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河川襲奪: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Addbot留言 | 贡献
机器人:移除12个跨语言链接,现在由维基数据d:q20482提供。
Nlu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第19行: 第19行:
==實例==
==實例==
* 古金沙江本独流入南海,古长江本发源于[[巫山]]东麓。距今十几万年前,古长江不断进行[[向源侵蚀]],切穿[[巫山]],形成[[三峡]]后,将[[四川盆地]]古湖放空,进而向西南,在今[[云南]][[石鼓]]处,切夺[[金沙江]]河道,使金沙江成为[[长江]]正源。
* 古金沙江本独流入南海,古长江本发源于[[巫山]]东麓。距今十几万年前,古长江不断进行[[向源侵蚀]],切穿[[巫山]],形成[[三峡]]后,将[[四川盆地]]古湖放空,进而向西南,在今[[云南]][[石鼓]]处,切夺[[金沙江]]河道,使金沙江成为[[长江]]正源。
* 約在十數萬年前,[[臺灣]]東部位於[[海岸山脈]]東側由西向東流的古[[秀姑巒溪]]向源侵蝕切開海岸山脈在[[瑞穗]]襲奪位於[[花東縱谷]]由南向北流的古[[花蓮溪]]上游<ref>網頁:陳順天,《[http://content.edu.tw/primary/country/tc_ua/n007/stone/data/67.html 河川襲奪-秀姑巒溪襲奪花蓮溪]》,[[台中縣]][[永安國小]][http://www.yaes.tcc.edu.tw/],《[http://content.edu.tw/primary/country/tc_ua/n007/ 臺灣的地質地形景觀]》,1998.5.30</ref>。
* 約在十數萬年前,[[臺灣]]東部位於[[海岸山脈]]東側由西向東流的古[[秀姑巒溪]]向源侵蝕切開海岸山脈在[[瑞穗鄉|瑞穗]]襲奪位於[[花東縱谷]]由南向北流的古[[花蓮溪]]上游<ref>網頁:陳順天,《[http://content.edu.tw/primary/country/tc_ua/n007/stone/data/67.html 河川襲奪-秀姑巒溪襲奪花蓮溪]》,[[台中縣]][[永安國小]][http://www.yaes.tcc.edu.tw/],《[http://content.edu.tw/primary/country/tc_ua/n007/ 臺灣的地質地形景觀]》,1998.5.30</ref>。
* 約在六萬年前,[[台北]][[丘陵]]陷落形成[[台北盆地]],原由東向西流在[[林口]]入海的古[[新店溪]]轉向北由[[淡水]]入海形成古[[淡水河]],同時沿著[[林口台地]]邊緣向南侵蝕在三萬年前於[[石門]]襲奪原由東向西流在[[桃園]]入海的古[[大漢溪]]。另一支流古[[基隆河]]則向東侵蝕分別在二萬年前於[[八堵]]、[[瑞芳]]連奪兩條原由南向北在[[基隆]]、[[瑞濱]]入海的河流,匯集成今日的淡水河流域<ref>圖書:莊展鵬、黃盛璘,《台北地質形成史》,[[遠流出版公司]][http://www.ylib.com/],《台北地質之旅》,22-25頁,1996.11.15再版 ISBN 957-32-1280-3</ref><ref>網頁:賴進貴、余俊青、高傳棋、謝品華、郭俊麟、王韋力,《[http://mars.csie.ntu.edu.tw/tamsui/subject/subject-1/index.html 淡水河的形成過程]》,[[臺灣大學]],《[http://mars.csie.ntu.edu.tw/tamsui/index.html 淡水河溯源數位博物館]》,1998-1999</ref>。
* 約在六萬年前,[[臺北都會區|台北]][[丘陵]]陷落形成[[台北盆地]],原由東向西流在[[林口區|林口]]入海的古[[新店溪]]轉向北由[[淡水區|淡水]]入海形成古[[淡水河]],同時沿著[[林口台地]]邊緣向南侵蝕在三萬年前於[[石門區|石門]]襲奪原由東向西流在[[桃園市|桃園]]入海的古[[大漢溪]]。另一支流古[[基隆河]]則向東侵蝕分別在二萬年前於[[暖暖區|八堵]]、[[瑞芳區|瑞芳]]連奪兩條原由南向北在[[基隆市|基隆]]、[[瑞芳區|瑞濱]]入海的河流,匯集成今日的淡水河流域<ref>圖書:莊展鵬、黃盛璘,《台北地質形成史》,[[遠流出版公司]][http://www.ylib.com/],《台北地質之旅》,22-25頁,1996.11.15再版 ISBN 957-32-1280-3</ref><ref>網頁:賴進貴、余俊青、高傳棋、謝品華、郭俊麟、王韋力,《[http://mars.csie.ntu.edu.tw/tamsui/subject/subject-1/index.html 淡水河的形成過程]》,[[臺灣大學]],《[http://mars.csie.ntu.edu.tw/tamsui/index.html 淡水河溯源數位博物館]》,1998-1999</ref>。
* 現在,在[[臺灣]]中部[[玉山]]東北側的[[陳有蘭溪]]正向南侵蝕,在[[八通關山|八通關大山]]及[[玉山北峰]]的陵線以北形成[[金門峒斷崖]],目前已開始越過山稜線,將來有可能到達[[荖濃溪]]源流河道,屆時高位的荖濃溪現有源流將會被低位的陳有蘭溪襲奪。不過由於被襲奪點以上的流域面積不大,對於荖濃溪流量影響甚微。<ref>新聞:謝介裕,《[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feb/13/today-life5.htm 河川襲奪 荖濃溪可能斷頭]》,[[自由時報]],生活版,2007.2.13</ref><ref>經濟部水利署網站歷史新聞[http://www.wra.gov.tw/ct.asp?xItem=31395&ctNode=5281&comefrom=lp 水利署今(13)日鄭重表示「河川襲奪係屬水文自然現象影響南部用水甚微」]</ref>。
* 現在,在[[臺灣]]中部[[玉山]]東北側的[[陳有蘭溪]]正向南侵蝕,在[[八通關山|八通關大山]]及[[玉山北峰]]的陵線以北形成[[金門峒斷崖]],目前已開始越過山稜線,將來有可能到達[[荖濃溪]]源流河道,屆時高位的荖濃溪現有源流將會被低位的陳有蘭溪襲奪。不過由於被襲奪點以上的流域面積不大,對於荖濃溪流量影響甚微。<ref>新聞:謝介裕,《[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feb/13/today-life5.htm 河川襲奪 荖濃溪可能斷頭]》,[[自由時報]],生活版,2007.2.13</ref><ref>經濟部水利署網站歷史新聞[http://www.wra.gov.tw/ct.asp?xItem=31395&ctNode=5281&comefrom=lp 水利署今(13)日鄭重表示「河川襲奪係屬水文自然現象影響南部用水甚微」]</ref>。
* [[美國]][[俄亥俄州]]與[[西維吉尼亞州]]的[[Teays河]]上游與[[俄亥俄河]]襲奪。
* [[美國]][[俄亥俄州]]與[[西維吉尼亞州]]的[[Teays河]]上游與[[俄亥俄河]]襲奪。

2015年1月2日 (五) 03:54的版本

河川襲奪(搶水)

河川襲奪是一個地理學上的名詞,指在河流發育的過程中,相鄰的兩條河由於側蝕向源侵蝕的關係,「低位河」越過分水嶺搶奪「高位河上游集水區的現象,簡稱襲奪。襲奪高位河的低位河稱為「襲奪河」,被襲奪的高位河上游稱為「改向河」,剩餘失去源水的高位河河段則稱為「斷頭河」。

發生條件

兩條河間要發生河川襲奪現象,必須要有三個初始條件:

  1. 兩條河川間的距離不能太遠。
  2. 其中一條河川的側蝕或向源侵蝕強烈。
  3. 必須一條為高位河、另一條為低位河

過程

  1. 低位河主流或支流向源侵蝕或側蝕至與高位河分界的分水嶺。
  2. 侵蝕位置的分水嶺產生斷崖並造成岩塊崩塌。
  3. 侵蝕越過原本的山稜線使得山稜線下降並改變。
  4. 侵蝕位置的分水嶺消失,高位河上游河水改流入低位河形成河川襲奪。

影響

因為襲奪河匯入改向河後流量增加,以及改向河落差增加使得侵蝕基準下降,所以搶水河及改向河流水侵蝕力增加而產生峽谷河階。斷頭河則因失去集水區,呈現谷大水小的「無能河」情形,容易發生堆積,部份斷頭河因河道平緩產生埤塘,例如臺灣宜蘭雙連埤[1],而其支流匯入處則容易形成沖積扇。改向河與斷頭河的舊河床形成新的分水嶺,稱之為「風口」。由於集水區河道改變使得下游水源分配發生變化,對於用水量較大產業如農業、居民飲用水以及河道運輸造成衝擊,搶水河下游水量增加有利發展,斷頭河下游則減少供水。

實例

參考資料

  1. ^ 網頁:鄧國雄,《雙連埤的河川襲奪》,荒野保護協會[1],2006.8.7
  2. ^ 網頁:陳順天,《河川襲奪-秀姑巒溪襲奪花蓮溪》,台中縣永安國小[2],《臺灣的地質地形景觀》,1998.5.30
  3. ^ 圖書:莊展鵬、黃盛璘,《台北地質形成史》,遠流出版公司[3],《台北地質之旅》,22-25頁,1996.11.15再版 ISBN 957-32-1280-3
  4. ^ 網頁:賴進貴、余俊青、高傳棋、謝品華、郭俊麟、王韋力,《淡水河的形成過程》,臺灣大學,《淡水河溯源數位博物館》,1998-1999
  5. ^ 新聞:謝介裕,《河川襲奪 荖濃溪可能斷頭》,自由時報,生活版,2007.2.13
  6. ^ 經濟部水利署網站歷史新聞水利署今(13)日鄭重表示「河川襲奪係屬水文自然現象影響南部用水甚微」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