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學宏辭科:修订间差异
第8行: | 第8行: | ||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月初一日,全國被荐举者共143人,齐集[[太和殿]],後赴[[体仁阁]]应试,試題是《璇璣玉衡賦》、《省耕詩五言排律二十韻》。康熙帝在[[保和殿]]御试,宣布录取博学鸿儒[[彭孙遹]]等50人,其中一等20名、二等30名,合約占應試人數的三分之一,授以侍读、侍讲、编修、检讨等职,并入“明史馆”纂修《[[明史]]》,[[朱彝尊]]、[[汪琬]]、[[潘耒]]、[[毛奇龄]]均在此列。其中,朱、严、潘、李四人以布衣(平民)身分入选,时称「四大布衣」。 |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月初一日,全國被荐举者共143人,齐集[[太和殿]],後赴[[体仁阁]]应试,試題是《璇璣玉衡賦》、《省耕詩五言排律二十韻》。康熙帝在[[保和殿]]御试,宣布录取博学鸿儒[[彭孙遹]]等50人,其中一等20名、二等30名,合約占應試人數的三分之一,授以侍读、侍讲、编修、检讨等职,并入“明史馆”纂修《[[明史]]》,[[朱彝尊]]、[[汪琬]]、[[潘耒]]、[[毛奇龄]]均在此列。其中,朱、严、潘、李四人以布衣(平民)身分入选,时称「四大布衣」。 |
||
有不少[[明朝]]遺老寧願冒著殺頭的危險,力辭不就;像[[顧炎武]]、[[黃宗羲]]、[[傅山]]說,“博學鴻 |
有不少[[明朝]]遺老寧願冒著殺頭的危險,力辭不就;像[[顧炎武]]、[[黃宗羲]]、[[傅山]]說,“博學鴻儒”不如“清歌妙舞”。康熙帝亦加容忍。無論如何,康熙帝重视和优待[[汉族]]知识分子的态度,获得汉族[[士大夫]]的好评。黄宗羲稱:“庶几同学之士,共起讲堂,以赞右文之治。”<ref>黄宗羲《董在中墓志铭》</ref> |
||
[[雍正]]末年,[[雍正帝]]曾下[[詔]]舉行博學鴻詞科,下令各省[[總督]]、[[巡撫]]推薦;惟不久駕崩。 |
[[雍正]]末年,[[雍正帝]]曾下[[詔]]舉行博學鴻詞科,下令各省[[總督]]、[[巡撫]]推薦;惟不久駕崩。 |
2015年4月29日 (三) 17:58的版本
博學鴻儒科,又稱博學鴻詞科,科舉時代,在正統進士科之外特開的取士方式。
沿革
中國歷史上,博學鴻儒科最早始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称“博学宏词”。至清朝乾隆中期,因“宏”形音皆近乾隆帝名“弘曆”之“弘”而改為“鴻”。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藩之亂平,國勢基本穩定。康熙十七年正月,康熙帝稱:“自古,一代之兴,必有博学鸿儒,振起文运,阐发经史,润色词章,以备顾问著作之选。朕万几余暇,游心文翰,思得博学之士,用资典学……凡有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士,不论已仕未仕,令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员,在外督抚布按,各举所知,朕将亲试录用。”[1]令各地舉薦並送至燕京。因天氣寒冷,考试时间改为隔年三月。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月初一日,全國被荐举者共143人,齐集太和殿,後赴体仁阁应试,試題是《璇璣玉衡賦》、《省耕詩五言排律二十韻》。康熙帝在保和殿御试,宣布录取博学鸿儒彭孙遹等50人,其中一等20名、二等30名,合約占應試人數的三分之一,授以侍读、侍讲、编修、检讨等职,并入“明史馆”纂修《明史》,朱彝尊、汪琬、潘耒、毛奇龄均在此列。其中,朱、严、潘、李四人以布衣(平民)身分入选,时称「四大布衣」。
有不少明朝遺老寧願冒著殺頭的危險,力辭不就;像顧炎武、黃宗羲、傅山說,“博學鴻儒”不如“清歌妙舞”。康熙帝亦加容忍。無論如何,康熙帝重视和优待汉族知识分子的态度,获得汉族士大夫的好评。黄宗羲稱:“庶几同学之士,共起讲堂,以赞右文之治。”[2]
雍正末年,雍正帝曾下詔舉行博學鴻詞科,下令各省總督、巡撫推薦;惟不久駕崩。
乾隆元年(1735年),各省推薦一百七十六人,取十五人,杭世駿在此列;次年(1736年),又取四人。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貴州學政嚴修奏請仿博學鴻詞科之例,開「經濟特科」,得二十五人。
康熙己未科博學鴻詞五十人
- 畢振姬
- 白夢鼐
- 陳懷真
- 陳維崧
- 陳鴻績(二等)
- 陳學夔
- 陳九勝(未試)
- 陳宏(不遇)
- 陳玉璂(不遇)
- 陳筴(未試)
- 陳僖(不第)
- 程大呂(不遇)
- 程必昇(不遇)
- 程易(不遇)
- 成其願(不遇)
- 崔如嶽(二等)
- 崔華(不就)
- 曹宜溥(二等)
- 曹禾(二等)
- 曹溶
- 蔡方炳
- 儲方慶
- 鄧漢儀
- 鄧林梓
- 杜越
- 戴王綸(未試)
- 戴茂隆(不遇)
- 戴廷栻(不遇)
- 董俞
- 馮勗
- 馮行賢
- 馮雲驤
- 馮京
- 范必英
- 范鄗鼎
- 方象瑛
- 方象璜
- 傅山
- 傅扆
- 法若真
- 費密
- 高詠
- 高士奇
- 高向台
- 高層雲
- 顧豹文
- 顧景星
- 顧鼎銓
- 顧彩
- 顧炎武
- 黃始
- 黃與堅
- 黃虞稷
- 黃宗羲
- 黃瑚
- 許孫荃
- 許先甲
- 許自俊
- 惠周惕
- 侯七乘
- 胡周鼒
- 嵇宗孟
- 嵇永福
- 紀炅
- 江闓
- 姜宸英
- 金居敬
- 柯崇樸
- 柯維楨
- 郎戴瓚
- 李因笃
- 李澄中
- 李來泰
- 李鎧
- 李颙
- 李念慈
- 李開泰
- 李芳廣
- 李瑞徵
- 李大春
- 李良年
- 李清
- 陸葇
- 陸隴其
- 陸舜
- 陸次雲
- 陸元輔
- 黎騫
- 龙燮
- 勵杜訥
- 林堯英
- 林以畏(未試)
- 林鵬(不遇)
- 劉瑞遠(不遇)
- 羅坤
- 李鄴嗣(力辭)
- 米漢雯(二等第五名)
- 毛奇齡(二等)
- 毛升芳(二等)
- 毛際可
- 馬駿(不遇)
- 倪燦(一等第二名)
- 彭孙遹
- 彭桂(不赴)
- 潘耒(二等第二名)
- 潘颺言
- 潘藩大(不遇)
- 潘江
- 龐塏
- 喬萊(一等第五名)
- 秦松齡
- 錢中諧(一等)
- 錢金甫
- 錢芳標
- 錢肅潤
- 丘象隨
- 邱鍾仁
- 任辰旦
- 沈珩
- 沈筠
- 施閏章
- 施清
- 邵吳遠
- 邵允彜
- 申维翰
- 孫枝蔚
- 孫棨
- 上官鑑
- 宋實穎
- 宋維藩
- 宋振麟
- 宋涵
- 宋昱(宋昰)
- 湯斌
- 田雯
- 田茂遇
- 陶元淳
- 譚吉璁
- 汪霦
- 王頊齡
- 王方榖
- 王弘撰
- 王嗣槐
- 王昊
- 王榖韋
- 王追騏
- 王岱
- 王紫綬
- 王孫蔚(不遇)
- 王廷璧(不遇)
- 王鋮(不赴)
- 王祚興
- 王揆(不就)
- 王含真
- 王曾武
- 汪楫
- 汪琬
- 汪懋麟
- 吳元龍
- 吳任臣
- 吳之振
- 吳雯
- 吳農祥
- 魏禧
- 魏學渠(不遇)
- 聞性道(不赴)
- 萬斯同(不赴)
- 徐嘉炎
- 徐釚
- 徐之凱
- 徐孺芳
- 徐茂昭(徐懋昭)
- 徐林鴻
- 徐咸清
- 徐夜
- 夏駰
- 嚴繩孫
- 閻若璩
- 袁佑
- 尤侗
- 葉舒崇
- 葉方蔚
- 葉封
- 葉灼棠
- 葉奕苞
- 郁植
- 應撝謙
- 楊毓蘭
- 楊還吉
- 張烈
- 張鴻烈
- 張貞
- 張九徵
- 張新標
- 張能鱗
- 張瑞徵
- 張含煇
- 張英
- 張霍
- 章貞
- 周清原
- 周慶曾
- 周之道
- 周起萃
- 周容(力辭)
- 朱彝尊(一等)
- 祝宏坊(未試)
- 趙進美(不第)
- 趙廷錫(不遇)
- 趙驪淵(不遇)
- 趙廷颺(不遇)
- 仲治(不赴)
- 朱培(不遇)
- 朱士曾(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