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鼐:修订间差异
外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第2行: | 第2行: | ||
==生平== |
==生平== |
||
曾祖父'''公奎跻''',[[表字|字]]''瑞文''',[[號]]'''中山''',担任[[湖广]]副使,父亲'''公家臣''',[[表字|字]]'''共甫''',[[號]]'''東塘'''[[翰林院]][[编修]]。[[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之后担任[[左谕德]],担任[[东宫]]讲官。后晋升为[[左庶子]],因病回乡<ref>《明史》(卷216):公鼐 ,字孝與,蒙陰人。曾祖奎躋,湖廣副使。父家臣,翰林編修。鼐舉萬曆二十九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屢遷左諭德,為東宮講官。進左庶子,引疾歸。</ref>。 |
曾祖父'''公奎跻''',[[表字|字]]'''瑞文''',[[號]]'''中山''',担任[[湖广]]副使,父亲'''公家臣''',[[表字|字]]'''共甫''',[[號]]'''東塘''',[[翰林院]][[编修]]。[[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之后担任[[左谕德]],担任[[东宫]]讲官。后晋升为[[左庶子]],因病回乡<ref>《明史》(卷216):公鼐 ,字孝與,蒙陰人。曾祖奎躋,湖廣副使。父家臣,翰林編修。鼐舉萬曆二十九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屢遷左諭德,為東宮講官。進左庶子,引疾歸。</ref>。 |
||
[[明光宗]]即位登基后,召见公鼐,并任命他为[[国子监祭酒]]。[[明熹宗]]即位后,提拔他任[[詹事]],他上奏称: |
[[明光宗]]即位登基后,召见公鼐,并任命他为[[国子监祭酒]]。[[明熹宗]]即位后,提拔他任[[詹事]],他上奏称: |
||
{{Cquote|近来听说南北臣僚,议论先帝去世之事,迹象怪异,话语大都隐晦。我担心它在里巷中讹传,成为野史稗说,我暗暗痛心于此事。皇祖过去健在,原本没有册立爱子心思。只因大典很迟,因此再回头考虑册立事,所以导致分封三王的事,并因此产生了[[国本之争]]。之后因[[ |
{{Cquote|近来听说南北臣僚,议论先帝去世之事,迹象怪异,话语大都隐晦。我担心它在里巷中讹传,成为野史稗说,我暗暗痛心于此事。皇祖过去健在,原本没有册立爱子心思。只因大典很迟,因此再回头考虑册立事,所以导致分封三王的事,并因此产生了[[国本之争]]。之后因[[梃击案]]等事,导致政治混乱到极点。我曾担任宫中幕僚,目睹了狂妄阴谋的酝酿。当时朝廷以归向东宫的是小人,不归向东宫的是君子,最终全部清除清廉的朝廷大臣,并暗地除去太子的羽翼。这些勾连干扰政纪祸乱纲常。现在回想起来,依然寒心。大臣爱戴君主,保存真实不容虚伪。现在即将编纂实录,请求将光宗的事迹,另编一部。凡是一月的明纶善政,应该大书特书;对于那些听见的不同说法及后宫委曲的奥妙之事法,也都应直笔指责陈述,以编成信史。我虽然不贤,窃思自己敢于担当此任。<ref>《明史》(卷216):光宗立,召拜祭酒。熹宗進鼐詹事,乃上疏曰:「近聞南北臣僚,論先帝升遐一事,跡涉怪異,語多隱藏,恐因委巷之訛準,流為湘山之稗說臣竊痛焉。皇祖在昔,原無立愛之心。祇因大典遲囝,於是繳還冊立之後,有三王並封之事,憂危竑議之後,有國本攸關之事。迨龐、劉之邪謀,張差之梃擊,而逆亂極矣。臣嘗備員宮僚,目睹狂謀孔熾,以歸向東宮者為小人,不向東宮者為君子。盡除朝士之清流,陰翦元良之羽翼。批根引蔓,干紀亂常。至今追想,猶為寒心。夫臣子愛君,存其真不存其偽。今實錄纂修在即,請將光宗事蹟,別為一錄。凡一月間明綸善政,固大書特書;其有聞見異詞及宮闈委曲之妙用,亦皆直筆指陳,勒成信史。臣雖不肖,竊敢任之。」疏入,不許。</ref>}} |
||
奏疏呈入宫中,[[明光宗]]并没有同意。[[天启]]元年,因改元不过半年,[[御史]][[言官]]就有十多人被谴责调职,公鼐因此上疏劝诫并讥讽辅佐大臣。因此得罪了[[明熹宗]],被谴责。但不久仍然升任[[礼部右侍郎]],协助掌管[[詹事府]],担任实录副总裁。公鼐好学见闻广博,磊落有器量见识。看到[[魏忠贤]]祸乱政纲,称病回乡。不久去世。[[崇祯]]初年,恢复官职,并赐抚恤,[[谥]]'''文介'''<ref>《明史》(卷216):天啟元年,鼐以紀元甫及半載,言官獲譴者至十餘人,上疏切諫,幷規諷輔臣。忤旨,譙責。尋遷禮部右侍郎,協理詹事府,充實錄副總裁。鼐好學博聞,磊落有器識。見魏忠賢亂政,引疾歸。 初,廷議李三才起用不決,鼐颺言曰:「今封疆倚重者,多遠道未至。三才猷略素優,家近輦轂,可朝發夕至也。」侍郎鄒元標趣使盡言,以言路相持而止。後御史葉有聲追論鼐與三才為姻,徇私妄薦,遂落職閒住。未幾卒。崇禎初,復官賜卹,諡文介。</ref>。 |
奏疏呈入宫中,[[明光宗]]并没有同意。[[天启]]元年,因改元不过半年,[[御史]][[言官]]就有十多人被谴责调职,公鼐因此上疏劝诫并讥讽辅佐大臣。因此得罪了[[明熹宗]],被谴责。但不久仍然升任[[礼部右侍郎]],协助掌管[[詹事府]],担任实录副总裁。公鼐好学见闻广博,磊落有器量见识。看到[[魏忠贤]]祸乱政纲,称病回乡。不久去世。[[崇祯]]初年,恢复官职,并赐抚恤,[[谥]]'''文介'''<ref>《明史》(卷216):天啟元年,鼐以紀元甫及半載,言官獲譴者至十餘人,上疏切諫,幷規諷輔臣。忤旨,譙責。尋遷禮部右侍郎,協理詹事府,充實錄副總裁。鼐好學博聞,磊落有器識。見魏忠賢亂政,引疾歸。 初,廷議李三才起用不決,鼐颺言曰:「今封疆倚重者,多遠道未至。三才猷略素優,家近輦轂,可朝發夕至也。」侍郎鄒元標趣使盡言,以言路相持而止。後御史葉有聲追論鼐與三才為姻,徇私妄薦,遂落職閒住。未幾卒。崇禎初,復官賜卹,諡文介。</ref>。 |
2015年5月8日 (五) 19:01的版本
公鼐(1558年—1626年),字孝与,号周庭,山東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蒙陰縣(今山東省蒙阴县)人。明朝官员、文学家、诗人,万历前期“山左三大家”之一。
生平
曾祖父公奎跻,字瑞文,號中山,担任湖广副使,父亲公家臣,字共甫,號東塘,翰林院编修。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之后担任左谕德,担任东宫讲官。后晋升为左庶子,因病回乡[1]。
明光宗即位登基后,召见公鼐,并任命他为国子监祭酒。明熹宗即位后,提拔他任詹事,他上奏称:
“ | 近来听说南北臣僚,议论先帝去世之事,迹象怪异,话语大都隐晦。我担心它在里巷中讹传,成为野史稗说,我暗暗痛心于此事。皇祖过去健在,原本没有册立爱子心思。只因大典很迟,因此再回头考虑册立事,所以导致分封三王的事,并因此产生了国本之争。之后因梃击案等事,导致政治混乱到极点。我曾担任宫中幕僚,目睹了狂妄阴谋的酝酿。当时朝廷以归向东宫的是小人,不归向东宫的是君子,最终全部清除清廉的朝廷大臣,并暗地除去太子的羽翼。这些勾连干扰政纪祸乱纲常。现在回想起来,依然寒心。大臣爱戴君主,保存真实不容虚伪。现在即将编纂实录,请求将光宗的事迹,另编一部。凡是一月的明纶善政,应该大书特书;对于那些听见的不同说法及后宫委曲的奥妙之事法,也都应直笔指责陈述,以编成信史。我虽然不贤,窃思自己敢于担当此任。[2] | ” |
奏疏呈入宫中,明光宗并没有同意。天启元年,因改元不过半年,御史言官就有十多人被谴责调职,公鼐因此上疏劝诫并讥讽辅佐大臣。因此得罪了明熹宗,被谴责。但不久仍然升任礼部右侍郎,协助掌管詹事府,担任实录副总裁。公鼐好学见闻广博,磊落有器量见识。看到魏忠贤祸乱政纲,称病回乡。不久去世。崇祯初年,恢复官职,并赐抚恤,谥文介[3]。
公鼐以诗文著名,提出“齐风”的诗歌主张,与于慎行、冯琦并称“山左三大家”。
參考文獻
- ^ 《明史》(卷216):公鼐 ,字孝與,蒙陰人。曾祖奎躋,湖廣副使。父家臣,翰林編修。鼐舉萬曆二十九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屢遷左諭德,為東宮講官。進左庶子,引疾歸。
- ^ 《明史》(卷216):光宗立,召拜祭酒。熹宗進鼐詹事,乃上疏曰:「近聞南北臣僚,論先帝升遐一事,跡涉怪異,語多隱藏,恐因委巷之訛準,流為湘山之稗說臣竊痛焉。皇祖在昔,原無立愛之心。祇因大典遲囝,於是繳還冊立之後,有三王並封之事,憂危竑議之後,有國本攸關之事。迨龐、劉之邪謀,張差之梃擊,而逆亂極矣。臣嘗備員宮僚,目睹狂謀孔熾,以歸向東宮者為小人,不向東宮者為君子。盡除朝士之清流,陰翦元良之羽翼。批根引蔓,干紀亂常。至今追想,猶為寒心。夫臣子愛君,存其真不存其偽。今實錄纂修在即,請將光宗事蹟,別為一錄。凡一月間明綸善政,固大書特書;其有聞見異詞及宮闈委曲之妙用,亦皆直筆指陳,勒成信史。臣雖不肖,竊敢任之。」疏入,不許。
- ^ 《明史》(卷216):天啟元年,鼐以紀元甫及半載,言官獲譴者至十餘人,上疏切諫,幷規諷輔臣。忤旨,譙責。尋遷禮部右侍郎,協理詹事府,充實錄副總裁。鼐好學博聞,磊落有器識。見魏忠賢亂政,引疾歸。 初,廷議李三才起用不決,鼐颺言曰:「今封疆倚重者,多遠道未至。三才猷略素優,家近輦轂,可朝發夕至也。」侍郎鄒元標趣使盡言,以言路相持而止。後御史葉有聲追論鼐與三才為姻,徇私妄薦,遂落職閒住。未幾卒。崇禎初,復官賜卹,諡文介。
外部鏈接
- 公鼐墓考證 中國蒙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