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心理學: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
|||
第2行: | 第2行: | ||
==各時期對哲學心理學的概念== |
==各時期對哲學心理學的概念== |
||
古代時期的定義為「心理學是研究靈魂之學」。 |
古代時期的定義為「心理學是研究[[靈魂]]之學」。 |
||
近代時期的定義為「心理學是研究心靈之學」。 |
近代時期的定義為「心理學是研究[[心靈]]之學」。 |
||
在[[科學心理學]]誕生之初,定義改為「心理學是研究意識的科學」。 |
在[[科學心理學]]誕生之初,定義改為「心理學是研究[[意識]]的科學」。 |
||
但是在二十世紀20年代至60年代,[[哲學心理學]]的概念被[[行為主義]]否定, |
但是在二十世紀20年代初期至60年代,[[哲學心理學]]的概念被[[行為主義]]否定,[[行為主義]]盛行時強調[[心理學]]的研究因無法研究內在[[意識]]的變化過程,且受限於相關研究工具的缺乏,無法在不傷害人體的情況下研究人體的內部變化,因此對[[意識]]的問題是[[存而不論]],一直到[[二十世紀]]中後期,相關的工具陸續發明並廣泛應用於[[醫學]]上的[[臨床實驗]]後,[[心理學]]研究內在[[心智歷程]]的[[研究計畫]]才陸續被提出,並導致[[認知主義]]的盛起,[[意識]]方面的研究才再度受到重視。 |
||
因此現在對[[哲學心理學]]的定義採用「心理學是研究[[人性]]的科學」。 |
|||
==主要的四大爭議== |
==主要的四大爭議== |
2007年3月4日 (日) 00:53的版本
哲學心理學(philosophical psychology),為馮特提出科學心理學之前心理學的通稱,於古代的不同時期有定同的定義。
各時期對哲學心理學的概念
古代時期的定義為「心理學是研究靈魂之學」。
近代時期的定義為「心理學是研究心靈之學」。
但是在二十世紀20年代初期至60年代,哲學心理學的概念被行為主義否定,行為主義盛行時強調心理學的研究因無法研究內在意識的變化過程,且受限於相關研究工具的缺乏,無法在不傷害人體的情況下研究人體的內部變化,因此對意識的問題是存而不論,一直到二十世紀中後期,相關的工具陸續發明並廣泛應用於醫學上的臨床實驗後,心理學研究內在心智歷程的研究計畫才陸續被提出,並導致認知主義的盛起,意識方面的研究才再度受到重視。
主要的四大爭議
1、心身關係問題(mind-body problem) 主要的理論有一元論(monism),包括了唯物論(materialism)與唯心論(materialism)。另一個理論是二元論(dualism),包括了心身交感論(psychophysical interactionism)與心身平行論(psychophysical parallelism)
2、天性與教養問題(nature-nurture controversy) 爭論的焦點除了先天與後天何誰重要外,還包括了人性本善、人性本惡等方面。
3、自由意志與決定論問題(free will versus determinism) 主要是在探討決定論與自由意志的問題。其中的決定論包括了物質決定論(determinism)、環境決定論(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與精神決定論(psychical determinism)並有相對立的非決定論(indeterminism),其重要的代表理論是自由意識。
4、知識來源的問題(origins of knowledge) 其主要是探討人類如何護得知識,主要的學派有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