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凱達格蘭族: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Itw留言 | 贡献
簡介:​ 失效連結
Bereal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第1行: 第1行:
[[File:Plain Aborigines Taipei.jpg|300px|right|thumb|已漢化的凱達格蘭族[[奎府聚社]],攝於1897年]]
[[File:Plain Aborigines Taipei.jpg|300px|right|thumb|已漢化的凱達格蘭族[[奎府聚社]],攝於1897年]]


'''凱達格蘭族'''(Ketagalan)為[[台灣]][[平埔族]][[台灣原住民|原住民]],分布於[[淡水區|淡水]]、[[臺北市|台北]]、[[基隆市|基隆]]和[[桃園市|桃園]]一帶,以[[台北盆地]]為主體。與[[蘭陽平原]]上的[[噶瑪蘭族]]曾有著密切的關係,現已幾全被[[漢化]]。<ref>[[李壬癸]], [http://www.ianthro.tw/p/93 台灣北部平埔族種類及其互動關係], 平埔文化專題,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ref>
'''凱達格蘭族'''(Ketagalan)為[[台灣]][[平埔族]][[台灣原住民|原住民]],分布於[[淡水區|淡水]]、[[臺北市|台北]]、[[基隆市|基隆]]和[[桃園市|桃園]]一帶,以[[台北盆地]]為主體。與[[蘭陽平原]]上的[[噶瑪蘭族]]曾有著密切的關係,現已幾全被[[漢化]]。<ref>[[李壬癸]], [http://www.ianthro.tw/p/93 台灣北部平埔族種類及其互動關係], 平埔文化專題,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ref>


==簡介==
==簡介==

2015年5月2日 (六) 15:48的版本

已漢化的凱達格蘭族奎府聚社,攝於1897年

凱達格蘭族(Ketagalan)為台灣平埔族原住民,分布於淡水台北基隆桃園一帶,以台北盆地為主體。與蘭陽平原上的噶瑪蘭族曾有著密切的關係,現在已幾乎全被漢化[1]

簡介

在三百多年前,臺北盆地是平埔族「凱達格蘭族」人的領域,大約有三十多社,散居在各地以漁獵和簡易農耕為生。因生性樂天知足,所以一直過著單純的生活,一直到荷蘭人西班牙人的入侵,漢人入臺大量開墾後,才發生大變化。這些重大的改變,讓凱達格蘭族人,甚至全臺灣平埔族走向消失的命運。今日我們要找尋凱達格蘭族人的過去生活面貌,除了透過文獻外,就是依據「考古」發現。目前最大的考古發現是新北市八里區的「十三行遺址」,由這個遺址的遺物推定凱達格蘭族人,可能在相當於漢朝的時間就已經進入臺灣。他們的聚落和附近地區,成為後來漢人移民、開墾、建立村莊的地點。

相傳凱達格蘭族的祖先是從台灣本島最東境的岬角—三貂角登陸,17世紀康熙年大地震前,文獻指出仍為台北一帶最主要住民結構。如詳加細分,該族分布範圍約為現今台北市基隆市新北市瑞芳貢寮新店板橋及桃園北區。部分學者則以淡水河基隆河新店溪為界,分為南北兩支系,再加上16世紀前遷移至宜蘭的一支「社頭社」(哆囉美遠社/Torobiawan),可再將該族區分成:巴賽族(Basay)與雷朗族(Luilang)。

傳統的平埔族社會,對於信仰,其實大多還停留在祖靈崇祀以及圖騰膜拜的階段,各族的祭典不盡相同,其中北部的凱達格蘭族的祭典有農曆六月十八日和農曆八月十六日。六月的祭典是在祈求魚獲豐收,八月的則是感謝祖靈庇祐農作收成,他們會以其神聖的植物山橄欖當作祭品。

另外,該族以及其他平埔各族一樣為母系社會,從婚姻與財產制度中可顯而易見:男性必須入贅,家產也由女性繼承,這與漢人文化有極大的差異。17世紀-18世紀,中國福建泉漳一帶的閩南人移民大量進入台灣,平埔各族因處平地,與漢人的接觸機會較多,加上漢人因渡臺禁令,並無攜妻帶眷,因此通婚漢化程度都極深。在此情況下,除了被漢人歸類為「熟番」外,原有文化制度也迅速滅失。

據考證,現今台北許多地名為凱達格蘭語音譯而成,例如:大龍峒北投唭哩岸八里秀朗艋舺等,甚至連釣魚台也是源於解作「跳板」意思的「釣依達阿」。

分布聚落

凱達格蘭族主要聚落及其相對應的現址如下所示[2]

遺跡

位於北台灣的七星山,在接近山頂附近有類似金字塔形狀一樣的小山丘,以及附近散落的一些奇岩怪石,有學者認為是台灣巨石文明的遺跡,極可能是凱達格蘭族的祭壇。

參見

參考資料

  1. ^ 李壬癸, 台灣北部平埔族種類及其互動關係, 平埔文化專題,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 ^ 潘英,《臺灣平埔族史》,第60-62頁,南天書局,1996年6月
  3. ^ 平埔文化資訊網文/圖,"新店與安坑地區的開發與族群關係"[1],2009-11-20.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