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修订间差异
小无编辑摘要 |
|||
第42行: | 第42行: | ||
但是《資治通鑑》也有不少缺點,如《資治通鑑》著重於政治與軍事的著墨,對於經濟方面記載不多,《通鑑記末本末》只收錄二則與經濟有關的史料,至於文化、藝術、宗教談得更少。[[杜甫]]這樣的人物,甚至只提到一次。[[柳宗元]]是政治人物,文學地位雖小於杜甫,司馬光卻把他的《梓人傳》、《種樹郭橐駝傳》兩篇大作收錄起來。明代[[嚴衍]]熟讀《資治通鑑》,著有《資治通鑑補》,列舉通鑑有七病(漏、復、紊、雜、誤、執、誣)。 |
但是《資治通鑑》也有不少缺點,如《資治通鑑》著重於政治與軍事的著墨,對於經濟方面記載不多,《通鑑記末本末》只收錄二則與經濟有關的史料,至於文化、藝術、宗教談得更少。[[杜甫]]這樣的人物,甚至只提到一次。[[柳宗元]]是政治人物,文學地位雖小於杜甫,司馬光卻把他的《梓人傳》、《種樹郭橐駝傳》兩篇大作收錄起來。明代[[嚴衍]]熟讀《資治通鑑》,著有《資治通鑑補》,列舉通鑑有七病(漏、復、紊、雜、誤、執、誣)。 |
||
由於《資治通鑑》著重政治軍事方面,所以後世有稱之為「帝王之書」,即使中國帝王制度已不存在,仍有一些人鑽研《資治通鑑》作謀略上研究。如八十年代日本便掀起一片通鑑熱,研究者主要都是藉此書作商戰之用。 |
|||
二十世紀,台灣作家[[柏楊]]譯有《[[柏楊版資治通鑑]]》、《[[柏楊版通鑑紀事本末]]》等書。 |
|||
==外部連結== |
==外部連結== |
2007年3月4日 (日) 15:25的版本
《資治通鑑》,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编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資治通鑑是繼《春秋》後的一部以編年體的史學巨著,司馬光自幼好讀《左氏春秋》,喜歡編輯舊事以成編。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呈《曆年圖》五卷,治平三年(1066年),又呈《通志》八卷,作品涵蓋周、秦二朝,當時的皇帝宋英宗看了很滿意,於是下令在崇文院內設置書局,供給笔墨、缯帛、費用、餐點、果物等服務,要他繼續寫下去,並准許他借閱皇家龍圖閣、天章阁、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的藏書。於是司馬光就在洛陽編修資治通鑑,居家極其簡陋,夏天悶熱難堪,汗水常滴在草稿上,請匠人另闢一地下室。
《資治通鑑》全書共294卷,書中記載的歷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23年寫起,一直到公元959年,五代的后周世宗顯德6年征淮南為止。是司馬光以為君親政,賢明之道為出發點所編寫成的一本巨著,所謂「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國家盛衰,繫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使先後有倫,精粗不雜。」。在橫跨中國16個朝代,一共1362年的歷史中,詳近略遠,隋唐五代371年,佔全書40%,史料價值最高。很明顯的他多次著墨在其中的賢明政治時期,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等。《資治通鑑》於敘事之後,皆有附論,共186篇。其中“臣光曰”有102篇,其餘84篇是各家評論,裴子野的論佔了10篇,司馬遷的論只有一篇。
此書引起司馬光之後許多史學家的醒思,史學家面臨改朝換代,君臣異位的尷尬時期時,往往以資治通鑑的撰寫精神為原則,強調君臣處理事情與一般人處理事情有所不同與學習思考。這一個特點由書名也可看出,「資治」兩字意謂著幫助。「通」則意謂著博通古今,「鑑」則有引為借鏡之意。書名为宋神宗所定,取意“有鑑于往事,以资于治道”。
此書雖有不少司馬光自己的意見以「臣光曰」出現,但並非司馬光一人完成,據資料記載,他邀請了劉攽、劉恕、范祖禹成為助手,這些人都是當時著名史家,可謂一時之選。其中劉攽負責兩漢史,范祖禹負責唐代及五代史,魏晉南北朝歸劉恕,司馬光的兒子司馬康也加入一起編修《資治通鑑》,負責檢訂文字。此外,又出版了《資治通鑑考異》與《資治通鑑目錄》來替這本巨著做說明。
《資治通鑑》編修工作艱鉅,先由助手搜集資料和編寫初稿,然後由司馬光綜合全書,再由司馬康檢訂文字。首先,在資料搜集方面,單是正史有十七種,參考的野史,譜錄,別集,碑誌等雜史有三百多種,加上龍圖閣等藏書,可以想見當時資料之豐富。《資治通鑑》在撰寫前先由天文學家劉羲叟編訂正確年曆,作為全書的骨幹,首先把史料摘錄下來,按年代順序,編成「叢目」。如果發現彙集的史料互有出入,便要進行考異工作。司馬光一生不寫草字,《資治通鑑》草稿全部以正楷寫成,史載:“張新甫見洛陽有資治通鑑草稿,盈兩屋。”
《資治通鑑》殘稿今存僅8卷,目前藏於北京圖書館。手稿的最後一段是司馬光用范純仁寫給司馬旦的書札起草,原信用墨筆抹去,字跡依稀可辨:“純仁再拜,近人回曾上狀,必計通呈,比來伏惟尊候萬福,伯康必更痊平。純仁勉強苟祿,自取疲耗……”,卷後有多人題跋;曾題跋的韓性說:“其以牘背起稿,可見其儉;字必端謹,可見其誠;事而書之,該以一二字,可見其博;紙尾謝狀詞,雖平常字,亦出於手書,可見其遇事之不苟也。”
司馬光撰《資治通鑑》,重視戰爭之描寫,如對戰國時代孫臏與龐涓的“馬陵之戰”,東漢末年曹操與袁紹 “官渡之戰”,三國時代曹魏與蜀、吳的“赤壁之戰”,東晉謝玄與苻堅的“淝水之戰”,皆詳細生動,如歷其境。司馬光留意軍事,嚴夷夏之防,目的用以積極態度抵禦外侮。
另外《資治通鑑》不書奇節,對往昔史料上所載奇節偉行而超乎常情者,如“商山四皓”羽翼儲君,屈原自沉汨羅江,嚴光足加光武帝腹諸事,悉闕而不錄。司馬光思想保守,主張政簡刑輕、輕徭薄賦,對於一切急進改革,均予以否定,詆毀商鞅變法,盛讚曹參謹尊蕭何律。溫公非議變法,不滿王安石之新政,他請求出任西京御史臺,退居洛陽十五年(1069—1084),以書局自隨,繼續編纂《資治通鑑》;哲宗元祐元年(1086),在司馬光重新執政之後,盡廢新法。
《資治通鑑》寫作時間據資料記載一共花了19年,從宋英宗治平二年(西元1065年)開始一直到宋神宗元豐七年(西元1084年)才完成,書成之後,只有他的朋友王勝之看過一遍,其他的人只翻一頁,就哈欠連連,欠伸思睡。此書完成後两年,司馬光逝世。
内容
- 《周纪》,五卷。
- 《秦纪》,三卷。《周紀》與《秦紀》原為《通志》八卷。
- 《汉纪》,六十卷。
- 《魏纪》,十卷。
- 《晋纪》,四十卷。
- 《宋纪》,十六卷。
- 《齐纪》,十卷。
- 《梁纪》,二十二卷。
- 《陈纪》,十卷。北朝的北魏、北齊、北周無紀。
- 《隋纪》,八卷。
- 《唐纪》,最多,凡八十一卷。
- 《后梁纪》,六卷。
- 《后唐纪》,八卷。
- 《后晋纪》,六卷。
- 《后汉纪》,四卷。
- 《后周纪》,五卷。五代有紀,而十國無紀。
影响
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与司馬遷的《史记》並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謂“史學兩司馬”。宋末元初胡三省評價此書:「為人君而不知《通鑑》,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鑑》,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為人子而不知<通鑑>, 則謀身必至於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後。」清代王鸣盛認為:“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读十七史,不可不兼读《通鉴》。《通鉴》之取材,多有出正史之外者,又能考诸史之异同而裁正之。昔人所言,事增于前,文省于旧,惟《通鉴》可以当之。”
《通鑑》成书不久,其体例後世仿效亦眾,著名的有南宋金屐祥作《資治通鑑前編》、南宋李焘的《續資治通鑑長編》、秦緗業的《資治通鑑長編拾補》,李心傳的《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專記宋高宗一朝史事,此書是為續李燾《续资治通鑑長編》而作,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專記宋徽宗、欽宗、高宗三朝與金人和戰之事。南宋史家袁樞讀《資治通鑑》,因分事立目,共記二百三十九事,另附錄六十六事,鈔輯成書《通鑑紀事本末》,開創“紀事本末體”之先河;朱熹著《資治通鑑綱目》,用意在標榜「正統」、「名教」之思想;王夫之著《讀通鑑論》,清代徐乾學的《資治通鑑後編》、毕沅的《續資治通鑑》。历代研究者不乏人,使其成为一门专门学问,即“通鑑学”。
但是《資治通鑑》也有不少缺點,如《資治通鑑》著重於政治與軍事的著墨,對於經濟方面記載不多,《通鑑記末本末》只收錄二則與經濟有關的史料,至於文化、藝術、宗教談得更少。杜甫這樣的人物,甚至只提到一次。柳宗元是政治人物,文學地位雖小於杜甫,司馬光卻把他的《梓人傳》、《種樹郭橐駝傳》兩篇大作收錄起來。明代嚴衍熟讀《資治通鑑》,著有《資治通鑑補》,列舉通鑑有七病(漏、復、紊、雜、誤、執、誣)。
由於《資治通鑑》著重政治軍事方面,所以後世有稱之為「帝王之書」,即使中國帝王制度已不存在,仍有一些人鑽研《資治通鑑》作謀略上研究。如八十年代日本便掀起一片通鑑熱,研究者主要都是藉此書作商戰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