仪》、《女儿冢》、《青霜剑》、《碧玉簪》、《春闺梦》等。
尚派(刀马旦)
代表剧目有双阳公主、三娘教子、祭塔、昭君出塞、南天门、秋胡戏妻、二进宫、花蕊夫人、峨嵋剑等。
张派
以张君秋为代表,代表剧目有《望江亭》、《诗文会》、《楚宫恨》、《秦香莲》等。
花旦(小旦)
荀派
代表剧目有《红娘》、《红楼二尤》、《花田错》、 《辛安驿》、《十三妹》等。
筱派
以筱翠花为代表,主要传人有:毛世来、陈永玲、崔熹云、李丹林
代表剧目有《翠屏山》《坐楼杀惜》《活捉张三郎》《红梅阁》《阴阳河》《战宛城》《大劈棺》《荷珠配》《一匹布》《马思远开茶馆》等。
老旦
龚派
以龚云甫为代表,代表剧目有 《金龟记》、《遇皇后:打龙袍》、《游六殿》等。
李派
以李多奎为代表
老生
谭派
以谭鑫培为代表,主要传人有谭小培、谭富英、谭元寿、谭孝增 谭正岩等。代表剧目有定军山等。
马派
以马连良为代表,唱腔潇洒飘逸世称马腔,且精于做工与念白,代表剧目有借东风、淮河营、四进士等。主要传人言少朋、冯志孝、张学津等。
麒派
以周信芳为代表,主要传人:程毓章、高百岁、陈鹤峰、周少麟、小王桂卿等,代表剧目:斩经堂、追韩信、打严嵩、四进士、徐策跑城、华容道、赵五娘、封神榜、九更天。
余派
以余叔岩为代表,为之后京剧老生行当声腔艺术做出了极大贡献,唱腔空灵,韵味绵长,擅用脑后音,代表剧目搜孤救孤、摘缨会、定军山、战太平等。主要传人孟小冬、李少春、陈少霖、杨宝忠、杨宝森等。
高派
以高庆奎为代表。高派传人有高世寿,李盛藻、 李和曾、李宗义、宋宝罗、沈金波、白家麟、虞仲 衡等,再传弟子辛宝达、李文林、倪茂才、吴平、 张跃孚等。
高派代表剧目有:《逍遥津》、《辕门斩子》、《斩黄袍》、《斩马谡》、 《哭秦庭》、《四郎探母》、《李陵碑》、《浔阳楼》、《连营寨》、《胭粉计》、《七星灯》等传统剧目。
高派新编剧目有:《煤山恨》、《史可法救国记》、《掘地见母》、《八义图》、《宋十回》、《鼎盛春秋》、《豫让桥》、 《赠绨袍》、《马陵道》、《苏秦张仪》、《窃符救赵》、《蝴蝶梦》、《八搜邹应龙》、《锤震金蝉子》、《朱仙镇》、《三打祝家庄》、《生死牌》、《摘星楼》、《孙安动本》、《智斩鲁斋郎》、《闯王旗》、现代戏《白云红旗》、《节振国》等。
言派
以言菊朋为代表 代表剧目有:汾河湾 打金枝 贺后骂殿 骂王朗 战太平
杨派
以杨宝森为代表,主要传人,汪正华,程正泰等
代表剧目有空城计,碰碑,乌盆记,文昭关,捉放曹、击鼓骂曹等。
奚派
以奚啸伯为代表 代表剧目 《白帝城》
武生
杨派
以杨小楼为代表
尚派
以尚和玉为代表
盖派
以盖叫天为代表
李派
以李萬春为代表
李派
以李少春为代表
小生
姜派
叶派
以叶盛兰为代表,主要传人叶少兰、马玉琪等。代表剧目《罗成叫关》、《辕门射戟》、《群英会》。
俞派
以俞振飞为代表
花脸
大花脸(铜锤花脸)
金派
裘派
以裘盛戎为代表,主要传人有方荣翔、李长春 (京剧)、康万生等。
代表剧目有《赤桑镇》、《铡美案》、《探阴山》、《锁五龙》等。
二花脸(架子花脸)
郝派
以郝寿臣为代表,善演曹操戏,主要传人袁世海,代表剧目有《芦花荡》等。
侯派
以侯喜瑞为代表,代表剧目有《马踏青苗》、《清风寨》等。
丑角(三花脸)
代表人物有萧长华等。
著名演员
道光時代三鼎甲
后三鼎甲
郝兰田、张胜奎、梅巧玲、刘赶三、余紫云、程长庚、徐小香、时小福、杨鸣玉、卢胜奎、朱莲芬、谭鑫培、杨月楼。
四大须生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马连良、谭富英
程长庚、张二奎、王九龄、譚鑫培、汪桂芬、孙菊仙、汪笑侬、言菊朋、余叔岩、周信芳、马连良、杨宝森、李少春、唐韵笙等。
武生及流派
杨小楼 尚和玉 李萬春等。
净角及流派
旦角及流派
筱翠花等。
琴师
鼓师
衍生詞義
壓軸
舊時戲園演白天戲,一般在中午十二點多開鑼,到傍晚六點多打住;戲目有六七齣甚至八九齣,一般分為三段,前三齣通常為新角兒或學生們演,中間兩三齣比較好,後三齣是觀眾最歡迎的戲。這三段裡每一段的末一齣,叫做「軸子」──前軸子、中軸子、大軸子,此乃清末民初北京幾家戲園子演戲的規程,說「軸子」就是每段最末演出的劇目,而倒數第二齣戲便成了「壓軸」。
北京老戲班的傳統,派戲人總是把唱工最好的戲,也就是這戲班中的台柱演員的戲,排在倒數第二齣。而最末一齣戲,則是全武行的戲,由戲班全體武行演員參與演出,這類戲占用的時間為一刻鐘,所謂「一打一散」(角色上來簡單地交代一下情由,雙方便開打幾回合,勝負決定之後戲就結束),當時多數聽戲行家為達官貴人之屬,看大軸子一上,往往就起座出園。昔日京劇典籍裏有一首《戲提調歌》,形容戲班組織者的境遇:「軸子一上就套車」。
達官貴人來看戲都是坐騾車來的。主人們聽戲,趕車人就把騾子卸套、餵草,也可以進園子靠牆聽聽蹭戲,等大軸子武戲一上,就著手套車,把騾子架到轅上,便趕緊打點好轎車等主人出場。於是,等不到散戲,許多看客已經走開;所以那年代的大軸子,又叫「送客戲」,而真正好戲乃在倒數第二齣的「壓軸」。
由於這種傳統,致使當今有些並不太懂京戲的人,老以為壓軸是每場戲的末齣,而把「壓」字當做「最後一著」理解 ,其實與原意略有差別。
壓軸雖是倒數第二齣戲,但通常都是由台柱演員擔綱演出的一齣戲;可以用「壓軸」來稱呼最精彩的一場戲或是最大牌的演出者,形容最精彩的表演。[9]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徐城北. 《中國京劇》. 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3. ISBN 7508501616.
- ^ 吳同賓. 《京劇知識手冊》. 天津敎育出版社. 1995.
- ^ 王芷章. 《中國京劇編年史第一卷》.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3.
- ^ 《昆曲/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ISBN 7213029541.
- ^ 石林; 翟惠军. 乾隆皇帝和京剧诞生. 《炎黄春秋》 (北京市: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 1993年, (11期). ISSN 1003-1170.
- ^ 赵志忠. 《满族研究》 (辽宁省沈阳市: 满族研究杂志编辑部). 2004年, (01期). ISSN 1006-365X. 缺少或
|title=
为空 (帮助) - ^ 马松. 鲁迅对京剧的态度.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西安市: 陕西师范大学). 2002年, (期). ISSN 1002-2155.
- ^ 教育部推行京剧必修课引发争议. 新浪网. 2008年2月23日 (中文(简体)).
- ^ 張哲生. 探究「壓軸」的由來與正確意涵. [2013-09-17].
參見
外部链接
- 傅谨:京剧崛起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近代转型——以昆曲的文化角色为背景
- 鄭培凱:〈戲曲創新與審美轉化:新京劇的逆向思考〉。
- 王璦玲:〈「經典性」與「現代性」──論當代臺灣京劇發展之美學新視野與其文化意涵〉。
- 中国京剧艺术网
- 赵松樵第九届巴黎中国电影节最佳动画短片奖,京剧动画《定军山》国际获奖
- 京剧
- 中国京剧戏考
- 环球时代传媒GB Times专访Zhao Songqiao谈中国京剧动画L’Opéra de Pékin revisité par Zhao Songqiao第九届巴黎中国电影节最佳动画奖项
- 梨园百年琐记
- 中国京剧老唱片
- 北京京剧院
- 國立國光劇團
- 台北新劇團(辜公亮基金會)
- 台湾京剧名家徐露专访(音频资料,中国大陆可以打开)
- 视频: 汪胜光、刘琢瑜、李佳麒、李存孝-国光剧团(中国大陆民众可点击观赏)
- 视频解说:《京剧》纪录片独家官网_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