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修订间差异
外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第40行: | 第40行: | ||
==皮膚老化== |
==皮膚老化== |
||
{{主条目|皮肤老化}} |
|||
*遺傳學說---皮膚'''自然老化''',指的是皮膚鬆弛下垂、正常皮紋加深。通常為全身性。 |
*遺傳學說---皮膚'''自然老化''',指的是皮膚鬆弛下垂、正常皮紋加深。通常為全身性。 |
||
*環境因子學說---環境中之特殊因素,如陽光中的紫外線與自由基對皮膚之'''光老化現象''',指皮膚乾燥、粗糙、皺紋增多、光照部位皮脂腺增大 |
*環境因子學說---環境中之特殊因素,如陽光中的紫外線與自由基對皮膚之'''光老化現象''',指皮膚乾燥、粗糙、皺紋增多、光照部位皮脂腺增大 |
2015年1月17日 (六) 06:50的版本
皮膚 | |
---|---|
标识字符 | |
MeSH | D012867 |
TA98 | A16.0.00.002 |
TA2 | 7041 |
格雷氏 | p.1065 |
《解剖學術語》 [在维基数据上编辑] |
皮膚,包住脊椎動物的軟層,是器官之一,在人體是最大的器官。皮膚擋住外來侵入,亦保住水份。有保暖、阻隔、感覺之用。
皮膚的作用因物種而異,有保暖、保護色、吸引異性等作用。各物種的皮有厚有薄,厚皮叫革。皮膚是表皮系統的一部份,是動物最大的器官系統,由多層外胚層的组织構成,可保護內部的肌肉、骨骼、韌帶及其他內部的器官。[1]有的物種,例如魚類和爬蟲類,會生鱗保護。鳥類會生羽毛保護。兩棲動物的皮膚是交換氣體的器官。所有哺乳動物的皮膚都有毛,即使看似無毛的海洋哺乳動物其實也有毛。
皮膚的重要性在於其為身體和外界環境的介面,而且是防禦外來影響的第一道防線。例如皮膚在保護身體免受病原影響。[2]及避免過量水份流失[3]上有重要的作用。皮膚的其他作用包括隔熱、溫度調節、感覺及產生維生素D。嚴重受傷的皮膚癒合時會形成疤痕,有時皮膚的顏色會產生變化。動物皮膚的厚度會隨部位而不同,例如人類眼睛下方的皮膚和眼瞼周圍皮膚最薄,厚度約0.5毫米厚,而且是最早出現像「魚尾紋」或其他皺紋老化的情形。手掌及腳掌的皮膚最厚,厚度約4毫米。
有些皮膚會有濃密的毛髮,一方面可以隔熱,另一方面也是第二性徵或作為偽裝用。有些動物的皮膚很厚又很硬,處理後可作為皮革。爬蟲類魚類有堅硬的鱗片保護保護的皮膚,而鳥類也有硬羽毛,都是由堅硬的β-角蛋白所組成。兩棲類動物的皮膚無法防止化學物質通過,因此化學物質很容易由皮膚滲透到體內。例如,暴露在麻醉劑中的青蛙會快速進入睡眠狀態。
功能
皮膚有以下的功能:
- 保護:皮膚可保護身體內部的器官,免受病原或外部環境的影響。皮膚中的朗格漢斯細胞是後天免疫系統的一部份[2][3]。
- 感知:皮膚有許多體感、温感、觸覺、壓力、振動及感知組織受傷的神經末梢(參照體感及觸-壓覺)。
- 溫度調節:增加血液灌注及散熱,可以用收縮血管的方式大幅減少皮膚的血流量,並保存熱能。立毛肌對動物而言非常重要。
- 控制蒸發:皮膚是一個比較乾燥的半滲透屏障,可以減少液體的蒸發[3]。
- 儲存及合成:皮膚可以儲存水份及脂質。
- 吸收:透過皮膚可以擴散少量的氧氣、氮氣和二氧化碳。一些動物利用皮膚為其呼吸器官,人類皮膚表層0.25-0.40毫米的細胞幾乎是使用來由外界空氣中的氧氣,但相較於呼吸而言,其供氧量很小,可以省略[4]。
- 抗水:皮膚無法完全防水,不過是身體和外界的一個屏障,避免營養素流失到體外。皮膚外層有表皮,表皮內則有可以滋潤皮膚的營養素和油脂,而部份的油脂即為皮膚中皮脂腺分泌的皮脂。只靠水份是無法消除皮膚的油脂,但若沒有表皮,皮膚的油脂就會受到外界水份的影響[5]。
皮膚老化
- 遺傳學說---皮膚自然老化,指的是皮膚鬆弛下垂、正常皮紋加深。通常為全身性。
- 環境因子學說---環境中之特殊因素,如陽光中的紫外線與自由基對皮膚之光老化現象,指皮膚乾燥、粗糙、皺紋增多、光照部位皮脂腺增大
組織學表現
參考資料
- ^ "Skin care" (analysis), Health-Cares.net, 2007
- ^ 2.0 2.1 Proksch E, Brandner JM, Jensen JM. (2008).The skin: an indispensable barrier. Exp Dermatol. 17(12):1063–72. PMID 19043850
- ^ 3.0 3.1 3.2 Madison KC. (2003). Barrier function of the skin: "la raison d'être" of the epidermis. J Invest Dermatol. 121(2):231-41. doi:10.1046/j.1523-1747.2003.12359.x PMID 12880413
- ^ Stücker, M., A. Struk, P. Altmeyer, M. Herde, H. Baumgärtl & D.W. Lübbers (2002). The cutaneous uptake of atmospheric oxygen contributes significantly to the oxygen supply of human dermis and epidermis.PDF Journal of Physiology 538(3): 985–994. doi:10.1113/jphysiol.2001.013067
- ^ McCracken, Thomas. New Atlas of Human Anatomy. China: Metro Books. 2000: 1–240. ISBN 1-58663-0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