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市:修订间差异
第99行: | 第99行: | ||
[[荣赫鹏]]于1887年在由[[北京]]去[[印度]]途中经过吐鲁番。他提到吐鲁番当时由两个分开的城池组成,其中一个是人口不超过5000的[[汉族]]城,另一个是位于汉城西边一英里(1.6千米)的[[突厥人]]城,居民数“很可能”在12,000至15,000人之间。突厥人的城池四方各有一个城门,城门为砖砌并有结实的木门板,木门上装饰着铁片且被半圆形防御工事包裹着。粘土夯砌的城墙保养得很好,有大约35英尺(10.7米)高、20至30英尺(6米至9米)厚,墙顶有射击孔。筑城墙外围的空地约15码(14米)处又有一层约6英尺(2.4米)高的步枪射击用墙,墙下更有条12英尺(3.7米)深、20英尺(6米)宽的壕沟。鼓楼部署在几个入口处,小方塔立在城池的四个角,城门与城墙转角处之间设有两座小的方形防御工事,“每面各两个”。四周围的田野中种植了小麦、棉花、罂粟、瓜果葡萄等。<ref>Younghusband, Francis E. (1896). ''The Heart of a Continent'', pp. 139-140. John Murray, London. Facsimile reprint: (2005) Elbiron Classics. ISBN 1-4212-6551-6 (pbk); ISBN 1-4212-6550-8 (hardcover).</ref> |
[[荣赫鹏]]于1887年在由[[北京]]去[[印度]]途中经过吐鲁番。他提到吐鲁番当时由两个分开的城池组成,其中一个是人口不超过5000的[[汉族]]城,另一个是位于汉城西边一英里(1.6千米)的[[突厥人]]城,居民数“很可能”在12,000至15,000人之间。突厥人的城池四方各有一个城门,城门为砖砌并有结实的木门板,木门上装饰着铁片且被半圆形防御工事包裹着。粘土夯砌的城墙保养得很好,有大约35英尺(10.7米)高、20至30英尺(6米至9米)厚,墙顶有射击孔。筑城墙外围的空地约15码(14米)处又有一层约6英尺(2.4米)高的步枪射击用墙,墙下更有条12英尺(3.7米)深、20英尺(6米)宽的壕沟。鼓楼部署在几个入口处,小方塔立在城池的四个角,城门与城墙转角处之间设有两座小的方形防御工事,“每面各两个”。四周围的田野中种植了小麦、棉花、罂粟、瓜果葡萄等。<ref>Younghusband, Francis E. (1896). ''The Heart of a Continent'', pp. 139-140. John Murray, London. Facsimile reprint: (2005) Elbiron Classics. ISBN 1-4212-6551-6 (pbk); ISBN 1-4212-6550-8 (hardcover).</ref> |
||
[[中华民国]]初年,'''吐鲁番地区'''仍沿袭清建置。民国二年(1913年),[[吐鲁番直隶厅]]改置为[[吐鲁番县]],辖今'''吐鲁番市'''[[高昌区]]、[[托克逊县]]范围。同与[[鄯善县]]隶属[[新疆省]][[迪化道]](今[[乌鲁木齐]])。民国九年(1920年),吐鲁番县、鄯善县属[[焉耆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县公署改为县政府,县知事改为县长,县下设乡,改乡约为农官。民国十九年(1930年),置托克逊设治局。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推行县、区(乡)制。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置托克逊县。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后,吐鲁番、鄯善、托克逊三县先后隶属迪化行政区,迪化专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国民党政府推行乡(镇)、保(甲)制。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吐鲁番县共有3镇、9乡、68保、795甲;鄯善县2镇、5乡、24保、196甲;托克逊县1镇、3乡、20保,120甲。 |
[[中华民国]]初年,'''吐鲁番地区'''仍沿袭清建置。民国二年(1913年),[[吐鲁番直隶厅]]改置为[[吐鲁番县]],辖今'''吐鲁番市'''[[高昌区]]、[[托克逊县]]范围。同与[[鄯善县]]隶属[[新疆省 (中华民国)|新疆省]][[迪化道]](今[[乌鲁木齐]])。民国九年(1920年),吐鲁番县、鄯善县属[[焉耆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县公署改为县政府,县知事改为县长,县下设乡,改乡约为农官。民国十九年(1930年),置托克逊设治局。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推行县、区(乡)制。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置托克逊县。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后,吐鲁番、鄯善、托克逊三县先后隶属迪化行政区,迪化专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国民党政府推行乡(镇)、保(甲)制。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吐鲁番县共有3镇、9乡、68保、795甲;鄯善县2镇、5乡、24保、196甲;托克逊县1镇、3乡、20保,120甲。 |
||
⚫ | |||
⚫ | |||
== 地理 == |
== 地理 == |
||
吐鲁番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在北纬41°12′--43°40′,东经87°16′--91°55′之间。吐鲁番东临[[哈密]],西、南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和静县]]、[[和硕县]]、[[尉犁县]]、[[若羌县]]毗连,北隔[[天山山脉|天山]]与[[乌鲁木齐市]]及[[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奇台县]]、[[吉木萨尔县]]、[[木垒县]]相接。地区南北宽约240公里,东西长约300公里,土地总面积69,713平方公里(低于[[海平面]]的面积为2085平方公里),占新疆土地总面积的4.2%。地区的管理机构设在[[高昌区]],距[[乌鲁木齐市]]183公里。 |
吐鲁番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在北纬41°12′--43°40′,东经87°16′--91°55′之间。吐鲁番东临[[哈密]],西、南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和静县]]、[[和硕县]]、[[尉犁县]]、[[若羌县]]毗连,北隔[[天山山脉|天山]]与[[乌鲁木齐市]]及[[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奇台县]]、[[吉木萨尔县]]、[[木垒县]]相接。地区南北宽约240公里,东西长约300公里,土地总面积69,713平方公里(低于[[海平面]]的面积为2085平方公里),占新疆土地总面积的4.2%。地区的管理机构设在[[高昌区]],距[[乌鲁木齐市]]183公里。 |
2015年4月13日 (一) 00:58的版本
吐鲁番市 维吾尔语:تۇرپان ۋىلايىتى | |
---|---|
地级市 | |
吐鲁番太陽能示範村 | |
吐鲁番地区在新疆的地理位置 | |
坐标:42°57′00″N 89°10′56″E / 42.95°N 89.1822°E | |
国家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自治區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語源 | 维吾尔语意为富庶丰饶的地方 |
政府駐地 | 高昌区 |
下级行政区 | 1个市辖区、2个县 |
面积 | |
• 总计 | 69,713 平方公里(26,916 平方英里) |
人口(2003) | |
• 常住 | 57.9萬人 |
語言 | |
• 方言 | 维吾尔语 |
时区 | 北京时间(UTC+8) |
新疆時間(UTC+6) | |
郵政編碼 | 838000 |
電話區號 | 995 |
車輛號牌 | 新K |
• 年均温 | 14.4 ℃ |
行政区划代码 | 652100 |
国内生产总值(2010) | ¥182.79 亿(全疆第9位 (2010),佔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3.36%) 27.00 亿美元(汇率) 46.32 亿国际元(平价) |
• 人均 | ¥29,828 (全疆第5位 (2010)) 4,406 美元(汇率) 7,559 國際元(平价) |
網站 | www |
吐鲁番市(維吾爾語:تۇرپان ۋىلايىتى)位于中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地处天山东部山间盆地。吐鲁番,维吾尔语意为富庶丰饶的地方。 《回回館譯語》中称土魯番。[1][2]2015年4月12日原吐鲁番地区撤地建市成立地级吐鲁番市,辖一区两县,原吐鲁番市(县级)成为市辖高昌区。[3]
历史
前漢代有車師国的存在,該王城叫交河城。當時人口只有6500人。交河城的遺跡現時吐鲁番市街西面10公里。
為了躲避中国戰亂,不少人口移往高昌。北涼王族沮渠氏消滅了車師国,450年建立高昌国。高昌国後被柔然圧迫和消滅、其後北方民族(柔然、高車、突厥)之影響下變成的元的闞、張、馬四氏王。
唐朝征服高昌設置安西大都護府。唐的国力影響至9世紀直到回鶻國支配之下。
吐鲁番的名字由明代開始流行、意思是維吾爾語的「塌陷了的地方」。據西域番国志,15世紀初明永樂帝受命的陳誠由陸路到訪此地(當時叫土爾番)。
荣赫鹏于1887年在由北京去印度途中经过吐鲁番。他提到吐鲁番当时由两个分开的城池组成,其中一个是人口不超过5000的汉族城,另一个是位于汉城西边一英里(1.6千米)的突厥人城,居民数“很可能”在12,000至15,000人之间。突厥人的城池四方各有一个城门,城门为砖砌并有结实的木门板,木门上装饰着铁片且被半圆形防御工事包裹着。粘土夯砌的城墙保养得很好,有大约35英尺(10.7米)高、20至30英尺(6米至9米)厚,墙顶有射击孔。筑城墙外围的空地约15码(14米)处又有一层约6英尺(2.4米)高的步枪射击用墙,墙下更有条12英尺(3.7米)深、20英尺(6米)宽的壕沟。鼓楼部署在几个入口处,小方塔立在城池的四个角,城门与城墙转角处之间设有两座小的方形防御工事,“每面各两个”。四周围的田野中种植了小麦、棉花、罂粟、瓜果葡萄等。[6]
中华民国初年,吐鲁番地区仍沿袭清建置。民国二年(1913年),吐鲁番直隶厅改置为吐鲁番县,辖今吐鲁番市高昌区、托克逊县范围。同与鄯善县隶属新疆省迪化道(今乌鲁木齐)。民国九年(1920年),吐鲁番县、鄯善县属焉耆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县公署改为县政府,县知事改为县长,县下设乡,改乡约为农官。民国十九年(1930年),置托克逊设治局。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推行县、区(乡)制。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置托克逊县。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后,吐鲁番、鄯善、托克逊三县先后隶属迪化行政区,迪化专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国民党政府推行乡(镇)、保(甲)制。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吐鲁番县共有3镇、9乡、68保、795甲;鄯善县2镇、5乡、24保、196甲;托克逊县1镇、3乡、20保,120甲。
1950年至1957年,吐鲁番、鄯善、托克逊三县隶属新疆省迪化专区(后改为乌鲁木齐专区)。1958年至1969年,三县属自治区直辖县。1970年至1974年,吐鲁番县、托克逊县隶属乌鲁木齐市。鄯善县隶属哈密地区。1975年7月,吐鲁番地区成立,辖吐鲁番、鄯善、托克逊三县,1984年12月,吐鲁番县改置为县级吐鲁番市(今高昌区)。2015年,撤销吐鲁番地区成立吐鲁番市。
地理
吐鲁番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在北纬41°12′--43°40′,东经87°16′--91°55′之间。吐鲁番东临哈密,西、南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和静县、和硕县、尉犁县、若羌县毗连,北隔天山与乌鲁木齐市及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奇台县、吉木萨尔县、木垒县相接。地区南北宽约240公里,东西长约300公里,土地总面积69,713平方公里(低于海平面的面积为2085平方公里),占新疆土地总面积的4.2%。地区的管理机构设在高昌区,距乌鲁木齐市183公里。
吐鲁番市光热资源丰富。盆地内干燥少雨,日照充足,无霜期达270天,全年日照时数为3200小时,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 −7.6 ℃,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 32.2 ℃,年平均气温 14.4 ℃。本地盛产葡萄、哈密瓜、长绒棉、反季节蔬菜等经济作物。
气候
吐鲁番市气象数据(1981年至2010年)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历史最高温 °C(°F) | 8.5 (47.3) |
19.5 (67.1) |
31.7 (89.1) |
40.5 (104.9) |
43.6 (110.5) |
47.6 (117.7) |
48.1 (118.6) |
47.8 (118.0) |
43.4 (110.1) |
34.3 (93.7) |
23.0 (73.4) |
9.6 (49.3) |
48.1 (118.6) |
平均高温 °C(°F) | −1.8 (28.8) |
6.9 (44.4) |
17.0 (62.6) |
26.8 (80.2) |
33.6 (92.5) |
38.4 (101.1) |
39.8 (103.6) |
38.4 (101.1) |
32.3 (90.1) |
22.1 (71.8) |
9.9 (49.8) |
−0.7 (30.7) |
21.9 (71.4) |
日均气温 °C(°F) | −6.6 (20.1) |
0.9 (33.6) |
10.6 (51.1) |
19.7 (67.5) |
26.3 (79.3) |
31.1 (88.0) |
32.5 (90.5) |
30.5 (86.9) |
23.9 (75.0) |
14.0 (57.2) |
3.6 (38.5) |
−5.0 (23.0) |
15.1 (59.2) |
平均低温 °C(°F) | −10.6 (12.9) |
−4.3 (24.3) |
4.5 (40.1) |
13.1 (55.6) |
19.3 (66.7) |
23.9 (75.0) |
25.6 (78.1) |
23.7 (74.7) |
17.4 (63.3) |
8.3 (46.9) |
−0.8 (30.6) |
−8.5 (16.7) |
9.3 (48.7) |
历史最低温 °C(°F) | −28.9 (−20.0) |
−24.5 (−12.1) |
−10.4 (13.3) |
−1.8 (28.8) |
4.7 (40.5) |
11.5 (52.7) |
15.5 (59.9) |
11.6 (52.9) |
1.3 (34.3) |
−5.7 (21.7) |
−17.8 (0.0) |
−26.1 (−15.0) |
−28.9 (−20.0)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0.5 (0.02) |
0.5 (0.02) |
1.0 (0.04) |
0.6 (0.02) |
1.3 (0.05) |
2.8 (0.11) |
2.3 (0.09) |
1.8 (0.07) |
1.8 (0.07) |
1.2 (0.05) |
0.9 (0.04) |
0.6 (0.02) |
15.3 (0.6) |
平均降水天数(≥ 0.1 mm) | 1.5 | 0.3 | 0.3 | 0.6 | 0.9 | 2.3 | 2.0 | 1.9 | 1.2 | 0.7 | 0.3 | 1.1 | 13.1 |
平均相對濕度(%) | 56 | 41 | 28 | 25 | 27 | 29 | 32 | 34 | 39 | 49 | 53 | 58 | 39 |
月均日照時數 | 159.7 | 188.6 | 239.5 | 256.8 | 299.6 | 301.2 | 311.7 | 305.9 | 278.8 | 250.6 | 184.7 | 135.1 | 2,912.2 |
可照百分比 | 55 | 64 | 65 | 64 | 67 | 66 | 67 | 71 | 75 | 74 | 63 | 48 | 66 |
数据来源1:中国气象局(1971−2000年间的降水天数和日照数据)[7][8] | |||||||||||||
数据来源2:mherrera.org(所有极端温度)[9] |
行政区划
# | 汉语名称 | 汉语拼音 | 维吾尔文 (kona yezik̡) |
拉丁维文 (yengi yezik̡) |
人口 (2003 est.) | 面积 (km²) | 人口密度 (/km²) | |
---|---|---|---|---|---|---|---|---|
1 | 高昌区 | Tǔlǔfān Shì | تۇرپان شەھىرى | Turpan Shehiri | 260,000 | 13,690 | 19 | |
2 | 鄯善县 | Shànshàn Xiàn | پىچان ناھىيىسى | Pichan Nahiyisi | 210,000 | 39,759 | 5 | |
3 | 托克逊县 | Tuōkèxùn Xiàn | توقسۇن ناھىيىسى | Toqsun Nahiyisi | 110,000 | 16,171 | 7 |
42°57′49″N 89°11′07″E / 42.96361°N 89.18528°E
人口
区划名称 | 常住人口[10](2010年11月) | 户籍人口[11] (2010年末) | ||
---|---|---|---|---|
总计 | 比重 (%) |
每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 | ||
吐鲁番市 | 622903 | 100 | 9.22 | 622762 |
高昌区 | 273385 | 43.89 | 20.12 | 273385 |
鄯善县 | 231297 | 37.13 | 6.04 | 231297 |
托克逊县 | 118221 | 18.98 | 7.53 | 117601 |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地区常住人口为622903人[12],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72172人,增长13.10%。年平均增长率为1.24%。其中,男性人口为327854人,占52.63%;女性人口为295049人,占47.37%。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升为111.12。0-14岁人口为129877人,占20.85% ;15-64岁人口为457905人,占73.51%;65岁及以上人口为35121人,占5.64%。
民族
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155863人,占总人口的25.02%,各少数民族人口467040人,占总人口的74.98%。
民族名称 | 维吾尔族 | 汉族 | 回族 | 土家族 | 哈萨克族 | 满族 | 蒙古族 | 彝族 | 东乡族 | 藏族 | 其他民族 |
---|---|---|---|---|---|---|---|---|---|---|---|
人口数 | 429527 | 155863 | 35078 | 430 | 399 | 276 | 273 | 233 | 126 | 124 | 574 |
占总人口比例(%) | 68.96 | 25.02 | 5.63 | 0.07 | 0.06 | 0.04 | 0.04 | 0.04 | 0.02 | 0.02 | 0.09 |
占少数民族人口比例(%) | 91.97 | --- | 7.51 | 0.09 | 0.09 | 0.06 | 0.06 | 0.05 | 0.03 | 0.03 | 0.12 |
文化旅遊
吐鲁番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交河故城、高昌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苏公塔、阿斯塔娜古墓、台藏塔;另有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吐鲁番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包括火焰山、艾丁湖、葡萄沟、千佛洞、坎儿井等。
交通
参考资料
- ^ https://archive.org/stream/02076762.cn#page/n4/mode/2up
- ^ http://www.huizucn.org/article-16-2.html
- ^ 姚彤. 丝路重镇吐鲁番撤地设市 张春贤出席大会宣布设市. 新华社新疆分社新媒体中心. 2015-04-12 [2015-04-12].
- ^ https://archive.org/stream/02076762.cn#page/n4/mode/2up
- ^ http://www.huizucn.org/article-16-2.html
- ^ Younghusband, Francis E. (1896). The Heart of a Continent, pp. 139-140. John Murray, London. Facsimile reprint: (2005) Elbiron Classics. ISBN 1-4212-6551-6 (pbk); ISBN 1-4212-6550-8 (hardcover).
- ^ 中国气象数据网 - WeatherBk Data. 中国气象局. [2020-04-15].
- ^ 中国地面国际交换站气候标准值月值数据集(1971-2000年). 中国气象局.
- ^ Extreme Temperatures Around the World. www.mherrera.org. [2021-11-29].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分县资料》.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12. ISBN 978-7-5037-6659-6.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分县市人口统计资料2010》. 群众出版社. 2011.11. ISBN 978-7-5014-4917-0.
- ^ 吐鲁番地区统计局. 《吐鲁番地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08. ISBN 978-7-5037-6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