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
无编辑摘要 |
||
第10行: | 第10行: | ||
| 5 = zh-cn:退出; zh-tw:退出 |
| 5 = zh-cn:退出; zh-tw:退出 |
||
}} |
}} |
||
{{Coord|23|30|N|121|00|E|type:country_scale:9000000_region:TW|display= title |notes= <ref>[[中央情報局]].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fields/2011.html GEOGRAPHIC COORDINATES]. 《[[世界概況]]》. [2014年2月23日] {{en}}.</ref>}} |
{{Coord|23|30|N|121|00|E|type:country_scale:9000000_region:TW |display = title |notes = <ref>[[中央情報局]].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fields/2011.html GEOGRAPHIC COORDINATES]. 《[[世界概況]]》. [2014年2月23日] {{en}}.</ref>}} |
||
{{主條目消歧義|「'''ROC'''」重定向至此。本文介紹的是1912年在[[中國大陸]]立國、現今實際管轄領土為[[臺灣地區]]的共和國,相關條目另見'''[[臺灣]]'''、'''[[中華臺北]]'''、'''[[民國]]'''、'''[[中國]]'''。關於中華民國國家政權的變遷,詳見「'''[[中華民國政府]]'''」。關於其他被稱為「ROC」的條目,詳見「'''[[ROC (消歧義)]]'''」。}} |
{{主條目消歧義|「'''ROC'''」重定向至此。本文介紹的是1912年在[[中國大陸]]立國、現今實際管轄領土為[[臺灣地區]]的共和國,相關條目另見'''[[臺灣]]'''、'''[[中華臺北]]'''、'''[[民國]]'''、'''[[中國]]'''。關於中華民國國家政權的變遷,詳見「'''[[中華民國政府]]'''」。關於其他被稱為「ROC」的條目,詳見「'''[[ROC (消歧義)]]'''」。}} |
||
{{國家基礎資訊 |
{{國家基礎資訊 |
||
第42行: | 第42行: | ||
| 結束夏時制時區 = |
| 結束夏時制時區 = |
||
| 人口估計年份 = 2015年5月 |
| 人口估計年份 = 2015年5月 |
||
| 總人口數據 = 23,456,545人([[國家人口列表|世界第51名]]<ref name = "面積與人口"/>)<br />男性人口:11,702,890人<br />女性人口:11,753,655 |
| 總人口數據 = 23,456,545人([[國家人口列表|世界第51名]]<ref name = "面積與人口" />)<br />男性人口:11,702,890人<br />女性人口:11,753,655 |
||
| 人口排名 = |
| 人口排名 = |
||
| 人口密度數據 = 648.10人 |
| 人口密度數據 = 648.10人 |
||
| 人口密度排名 = 10 |
| 人口密度排名 = 10 |
||
| 官方語言 = [[現代標準漢語]]([[中華民國國語]]) |
| 官方語言 = [[現代標準漢語]]([[中華民國國語]]){{NoteTag|1 = 當前中華民國並沒有[[de jure|法定]]官方語言,不過政府、民間與學校教育上主要使用[[現代標準漢語]],並且常稱之為「[[國家語言|國語]]」。除了[[de facto|實際]]做為官方語言的現代標準漢語外,中華民國統治的[[臺灣地區]]居民還使用[[閩南語]](含[[臺灣話]])、[[臺灣客家語]]、[[臺灣南島語群|臺灣原住民族諸語]]、[[福州語]]等[[臺灣語言列表|語言]]。}}<ref>John Wilson Lewis. [http://global.britannica.com/EBchecked/topic/580902/Taiwan Taiwan]. 《[[大英百科全書]]》. 2014年1月21日 [2014年2月23日] {{en}}.</ref> |
||
| 官方文字 = [[正體中文]]([[臺灣漢字]]) |
| 官方文字 = [[正體中文]]([[臺灣漢字]]) |
||
| 民族 = [[漢族]](佔全部98%,這包括有70%的[[閩南民系]]族群、14%的[[客家]]族群和14%的[[臺灣外省人]]<ref group = "註">[[臺灣外省人]]是指在1945年以後,因為[[第二次國共內戰]]的爆發而陸陸續續撤往臺灣地區居住的民眾、以及其於臺灣所產下的後代,但並不包括搬至臺灣地區居住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不過實際上並非所有臺灣外省人都屬於漢族,例如同一時期前往臺灣的[[白先勇]]屬於回族、[[席慕蓉]]屬於蒙古族、[[溥心畬]]屬於滿族。</ref><ref name = "世界概況">[[中央情報局]].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eos/tw.html Taiwan]. 《[[世界概況]]》. 2013年6月10日 [2014年3月2日] {{en}}.</ref><ref>[http://archive.today/wB2Ga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9 / CHAPTER 2: People and Language]. [[行政院新聞局]]. 2009年 [2014年3月2日] {{en}}.</ref>)<br />[[臺灣原住民族]](佔全部2%<ref group = "註">中華民國政府將[[臺灣原住民族]]又分成16個已承認之族群。</ref>) |
| 民族 = [[漢族]](佔全部98%,這包括有70%的[[閩南民系]]族群、14%的[[客家]]族群和14%的[[臺灣外省人]]<ref group = "註">[[臺灣外省人]]是指在1945年以後,因為[[第二次國共內戰]]的爆發而陸陸續續撤往臺灣地區居住的民眾、以及其於臺灣所產下的後代,但並不包括搬至臺灣地區居住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不過實際上並非所有臺灣外省人都屬於漢族,例如同一時期前往臺灣的[[白先勇]]屬於回族、[[席慕蓉]]屬於蒙古族、[[溥心畬]]屬於滿族。</ref><ref name = "世界概況">[[中央情報局]].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eos/tw.html Taiwan]. 《[[世界概況]]》. 2013年6月10日 [2014年3月2日] {{en}}.</ref><ref>[http://archive.today/wB2Ga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9 / CHAPTER 2: People and Language]. [[行政院新聞局]]. 2009年 [2014年3月2日] {{en}}.</ref>)<br />[[臺灣原住民族]](佔全部2%<ref group = "註">中華民國政府將[[臺灣原住民族]]又分成16個已承認之族群。</ref>) |
||
第109行: | 第109行: | ||
| 備註 = |
| 備註 = |
||
}} |
}} |
||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共和立憲制]][[主權國家|國家]],也是[[亞洲]]現存歷史最久的[[民主]][[共和國]]<ref>[[國史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283412AE33AC4D71&sms=7CB99E9BEAC3127D&s=F77219636A01EEEC 中華民國之肇建]. [[行政院]]. 2014年2月7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1912年至1971年間,中華民國被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當今受其有效[[台灣地理|管轄範圍]]和[[臺海現狀|政治因素]]影響,在許多國際場合被稱作'''[[臺灣]]'''或者'''[[中華臺北]]'''<ref>倪鴻祥和黃惠玟. [http://hk.crntt.com/doc/1019/2/6/0/101926098.html 馬英九:台灣是“中華民國”的通稱]. 《[[中國評論]]》. 2011年12月3日 [2014年2月23日] {{zh-hk}}.</ref>。中華民國於1912年1月1日宣布[[辛亥革命|正式成立]],之後接繼[[清朝]]統治[[中國大陸]]以及[[蒙古國|蒙古地區]]。1945年[[聯合國]]成立時為其創始成員國,在1971年退出聯合國前還擔任[[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常任理事國]]。今日中華民國實際有效的[[中華民國疆域|管轄領土]]有超過99%位於臺灣島,其他還包括[[澎湖群島]]、[[金門縣|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鄉|烏坵列島]]和部分[[南海諸島]]等[[中華民國島嶼列表|島嶼]]<ref group = "註">臺灣島嶼佔地面積36,008平方公里,而中華民國實際統轄的[[臺灣地區]]則佔地約36,193平方公里。</ref>。今中華民國[[中華民國首都|首都]]與[[中央政府所在地]]位於[[臺北市]]<ref>[http://book.drnh.gov.tw/Content_Display.aspx?MenuKey=46 國家符號]. [[國史館]].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最大的城市則為[[新北市]]<ref name = "面積與人口"/>;[[中華民國人口|總人口]]約有2,350萬人左右<ref name = "面積與人口"/>,主要由[[漢族]]與[[臺灣原住民族]]組成<ref name = "世界概況"/>。 |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共和立憲制]][[主權國家|國家]],也是[[亞洲]]現存歷史最久的[[民主]][[共和國]]<ref>[[國史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283412AE33AC4D71&sms=7CB99E9BEAC3127D&s=F77219636A01EEEC 中華民國之肇建]. [[行政院]]. 2014年2月7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1912年至1971年間,中華民國被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當今受其有效[[台灣地理|管轄範圍]]和[[臺海現狀|政治因素]]影響,在許多國際場合被稱作'''[[臺灣]]'''或者'''[[中華臺北]]'''<ref>倪鴻祥和黃惠玟. [http://hk.crntt.com/doc/1019/2/6/0/101926098.html 馬英九:台灣是“中華民國”的通稱]. 《[[中國評論]]》. 2011年12月3日 [2014年2月23日] {{zh-hk}}.</ref>。中華民國於1912年1月1日宣布[[辛亥革命|正式成立]],之後接繼[[清朝]]統治[[中國大陸]]以及[[蒙古國|蒙古地區]]。1945年[[聯合國]]成立時為其創始成員國,在1971年退出聯合國前還擔任[[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常任理事國]]。今日中華民國實際有效的[[中華民國疆域|管轄領土]]有超過99%位於臺灣島,其他還包括[[澎湖群島]]、[[金門縣|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鄉|烏坵列島]]和部分[[南海諸島]]等[[中華民國島嶼列表|島嶼]]<ref group = "註">臺灣島嶼佔地面積36,008平方公里,而中華民國實際統轄的[[臺灣地區]]則佔地約36,193平方公里。</ref>。今中華民國[[中華民國首都|首都]]與[[中央政府所在地]]位於[[臺北市]]<ref>[http://book.drnh.gov.tw/Content_Display.aspx?MenuKey=46 國家符號]. [[國史館]].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最大的城市則為[[新北市]]<ref name = "面積與人口"/>;[[中華民國人口|總人口]]約有2,350萬人左右<ref name = "面積與人口"/>,主要由[[漢族]]與[[臺灣原住民族]]組成<ref name = "世界概況"/>。 |
||
第117行: | 第118行: | ||
== 名稱 == |
== 名稱 == |
||
{{Main|中國的稱號|中華臺北}} |
{{Main|中國的稱號|中華臺北}} |
||
[[File: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JPG|thumb|left|250px|飄揚中的[[中華民國國旗]] |
[[File: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JPG|thumb|left|250px|飄揚中的[[中華民國國旗]]]] |
||
1912年正式成立後,主要領土仍在亞洲大陸、自視為[[法統]]傳承者的中華民國便簡稱自己為「[[中國]]」<ref>{{Cite book | author = {{Link-en|魏根深|Endymion Porter Wilkinson}} | title = Chinese History: A Manual, Revised and Enlarged | location = 美國劍橋 | publisher = {{Link-en|哈佛大學亞洲中心|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 date = 2000年3月1日 | pages = 第32頁 | ISBN = 978-0674002494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3日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sg/books?id=ERnrQq0bsPY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英文 }}</ref>。後來在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或聯合國等國際場合上也使用「中國」稱呼,在外交場合亦會以「華」自稱<ref>{{Cite web |url= http://library.la84.org/6oic/OfficialReports/1932/1932s.pdf |title= Olympic Games Official Report Los Angeles 1932 |date= 1998年1月 |publisher= {{Link-en|LA84基金會|LA84 Foundation}}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3日}}</ref>。1949年遷往臺灣地區後,[[國際社會]]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稱其為「國府中國」、「[[臺灣地區|自由中國]]」或「民主中國」<ref name = "洪健昭">[[洪健昭]]. [http://www.chinapost.com.tw/commentary/the-china-post/joe-hung/2009/10/12/228305/Taiwan-Taipei.htm Taiwan, Taipei — |
1912年正式成立後,主要領土仍在亞洲大陸、自視為[[法統]]傳承者的中華民國便簡稱自己為「[[中國]]」<ref>{{Cite book | author = {{Link-en|魏根深|Endymion Porter Wilkinson}} | title = Chinese History: A Manual, Revised and Enlarged | location = 美國劍橋 | publisher = {{Link-en|哈佛大學亞洲中心|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 date = 2000年3月1日 | pages = 第32頁 | ISBN = 978-0674002494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3日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sg/books?id=ERnrQq0bsPY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英文 }}</ref>。後來在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或聯合國等國際場合上也使用「中國」稱呼,在外交場合亦會以「華」自稱<ref>{{Cite web |url= http://library.la84.org/6oic/OfficialReports/1932/1932s.pdf |title= Olympic Games Official Report Los Angeles 1932 |date= 1998年1月 |publisher = {{Link-en|LA84基金會|LA84 Foundation}}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3日}}</ref>。1949年遷往臺灣地區後,[[國際社會]]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稱其為「國府中國」、「[[臺灣地區|自由中國]]」或「民主中國」<ref name = "洪健昭">[[洪健昭]]. [http://www.chinapost.com.tw/commentary/the-china-post/joe-hung/2009/10/12/228305/Taiwan-Taipei.htm Taiwan, Taipei — What's in a name?]. 《[[英文中國郵報]]》. 2009年10月15日 [2014年2月23日] {{en}}.</ref>,藉此和被稱作「紅色中國」或「共產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別<ref>汪園斐. [http://www.huanghuagang.org/hhgMagazine/issue37-38/page182_Taiwan.html 臺灣是中國一省嗎?]. 《黃花崗雜誌》.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不過當時彼此敵對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都堅持自己是唯一能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且同時擁有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主權<ref>{{Cite book | author = John W. Garver | title = The Sino-American Alliance: Nationalist China and American Cold War Strategy in Asia | location = 美國阿蒙克 | publisher = {{Link-en|M. E. Sharpe|M. E. Sharpe}} | date = 1997年6月 | ISBN = 978-0765600257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3日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ZNCghCIbyVA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英文 }}</ref>。儘管前者長期在聯合國持有「中國」代表權,但1971年的《[[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該席次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ref>[[中華民國外交部]]. [http://www.taiwan.gov.tw/ct.asp?xItem=21488&ctNode=1929&mp=1001 The Birth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行政院新聞局]]. 2009年4月30日 [2014年2月23日] {{en}}.</ref>,「中國」也成為國際社會對廣泛取得外交承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稱呼<ref name = "洪健昭" />。 |
||
另一方面,[[越南戰爭]]爆發後國際社會便由於中華民國絕大部分領土的位置,而逐漸以所在島嶼「臺灣」稱呼。退出聯合國後幾十年間,各國開始以「臺灣」稱呼中華民國。1979年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前也以「臺灣」簡稱,並逐漸以「中國」代稱中華人民共和國<ref name = "林朝億">林朝億. [http://history.n.yam.com/newtalk/politics/201112/20111203746406.html 馬提台灣是國家 小英:歡迎跟進]. [[天空傳媒]]. 2011年12月3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ref name = "柳嘉峰">柳嘉峰. [http://www.taiwanthinktank.org/page/chinese_attachment_1/2233/20111008.pdf 2011 國情調查記者會]. [[台灣智庫]]. [2013年10月17日] {{zh-tw}}.</ref>。今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中國]]政治主張與外交壓力影響<ref name = "Taiwanese health">[[行政院新聞局]]. [http://taiwaninfo.nat.gov.tw/ct.asp?xItem=21632&CtNode=103&htx_TRCategory=&mp=4 Taiwanese health official invited to observe bird-flu conference]. Taiwan Info. 2005年1月11日 [2014年2月23日] {{en}}.</ref>,使得中華民國在參與不限主權國家身分參與的活動或組織時,往往將會員名稱改為「[[中華臺北]]」等稱呼<ref name = "洪健昭"/><ref>[http://www.apec.org/About-Us/About-APEC/Member-Economies.aspx Member Economies]. [[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 [2014年2月28日] {{en}}.</ref>。例如1984年後的[[198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中華台北代表團|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代表團]]和[[世界衛生組織]]觀察員便稱呼「中華臺北」<ref>[http://www.olympic.org/chinese-taipei CHINESE TAIPEI].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2014年2月28日] {{en}}.</ref><ref name = "Katie Reid">Katie Reid.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2009/05/18/idUSLI62888 Taiwan hopes WHO assembly will help boost its profile]. [[路透社]]. 2009年5月18日 [2014年2月23日] {{en}}.</ref>,世界貿易組織會員則以「[[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名稱登記<ref name = "世界貿易組織">[http://www.wto.org/english/theWTO_e/countries_e/chinese_taipei_e.htm Separate Customs Territory of Taiwan, Penghu, Kinmen and Matsu (Chinese Taipei) and the WTO]. [[世界貿易組織]]. [2014年2月28日] {{en}}.</ref>。在中華民國國內政壇與民間上,1990年代以後對[[中國民族主義]]逐漸淡化、以及[[臺灣主體性]]意識抬頭<ref name = "林朝億"/>,從民間社會開始也以「臺灣」作為國家通稱<ref name = "柳嘉峰"/>。 |
另一方面,[[越南戰爭]]爆發後國際社會便由於中華民國絕大部分領土的位置,而逐漸以所在島嶼「臺灣」稱呼。退出聯合國後幾十年間,各國開始以「臺灣」稱呼中華民國。1979年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前也以「臺灣」簡稱,並逐漸以「中國」代稱中華人民共和國<ref name = "林朝億">林朝億. [http://history.n.yam.com/newtalk/politics/201112/20111203746406.html 馬提台灣是國家 小英:歡迎跟進]. [[天空傳媒]]. 2011年12月3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ref name = "柳嘉峰">柳嘉峰. [http://www.taiwanthinktank.org/page/chinese_attachment_1/2233/20111008.pdf 2011 國情調查記者會]. [[台灣智庫]]. [2013年10月17日] {{zh-tw}}.</ref>。今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中國]]政治主張與外交壓力影響<ref name = "Taiwanese health">[[行政院新聞局]]. [http://taiwaninfo.nat.gov.tw/ct.asp?xItem=21632&CtNode=103&htx_TRCategory=&mp=4 Taiwanese health official invited to observe bird-flu conference]. Taiwan Info. 2005年1月11日 [2014年2月23日] {{en}}.</ref>,使得中華民國在參與不限主權國家身分參與的活動或組織時,往往將會員名稱改為「[[中華臺北]]」等稱呼<ref name = "洪健昭"/><ref>[http://www.apec.org/About-Us/About-APEC/Member-Economies.aspx Member Economies]. [[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 [2014年2月28日] {{en}}.</ref>。例如1984年後的[[198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中華台北代表團|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代表團]]和[[世界衛生組織]]觀察員便稱呼「中華臺北」<ref>[http://www.olympic.org/chinese-taipei CHINESE TAIPEI].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2014年2月28日] {{en}}.</ref><ref name = "Katie Reid">Katie Reid.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2009/05/18/idUSLI62888 Taiwan hopes WHO assembly will help boost its profile]. [[路透社]]. 2009年5月18日 [2014年2月23日] {{en}}.</ref>,世界貿易組織會員則以「[[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名稱登記<ref name = "世界貿易組織">[http://www.wto.org/english/theWTO_e/countries_e/chinese_taipei_e.htm Separate Customs Territory of Taiwan, Penghu, Kinmen and Matsu (Chinese Taipei) and the WTO]. [[世界貿易組織]]. [2014年2月28日] {{en}}.</ref>。在中華民國國內政壇與民間上,1990年代以後對[[中國民族主義]]逐漸淡化、以及[[臺灣主體性]]意識抬頭<ref name = "林朝億"/>,從民間社會開始也以「臺灣」作為國家通稱<ref name = "柳嘉峰"/>。 |
||
第413行: | 第414行: | ||
到了今日,中華民國國語和正體中文仍然是法律公文、學校教學<ref name = "陳貞臻"/>、主要媒體通用的語言文字<ref>洪惟仁. [http://mail.tku.edu.tw/cfshih/ln/paper18.htm 台灣的語言政策何去何從]. 各國語言政策研討會. [2014年3月2日] {{zh-tw}}.</ref>。不過[[河老人 (台灣)|河老人]]族群除了使用現代標準漢語外還會將[[臺灣話]]作為母語或者有一定程度了解,[[臺灣客家人|客家人]]族群也經常使用[[臺灣客家語]]交談<ref>邱湘雲. [http://www.ntcu.edu.tw/taiwanese/ogawa100/a/tsuliau/6.%E9%82%B1%E6%B9%98%E9%9B%B2.pdf 閩客方言比較的文獻的回顧與展望]. [[國立成功大學]]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而雖然絕大部分遷往臺灣地區的外省人主要使用現代標準漢語溝通<ref>Lynn F. Lee. Languages in Taiwan Today. 臺灣臺北: [[行政院新聞局]] {{en}}.</ref>,然而大多數[[連江縣 (中華民國)|連江縣]]和[[烏坵鄉]]居民則分別將[[福州語]]與[[莆仙語]]視為母語看待<ref>林怡珍. [http://www.soci.fju.edu.tw/attachments/312_%E5%84%AA%E7%A7%80%E5%AD%B8%E5%A3%AB%E8%AB%96%E6%96%87-%E6%9E%97%E6%80%A1%E7%8F%8D.pdf 婚姻與族群邊界-以馬祖旅台人士為例]. [[輔仁大學]]. 2012年11月 [2014年3月2日] {{zh-tw}}.</ref>。另外臺灣原住民族所使用的語言為非源自於中國大陸的[[台灣南島語言]],但今日作為少數民族的臺灣原住民族會使用母語的人口逐漸下降<ref>[[中華民國內政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7C222A52A60660EC&sms=3DDA3041F685942A&s=CC2BC1497DF28E83 語言]. [[行政院]]. 2012年5月10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相對地現代標準漢語的使用率已經上升<ref name = "Languages"/>。目前臺灣原住民族14種現存語言中,已經有5種被認為是可能滅絕的[[瀕危語言]]<ref>Elizabeth Zeitoun和Ching-Hua Yu. [http://aclclp.org.tw/clclp/v10n2/v10n2a2.pdf The Formosan Language Archive: Linguistic Analysis and Language Processing].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nd Chinese Language Processing. 2005年6月2日 [2014年3月2日] {{en}}.</ref>。 |
到了今日,中華民國國語和正體中文仍然是法律公文、學校教學<ref name = "陳貞臻"/>、主要媒體通用的語言文字<ref>洪惟仁. [http://mail.tku.edu.tw/cfshih/ln/paper18.htm 台灣的語言政策何去何從]. 各國語言政策研討會. [2014年3月2日] {{zh-tw}}.</ref>。不過[[河老人 (台灣)|河老人]]族群除了使用現代標準漢語外還會將[[臺灣話]]作為母語或者有一定程度了解,[[臺灣客家人|客家人]]族群也經常使用[[臺灣客家語]]交談<ref>邱湘雲. [http://www.ntcu.edu.tw/taiwanese/ogawa100/a/tsuliau/6.%E9%82%B1%E6%B9%98%E9%9B%B2.pdf 閩客方言比較的文獻的回顧與展望]. [[國立成功大學]]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而雖然絕大部分遷往臺灣地區的外省人主要使用現代標準漢語溝通<ref>Lynn F. Lee. Languages in Taiwan Today. 臺灣臺北: [[行政院新聞局]] {{en}}.</ref>,然而大多數[[連江縣 (中華民國)|連江縣]]和[[烏坵鄉]]居民則分別將[[福州語]]與[[莆仙語]]視為母語看待<ref>林怡珍. [http://www.soci.fju.edu.tw/attachments/312_%E5%84%AA%E7%A7%80%E5%AD%B8%E5%A3%AB%E8%AB%96%E6%96%87-%E6%9E%97%E6%80%A1%E7%8F%8D.pdf 婚姻與族群邊界-以馬祖旅台人士為例]. [[輔仁大學]]. 2012年11月 [2014年3月2日] {{zh-tw}}.</ref>。另外臺灣原住民族所使用的語言為非源自於中國大陸的[[台灣南島語言]],但今日作為少數民族的臺灣原住民族會使用母語的人口逐漸下降<ref>[[中華民國內政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7C222A52A60660EC&sms=3DDA3041F685942A&s=CC2BC1497DF28E83 語言]. [[行政院]]. 2012年5月10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相對地現代標準漢語的使用率已經上升<ref name = "Languages"/>。目前臺灣原住民族14種現存語言中,已經有5種被認為是可能滅絕的[[瀕危語言]]<ref>Elizabeth Zeitoun和Ching-Hua Yu. [http://aclclp.org.tw/clclp/v10n2/v10n2a2.pdf The Formosan Language Archive: Linguistic Analysis and Language Processing].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nd Chinese Language Processing. 2005年6月2日 [2014年3月2日] {{en}}.</ref>。 |
||
在2000年頒布的《[[:s: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中,正式確定閩南語、客家語、臺灣原住民語和福州語在[[公共運輸]]上擁有與[[中華民國國語]]平等的地位。除了要求在公共運輸增加閩南語和客家語播音外,並且依照各地特性還得以增添臺灣原住民語或者福州語語音。不過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結果指出,6歲以上常住人口在家庭中中華民國國語與臺灣話的使用情況分別佔83.6%和81.9%,而客家語以及臺灣原住民族語的使用只佔6.6%和1.4%,不過臺灣話、客家語及臺灣原住民族語的使用比率也隨著年齡層下降而有減少的趨勢<ref>[[行政院主計總處]]. [http://www.stat.gov.tw/public/Attachment/1122815391771.pdf 6歲以上本國籍常住人口在家使用語言情形].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2010年 [2014年3月2日] {{zh-tw}}.</ref>不過隨著臺灣社會民主化以及數個縣市先行推出鄉土與母語教學後,1990年代政府則決定取消相關語言教學限制。[[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之後也開始整合各種母語拼音和用字問題提出包括閩南語、客家語和原住民族語敎學<ref>{{Cite book | author = 藍順德 | title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1BcgH3NNqkE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教科書政策與制度]》 | location = 臺灣 | publisher = [[五南文化]] | date = 2006年 | |
在2000年頒布的《[[:s: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中,正式確定閩南語、客家語、臺灣原住民語和福州語在[[公共運輸]]上擁有與[[中華民國國語]]平等的地位。除了要求在公共運輸增加閩南語和客家語播音外,並且依照各地特性還得以增添臺灣原住民語或者福州語語音。不過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結果指出,6歲以上常住人口在家庭中中華民國國語與臺灣話的使用情況分別佔83.6%和81.9%,而客家語以及臺灣原住民族語的使用只佔6.6%和1.4%,不過臺灣話、客家語及臺灣原住民族語的使用比率也隨著年齡層下降而有減少的趨勢<ref>[[行政院主計總處]]. [http://www.stat.gov.tw/public/Attachment/1122815391771.pdf 6歲以上本國籍常住人口在家使用語言情形].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2010年 [2014年3月2日] {{zh-tw}}.</ref>不過隨著臺灣社會民主化以及數個縣市先行推出鄉土與母語教學後,1990年代政府則決定取消相關語言教學限制。[[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之後也開始整合各種母語拼音和用字問題提出包括閩南語、客家語和原住民族語敎學<ref>{{Cite book | author = 藍順德 | title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1BcgH3NNqkE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教科書政策與制度]》 | location = 臺灣 | publisher = [[五南文化]] | date = 2006年 | page = 第127頁 | ISBN = 978-9571141084 | accessdate = 2014年3月2日 | language = 正體中文 }}</ref>,期望其他語言或者方言能夠透過教學而在臺灣地區生活中逐漸復興。例如為了保護福州語的使用,使得馬祖列島上的小學便設計了方言教學<ref name = "Languages"/>。 |
||
=== 宗教信仰 === |
=== 宗教信仰 === |
||
{{Main|台灣宗教|台灣民間信仰|祖先崇拜}} |
{{Main|台灣宗教|台灣民間信仰|祖先崇拜}} |
||
[[File:Taipei Taiwan Mengjia-Longshan-Temple-06.jpg|thumb|right|250px|位於[[臺北市]]的[[艋舺龍山寺]] |
[[File:Taipei Taiwan Mengjia-Longshan-Temple-06.jpg|thumb|right|250px|位於[[臺北市]]的[[艋舺龍山寺]]]] |
||
《[[中華民國憲法]]》條文中,保障人民享有[[宗教自由]]和得以進行各種信仰儀式的權利,而且各個宗教地位皆為平等 |
《[[中華民國憲法]]》條文中,保障人民享有[[宗教自由]]和得以進行各種信仰儀式的權利,而且各個宗教地位皆為平等{{NoteTag|《[[中華民國憲法]]》第十三條規定:「人民有信仰宗教之自由。」}}<ref name = "2002年度國際宗教自由報告">[[國際信息局]]. [http://www.ait.org.tw/zh/officialtext-bg0211-chinese.html 美國國務院發布《2002年度國際宗教自由報告》]. [[美國在台協會]]. 2002年10月8日 [2014年3月8日] {{zh-tw}}.</ref><ref>[[國際信息局]]. [http://www.ait.org.tw/zh/2009-irf-taiwan.html 2009年國際宗教自由報告 -- 台灣部分]. [[美國在台協會]]. 2009年10月28日 [2014年3月8日] {{zh-tw}}.</ref>。其中受到臺灣為移民社會的影響,使得漢族移民固有的[[佛教]]、[[道教]]傳統信仰極為盛行且長期發展,而西方國家中常見的[[基督教]]、[[天主教會]]與[[伊斯蘭教]]等宗教也擁有不少信眾<ref>{{Link-en|美國國務院民主人權勞工局|Bureau of Democracy, Human Rights, and Labor}}. [http://www.state.gov/documents/organization/132869.pdf 2009年國際宗教自由報告 -- 台灣部分]. [[美國國務院]]. 2009年10月28日 [2014年3月8日] {{zh-tw}}.</ref>。根據2005年的人口普查指出,大約有18,718,600人、佔總人口81.3%者有信仰宗教,另外有佔總人口14%至18%的民眾則並無宗教信仰。而在當前政府調查所包含的26個宗教中,排行前五名者分別是佛教(8,086,000人,佔總口35.1%)、道教(7,600,000人,佔總人口33%)、[[一貫道]](810,000人,佔總人口3.5%)、基督教(605,000人,佔總人口2.6%)以及天主教會(298,000人,佔總人口1.3%)<ref>[[行政院新聞局]]. [http://web.archive.org/web/20070708213510/http://www.gio.gov.tw/taiwan-website/5-gp/yearbook/22Religion.htm 22. Religion]. Taiwan Yearbook 2011. 2006年 [2014年3月8日] {{en}}.</ref>。而美國[[中央情報局]]的《[[世界概況]]》引用美國國務院的宗教調查指出,有超過93%人口為結合[[中國民間宗教]]、[[大乘佛教]]、[[儒教]]、[[祖先崇拜]]和道教的[[多神論]]信仰者<ref name = "2002年度國際宗教自由報告"/>,有4.5%的人口是信奉包括[[新教]]和天主教會的基督教信眾,另外低於2.5%的民眾則是信奉如伊斯蘭教等宗教<ref name = "世界概況"/><ref name = "2002年度國際宗教自由報告"/><ref>{{Cite web |url= http://www.state.gov/j/drl/rls/irf/2010/148895.htm |title= Taiwan |author= {{Link-en|民主、人權和勞工事務局|Bureau of Democracy, Human Rights, and Labor}} |date= 2010年11月17日 |publisher= [[美國國務院]]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3月8日}}</ref>。 |
||
臺灣民間普遍有祭拜[[觀世音菩薩]]、[[釋迦牟尼]]、[[保生大帝]]、[[玄天上帝]]、[[媽祖]]、[[玉皇上帝]]、[[關羽|關聖帝君]]、[[城隍]]、[[土地神]]、[[王爺信仰|各姓王爺]]等,並進一步融合了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ref>[http://www.mwr.org.tw/tw_religion/introduction/tw07.htm 台灣民間信仰 台灣發展概況]. [[世界宗教博物館]] [2014年3月8日] {{zh-tw}}.</ref><ref name = "黃俊傑">黃俊傑. [http://huang.cc.ntu.edu.tw/pdf/CCB2825.pdf 儒家思想對中國宗教的作用及其世界意義]. [[國立臺灣大學]] [2014年3月8日] {{zh-tw}}.</ref>。實際上現今中華民國有將近8成的民眾屬於臺灣民間信仰,更有超過5成的民眾經常參加各類型宗教儀式與慶典<ref name = "2002年度國際宗教自由報告"/>。[[孔子]]提倡的[[儒家]]思想在過去中國是一種哲學,結合了有關世俗社會的道德倫理準則,之後更成為[[中華文化]]和[[台灣文化]]雙方之間的基礎<ref name = "黃俊傑"/><ref>[http://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09 宗教信仰]. [[交通部觀光局]] [2014年3月8日] {{zh-tw}}.</ref>。大多數民眾往往將任何宗教信仰與儒家思想結合,藉此來提倡有關社會倫理道德的觀念<ref>[[楊惠南]]. [http://taup.yam.org.tw/announce/9911/docs/11.html 台灣民間宗教的中國意識]. [[台灣教授協會]] [2014年3月8日] {{zh-tw}}.</ref>。另外[[臺灣原住民族]]在今日中華民國的基督教信徒中為重要族群,有超過64%的原住民族民眾信奉基督教,同時許多教會建築物成為原住民族部落最明顯的地標<ref>{{Cite web |url= http://archive.is/YxI8j#selection-521.309-521.587 |title= Presbyterians and the Aboriginal Revitalization Movement in Taiwan |author= Michael Stainton |date= 2002年 |publisher= {{Link-en|文化生存|Cultural Survival}}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3月8日}}</ref>。截至2008年時在臺灣地區共有14,993座寺廟和教堂,其中分別有11,731座主要供奉道教神祇的寺廟以及了3,262座教堂,平均每1,500名市民就有一間可供信奉和參拜的宗教場所<ref>[[中央通訊社]]. [http://www.etaiwannews.com/etn/news_content.php?id=1015081&lang=eng_news&cate_img=logo_taiwan&cate_rss=TAIWAN_eng 15,000 temples]. [[Taiwan News]]. 2008年7月28日 [2014年3月8日] {{en}}.</ref>。其中過往許多廟宇內部的裝飾藉由傳統工法來傳達民間傳說故事的內容<ref name = "Yearbook 2013 208"/>,而今日則常常被作為閩南戲曲、民間音樂表演以及民間藝術比賽的場地<ref name = "Folk Arts">[[行政院新聞局]]. Folk Arts. 臺灣臺北: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9. 2009年 {{en}}.</ref>。 |
臺灣民間普遍有祭拜[[觀世音菩薩]]、[[釋迦牟尼]]、[[保生大帝]]、[[玄天上帝]]、[[媽祖]]、[[玉皇上帝]]、[[關羽|關聖帝君]]、[[城隍]]、[[土地神]]、[[王爺信仰|各姓王爺]]等,並進一步融合了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ref>[http://www.mwr.org.tw/tw_religion/introduction/tw07.htm 台灣民間信仰 台灣發展概況]. [[世界宗教博物館]] [2014年3月8日] {{zh-tw}}.</ref><ref name = "黃俊傑">黃俊傑. [http://huang.cc.ntu.edu.tw/pdf/CCB2825.pdf 儒家思想對中國宗教的作用及其世界意義]. [[國立臺灣大學]] [2014年3月8日] {{zh-tw}}.</ref>。實際上現今中華民國有將近8成的民眾屬於臺灣民間信仰,更有超過5成的民眾經常參加各類型宗教儀式與慶典<ref name = "2002年度國際宗教自由報告"/>。[[孔子]]提倡的[[儒家]]思想在過去中國是一種哲學,結合了有關世俗社會的道德倫理準則,之後更成為[[中華文化]]和[[台灣文化]]雙方之間的基礎<ref name = "黃俊傑"/><ref>[http://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09 宗教信仰]. [[交通部觀光局]] [2014年3月8日] {{zh-tw}}.</ref>。大多數民眾往往將任何宗教信仰與儒家思想結合,藉此來提倡有關社會倫理道德的觀念<ref>[[楊惠南]]. [http://taup.yam.org.tw/announce/9911/docs/11.html 台灣民間宗教的中國意識]. [[台灣教授協會]] [2014年3月8日] {{zh-tw}}.</ref>。另外[[臺灣原住民族]]在今日中華民國的基督教信徒中為重要族群,有超過64%的原住民族民眾信奉基督教,同時許多教會建築物成為原住民族部落最明顯的地標<ref>{{Cite web |url= http://archive.is/YxI8j#selection-521.309-521.587 |title= Presbyterians and the Aboriginal Revitalization Movement in Taiwan |author= Michael Stainton |date= 2002年 |publisher= {{Link-en|文化生存|Cultural Survival}}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3月8日}}</ref>。截至2008年時在臺灣地區共有14,993座寺廟和教堂,其中分別有11,731座主要供奉道教神祇的寺廟以及了3,262座教堂,平均每1,500名市民就有一間可供信奉和參拜的宗教場所<ref>[[中央通訊社]]. [http://www.etaiwannews.com/etn/news_content.php?id=1015081&lang=eng_news&cate_img=logo_taiwan&cate_rss=TAIWAN_eng 15,000 temples]. [[Taiwan News]]. 2008年7月28日 [2014年3月8日] {{en}}.</ref>。其中過往許多廟宇內部的裝飾藉由傳統工法來傳達民間傳說故事的內容<ref name = "Yearbook 2013 208"/>,而今日則常常被作為閩南戲曲、民間音樂表演以及民間藝術比賽的場地<ref name = "Folk Arts">[[行政院新聞局]]. Folk Arts. 臺灣臺北: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9. 2009年 {{en}}.</ref>。 |
||
第439行: | 第440行: | ||
=== 醫療衛生 === |
=== 醫療衛生 === |
||
[[File:Taipei Taiwan National-Taiwan-University-Hospital-03.jpg|thumb|right|250px|[[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
[[File:Taipei Taiwan National-Taiwan-University-Hospital-03.jpg|thumb|right|250px|[[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
||
2012年時中華民國嬰兒死亡率為3.7<ref name = "健康指標"/>,平均每10,000人享有20.02名醫生、5.31位牙醫和69.01張病床的醫療服務<ref name = "醫療照顧體系">[[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DB4C52986CA11472&sms=9530920E31D22F76&s=98AE7F8CD95C3B4F 醫療照顧體系]. [[行政院]]. 2014年3月20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截至2012年為止臺灣共有502間醫院以及20,935家診所,其中包括82間公立醫院和447家公立診所<ref name = "醫療照顧體系"/>。而2009年時在對隨機選擇的3,360名病患進行醫院服務品質調查後,有75.1%的人表示「非常滿意」醫院服務、有20.5%的人則認為服務「不錯」,只有4.4%的病患對於醫療服務或者護理照顧感到「不滿意」或者「非常不滿意」<ref name = "Public health">[[行政院新聞局]]. Public health. 臺灣臺北: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9. 2009年 {{en}}.</ref>。隨著醫療保健體系逐漸完善,男性和女性的[[預期壽命]]分別成長至76.2歲以及83.0歲<ref name = "健康指標"/>。而在2012年時造成最多人致死的疾病為[[癌症]],排行第二名、第三名以及第四名者分別為心臟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肺炎]]<ref name = "主要死因"/>。 |
2012年時中華民國嬰兒死亡率為3.7<ref name = "健康指標"/>,平均每10,000人享有20.02名醫生、5.31位牙醫和69.01張病床的醫療服務<ref name = "醫療照顧體系">[[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DB4C52986CA11472&sms=9530920E31D22F76&s=98AE7F8CD95C3B4F 醫療照顧體系]. [[行政院]]. 2014年3月20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截至2012年為止臺灣共有502間醫院以及20,935家診所,其中包括82間公立醫院和447家公立診所<ref name = "醫療照顧體系"/>。而2009年時在對隨機選擇的3,360名病患進行醫院服務品質調查後,有75.1%的人表示「非常滿意」醫院服務、有20.5%的人則認為服務「不錯」,只有4.4%的病患對於醫療服務或者護理照顧感到「不滿意」或者「非常不滿意」<ref name = "Public health">[[行政院新聞局]]. Public health. 臺灣臺北: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9. 2009年 {{en}}.</ref>。隨著醫療保健體系逐漸完善,男性和女性的[[預期壽命]]分別成長至76.2歲以及83.0歲<ref name = "健康指標"/>。而在2012年時造成最多人致死的疾病為[[癌症]],排行第二名、第三名以及第四名者分別為心臟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肺炎]]<ref name = "主要死因"/>。 |
||
第447行: | 第448行: | ||
=== 教育制度 === |
=== 教育制度 === |
||
{{Main|臺灣教育|臺灣教育史}} |
{{Main|臺灣教育|臺灣教育史}} |
||
[[File:Taipei Taiwan University-of-Taipei-05.jpg|thumb|right|250px|[[臺北市立大學]] |
[[File:Taipei Taiwan University-of-Taipei-05.jpg|thumb|right|250px|[[臺北市立大學]]]] |
||
中華民國教育制度主要是混合中國與美國教育體系特點而成,並且在1945年接收臺灣後開始在臺灣地區施行<ref name = "Taiwan-Education">[http://archive.is/HtEZ The Story of Taiwan-Education Taiwan's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nd Present Situation]. [[行政院新聞局]]. [2014年3月18日] {{en}}.</ref><ref>{{Cite book | author = Grace Mak和Gerard Postiglione | title = Asian Higher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and Reference Guide | location = 美國西港(Westport) | publisher = {{Link-en|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 date = 1997年3月25日 | pages = 第346頁至第348頁 | ISBN = 978-0313289019 | accessdate = 2014年3月18日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RTE8KCespeE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英文 }}</ref>。之後政府藉由制定法律的方式讓國民享有9年的義務教育、後來更進一步發展成為[[九年一貫課程]]<ref name = "教育制度">[[中華民國教育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42A7D3EECD8AAAF3&sms=B2F097B8B70D4221&s=42737166FAA136C1 教育制度]. [[行政院]]. 2014年3月25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ref>[[中華民國教育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42A7D3EECD8AAAF3&sms=B2F097B8B70D4221&s=D4D1E7B8F46490D3 教育發展]. [[行政院]]. 2014年4月2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不過在2012年時已經有99.15%的學生會繼續就讀高級中學或者是技術型高級中學<ref>[[中華民國教育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42A7D3EECD8AAAF3&sms=B2F097B8B70D4221&s=CCB96AACD01AD32D 教育現況]. [[行政院]]. 2014年4月2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今日中華民國的教育系統包括6年的小學教育、3年的國中教育、3年的高中職教育以及4年的高等教育<ref name = "Taiwan-Education"/>,著名的大學包括有[[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等<ref>[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0619/418994/ 亞洲百大大學排名 台灣13所上榜]. 《[[蘋果日報 (台灣)|蘋果日報]]》. 2014年6月19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而除了中央政府設有中華民國教育部外,各級地方行政機關也設有所屬的直轄市和縣市政府教育局等,另外各地的文化中心、社會教育館所、圖書館和博物館也組成社會教育推廣工作的一部分。 |
中華民國教育制度主要是混合中國與美國教育體系特點而成,並且在1945年接收臺灣後開始在臺灣地區施行<ref name = "Taiwan-Education">[http://archive.is/HtEZ The Story of Taiwan-Education Taiwan's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nd Present Situation]. [[行政院新聞局]]. [2014年3月18日] {{en}}.</ref><ref>{{Cite book | author = Grace Mak和Gerard Postiglione | title = Asian Higher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and Reference Guide | location = 美國西港(Westport) | publisher = {{Link-en|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 date = 1997年3月25日 | pages = 第346頁至第348頁 | ISBN = 978-0313289019 | accessdate = 2014年3月18日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RTE8KCespeE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英文 }}</ref>。之後政府藉由制定法律的方式讓國民享有9年的義務教育、後來更進一步發展成為[[九年一貫課程]]<ref name = "教育制度">[[中華民國教育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42A7D3EECD8AAAF3&sms=B2F097B8B70D4221&s=42737166FAA136C1 教育制度]. [[行政院]]. 2014年3月25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ref>[[中華民國教育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42A7D3EECD8AAAF3&sms=B2F097B8B70D4221&s=D4D1E7B8F46490D3 教育發展]. [[行政院]]. 2014年4月2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不過在2012年時已經有99.15%的學生會繼續就讀高級中學或者是技術型高級中學<ref>[[中華民國教育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42A7D3EECD8AAAF3&sms=B2F097B8B70D4221&s=CCB96AACD01AD32D 教育現況]. [[行政院]]. 2014年4月2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今日中華民國的教育系統包括6年的小學教育、3年的國中教育、3年的高中職教育以及4年的高等教育<ref name = "Taiwan-Education"/>,著名的大學包括有[[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等<ref>[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0619/418994/ 亞洲百大大學排名 台灣13所上榜]. 《[[蘋果日報 (台灣)|蘋果日報]]》. 2014年6月19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而除了中央政府設有中華民國教育部外,各級地方行政機關也設有所屬的直轄市和縣市政府教育局等,另外各地的文化中心、社會教育館所、圖書館和博物館也組成社會教育推廣工作的一部分。 |
||
第521行: | 第522行: | ||
而在[[朱木炎]]和[[陳詩欣]]於[[200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奪得兩面跆拳道項目金牌後,中華民國政府近幾年也開始推廣跆拳道,之後在[[楊宜蓁]]等跆拳道選手協助下逐漸成長<ref name = "教育部體育署"/>。中華民國也是經常參與[[合球]]比賽的亞洲國家,並且分別在2008年世界青年盃合球錦標賽和2009年世界盃合球賽贏得銀牌與銅牌<ref>{{Cite web |url= http://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081108005017/en/Netherlands-Retains-World-Youth-Korfball-Champion-Taiwan#.U2qlKPmSycI |title= Netherlands Retains World Youth Korfball Champion; Taiwan is On the Way to the World... |date= 2008年11月8日 |publisher= {{Link-en|美國商業資料|Business Wire}}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3月15日}}</ref><ref>{{Cite web |url=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front/archives/2009/07/22/2003449286 |title= Jujitsu, korfball put Taiwan back on winning track |author= Richard Hazeldine |date= 2009年7月22日 |publisher= 《[[台北時報]]》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3日}}</ref>。在[[美國女子職業高爾夫協會|美國女子職業-{高}-爾夫協會]]有傑出表現的{{Link-en|職業高爾夫球選手|Professional golfer|職業-{高}-爾夫球選手}}[[曾雅妮]]也來自中華民國,她不但是最為年輕的{{Link-en|女子五大滿貫賽|Women's major golf championships}}冠軍球員<ref>{{Cite web |url= http://www.nytimes.com/2011/08/01/sports/golf/2011-womens-british-open-yani-tseng-wins-fifth-major.html?_r=0 |title= At Only 22, Tseng Wins Fifth Major |author= [[美聯社]] |date= 2011年7月31日 |publisher= 《[[紐約時報]]》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3日}}</ref>,並且在2011年至2013年期間連續109週於[[女子高爾夫世界排名|女子-{高}-爾夫世界排名]]上排行世界第一名<ref>{{Cite web |url=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front/archives/2011/02/14/2003495832 |title= Victorious Tseng takes No. 1 ranking |author= [[法新社]] |date= 2011年2月14日 |publisher= 《[[台北時報]]》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3日}}</ref><ref>{{Cite web |url= http://espn.go.com/golf/story/_/id/9063564/stacy-lewis-wins-lpga-founders-cup-takes-world-no-1 |title= Stacy Lewis wins, now No. 1 in world |author= [[美聯社]] |date= 2013年3月18日 |publisher= [[ESPN]]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3日}}</ref>。其他中華民國經常獲得競賽佳績的體育項目還有[[撞球]]、[[羽毛球]]、[[舉重]]、[[拔河]]、[[馬拉松]]、[[桌球]]等<ref name = "教育部體育署"/>,而今日在各地都有設立競技運動場館、國民運動中心、運動公園、多功能運動場所、[[游泳池]]、[[棒球場]]<ref name = "popular sport"/>、[[高爾夫球場]]以及[[單車徑]]等設施<ref>[http://www.edu.tw/userfiles/url/20130925101821/102.06.25%E9%AB%94%E8%82%B2%E9%81%8B%E5%8B%95%E6%94%BF%E7%AD%96%E7%99%BD%E7%9A%AE%E6%9B%B8.pdf 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13年6月25日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 |
而在[[朱木炎]]和[[陳詩欣]]於[[200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奪得兩面跆拳道項目金牌後,中華民國政府近幾年也開始推廣跆拳道,之後在[[楊宜蓁]]等跆拳道選手協助下逐漸成長<ref name = "教育部體育署"/>。中華民國也是經常參與[[合球]]比賽的亞洲國家,並且分別在2008年世界青年盃合球錦標賽和2009年世界盃合球賽贏得銀牌與銅牌<ref>{{Cite web |url= http://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081108005017/en/Netherlands-Retains-World-Youth-Korfball-Champion-Taiwan#.U2qlKPmSycI |title= Netherlands Retains World Youth Korfball Champion; Taiwan is On the Way to the World... |date= 2008年11月8日 |publisher= {{Link-en|美國商業資料|Business Wire}}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3月15日}}</ref><ref>{{Cite web |url=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front/archives/2009/07/22/2003449286 |title= Jujitsu, korfball put Taiwan back on winning track |author= Richard Hazeldine |date= 2009年7月22日 |publisher= 《[[台北時報]]》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3日}}</ref>。在[[美國女子職業高爾夫協會|美國女子職業-{高}-爾夫協會]]有傑出表現的{{Link-en|職業高爾夫球選手|Professional golfer|職業-{高}-爾夫球選手}}[[曾雅妮]]也來自中華民國,她不但是最為年輕的{{Link-en|女子五大滿貫賽|Women's major golf championships}}冠軍球員<ref>{{Cite web |url= http://www.nytimes.com/2011/08/01/sports/golf/2011-womens-british-open-yani-tseng-wins-fifth-major.html?_r=0 |title= At Only 22, Tseng Wins Fifth Major |author= [[美聯社]] |date= 2011年7月31日 |publisher= 《[[紐約時報]]》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3日}}</ref>,並且在2011年至2013年期間連續109週於[[女子高爾夫世界排名|女子-{高}-爾夫世界排名]]上排行世界第一名<ref>{{Cite web |url=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front/archives/2011/02/14/2003495832 |title= Victorious Tseng takes No. 1 ranking |author= [[法新社]] |date= 2011年2月14日 |publisher= 《[[台北時報]]》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3日}}</ref><ref>{{Cite web |url= http://espn.go.com/golf/story/_/id/9063564/stacy-lewis-wins-lpga-founders-cup-takes-world-no-1 |title= Stacy Lewis wins, now No. 1 in world |author= [[美聯社]] |date= 2013年3月18日 |publisher= [[ESPN]]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3日}}</ref>。其他中華民國經常獲得競賽佳績的體育項目還有[[撞球]]、[[羽毛球]]、[[舉重]]、[[拔河]]、[[馬拉松]]、[[桌球]]等<ref name = "教育部體育署"/>,而今日在各地都有設立競技運動場館、國民運動中心、運動公園、多功能運動場所、[[游泳池]]、[[棒球場]]<ref name = "popular sport"/>、[[高爾夫球場]]以及[[單車徑]]等設施<ref>[http://www.edu.tw/userfiles/url/20130925101821/102.06.25%E9%AB%94%E8%82%B2%E9%81%8B%E5%8B%95%E6%94%BF%E7%AD%96%E7%99%BD%E7%9A%AE%E6%9B%B8.pdf 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13年6月25日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 |
||
儘管受到[[臺灣問題|政治影響]]使得中華民國在參與國際體育組織和相關賽事時必須使用「中華臺北」的名義<ref>[http://www.cna.com.tw/news/todayinhistory/0208-1.aspx 2月8日:歷史上的今天]. [[中央通訊社]]. 2013年9月17日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甚至禁止在奧林匹克運動會等國際場合中使用[[中華民國國歌]]和出現[[中華民國國旗]],而改用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改編[[中華民國國旗歌]]而成的會歌以及[[梅花旗|會旗]]取代<ref>{{Cite web |url= http://www.deseretnews.com/article/894748/Taiwan-flags-in-SL-ruffle-a-few-feelings.html |title= Taiwan flags in S.L. ruffle a few feelings |author= Jennifer Dobner |date= 2002年2月10日 |publisher= 《{{Link-en|德撒律新聞|Deseret News}}》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7日}}</ref>。中華民國為了提倡全民運動而每隔2年舉辦一次[[中華民國全國運動會]]、[[中華民國全民運動會]]、[[全國原住民運動會]]和[[全國身心障礙運動會]],並且每年舉辦[[全國大專院校運動會]]與[[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以鼓勵青年運動和培養新人選手。中華民國在臺灣也曾數度舉辦國際體育活動,並且因而建設相關體育設施、獲得活動承辦經驗以及取得主辦其他國際賽事的機會。這些國際型比賽包括有每年都會舉辦的[[台北國際馬拉松]]、[[國際自由車環台公路大賽]]<ref name = "教育部體育署"/>、[[富邦LPGA台灣錦標賽]]等<ref>{{Cite book | author = [[行政院發言人辦公室]] | title =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13 | location = 臺灣 | publisher = [[行政院新聞局]] | date = 2013年11月1日 | pages = 第228頁 | ISBN = 978-9860384178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7日 | language = 英文 }}</ref>,以及在2009年7月於高雄市舉辦的[[2009年世界運動會|世界運動會]]<ref>[http://www.worldgames2009.khms.gov.tw/wg2009/cht/index.php 2009年高雄世運會官網]. [[財團法人2009世界運動會組織委員會基金會]].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2009年9月於臺北市舉辦的[[2009年夏季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夏季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和預定在2017年於臺北市舉辦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ref>王樹衡. [http://oldsac.sa.gov.tw/resource/annualreport/sport6/p12.asp 逾80個國家、近4,000名選手報名參賽,臺灣首度舉辦奧林匹克家族相關賽事]. [[中時電子報]]. 2009年3月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ref>{{Cite web |url= http://www.chinapost.com.tw/sports/other/2011/12/01/324608/Taipei-to.htm |title= Taipei to host 2017 Summer Universiade |author= Joseph Yeh |date= 2011年12月1日 |publisher= 《[[英文中國郵報]]》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3日}}</ref>。 |
儘管受到[[臺灣問題|政治影響]]使得中華民國在參與國際體育組織和相關賽事時必須使用「中華臺北」的名義<ref>[http://www.cna.com.tw/news/todayinhistory/0208-1.aspx 2月8日:歷史上的今天]. [[中央通訊社]]. 2013年9月17日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甚至禁止在奧林匹克運動會等國際場合中使用[[中華民國國歌]]和出現[[中華民國國旗]],而改用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改編[[中華民國國旗歌]]而成的會歌以及[[梅花旗|會旗]]取代<ref>{{Cite web |url = http://www.deseretnews.com/article/894748/Taiwan-flags-in-SL-ruffle-a-few-feelings.html |title= Taiwan flags in S.L. ruffle a few feelings |author= Jennifer Dobner |date= 2002年2月10日 |publisher= 《{{Link-en|德撒律新聞|Deseret News}}》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7日}}</ref>。中華民國為了提倡全民運動而每隔2年舉辦一次[[中華民國全國運動會]]、[[中華民國全民運動會]]、[[全國原住民運動會]]和[[全國身心障礙運動會]],並且每年舉辦[[全國大專院校運動會]]與[[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以鼓勵青年運動和培養新人選手。中華民國在臺灣也曾數度舉辦國際體育活動,並且因而建設相關體育設施、獲得活動承辦經驗以及取得主辦其他國際賽事的機會。這些國際型比賽包括有每年都會舉辦的[[台北國際馬拉松]]、[[國際自由車環台公路大賽]]<ref name = "教育部體育署"/>、[[富邦LPGA台灣錦標賽]]等<ref>{{Cite book | author = [[行政院發言人辦公室]] | title =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13 | location = 臺灣 | publisher = [[行政院新聞局]] | date = 2013年11月1日 | pages = 第228頁 | ISBN = 978-9860384178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7日 | language = 英文 }}</ref>,以及在2009年7月於高雄市舉辦的[[2009年世界運動會|世界運動會]]<ref>[http://www.worldgames2009.khms.gov.tw/wg2009/cht/index.php 2009年高雄世運會官網]. [[財團法人2009世界運動會組織委員會基金會]].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2009年9月於臺北市舉辦的[[2009年夏季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夏季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和預定在2017年於臺北市舉辦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ref>王樹衡. [http://oldsac.sa.gov.tw/resource/annualreport/sport6/p12.asp 逾80個國家、近4,000名選手報名參賽,臺灣首度舉辦奧林匹克家族相關賽事]. [[中時電子報]]. 2009年3月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ref>{{Cite web |url = http://www.chinapost.com.tw/sports/other/2011/12/01/324608/Taipei-to.htm |title = Taipei to host 2017 Summer Universiade |author= Joseph Yeh |date = 2011年12月1日 |publisher= 《[[英文中國郵報]]》 |language = 英文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3日}}</ref>。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註釋 == |
== 註釋 == |
||
{{ |
{{Notelist|2}} |
||
<references group = "註"/> |
|||
{{Refend}} |
|||
== 參考 |
== 參考文獻 == |
||
=== 引用 === |
|||
{{Reflist| |
{{Reflist|2}} |
||
== |
=== 来源 === |
||
{{ |
{{refbegin|2}} |
||
* {{zh-tw}} {{Cite book | author = [[張玉法]] | title = 《中華民國史稿》 | location = 臺灣信義 | publisher = [[聯經出版]] | date = 1998年10月26日 | ISBN = 978-9570818260}} |
* {{zh-tw}} {{Cite book | author = [[張玉法]] | title = 《中華民國史稿》 | location = 臺灣信義 | publisher = [[聯經出版]] | date = 1998年10月26日 | ISBN = 978-9570818260}} |
||
* {{en}} {{Cite book | author = [[馮兆基]](Edmund S. K. Fung) | title = In Search of Chinese Democracy: Civil Opposition in Nationalist China, 1929-1949 | location = 英國劍橋 | publisher = [[劍橋大學出版社]] | date = 2000年9月4日 | ISBN = 978-0521771245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N-b4-B85KJ4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 {{en}} {{Cite book | author = [[馮兆基]](Edmund S. K. Fung) | title = In Search of Chinese Democracy: Civil Opposition in Nationalist China, 1929-1949 | location = 英國劍橋 | publisher = [[劍橋大學出版社]] | date = 2000年9月4日 | ISBN = 978-0521771245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N-b4-B85KJ4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
* {{en}} {{Cite book | author = {{Link-en|喬納森·芬比|Jonathan Fenby}} | title = 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The Fall and Rise of a Great Power, 1850-2008 | location = 英國西敏寺 | publisher = [[企鵝出版集團]] | date = 2008年5月29日 | ISBN = 978-0713998320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8t6VLxjTZ2I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 {{en}} {{Cite book | author = {{Link-en|喬納森·芬比|Jonathan Fenby}} | title = 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The Fall and Rise of a Great Power, 1850-2008 | location = 英國西敏寺 | publisher = [[企鵝出版集團]] | date = 2008年5月29日 | ISBN = 978-0713998320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8t6VLxjTZ2I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
第561行: | 第541行: | ||
* {{en}} {{Cite book | author = John F. Copper | title = Playing with Fire: The Looming War with China over Taiwan | location = 美國西港(Westport) | publisher = {{Link-en|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 date = 2006年5月30日 | ISBN = 978-0275988883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IEjz2r-bQRM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 {{en}} {{Cite book | author = John F. Copper | title = Playing with Fire: The Looming War with China over Taiwan | location = 美國西港(Westport) | publisher = {{Link-en|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 date = 2006年5月30日 | ISBN = 978-0275988883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IEjz2r-bQRM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
* {{en}} {{Cite book | author = John Makeham和A-chin Hsiau | title = Cultural, Ethnic, and Political Nationalism in Contemporary Taiwan: Bentuhua | location = 英國貝辛斯托克 | publisher = [[Palgrave Macmillan]] | date = 2005年7月28日 | ISBN = 978-1403970206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IfbFAAAAQBAJ&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 {{en}} {{Cite book | author = John Makeham和A-chin Hsiau | title = Cultural, Ethnic, and Political Nationalism in Contemporary Taiwan: Bentuhua | location = 英國貝辛斯托克 | publisher = [[Palgrave Macmillan]] | date = 2005年7月28日 | ISBN = 978-1403970206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IfbFAAAAQBAJ&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
{{ |
{{refend}} |
||
== 外部連結 == |
== 外部連結 == |
||
{{Sister project links|Republic of China}} |
{{Sister project links|Republic of China}} |
||
* {{zh-tw}} [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57 中華民國簡介] |
* {{zh-tw}} [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57 中華民國簡介] |
||
* {{zh-tw}} [http://www.gov.tw/ 政府入口網] |
* {{zh-tw}} [http://www.gov.tw/ 政府入口網] |
||
第580行: | 第559行: | ||
* {{zh-tw}} [http://www.drnh.gov.tw/ 國史館] |
* {{zh-tw}} [http://www.drnh.gov.tw/ 國史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Geographic Location |
{{Geographic Location |
||
| 西北 = ''[[臺灣海峽]]''<br />{{PRC}}([[中國大陸]]) |
| 西北 = ''[[臺灣海峽]]''<br />{{PRC}}([[中國大陸]]) |
||
第617行: | 第616行: | ||
{{華人地區}} |
{{華人地區}} |
||
[[Category:中華民國]] |
[[Category:中華民國| ]] |
||
[[Category:台灣]] |
[[Category:台灣]] |
||
[[Category:1912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
[[Category:1912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
2015年7月4日 (六) 12:22的版本
23°30′N 121°00′E / 23.500°N 121.000°E[1]
中華民國 | |
---|---|
国歌:《中華民國國歌》 | |
首都 | 臺北市[註 2][3][4] |
中央政府 所在地 | 臺北市 |
最大行政区 | 花蓮縣[註 3][5] |
最大城市 | 新北市[5] |
官方语言 | 現代標準漢語(中華民國國語)[註 4][6] |
官方文字 | 正體中文(臺灣漢字) |
族群 | 漢族(佔全部98%,這包括有70%的閩南民系族群、14%的客家族群和14%的臺灣外省人[註 5][7][8]) 臺灣原住民族(佔全部2%[註 6]) |
宗教 | 台灣民間信仰及祖先崇拜、佛教、道教、一貫道、基督教[註 7] |
政治體制 | 單一制 偏向總統制的半總統制 |
法律體系 | 歐陸法系 |
國家憲法 | 《中華民國憲法》 |
政府 | 共和立憲制、自由民主制 |
• 總統 | 馬英九 |
• 行政院院長 | 毛治國 |
• 行政院院長 | 毛治國 |
• 立法院院長 | 王金平 |
• 司法院院長 | 賴浩敏 |
• 考試院院長 | 伍錦霖 |
• 監察院院長 | 張博雅 |
现役军人 | 290,000人(第22名) |
成立 | |
• 辛亥革命 | 1911年10月10日 |
• 正式成立 | 1912年1月1日 |
面积 | |
• 总计 | 36,192.8155[5][註 8]平方公里(第137名) |
• 水域率 | 10.34% |
人口 | |
• 2015年5月估计 | 23,456,545人(世界第51名[5]) 男性人口:11,702,890人 女性人口:11,753,655 |
• 密度 | 648.10人/平方公里(第10名) |
GDP(PPP) | 2014年估计 |
• 总计 | 10,216.07億美元[9](第20名) |
• 人均 | 43,599美元[9](第17名) |
GDP(国际汇率) | 2014年估计 |
• 总计 | 5170.19億美元[9](第25名) |
• 人均 | 22,002美元[9](第39名) |
货币 | 新臺幣(NTD) |
时区 | UTC+8(國家標準時間) |
• 历法 | 民國紀年、公曆、農曆[註 9] |
行驶方位 | 靠右駕駛 |
电话区号 | +886 |
ISO 3166码 | TW[註 10][10]、TWN[註 11] |
主要節日 | (開國紀念日) (慶祝農曆新年) (紀念1911年武昌起義) |
家用电源电压 | 110 V、220V[註 12] |
家用插座标准 | A、B |
家用电源頻率 | 60Hz |
中央銀行 | 中華民國中央銀行 |
人类发展指数 | ▲ 0.882(第21名)-極高[註 13][11] |
基尼系数 | 0.342(2010年[12][13]) |
国家象征 | |
地理最高点 | 玉山(海拔3,952公尺) |
最长河流 | 濁水溪(186.6公里) |
最大湖泊 | 曾文水庫(17.14平方公里) |
海岸線 | 1,566.3公里[15] |
互联网顶级域 | .tw、.台灣、.台湾[16] |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共和立憲制國家,也是亞洲現存歷史最久的民主共和國[17]。1912年至1971年間,中華民國被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當今受其有效管轄範圍和政治因素影響,在許多國際場合被稱作臺灣或者中華臺北[18]。中華民國於1912年1月1日宣布正式成立,之後接繼清朝統治中國大陸以及蒙古地區。1945年聯合國成立時為其創始成員國,在1971年退出聯合國前還擔任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今日中華民國實際有效的管轄領土有超過99%位於臺灣島,其他還包括澎湖群島、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和部分南海諸島等島嶼[註 14]。今中華民國首都與中央政府所在地位於臺北市[19],最大的城市則為新北市[5];總人口約有2,350萬人左右[5],主要由漢族與臺灣原住民族組成[7]。
經歷軍閥割據時期、中國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後,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中華民國政府在1949年撤往臺灣地區,而中國共產黨則在中國大陸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儘管這時中華民國只控制臺灣和周邊島嶼,受冷戰局勢影響仍被聯合國與大多數西方國家視為中國合法代表。一直到了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所持的中國席次,中華民國也決定退出聯合國[20]。之後許多國家接連宣布和中華民國斷交,中華民國因而失去廣泛地外交承認。在這般國際局勢下,中華民國一方面在臺灣地區積極發展經濟,除了被列入亞洲四小龍外、也成為世界上排行第21名的經濟體[21];另一方面開始從事民主改革工作,從原本威權主義的一黨制國家發展成多黨民主的直接民選國家,享有高度新聞自由、醫療保健[22]、公共教育、經濟自由和人文發展[11][23]。
現今中華民國的政治地位存有爭議,起因在於國共內戰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分隔臺灣海峽的分治關係。在政府遷往台灣後,中華民國政府仍多次依據《中華民國憲法》主張擁有完整的「中國」主權,這包括過去統治的中國大陸地區[24][25]。但自1992年開始,政府不再把反攻大陸視為政治目標,憲法中提到的領土疆域問題也在國內引起許多爭論[26]。今日政府的政治立場,主要是取決於執政的政治聯盟[27]。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也聲稱自己是中國唯一合法代表,表示臺灣是其擁有主權的第23個省份,進而否認中華民國主權國家的地位和存在。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還表示臺灣如果發表任何獨立聲明、或者認為不可能和平統一時,有權對臺灣地區使用武力作為回應[28][29]。另一方面,臺灣部分人士否定中華民國擁有臺灣主權,並依據《舊金山和約》聲稱臺灣主權未定[30]。
名稱
1912年正式成立後,主要領土仍在亞洲大陸、自視為法統傳承者的中華民國便簡稱自己為「中國」[31]。後來在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或聯合國等國際場合上也使用「中國」稱呼,在外交場合亦會以「華」自稱[32]。1949年遷往臺灣地區後,國際社會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稱其為「國府中國」、「自由中國」或「民主中國」[33],藉此和被稱作「紅色中國」或「共產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別[34]。不過當時彼此敵對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都堅持自己是唯一能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且同時擁有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主權[35]。儘管前者長期在聯合國持有「中國」代表權,但1971年的《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該席次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36],「中國」也成為國際社會對廣泛取得外交承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稱呼[33]。
另一方面,越南戰爭爆發後國際社會便由於中華民國絕大部分領土的位置,而逐漸以所在島嶼「臺灣」稱呼。退出聯合國後幾十年間,各國開始以「臺灣」稱呼中華民國。1979年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前也以「臺灣」簡稱,並逐漸以「中國」代稱中華人民共和國[37][38]。今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中國政治主張與外交壓力影響[39],使得中華民國在參與不限主權國家身分參與的活動或組織時,往往將會員名稱改為「中華臺北」等稱呼[33][40]。例如1984年後的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代表團和世界衛生組織觀察員便稱呼「中華臺北」[41][42],世界貿易組織會員則以「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名稱登記[43]。在中華民國國內政壇與民間上,1990年代以後對中國民族主義逐漸淡化、以及臺灣主體性意識抬頭[37],從民間社會開始也以「臺灣」作為國家通稱[38]。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自1949年成立後,宣稱繼承中華民國對全中國的統治,並認為中華民國已於1949年結束。在官方稱謂中,中華民國被視為前朝且僅能出現在歷史資料。而基於擁有全中國主權之主張,則把現今中華民國發生的時事依照其統治的臺灣地區,稱作「中國台灣」、「臺灣當局」或者是「臺灣」[44][45]。相對地,中華民國政府過去亦在法理上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文件涉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時則以「大陸」、「大陸當局」或「中共當局」稱呼[46]。到了以台灣民族主義為理念執政的陳水扁政府時期,將中華人民共和國視為中國代表、官方文件上稱作「中國」,並在外交場合改以「臺」自稱。到了馬英九政府上臺後則改為「華」與「臺」兩種對外簡稱並用[47],且依照憲法一中原則恢復以「大陸」稱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用法[48]。
歷史
成立之初
清朝末年,中國社會因內部叛亂和外國勢力影響而動盪不安。對列強發起的義和團運動引發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最終清朝軍隊敗給外國聯軍。這迫使得清朝政府在往後39年必須支付4.5億兩白銀的鉅額賠償,並喪失多項主權[49]。清朝政府為因應社會要求展開數項現代化政策[49],但立憲運動的改革速度過慢反而讓政府失去信任[50][51],同時許多知識份子開始對長期的帝制提出質疑[52]。1911年10月10日,共進會和文學社成員發起反對清朝統治的武昌起義[53],後來這天成為中華民國每年慶祝的國慶日[54]。
革命行動很快獲得許多省份的新軍響應,數個月內在中國大陸擴大為辛亥革命[49]。反清勢力一方面開始籌組中央臨時政府,但就黎元洪和黃興的權力問題有所爭執[55];另一方面也於上海市和清朝重要將領袁世凱的代表展開議和談判,在12月18日對往後政體、清朝皇室善後、大總統確立等達成共識[56]。同時雙方就袁世凱成功逼迫清朝皇帝溥儀退位,便會推舉其擔任臨時大總統達成秘密協議[49]。但12月29日,各獨立省份代表於南京市推舉自海外歸國的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49][57][58]。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宣布正式成立[59][60],此時清朝原有的22個行省中有16個省份宣布獨立[61]。孫中山在宣誓就職時提到將會推翻專制的清朝政府,藉此鞏固中華民國以及展開各項民生計畫[62][63]。同年1月至3月,臨時政府將去年12月25日通過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定為臨時憲法[64]。而在袁世凱等大臣勸說和逼迫下,主掌政事的隆裕太后在2月12日代替溥儀發表《宣統帝退位詔書》宣佈退位,並授權袁世凱組建臨時政府[65][66]。自此清朝政府正式滅亡,也意味著中國歷史上長達2,000多年的帝制宣告結束[61]。而中華民國則繼承清朝之主權,統治中國大陸、外蒙古、新疆、西藏等大部分地區,但無法實際控制外蒙古和西藏等邊境地區。
北洋時期
袁世凱在1912年3月獲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選舉成為第二任臨時大總統[59],但由於掌握軍事權力而被臨時參議院視為威脅,開始對總統權限有所抵制[67]。1912年12月至1913年3月臨時政府舉辦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議員選舉後,即將出任內閣總理的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遭人暗殺引起社會譁然[67]。儘管第一屆國會等中央政府體制逐漸確立,但是國家政權也被袁世凱等北洋軍閥人士所掌握,並且組成北洋政府。之後孫中山便以宋教仁遭暗殺和善後大借款為由發動二次革命[68],但行動最終失敗[69]。不久袁世凱下令解散執政的國民黨並取締秘密組織[70],同時廢止作為臨時憲法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71]。1913年10月6日,中華民國初年國會選舉袁世凱擔任第一任中華民國大總統[72]。
1915年,袁世凱在各方建議下宣布就任中華帝國皇帝,然而改實施君主立憲制的主張隨即引發社會反彈[71]。同時由試圖廢除行省以集中權力的袁世凱亦遭各地軍閥反對,護國軍隨即在雲南省宣告獨立[73]。因為護國戰爭而被迫放棄帝制的袁世凱在1916年逝世[74][75][76],但之後中央政府缺乏實力統管各地,軍閥開始各自在根據地發展[71]。這時北洋政府分成直系、皖系和奉系三大派系,並接連發生府院之爭、多次賄選、派系衝突等事件,造成作為權力中心的北平地區動盪不安[71]。被迫流亡的孫中山則在1917年回到廣東省與南部軍閥合作,成立了反對北洋政府的護法軍政府並發起護法運動[71],1919年10月更重新組建中國國民黨[77]。孫中山希望能夠率領軍隊往北推進以統一中國,卻始終缺乏足夠的軍事實力以及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的支持,甚至在1922年時還一度因合作決裂而被迫逃離廣東省[78]。
1919年,由於北洋政府就《凡爾賽條約》將山東省德國租界劃分給大日本帝國僅軟弱回應,不滿的學生發起五四運動[79]。此時許多中國知識份子引進西方思維和反思傳統文化價值[60],在這一氛圍下馬克思主義也傳入學術界並廣受歡迎,促成中國共產黨在1920年宣告成立[80]。不過中國共產黨的籌建與管理都受蘇聯共產黨影響,且很長一段時間被視為第三國際的分支團體[81]。雖然北洋政府拒絕承認蒙古國獨立並批評蘇聯趁勢入侵[82],孫中山仍選擇和蘇聯合作以換取軍事援助,開始採行聯俄容共政策[83]。在第三國際協助下,原先的護法軍政府改組為以中國國民黨為主的國民政府,並且獲得蘇聯軍事顧問和武器組建陸軍軍官學校以及國民革命軍,但也讓許多共產黨勢力得以進入中國國民黨內部[84]。之後國民政府於中國南部發展自身勢力,但孫中山沒有看到北洋政府垮臺便於1925年3月逝世[85]。
訓政時期
孫中山於1925年逝世後,汪精衛當選為國民政府主席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主席。之後國民政府任命蔣中正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和軍事委員會主席,蔣中正因而逐漸掌握中國國民黨領導權。1926年他發起國民革命軍北伐,期望擊敗統治各地的軍閥以逐步統一中國[86]。在初期國民政府仍獲得蘇聯的協助,但因為立場問題而爆發寧漢分裂。認為蘇聯試圖掌握控制權的蔣中正下令驅逐顧問[87],並開始掃蕩各地城市的中國共產黨黨員[88][89]。中國共產黨則發動南昌起義等武裝反抗行動、進而和國民革命軍爆發第一次國共內戰,之後中國工農紅軍在各地組織中國共產黨革命根據地[89]。
蔣中正在1927年宣布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市,隔年儘管受到日本軍隊阻礙而發生五三慘案,然而西北軍馮玉祥、晉系閻錫山先後加入蔣中正率領的國民革命軍[90]。國民革命軍兵分三路攻下北京市,最終在同年12月繼承張作霖的奉系領導人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後,國民政府完成北伐而名義上統一整個國家[86]。蔣中正根據孫中山提出的《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實施以中國國民黨為國家領導核心、暫行一黨制的訓政架構[91][92],並制定作為臨時憲法的《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2][93]。這時期國民政府在外交關係、交通運輸、公共財政、民生生活、學術教育、文化發展上都有所作為,甚至因多方面改革成就而譽為南京十年[94]。其中政府除了陸續成立中央研究院、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等機構外,並且推行穩定物價、改革銀行和統一幣制等社會經濟政策;同時政府也擴大增加當時中國社會的工業和農業生產,使得工業成長率達7.7%以上[94]。1932年時,更首次派遣中華民國代表團參與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95]。
但一方面因為裁撤部隊問題造成中央政府與地方派系關係惡化,進而引發1930年李宗仁、閻錫山和馮玉祥發動中原大戰,最後由國民政府獲得勝利[96]。另一方面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仍在中國大陸爆發軍事衝突[94][97],國民革命軍最後迫使中國共產黨從贛南地區撤往西北地區[86]。而自1931年大日本帝國發動九一八事變入侵東北地區並建立滿州國後[98],便不斷發起一·二八事變、長城戰役、華北事變等敵對行動[99]。最初中國國民黨計畫採取安內攘外作為對應,但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挾持蔣中正,要求國民政府停止剿共並且一致抗日。這迫使得蔣中正決定停止安內攘外政策而和中國共產黨重啟合作,針對日本的侵略行動展開反擊,原本的中國工農紅軍則編為國民革命軍八路軍與新四軍[86][100]。但由於政府認為無足夠實力與日本抗衡,因此繼續拖延全面開戰時間以存積實力和消耗日本戰力[101]。
抗戰和接收
1937年7月7日,大日本帝國發動七七事變使得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當時國民革命軍約有170萬人投入作戰[註 15][102]。不過一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珍珠港事件開啟太平洋戰爭後,國民政府才正式對日宣戰,並且加入同盟國行列[103]。這期間國民政府將首都從南京市撤退到重慶市,英國也開放滇緬公路以運補物資給予前線[104][105],不過日本也接繼成立蒙疆聯合自治政府、汪精衛政權等傀儡政權[86]。同時國民政府也透過談判使得歐洲和美洲國家撤銷不平等條約,並且和英國、美國等國家改簽署平等條約[106]。
儘管國民革命軍因為裝備、經濟等因素不如日軍,而在整體戰爭中處於劣勢狀態。但是國民革命軍仍成功拖住日軍在中國戰場的主要戰力,並在部份戰役中獲得勝利。在美國於1945年8月初於日本投下原子彈、以及蘇聯發動日蘇戰爭佔領滿洲國和中國東北地區後,日本最終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並且於同年9月2日簽署《降伏文書》[107]。國民政府則於9月9日在南京市接受日本呈交投降書,至此中華民國於中國抗日戰爭中勝利,並在隔年將首都遷回南京市[108]。此時國民政府除了收復中國東北地區外,也依照盟軍統帥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發佈的《一般命令第一號》而代表同盟國對日本過去統治的臺灣、澎湖群島等島嶼實施軍事佔領[109]。
然而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間的矛盾再度浮出,1945年開始雙方便在美國多次斡旋下同意就聯合政府和平談判[88]。但是由於兩者期盼結果差異過大,最後在沒有達成協議下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110]。同時國民政府也因為提出錯誤的政策,造成中國大陸經濟面臨惡性通貨膨脹。國民政府宣佈光復臺灣後成立了接管政務的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但是中國大陸人士壟斷絕大多數中高級職位並發生種種弊端[109][111];同時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因為施政錯誤而造成政治、經濟、社會等種種問題,加上臺灣與中國大陸族群間文化和語言的隔閡[112],使得新政府很快在臺灣喪失民心[113][114]。1947年2月28日,因為槍擊民眾事件使得臺灣各地發起大規模抗議。對此政府決定從中國大陸增援軍力並實施武力鎮壓和後續的清鄉,最終二二八事件估計造成18,000人至30,000人死亡[115][116][117]。
國共內戰
在中國共產黨代表抵制沒有參與的情況下,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制憲國民大會於1946年12月25日通過《中華民國憲法》,該部憲法隨後遭中國共產黨強烈批評、並造成雙方關係決裂[118][119]。1947年年初開始第二次國共內戰全面展開,並且從偏遠地區擴及至整個中國大陸。內戰初期中國國民黨軍隊在各個戰場呈現進攻態勢,經過數度波折最終在同年秋季收復全國大部分地區[120]。但是1947年入冬開始,中國共產黨的部隊開始反攻駐守在大城市的國民革命軍,並且於1948年正式拋棄舊有番號而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
1948年時,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一次會議選舉蔣中正與李宗仁為行憲後第一任正副總統,於同年5月20日正式就任[121]。會議還因應當時全面爆發的內戰局勢,通過莫德惠、胡適等人提出的《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以[122]。國民政府亦在同時開始實施憲政主義而改組政府,但仍是由中國國民黨繼續執政。同年夏季,失去周圍農村支持的中華民國國軍被困守在城市,戰局逐漸對中華民國政府不利。在經過9月爆發的遼西會戰以及11月爆發的徐蚌會戰和平津戰役後,中國共產黨完全控制中國東北和華北地區[123]。重要會戰的失敗導致蔣中正於1949年1月底宣布下野,總統職位則由李宗仁代理。1949年4月,中華民國政府和中國共產黨召開的北平和談破裂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很快南下佔領南部省份[124]。
其中在8月至10月陸續佔領華南地區、10月推進至福建省,在11月至隔年3月陸續攻佔四川省、西康省等地,而中華民國國軍僅贏得古寧頭戰役等少數戰役[125]。這時認為大勢已去的李宗仁赴往香港並飛至美國,蔣中正則於中國西南地區繼續領導軍隊持續作戰。最後獲得蘇聯支持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擊敗得到美國支援的中華民國軍隊[126][127],並在1949年10月於北京市宣布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88][128]。同年12月蔣中正下令已撤至西南地區的中央政府退守臺灣,並將臺北市定為臨時首都[129][130][131]。撤退途中除了將中國外匯和黃金儲備移往臺灣外[122],許多部隊也跟著政府撤往臺灣地區[122],另外還有100萬至200萬名中國大陸居民同樣選擇前往臺灣等島嶼[132][133][134]。
專制統治
最初美國放棄撤至臺灣的中華民國政權,認為臺灣地區很快會被中國共產黨軍隊佔領[135]。然而1950年朝鮮與韓國全面爆發戰爭後[136],受冷戰局勢影響使得美國總統哈瑞·S·杜魯門決定介入台灣海峽危機,派遣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122],以防止中國大陸和臺灣發生敵對衝突[88]。1952年4月28日和同年8月5日分別生效的《舊金山和約》與《中日和約》,日本放棄有關臺灣、澎湖等地區的所有權利、名義與要求,而在1942年前與中國簽訂的條約內容也失效[60];然而美國和英國對於中華民國或者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之議題表示沉默,亦不願表態何者是擁有島嶼控制權的合法政府[137]。但為因應1950年代中國大陸與臺灣地區可能爆發衝突,美國陸續通過《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與《1955年福爾摩沙決議》介入地區局勢[135]。
1950年代初期,中華民國政府陸續將部隊撤離海南島、大陳島等中國沿岸島嶼,將統治重心放在臺灣、澎湖、金門、馬祖上[135];但儘管已經失去原本立國基礎的中國大陸治權、而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灣地區,中華民國政府仍繼續制定反攻大陸的軍事計畫[122]。對於內部反對派要求臺灣獨立而可能引起動亂、以及中國共產黨佔領中國大陸地區之威脅[138],中華民國國民大會在1948年5月10日公布《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使中華民國政體逐漸傾向威權主義、發展成為中國國民黨一黨獨大的專制政府[139][140],並堅持對中國共產黨實際接管的中國大陸地區擁有主權[141]。中國國民黨除了於1950年代至1960年代進行組織改革外[142],還透過不同方式打壓政治立場相對的反對人士[143]。在臺灣白色恐怖時期,有140,000名民眾因被視為反對中國國民黨或者親近中國共產黨人士,而遭政府監禁或者處決[144]。
不過臺灣省政府除了實施地方鄉村自治、合作社以及基礎教育等措施外,也推動《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公地放領和耕者有其田等土地改革政策穩定農業[145]。往後更藉由土地改革所提供的廣大原物料與食物,開始推行市場整合的現代經濟制度。這一政策除了促進後來臺灣地區民營企業與工商業發展,更進一步發展出以加工出口導向為主的產業模式[146][147]。1960年代至1970年代期間,在政府強力推廣下轉型成為以工業化和技術性導向為主的經濟型態[148]。而來自美國的投資資金以及對臺灣產品的市場需求[139],使得中華民國經濟獲得快速增長、甚至被稱作「台灣奇蹟」[148]。1970年代時,中華民國的經濟成長力在亞洲是僅次於日本的第二大國家,並且與香港、韓國以及新加坡並列為亞洲四小龍[149]。
民主化改革
受冷戰局勢影響,1970年代以前聯合國和大多數西方國家都認定中華民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150]。然而1971年聯合國通過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的《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大多數國家很快轉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合法代表[139]。相對地中華民國只與少數幾個國家仍保持正式外交關係,在國際間也開始不能使用「中華民國」作為正式名稱[151],而必須改以「臺灣」或者是「中華臺北」應對[33][152]。1975年4月5日蔣中正病逝後,先是由時任副總統的嚴家淦繼任,隨後由蔣經國當選第六任及第七任中華民國總統[146]。由於政府仍堅持戒嚴以打壓反對派和控制新聞媒體,在1970年代陸續被許多西方社會批評並非民主[153]。這時中國國民黨不允許成立新政黨、也沒有能實際與之抗衡的政黨,因此具監督效力的民主選舉並不存在[154][155]。
1979年在高雄市發起的抗議活動雖然快速遭到警方鎮壓,但促使得國內反對派勢力更加團結[156]。由於陸續發生林宅血案、陳文成命案、江南案等事件,造成中華民國與美國的關係一度緊張。面對國際輿論的壓力與黨外運動的挑戰,政府開始著手進行民主化改革的工作,並在蔣經國默許下反對黨民主進步黨於1986年正式成立[138][156]。1987年政府宣布解除戒嚴和開放組織政黨[146],一年過後開放有關報紙登記的相關禁令[157]。1988年蔣經國逝世後則由副總統李登輝繼任[146],且於1990年就任第八任總統[158]。同時野百合學運的發起,促使政府推動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制定《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以及全面改選國會。此時期中華民國政府已經放棄武力反攻中國大陸的想法,並且承認海峽兩岸互為政治實體[146]。
一連串民主化發展促成1996年時舉辦第一次中華民國總統直接選舉[159],由成功促進和平改革的李登輝獲得連任[156][160]。到了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時,長期作為反對黨的民主進步黨候選人陳水扁當選總統[161],結束中國國民黨長期執政的情況[138]。之後則因政黨鬥爭、中國崛起、產業外移與媒體亂象影響,使得國內政治、社會和經濟等方面開始顯得動盪。期間陳水扁公開表示認為臺灣是獨立的主權國家,於2006年時宣布《國家統一綱領》終止適用。2007年9月,執政且支持臺灣獨立運動的民主進步黨進一步通過決議,主張從中國獨立並制定新憲法以成為「正常國家」[162]。然而在2008年則是由中國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當選中華民國總統[163][164],並在立法委員選舉獲得多數席次[165],之後馬英九表示擔任中國國民黨主席期間不會統一、也不會宣布獨立[166][167]。2012年1月時,主張改善海峽兩岸關係的馬英九與吳敦義搭擋連任總統成功[168][169],中國國民黨也在立法院取得過半數議席[170]。
地理
地形結構
1950年以後,中華民國有99%的實際統治領土是與中國大陸沿海相距180公里的臺灣島[171],另外1%則是較為小型的島嶼,總領土面積約36,192.8155平方公里[5][172]。臺灣島西部隔著台灣海峽、北部為東海、東部緊鄰著菲律賓海至太平洋、南部隔著呂宋海峽至菲律賓,在西南方則連接南海[173]。整個島嶼南北長約400公里,東西最寬處有145公里[174]。由於臺灣南北方向形狀類似番薯,因此一些使用閩南語的民眾自稱為「番薯囝仔」[175]。除了臺灣和其附屬島嶼外,其他領土還包括有位於臺灣西北方50公里、面積126.86平方公里的澎湖列島,以及靠近福建省沿岸的金門群島、烏坵列嶼以及馬祖列島,後三者面積共180.5平方公里。另外南海上還管轄著總面積2.9平方公里的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礁與曾母暗沙,不過並無永久性居民居住著[176]。
臺灣島是西部和北部的揚子克拉通、東北部的沖繩板塊以及東部和南部的菲律賓移動板塊撞擊形成,為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碰撞造成地體隆起的島弧[177]。因地殼變動與造山運動發達使得臺灣有複雜多樣的地形[177],絕大部分地質構造由歐亞大陸板塊組成、菲律賓板塊則往下成為隱沒帶[178]。不過呂宋火山島弧等板塊影響東部和南部地區成為複雜結構,例如與花東縱谷地質不同但相互平行的海岸山脈[179]。地處板塊交界處也使得臺灣有許多容易引發地震的地體斷層[180],其中1999年發生的7.3級921大地震造成超過2,400人死亡[181][182],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地震災害分布圖亦將臺灣列為最高等級[183]。受環太平洋火山帶影響中華民國也有數座死火山、休火山和相應的火山地形[184],不過除了大屯火山群和龜山島外並無明顯活動[185]。臺灣也因位處斷層地帶而有大量溫泉景點,每年可以吸引許多遊客觀光[172]。
臺灣島大致分成山地、丘陵、盆地、平原、台地等五大地形[186],位於東部的山區地形超過一半的領土面積,可耕地則佔24%[180]。臺灣山脈走向大致與地質構造分布一致,北半部主要為東北至西南走向、南半部則是北北西至南南東走向,主要山脈由東到西分別有海岸山脈、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加里山山脈和阿里山山脈等[177][187]。臺灣也是世界上第四高的島嶼[188],最高點是海拔高度3,952公尺的玉山,而超過3,000公尺的山峰也有200多座[172]。在西部衝上斷層山地以西是起伏較為平坦的山麓丘陵與台地[186],其中丘陵大部分為紅土台地受河川侵蝕切割而成,主要的丘陵有竹東丘陵、竹南丘陵和苗栗丘陵[187];台地多數為頭嵙山層礫石層與晚更新世紅土堆積而成,重要的台地有林口台地、桃園台地、大肚台地、八卦台地等[187]。
受到地殼變動、河流作用與差異侵蝕影響,臺灣一些山區丘陵因為構造作用形成盆地。由於盆地相較周圍地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往往會發展成聚落,例如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埔里盆地群和泰源盆地等[187]。西部地區則受河川下游堆積作用盛行和地盤隆起的離水作用,在中下游與沿海地區形成平坦的沖積平原[187],而絕大多數中華民國人口便居住在平原上[189]。其中平原地形又以嘉南平原為主,其他還有位於西部的彰化平原、屏東平原、新竹平原與清水平原,以及位於東部的蘭陽平原和花東縱谷平原等[186]。臺灣周圍還有蘭嶼、綠島、龜山島、基隆嶼、棉花嶼、彭佳嶼和花瓶嶼這類火山島,以及分布在南部海域的琉球嶼、七星岩、東沙島、太平島和中洲礁等珊瑚礁島[190]。
氣候生態
臺灣坐落在北迴歸線上,氣候分類居在海洋性熱帶氣候與亞熱帶氣候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191][192];整體氣候夏季長且潮濕、冬季則較短且溫暖,冬季平均氣溫15°C至20°C間,夏季各地則可達到28°C左右[172]。島嶼北部受東北季風影響使得1月至3月出現雨季[193],冬季期間中部和南部地區則沒有受到明顯影響[194]。到了5月時臺灣則會進入梅雨季節[195];6月至9月期間天氣開始炎熱並且潮濕,降雨情況則是南部地區多於北部地區[196][197]。另外每年7月至10月期間臺灣經常遭遇颱風襲擊,到了11月至12月時則成為島嶼最為乾燥的時期[198]。臺灣每年平均降雨量有2,500釐米、約為世界平均降雨量之3倍,但80%降雨量集中於5月至10月。而每人1年可分配的平均降雨量僅為全球的6分之一,約有46.2%之降雨量直接流入海中、33.3%為蒸發散損失,可利用水量僅佔降雨量20.5%。同時臺灣地區降雨量亦分佈不均,在雨量分佈上山地多於平地、東部多於西部、北部多於南部[199][200]。
臺灣島上有151條大小河流和溪谷,長度超過100公里的河流依序為濁水溪、高屏溪、淡水河、曾文溪、大甲溪、烏溪和秀姑巒溪,其他主要河流有大安溪、北港溪、八掌溪、蘭陽溪、花蓮溪、卑南溪等[180]。其中長達186.6公里、位居中部地區的濁水溪是中華民國當前最長河流[201],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則是位在南部地區的高屏溪[180]。臺灣大部分河流受到山脈走向的影響,主要是往島嶼西方或東方流入大海[180]。由於最大的分水嶺中央山脈分佈位置偏東部,因此主要河川多坐落在西半部地區。儘管臺灣降雨豐富,然而受到降雨季節之影響使得多數河川在夏季有著一定流量、但到了冬季便會露出河床;僅有臺北市周圍的淡水河、大漢溪、基隆河等全年有較穩定的水量,在臺灣清治時期曾發揮重要運輸功能。[202]。臺灣大多數湖泊主要坐落在島嶼西側,之中僅有少數為天然湖泊。其中最大的天然湖泊是面積約8平方公里的日月潭[198],而許多湖泊則被是人工修築的埤塘和水庫,包括虎頭埤、曾文水庫、烏山頭水庫、石門水庫等[172]。
中華民國海岸線總長為1,813多公里,其中臺灣島的海岸地形則依照所在地理位置有所差異,可分成岬角與海灣相間的北部岩岸、海岸線平直單調的西部沙岸、珊瑚礁地形為主的南部珊瑚礁海岸、以及山地和海洋相鄰的東部斷層海岸[203]。臺灣島嶼上還棲息著豐富多樣的野生動植物,根據農業監測調查發現大約有11%的動物和27%的植物為地區特有種,例如在山區水域棲息的櫻花鉤吻鮭等[198]。在島嶼上有超過3,000種開花植物以及640多種真蕨生長著,同時也有3,000多種魚類以及超過500多種鳥類生活在島嶼上[180]。為此中華民國有將近20%的領土紛紛設立作為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和野生動物保護區等自然生態保護區[204][205],並自1982年墾丁國家公園成立後已經規劃8座國家公園以保護生態[206][207]。
政治
政府結構
中國民國政府依據《中華民國憲法》以及三民主義成立[208],前者指出中華民國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209][210],後者主張各民族和他國之間平等相處的民族主義、公民得以行使政治權利管理政府的民權主義,以及政府應為人民服務且建構繁榮經濟社會的民生主義[209]。《中華民國憲法》也採行孫中山參考各種政治制度後所提出的五權憲法架構,把政府組織分成5個機構運作,分別是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和監察院[208][211]。憲法修正後採行半總統制,擔任國家元首和中華民國國軍三軍統帥者為中華民國總統。在1994年第三次修憲中確定總統由公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4年且得以連任一次[159][212]。而在2000年第六次修憲則通過罷免案需經過全體立法委員1/4提案和2/3同意後提出,並經過全體自由地區選舉人總額過半、有效票過半數同意的罷免投票案後予以通過[159]。
中華民國總統有權協調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和監察院事務[208],得以任命行政院院長和其他官員共同組織內閣[159]。行政院依《行政院組織法》的規定行使憲法賦予之職權,實際負責國家政策管理工作。轄下設置部、委員會等機關以處理行政事務[註 16],而除各部會首長外另有7名到9名政務委員[210][213]。最高立法機構為採取一院制議會的立法院,並且由擔任議員的立法委員選出立法院院長。立法委員以單一選區兩票制方式選舉113名,每屆任期4年[註 17][214][215]。但一方面行政院院長由總統直接任命而不需要立法院批准,另一方面儘管行政院院長和總統都有被動要求立法院全面改選之權力,但立法院做出的決議結果並不需要兩者同意,這使得行政機關和立法機關出現對立時將難有協商空間出現[210][216]。在過去還曾設有一院制的國民大會,其功能為常設性制憲選舉人團,同樣享有行使議會功能之權力。但經歷數次國民大會改選和憲政改革後,2005年5月選出的任務型國民大會通過立法院提交的憲法修正案,同意廢除國民大會並將憲法修正案的複決權移交公民投票程序進行[210][217]。
司法院是中華民國最高司法機關,主要掌理民事、刑事與行政訴訟之審判和公務員懲戒相關事宜。另外司法院院長、副院長以及另外13名法官組成大法官會議,負責以合議方式統一解釋憲法、法律或者法令,並組建憲法法庭審理總統、副總統之彈劾和政黨違憲之解散事項。大法官會議成員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任期總共8年[212][218][219]。考試院則負責公務員資格的遴選以及政府官員選拔考核等工作,其設置是基於過去中國所採行的科舉考試方式[210],在2008年時中華民國共有338,305名公務員任職[212]。考試院設有院長和副院長各1人與考試委員19人,任期6年並且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220]。監察院則是負責監督政府運作的常設調查機構,,旗下各委員會可以針對行政機關展開行政[212][221]。監察院設有29名任期6年監察委員組成,同樣經總統提名、立法院同意後就任,其中分別有2人擔任正副院長[210][221]。
法律制度
1936年5月5日,國民政府籌畫《中華民國憲法》草案並發表五五憲草,但因為戰爭爆發而暫止制訂[222]。之後儘管中國共產黨抵制起草、以中國國民黨為主的國民政府仍在1946年12月25日通過憲法[223],並在隔年12月25日正式生效而實施憲政體制,並且應社會要求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209]。但是在1948年至1987年期間,中華民國則進入動員戡亂時期使得許多條文因而失去效力[224][225]。到了1970年代末期中華民國開始展開政治革新,在解除戒嚴後更進一步提出民主化和憲政改革[226],發展至1990年代時成為多黨制的開放民主國家[60]。到了2005年時,任務型國民大會修訂憲法並且將修憲的權力移交給中華民國國民[227]。
《中華民國憲法》也是中華民國司法制度的根本大法,其中依據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與五權憲法的理論基礎而確立司法制度獨立於其他行政權、立法權、考試權及監察權[228]。憲法除了明確規定五權分立的中央政府體制與地方自治制度,還明示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權限劃分採取均權制度以及明列基本國策等。不過許多原本將「中國」視為領土組成部分的憲法內容,則為了因應當前情況做出修正而使得許多條文暫止實施[227]。而中華民國的法律採用歐陸法系之成文法系統[229],並且依照《中央法規標準法》規定將法律名稱分為作為一般規定的法、特別規定的律、戰時規定的條例和規範組織的通則[230]。法律的制定修正需經過立法院的立法程序審議通過、再經由中華民國總統公佈後施行[231],行政院、考試院或其他機關則可以發布規程、規則、細則、辦法、綱要、標準、準則等命令[232],而內容的解釋權依規定則屬於司法院所有[228]。
中華民國普通法院分成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和地方法院、轄下設立數個民事和刑事法庭審理案件[228],另外還有負責處理憲法糾紛的憲法法庭[233]、處理行政訴訟的行政法院[234]、處理智慧財產和少年及家事的專業法院以及戰時審判的軍事法院[235][236]。法院審理雖然不採取陪審團審判方式,但除了同時有主審法官與陪審法官共同處理案件外,法律亦要求審理必須在公平公開的情況下進行[210]。最高法院所選編的判例雖然在各級法院裁判時不具法律拘束力,但仍具有事實上的拘束力並常被司法院大法官作為參考案例[237]。其中中華民國要求條文規定、權利義務、機關組織均須以法律定之,並且所有民眾應當遵守。今日中華民國仍保有死刑制度,但在政府努力下已經逐步減少執行次數,不過根據2006年的調查指出約80%的民眾認為應該保留死刑[238]。另外立法院通過、經總統簽署的國際公約也與國內法具有同等效力,例如2009年5月馬英九簽署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便使人權同時受憲法和國際公約保障[239][240]。
政治立場
2000年以後,中華民國的主要政黨分別是中國國民黨和民主進步黨,並以兩黨為核心分別發展出泛藍和泛綠兩個相異的政治傾向。兩者間的主要差異除了國家認同方面外,尚有對中華意識和台灣主體意識的認同程度以及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應對、臺灣的政治地位、主權歸屬以及「中國」之意涵等[241],有關臺灣獨立運動的舉動也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威脅經常帶來緊張關係[242]。截至2009年時中華民國共有148個政黨已經登記,其中中國國民黨、親民黨和新黨等主張統一的政黨組成泛藍陣營,主張獨立的民主進步黨和台灣團結聯盟等政黨組成泛綠聯盟[208],另外也有如無黨團結聯盟等因其他立場創立者[243]。泛藍陣營認為中華民國是包含臺灣在內的「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並支持最後能夠中國統一;泛綠陣營則認為「中華民國」為主權獨立的臺灣代名詞,反對臺灣是「中國」組成的部分且尋求廣泛的外交承認,甚至希望臺灣能夠宣布獨立[244]。在外交政策上泛藍和泛綠兩個主要政治集團都積極倡導參與國際組織[245][246][247],並認為往後發展應該由自身國民共同決定[248]。
1661年至1895年期間,大約有85%的本省人祖先從中國遷往臺灣;到1940年代至1950年代時,另外一批來自中國大陸的民眾大規模遷往臺灣定居[249],這使得今日中華民國人口有98%為漢族後裔[250]。然而和中國大陸相同的文化淵源以及政治暨外交影響造成的數百年地域分離,再加上中華民國長期聲明擁有全中國的主權以及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長期的敵對意識,造成今日中華民國在國家認同上被視為帶有政治色彩之爭議議題[251][252]。隨著臺灣意識與台灣獨立運動的興起,「臺灣」一詞也逐漸成為經常使用的名稱[253]。其中絕大多數民眾認為臺灣與中國目前分屬不同國家[254],自我認同為「臺灣人」者則高於自認為「中國人」者,而泛綠陣營更支持作為獨立個體的臺灣認同立場[255]。相對地泛藍陣營多支持自身為中國人的身分[256],不過在近幾年中國國民黨已經淡化該主張並轉而支持臺灣人同樣是中國人的立場[257][258]。
除了對於國家之認同外,臺灣民眾對臺灣地區如何和中國大陸未來的政治關係亦存在不同見解。其中大多數調查都指出大部分國民希望能夠繼續維持臺海現狀,不過兩派立場上主張獨立者又多於主張統一者[259]。根據《聯合報》在2011年9月進行的年度民意調查,分別有14%民眾主張盡快獨立和15%民眾主張先維持現狀再獨立,有4%的民眾主張盡速統一以及10%民眾主張逐漸統一,另外還有52%民眾則希望能夠永遠維持現狀[260]。而根據2014年上半年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針對不包括金門和馬祖的臺灣居民調查後,有60.4%的20歲以上人士認為自己完全是臺灣人,而有32.7%的民眾認為自己同時是臺灣人與中國人[261]。TVBS民調中心進行的統計則指出,認為自己是臺灣人的看法在2009年後穩定在70%以上,另一方面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看法則在2009年後一直維持10%至16%之間[262]。除此之外,臺灣部分人士則否定中華民國擁有臺灣主權,並依據《舊金山和約》聲稱臺灣主權未定或認為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30]。
區劃
實際統治
中華民國政府在1949年撤往臺灣後,便只能長期統治隸屬於臺灣省(包含臺灣、澎湖群島)和福建省(包含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管轄的島嶼[263]。另外控制了位於南海的東沙群島以及南沙群島的太平島,並在撤往臺灣後將這些南海諸島劃歸高雄市負責管理[198][264]。不過中華民國部分領土也與周邊國家存在有爭議,例如南海諸島便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等南海周圍國家有領土爭端,而作為臺灣附屬島嶼的釣魚臺列嶼也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日本存有爭議[265][266]。自1949年開始,於臺灣地區施行統治的中華民國政府為了統合區域發展,曾經多次更改行政區劃[263]。其中福建省與臺灣省分別在1956年和1998年將省級政府職能精簡,將大部分省級政府機關併入中央政府以精簡行政作業,僅保留其象徵性工作[263][267][268]。
另外在1967年以及1979年時,臺北市和高雄市分別從原本的臺灣省縣轄市升格成為直轄市[269]。2010年時,政府新增新北市、臺中市、臺南市而總共設立了5個直轄市,合稱為「五都」。這5個直轄市也是當時中華民國最重要的五個都市,其中臺北縣在升格後改稱為新北市,原本臺中市與臺中縣、臺南市與臺南縣以縣市合併方式共同升格,高雄縣也與已經是直轄市的高雄市合併[270][271][272]。當前臺灣省轄下分成12個縣以及3個市、福建省轄下分成2個縣[273],其中直轄市和市底下的轄區數共有157個,在縣底下的鄉、鎮以及縣轄市總數則有211個[274]。另外地區人口超過200萬人的桃園縣則計畫在2014年時,根據《地方制度法》第四條所提到的規定升格成為直轄市[275][276]。當前中華民國政府實際統治地區的行政區劃分別為[277]:
國家主權
中華民國政府因為國共內戰失利而在1949年撤往臺灣後,便不斷強調自身是能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278]。根據1947年仍然控制中國大陸時所頒布施行的憲法提到,中華民國領土包括35個省份[註 18]、12個直轄市、1個特別行政區和西藏地方[註 19][279]。1949年政府撤往臺灣後曾短暫控制海南島、舟山群島,並且在大陳島和猛撒分別設立浙江省和雲南省。不過中國人民解放軍先是在1950年時擊敗中華民國國軍而佔領海南島,並且於1955年時取得大陳島的重要防守屏障一江山島。而中華民國政府經多方評估並主動撤離大陳島後,政府仍然聲稱其領土仍然包括35個省份、12個直轄市、1個特別行政區以及蒙古和西藏地方。一直到2005年以後,政府決定將中華民國全圖及行政區劃相關辦法停止適用後,當前公告之行政區劃僅列出實際統治區之劃分,而提及位於中國大陸地區的地理時則依照現況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政區劃。
雖然在2000年至2008年期間是由立場偏向臺灣獨立的陳水扁擔任中華民國總統,但陳水扁政府主要態度在於認定臺灣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280][281]。現任總統馬英九則重申中華民國政府是能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認為中國大陸是中華民國領土的一部分[166]。然而在希望能促進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最終能夠統一的情況下,馬英九政府主張保持現狀以改善與後者的關係[280][282]。雖然就法律解釋上應該將中國大陸地區的民眾視為中華民國國民看待,然而在國民大會多次針對《中華民國憲法》進行增修後[283],當前實際運作上仍然將居住在臺灣地區的人士與居住在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地區人士有所區隔[註 20][284][285][286][287]。另外在1993年時,司法院大法官會議對於有關憲法所指「固有疆域」的範圍確認視為重大政治問題,認為不應該由司法機關給予解釋[26]。不過在疆界沒有正式重新確定的情況下,中華民國聲稱擁有主權的領土仍包括有中國大陸、數個島嶼以及臺灣地區[註 21][288][289]。
除了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就中國大陸地區具有主權爭端外,中華民國過去還與蒙古國存在有爭議關係。中華民國在成立後宣布接繼清朝統治中國大陸以及蒙古地區,但之後外蒙古則多次宣布獨立[290]。儘管國民政府不斷宣稱擁有蒙古地方主權,但是在1945年與蘇聯簽署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中被要求同意依照公民投票結果來決定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受到蘇聯不斷施加的壓力影響,國民政府於1946年1月5日時宣布承認蒙古獨立[291]。1953年隨著與蘇聯的外交關係發生惡化後,遷往臺灣地區的中華民國政府藉著《聯合國大會505號決議》取消外交承認,並再度將外蒙古列為在中國大陸領土的一部分[292]。一直到2002年,民主進步黨所主導的陳水扁政府宣布體認到蒙古國已經獨立的現狀[293],在沒有修正《中華民國憲法》的情況下同意撤回主權聲明、並實際承認蒙古國為一獨立國家[294][295]。之後中華民國政府還於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設立辦事處以維持非正式外交關係[296],並將包括蒙藏委員會等部門的相關職責取消,以及先後廢除《管理喇嘛寺廟條例》、《蒙古盟部旗組織法》及《蒙古盟部旗組織法施行條例》等法律[297]。而在馬英九政府上臺後,正式否定蒙古國為中華民國領土[294][298]。
首都位置
1912年3月,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第二任臨時大總統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也從南京市北遷至過去的清朝首都北京市。之後的臨時政府到北洋政府,都是以北京市作為中華民國首都。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國民革命軍北伐後改定都於南京市,並且在1931年制定的《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第五條中明文規定國都設立在南京市,確立南京市的首都地位[2]。不過在1937年中國對日抗戰全面爆發後,對於日本的軍事威脅使得國民政府於同年11月21日宣布將所有中央政府機構由南京市遷往重慶市[105]。而軍事作戰中心則是先遷往武漢市,並且在武漢會戰爆發後再遷往重慶市。
國民政府在戰勝並且重新將首都移往南京市後,於1946年11月15日召開制憲國民大會。其中在國民大會上對於國都設於南京市或北平市引起激烈討論,其中原本《中華民國憲法》草案定為南京市,但在審查會和第一讀會尚決定改為北平市。之後制憲國民大會主席團代表蔣中正出面說明,主張首都地點不必明定於憲法上,並將第一讀會通過的「國都定於北平」一條給予刪除[299]。因此制憲國民大會於同年12月25日通過的《中華民國憲法》中,並未規定中華民國的首都其實際位置所在地。
但在《中華民國憲法》施行之前,第二次國共內戰便已經在中國大陸地區全面爆發。至1949年時,中國國民黨軍隊在中國大陸戰場上逐漸失利。而中華民國首都也因而經過多次遷移,到1949年12月時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各機關陸續播遷至臺北市。到了1967年時,時任中華民國總統的蔣中正在中華民國總統府訓示官員時表示臺北市為中央政府所在地,亦為戰時的首都。不過一直到2002年時,行政院院長游錫堃在立法院院會答覆質詢時明確表示中華民國首都位於臺北市,並且承諾會要求相關單位修改教科書中關於首都位置之內容[300]。
外交
國際關係
中華民國於1912年成立後,其外交政策因為各方勢力都聲稱擁有合法性而缺乏統一。直到1928年國民政府擊敗北洋政府後,中華民國才真正獲得廣泛的外交承認[301]。到了1945年,中華民國更成為聯合國創始成員國之一[302],並以「中國」席次擔任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和參與其他機構運作[303]。1949年政府撤退到臺灣後,以西方陣營為首的大多數國家繼續維持與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304]。但1971年10月25日通過的《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中,確認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中國」在聯合國機構的唯一代表權[139];而中華民國政府在爭取「雙重代表權」未果後,也宣布退出聯合國[305][306]。受到外交壓力的影響,許多國家於1970年代陸續選擇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基於後者一個中國政策原則與中華民國斷交[307]。今日國際上依照國際法規定,對於中華民國是獨立的國家、或者是已消失的國家仍存有爭議。由於聯合國會員國資格的喪失、以及缺乏廣泛外交承認等要件,讓中華民國的政治和法律地位成為爭議問題[308][309]。
發展至今,只有21個聯合國成員國和聖座仍繼續與中華民國維持正式外交關係[註 22],並在當前首都臺北市設立外交代表機構[310]。不過部分國家仍將中華民國視為獨立國家或者類似的實體看待,其中60多個邦交國在與中華民國斷交後,仍以民間社團名義設立官方代表機構[311]。這些代表機構繼續和中華民國保持密切的政治、經貿與文化關係,並處理實際的領事事務[312]。同時中華民國則成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發展實質外交與促進非官方交流[245][313],並在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大城市設立辦事處,提供該地的中華民國民眾簽證申請等領事服務[314]。另外一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則和中華民國的邦交國斷絕正式外交關係[242],且要求所有和其保持外交關係的國家支持其擁有臺灣地區主權的主張[315]。同時多次批評已經建交的美國仍透過《臺灣關係法》,繼續提供中華民國國軍武器設備和軍事訓練[316][317][318][319][320],認為此舉是故意介入中國內政並破壞地區穩定[321],甚至曾經為此威脅美國將實施經濟制裁、以及警告彼此在國際和地區問題上的合作可能受到影響[322][323]。
自1993年以來中華民國每年都上書要求重新加入聯合國,但都在聯合國大會總務委員會上遭到排除而沒有加入議程[324][325][326]。也由於至今僅獲得有限國際承認緣故,使得獲政府資助的臺灣民主基金會便以「臺灣」名義加入非聯合國會員國家及民族組織[327][328]。而自2003年9月1日開始,中華民國外交部為了避免民眾旅行時遭到誤解而在中華民國護照上加註臺灣譯名「TAIWAN」[329]。但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影響[39],其所參與的國際組織並不將中華民國或者臺灣視為主權國家[330][331]。而包括美國在內的大多數聯合國會員國為了避免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生變,往往不希望討論中華民國的政治地位問題[332],不過美國和日本曾公開支持中華民國以觀察員身分加入世界衛生組織[333][334]。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體系長期對於主權議題施壓下,中華民國使用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中華臺北、臺灣等名義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等國際組織[331][335],並且積極參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336]、世界衛生組織[331]、國際民航組織等聯合國及其所屬國際組織的活動[337][338]。
兩岸關係
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後,近60年來臺灣地區長期和中國大陸沒有直接的交通聯繫。期間中華民國政府也長期推動反共抗俄政策,持續計劃以武力收復中國大陸地區。儘管當時中華民國已經失去對中國大陸地區的統治權,但仍未放棄中國大陸與外蒙古等其他固有領土的主權。自1986年解嚴以後海峽兩岸經濟及文化交流日趨頻繁,然而長期分治對於後來許多在中國大陸開設工廠的臺商帶來困擾[339]。1990年代時,中華民國政府承認中國處於政治分裂與海峽兩岸分治的狀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皆為政治實體存在。其中在1991年時先是制訂《國家統一綱領》,主張以「民主、自由、均富」原則謀求統一中國。隨後經國民大會決議後,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宣告終止動員戡亂而放棄以武力反攻。然而由於擔心雙方的聯繫將造成彼此經濟和政治層面更為緊密,李登輝同時也提出戒急用忍等政策來降低過度的「中國熱」;到了之後民主進步黨執政時期也同樣對於緊密互動有所擔憂,時任中華民國總統的陳水扁在2006年便呼籲「積極管理,有效開放」,以減少對於中國大陸經濟的依存度[340]。
在陳水扁率領民主進步黨執政期間還提出了一邊一國主張,但也提到任何主權決定應該經由中華民國公民投票作出[341]。2008年5月,馬英九就任總統並且率領中國國民黨執政後,則採取活路外交政策並且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正視現實關係;但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並未表現相應的政策調整,這使得馬英九政府遭在野陣營與部分媒體譏諷為「外交休克」[342]。其中除了展開一連串兩岸兩會高層會談外,在2008年7月更進一步商討臺灣和中國大陸間的週末包機直航,於同年12月時第一架直航平日包機升空[343]。儘管當前海峽兩岸社會差異依然明顯,但近年來雙方在政治與經濟上也逐漸朝向發展和平關係進行[344]。2008年9月2日,時任總統的馬英九在接受墨西哥出版集團詢問有關兩個主權國家問題的解決方案時,表示兩者關係既不是兩個中國或者同時是兩個不同國家的狀態,相反地是特殊的兩個地區關係。此外他認為雖然兩者的主權問題無法在當前獲得解決,但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已經同意藉由九二共識作為臨時辦法[345][346]。2012年5月20日,馬英九在就職演說上更進一步提出了「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作為其兩岸事務的架構[347]。
相對地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於中華民國的官方政策為針對臺灣地區採行「一國兩制」[348],同時拒絕放棄針對臺灣地區使用武力[42][349]。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聲稱後來統治臺灣地區的中華民國政府已經被其取代[350],並且將後者稱為「臺灣當局」[44][45]。然而實際上中華民國本身擁有自己的憲法、獨立選舉產生的總統和保衛國家的武裝力量,運作模式也長期自視為主權國家看待,而當前領土也未曾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控制[309][351]。但受到軍事衝突可能爆發的影響,使得有關臺灣地區依照法理公開獨立的政治可能性變得極為複雜[352]。其中在2005年的《反分裂國家法》中首次以法律形式確定一個中國主張,但這也造成中華民國輿論的反對、並且發起三二六護台灣大遊行表示對維護國家主權獨立自主的訴求。其中該法提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得以使用武力以確保統一[353],特別是和平統一已經不可能發生或者是臺灣決定發表獨立宣言時,在福建省沿海也因而部署大量軍事設施[354][355]。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外也主張一個中國政策,認為臺灣地區和中國大陸都是中國的一部分[293][356]、而其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350]。除了公開表態臺海問題為中國自身問題外,也藉由該策略防止中華民國獲得國際承認[357]。不過面對許多外國新聞媒體仍習慣使用「臺灣」稱呼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則默許在不否認臺灣是中國一部分的情況下得以使用[33]。另外就美國官方立場則是期望中華人民共和國不使用武力或者威脅動武,中華民國則會各方面謹慎管理兩岸關係,同時美國也反對兩者「單方面地改變臺灣地位」[358]。
軍事
今日中華民國維持規模龐大且技術先進的軍事部隊[359],不過其主要任務已轉向防禦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斷增加的侵略威脅[355]。除了軍事重心從原先佔有主導地位的中華民國陸軍轉移至中華民國空軍和中華民國海軍,軍隊控制權也轉交至文職政府管理[360][361]。過去中華民國國軍由於發展過程和中國國民黨密切關聯,使得過去許多資深高階將領大多支持泛藍陣營。但隨著這批將領陸續退休並且有更多臺灣地區人士服役後,現在部隊的政治傾向逐漸趨向法令所規範的軍隊國家化與行政中立要求[362]。中華民國自1997年開始實施精實案裁撤兵力,使得軍事人員數量從1997年的450,000人降至2001年的380,000人水準[363];而發展至2009年時,全軍現役人數大約有300,000人左右[364]。不過2005年時,名義上的預備役儲備軍人人數仍多達360萬人[365]。
當前中華民國要求已經18歲且符合資格的男性必須服兵役[366],但政府也提供很多前往政府機關或國防相關產業等方案作為徵兵制度的替代作法[359][367]。另外當前計劃在未來十年內過渡至完全採志願役制度的軍隊[368][369][370],而服兵役的天數也從原先的14個月減少至12個月[371]。不過在許多亞洲國家不斷減少國防預算的同時,中華民國並沒有減少相關開支並且強調軍隊防禦能力和進攻能力的現代化,並且在臺灣地區有一定程度的軍事部署[355][359]。在2002年至2011年間的國防預算規模約2,500億至3,300億元間,占中央政府總預算比例在15.52%至19.51%[372]。而中華民國國軍最為關心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入侵之可能性[355][373],這其中包括有海上封鎖、空降突擊或者導彈襲擊等攻擊行為[360]。
對此中華民國國防部的軍事戰略是盡可能自行抵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入侵或者封鎖,並且堅持到美國的軍事回應[374]。中華民國也向美國購買4艘基隆級驅逐艦,藉此顯著提升中華民國的防空和獵潛能力[375]。另外自2001年開始計劃採購柴電動力潛艇、愛國者飛彈系統和P-3獵戶座海上巡邏機[376],但在當時作為反對派的泛藍陣營在立法院為多數的情況下、多次因預算討論而陷入僵局[138][377]。最後該防禦計畫一直拖延至2007年才獲得立法院通過[378],在隔年10月3日時美國則同意售出共計65億美元的愛國者三型飛彈系統、AH-64D阿帕奇攻擊直升機和其他武器裝備[379]。憑藉著《臺灣關係法》所承諾的提供防禦性武器之合法效力擔保[380],迄今中華民國已經向美國購買許多軍事設備服役使用以維持自身足夠的軍事防禦能力[156][319][381]。在過去法國和荷蘭也曾經出售過軍事武器和硬體設備給中華民國,但1990年代以後便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施壓而幾乎完全停止[382][383]。
經濟
發展情況
中華民國政府自1949年遷往臺灣後提出多項經濟計劃,並於1960年代開始發展成為資本主義的出口導向經濟體系。到了今日政府也逐步減少對於投資和對外貿易的干預,一些大型國有銀行和國營企業陸續被私有化[384]。到了2013年,中華民國國內生產毛額達到9,709.09億國際元、平均每人生產毛額則有41,539國際元[385]。其中政策執行、出口商品、產業投資等成為中華民國產業改革的主要動力[386],並以快速成長的工業機械產品為最大宗外銷商品[387]。由於龐大的貿易順差使得中華民國在外匯儲備是全世界第四大的國家[388],其中在2014年3月底時外匯存底為4191.99億美元,僅次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日本和俄羅斯而居世界第四[389]。中華民國也經常連同鄰近的香港、韓國與新加坡並列為亞洲四小龍[390],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10年時將中華民國的經濟發展列在第23名,並認為將在2012年開始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391]。
2010年,由國際管理學院所提交的世界競爭力排名報告中將中華民國列在世界第八名[391]。而根據中華民國財政部的統計,2010年的貿易總額達到5,260.4億美元,而當年出口和進口總額也達到2,746.4億美元和2,514億美元[392]。但是農業生產總值也從1952年的32.1%[393],發展至2001年時下降至只佔全部生產總值的2%[394]。不同於韓國或者日本等鄰近國家,中華民國經濟以中小型企業而非大型企業集團為主[395]。中華民國最大的進口商品國家分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396]、日本、美國、沙烏地阿拉伯和韓國[397],而出口商品地區排名分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美國、日本以及新加坡,另外其他主要貿易國還有馬來西亞、德國、澳洲、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越南、泰國等[398]。其中2008年為止中華民國已經投資中華人民共和國超過1,500億美元[399],而約有50,000名台商及1,000,000名企業家和其家屬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定居[400]。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2011年的統計資料,中華民國在以購買力計算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37,720美元,是同年度中國大陸的4.5倍[401]。
但是為了能夠降低生產成本,使得許多製造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陸續轉移到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地區,造成產業空洞化的現象[402]。當前中華民國的失業率也達到自1970年代石油危機以來最高的水平[403],其中在2002年至2006年期間失業率平均超過4%[404]。2007年時有41%的民眾認為失業問題是產業過度轉移至中國大陸所造成,對於是否放寬臺灣商人前往中國大陸投資的限制則分別有47%民眾反對與40%民眾贊成[405]。這些使得馬英九競選團隊在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時提出633政見,不過行政院主計總處在2009年6月發表的統計數據指出當時失業率已經5.94%而創下30年來的新高[406],同年7月時更是達到6.07%[407]。在經濟成長方面,受到環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使得2009年時中華民國再次出現經濟負成長,而2010年8月的統計數據仍為-1.91%。另外為了加入重要國際經濟組織以使經濟發展朝向自由化與國際化目標,中華民國往往選擇政治中立的名稱參與這些組織,例如在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便是使用「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43][408]。
交通運輸
在中華民國行政院內負責掌廣臺灣地區交通網絡的單位為中華民國交通部,其下又設立交通部運輸研究所以解除各地交通擁擠狀況並提供相應對策[409]。中華民國的公路依照規定分成國道、省道、市道、縣道、區道和鄉道,還有依照用途分類的專用公路[410]。在臺灣島上的公路與橋梁總長度約有47,000公里[411],其中絕大部分集中在較為發達的西部地區[412]。最長的兩條連接臺灣北部至南部的道路系統分別是1978年全線通車、全長373公里的中山高速公路,以及1997年全線通車、全長432公里的福爾摩沙高速公路[413]。另外在東部較為發達地區則計畫透過快速道路連結[414],當前也在臺北市至宜蘭縣建設了包含全世界第五長公路隧道、貫穿雪山脈的雪山隧道之蔣渭水高速公路[415][416]。
公共運輸服務部分,中華民國廣泛在各地設有長途巴士的服務據點,其中在2008年便大約有7,200次的長途巴士服務[416]。在臺灣鐵路管理局的管理下臺灣本島鋪設了廣泛的鐵路網路,全部鐵路運輸系統長度約有1,066.6公里[417]。根據2013年的統計則指出,每天搭乘臺灣鐵路管理局鐵路網絡者共有622,705人[418]。在2007年1月時,政府則委託台灣高速鐵路公司經營全長345公里的台灣高速鐵路系統。透過高速鐵路的建設縮短各個都會區的車程,使得臺北市至高雄市往返所需的最短時間降至90分鐘,而在2013年時共有4,749萬人搭乘過高速鐵路[419]。中華民國分別在臺北都會區和高雄市區還有提供台北捷運以及高雄捷運服務,而目前台中捷運和桃園捷運仍繼續建設中[416][420]。
中華民國在臺灣島上分別有7個重要商業港口[421],其中5個主要國際通航港口分別為基隆港、蘇澳港、臺中港、高雄港以及花蓮港,政府還在蘇澳港、基隆港、臺北港、臺中港、安平港以及高雄港設立海港自由貿易港區[422]。至2013年年底為止共計72家港區事業經營,當年貿易量和貿易值分別為1,409.3萬公噸以及5,017.5億元[416][421],而最大個高雄港則在貨運吞吐量位居世界第十三名[423]。中華民國當前經營的主要國際航班機場包括有臺北松山機場、臺灣桃園國際機場、臺中清泉崗機場以及高雄國際機場,而各機場進出旅客人數共有4,882萬人。在2013年時共有63家航空公司開設往返臺灣的航線,而當前經營國際航線的大型企業又以中華航空和長榮航空為代表[424]。另外在境內還有15座國內機場得以聯繫各島嶼交通[425],不過自從台灣高速鐵路成立後反而使得臺灣本島空運人次大幅減少[416][426]。
公用事業
中華民國電力供應系統的開發、運輸、配置等工作主要是由台灣電力公司提供,其本身便經營了78座發電廠,分別有39座為水力發電廠、27座火力發電廠、3座核能發電廠以及9座風力發電廠,另外台灣電力公司也向一些民營企業購買電力能源[427]。自來水供應則分成負責臺北地區的臺北自來水事業處[428],以及負責其他地區的台灣自來水公司進行[429]。郵政事業服務由2003年成立的中華郵政公司進行,而其前身則是過去中華民國交通部轄下的交通部郵政總局[430]。當前中華郵政為中華民國交通部完全持股的國營公司,並且在各地經營20處責任中心局、3處郵件處理中心和1,322間郵局[409][431]。
中華民國一直到1996年以前只有中華電信作為唯一的電信服務供應商,之後開始有民間企業投入電信服務市場,目前中華電信在市場的最大競爭對手分別是遠傳電信和台灣大哥大[409]。與此同時原本國營的中華電信也轉向私有化[409],其中2014年時其所有股份僅有35.29%歸屬於政府擁有[432],甚至在2003年時公司股票也於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433]。 中華民國也是積極發展網際網路技術的亞洲國家之一,在2008年年底時有超過700萬名用戶使用寬頻網絡進行連線[434]。其中中華電信除了提供手機和相關通訊工程外,在國內也是重要的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在2005年時,政府推出有關於國內架設全球互通微波存取網絡之發展計劃,並且對於從事全球互通微波存取開發的公司提供資助[434][435]。
科學技術
在中華民國政府撤往臺灣地區後,同樣帶來來自中國大陸地區的學術人才與科學技術,並且作為之後發展科學技術的基礎[436][437]。其中經過多年的發展,中華民國科技面向約可分為朝向花卉產業、以蝴蝶蘭為代表的農業科技、朝向傳統產業製造技術、以紡織為代表的的製造轉型科技,以及因為自身大力發展半導體、電腦週邊、光電科技、通訊產業等而在世界經濟具知名度的高科技產業[438]。另外在1999年1月,中華民國在歷經10年發展的太空計畫後成功完成福爾摩沙衛星一號的發射工作,藉此建立中華民國自身太空科技技術、以及扶植國內產業發展衛星元件之能力[439]。而受到產業不斷外移的影響,中華民國面臨提升自身生產力、經濟發展更趨多元與提高科學研發能力以讓企業駐留臺灣等課題[403]。
自1980年起,政府相繼成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南部科學工業園區與中部科學工業園區等科學園區,大力鼓勵國內或者海外廠商投資積體電路、電腦等高科技產業,希望能夠以耗能少、污染低、附加價值高的技術密集型科技產業取代傳統產業[440]。今日高科技已經成為中華民國重要經濟命脈,並且產業架構亦在全球經濟中扮演著重要關鍵角色。許多科技公司也陸陸續續將其市場規模從臺灣地區擴展至全球,例如個人電腦製作公司宏碁和華碩電腦、手機製造商宏達國際電子和電子工業企業鴻海科技集團等著名公司[438]。2009年5月時,政府宣佈未來將從過去專注資訊、半導體、通訊及面板等產業,轉而發展包括精緻農業、生物科技、醫療照護、觀光旅遊、綠色能源以及文化創意這六大新興產業。另外還計畫與愛台十二建設和相關的具體配套措施共同為新階段經濟發展的重心,並且設定在2011年藉此達成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萬美元的階段性目標[441]。
人口
族群分布
具有中華民國國籍者為中華民國國民,通常依法領有中華民國國民身分證或者是中華民國護照等政府核發之證明文件,未滿14歲尚未領取國民身分證者則是以戶口名簿作為替代的身分證明。根據中華民國內政部在2013年的統計,中華民國全部人口數約有2,337萬人,其中59.92%人口集中在直轄市;人口密度狀況為每平方公里646人,在全世界千萬以上人口國家中僅次於孟加拉國而排行第二名[442]。中華民國國民主要散布在臺灣本島上,其中又以居住在臺灣西部平原地區為最多數。其他還有100,400人居住在澎湖群島、120,713人居住在金門群島以及12,165人居住在馬祖列島[5],另外中華民國還有數萬名在臺灣無戶籍的中華民國國民存在[443]。
當前中華民國的族群組成中有98%的人口是來自於中國大陸的漢族,另外還有大約2%則是隸屬於南島語系的臺灣原住民族[444]。而在漢族中有84%是早期自中國大陸移民的漢族後代,這批1945年以前便居住在臺灣地區的居民又被稱作「本省人」[7]。而將這群從17世紀開始便從中國大陸東南地區移居臺灣的民眾又可分成:從福建省南部沿海地區遷移、佔總人口數70%的閩南民系,以及從廣東省周邊地區遷移、佔人口總數13.5%的客家族群[註 23][444][445]。而有14%的人口則是在1945年以後才陸陸續續從中國大陸各個省份、隨著中華民國政府移民至臺灣地區的「外省人」,其中有2%者是後來主要居住在馬祖列島的福州民系[7]。
其他還有佔總人口數2.3%、共計約538,439人是屬於臺灣原住民族,這之中又可分成16個主要族群類別[446][447]。其中阿美族、泰雅族、布農族、噶瑪蘭族、排灣族、卑南族、魯凱族、賽夏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邵族、太魯閣族、鄒族、拉阿魯哇族和卡那卡那富族居住在臺灣本島東半部地區,而達悟族則居住在附屬島嶼蘭嶼上[7][448][449]。另外隨著海峽兩岸交流以及國際化發展,中華民國目前則有數萬名大陸配偶、10萬名外籍配偶以及30萬名外籍勞工,總計外籍常住人口約有56.2萬人。這些臺灣新住民中分別有43.4萬人來自東南亞,還有8.9萬人則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地區[450]。
語言文字
由於絕大部分人口是來自中國大陸的漢族族群,因此中華民國政府將現代標準漢語作為國家官方語言[7]。在中國大陸時期政府便以北京語音為主訂定注音符號等標準,並且中華民國教育部也成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以統一規範官方語文[451]。這時期政府主張以實際存在的口語語音作為標準,一致通過以北京語音為中華民國國語標準音並且訂定注音符號等標準[452][453][454]。在1920年代時獲得新文學運動的響應,中國大陸的國語推行發展也一直持續到1940年代為止[455]。撤退到臺灣地區後,政府仍長期在學校機構教導中華民國國語作為主要語言[451],並且推廣正體中文作為書寫系統[456],其中在基礎教育上為國語語文教學科目的總時數佔最多數[457]。
到了今日,中華民國國語和正體中文仍然是法律公文、學校教學[457]、主要媒體通用的語言文字[458]。不過河老人族群除了使用現代標準漢語外還會將臺灣話作為母語或者有一定程度了解,客家人族群也經常使用臺灣客家語交談[459]。而雖然絕大部分遷往臺灣地區的外省人主要使用現代標準漢語溝通[460],然而大多數連江縣和烏坵鄉居民則分別將福州語與莆仙語視為母語看待[461]。另外臺灣原住民族所使用的語言為非源自於中國大陸的台灣南島語言,但今日作為少數民族的臺灣原住民族會使用母語的人口逐漸下降[462],相對地現代標準漢語的使用率已經上升[456]。目前臺灣原住民族14種現存語言中,已經有5種被認為是可能滅絕的瀕危語言[463]。
在2000年頒布的《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中,正式確定閩南語、客家語、臺灣原住民語和福州語在公共運輸上擁有與中華民國國語平等的地位。除了要求在公共運輸增加閩南語和客家語播音外,並且依照各地特性還得以增添臺灣原住民語或者福州語語音。不過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結果指出,6歲以上常住人口在家庭中中華民國國語與臺灣話的使用情況分別佔83.6%和81.9%,而客家語以及臺灣原住民族語的使用只佔6.6%和1.4%,不過臺灣話、客家語及臺灣原住民族語的使用比率也隨著年齡層下降而有減少的趨勢[464]不過隨著臺灣社會民主化以及數個縣市先行推出鄉土與母語教學後,1990年代政府則決定取消相關語言教學限制。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之後也開始整合各種母語拼音和用字問題提出包括閩南語、客家語和原住民族語敎學[465],期望其他語言或者方言能夠透過教學而在臺灣地區生活中逐漸復興。例如為了保護福州語的使用,使得馬祖列島上的小學便設計了方言教學[456]。
宗教信仰
《中華民國憲法》條文中,保障人民享有宗教自由和得以進行各種信仰儀式的權利,而且各個宗教地位皆為平等[註 24][466][467]。其中受到臺灣為移民社會的影響,使得漢族移民固有的佛教、道教傳統信仰極為盛行且長期發展,而西方國家中常見的基督教、天主教會與伊斯蘭教等宗教也擁有不少信眾[468]。根據2005年的人口普查指出,大約有18,718,600人、佔總人口81.3%者有信仰宗教,另外有佔總人口14%至18%的民眾則並無宗教信仰。而在當前政府調查所包含的26個宗教中,排行前五名者分別是佛教(8,086,000人,佔總口35.1%)、道教(7,600,000人,佔總人口33%)、一貫道(810,000人,佔總人口3.5%)、基督教(605,000人,佔總人口2.6%)以及天主教會(298,000人,佔總人口1.3%)[469]。而美國中央情報局的《世界概況》引用美國國務院的宗教調查指出,有超過93%人口為結合中國民間宗教、大乘佛教、儒教、祖先崇拜和道教的多神論信仰者[466],有4.5%的人口是信奉包括新教和天主教會的基督教信眾,另外低於2.5%的民眾則是信奉如伊斯蘭教等宗教[7][466][470]。
臺灣民間普遍有祭拜觀世音菩薩、釋迦牟尼、保生大帝、玄天上帝、媽祖、玉皇上帝、關聖帝君、城隍、土地神、各姓王爺等,並進一步融合了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471][472]。實際上現今中華民國有將近8成的民眾屬於臺灣民間信仰,更有超過5成的民眾經常參加各類型宗教儀式與慶典[466]。孔子提倡的儒家思想在過去中國是一種哲學,結合了有關世俗社會的道德倫理準則,之後更成為中華文化和台灣文化雙方之間的基礎[472][473]。大多數民眾往往將任何宗教信仰與儒家思想結合,藉此來提倡有關社會倫理道德的觀念[474]。另外臺灣原住民族在今日中華民國的基督教信徒中為重要族群,有超過64%的原住民族民眾信奉基督教,同時許多教會建築物成為原住民族部落最明顯的地標[475]。截至2008年時在臺灣地區共有14,993座寺廟和教堂,其中分別有11,731座主要供奉道教神祇的寺廟以及了3,262座教堂,平均每1,500名市民就有一間可供信奉和參拜的宗教場所[476]。其中過往許多廟宇內部的裝飾藉由傳統工法來傳達民間傳說故事的內容[477],而今日則常常被作為閩南戲曲、民間音樂表演以及民間藝術比賽的場地[478]。
主要城市
中華民國最大城市排名
2023年1月戶籍人口 | |||||||||
---|---|---|---|---|---|---|---|---|---|
排名 | 名称 | 行政區 | 人口 | 排名 | 名称 | 行政區 | 人口 | ||
新北市 臺中市 |
1 | 新北市 | 新北市 | 4,004,367 | 11 | 竹北市 | 新竹縣 | 210,754 | 高雄市 臺北市 |
2 | 臺中市 | 臺中市 | 2,819,798 | 12 | 屏東市 | 屏東縣 | 194,096 | ||
3 | 高雄市 | 高雄市 | 2,731,635 | 13 | 員林市 | 彰化縣 | 122,518 | ||
4 | 臺北市 | 臺北市 | 2,488,043 | 14 | 斗六市 | 雲林縣 | 107,928 | ||
5 | 桃園市 | 桃園市 | 2,286,942 | 15 | 頭份市 | 苗栗縣 | 105,513 | ||
6 | 臺南市 | 臺南市 | 1,855,092 | 16 | 臺東市 | 臺東縣 | 103,323 | ||
7 | 新竹市 | 新竹市 | 452,928 | 17 | 花蓮市 | 花蓮縣 | 99,579 | ||
8 | 基隆市 | 基隆市 | 361,891 | 18 | 南投市 | 南投縣 | 97,403 | ||
9 | 嘉義市 | 嘉義市 | 263,188 | 19 | 草屯鎮 | 南投縣 | 96,778 | ||
10 | 彰化市 | 彰化縣 | 226,744 | 20 | 竹東鎮 | 新竹縣 | 96,464 |
社會
社會福利
中華民國的公共衛生、醫療服務與社會福利統一由2013年7月升格的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負責[479],而自1995年實施的全民健康保險則由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管理[480][481]。全民健康保險是社會保險的一種形式,藉由推行公民醫療保險計劃來補助大部分指定醫療服務和疾病預防等工作[480]。當前有99.5%的中華民國公民已經納入全民健康保險,而全民健康保險也提供低收入戶、退伍軍人、3歲以下兒童、失業人士、受災用戶、老年人口或者殘疾人士醫療費用的補助[482]。全民健康保險佔國內生產毛額的5.44%左右,並針對各類型民眾設定有保費計算指引,大眾可以選擇由雇主或者由個人繳費等支付方式[480]。
2013年時中華民國國民的平均壽命為79.5歲、平均年齡比較上女性大於男性[483]。中華民國在2014年時為全世界總和生育率最低的國家[484],而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也已經佔總人口10%以上[485],根據預測到了2025年時老人人數便攀升至人口20%左右[486]。今日大部分老年人是由家庭成員自行照顧,但2008年為止各地亦設立了1,074所養老院。養老院每個月的服務費用主要從退休後的老年年金中提取新臺幣3,000元至6,000元不等,無法提供退休儲蓄的家庭每個月則能獲得5,000元的社會補助,政府也提供基本醫療服務、流感疫苗防治、大眾運輸工具、文化表演折扣以及免費餐點等福利。根據2007年的規定指出,任何25歲至65歲人士在工作場所沒有提供社會保險時,依法必須納入國民年金保險中[487]。
政府還將國民最低生活費訂在該地區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的60%,並適當給予社會福利以及相關補助。自2008年開始,政府提供每年總收入不超過新臺幣150萬元、孩子年齡未超過2歲的父母每個月3,000元的補助,也給予撫養精神疾病或者身體殘疾兒童的家庭額外社會援助[487]。另外政府也提供具有臺灣原住民族血統的人士更多機會,根據《勞動基準法》的規定所有政府機關、學校和超過百人的企業必須至少有1%的成員為臺灣原住民族;同時臺灣原住民族家庭購買房子的貸款具有較低利率或者其他租賃優惠條款,而臺灣原住民族出身的學童亦有額外獲頒獎學金的機會[487]。
醫療衛生
2012年時中華民國嬰兒死亡率為3.7[485],平均每10,000人享有20.02名醫生、5.31位牙醫和69.01張病床的醫療服務[488]。截至2012年為止臺灣共有502間醫院以及20,935家診所,其中包括82間公立醫院和447家公立診所[488]。而2009年時在對隨機選擇的3,360名病患進行醫院服務品質調查後,有75.1%的人表示「非常滿意」醫院服務、有20.5%的人則認為服務「不錯」,只有4.4%的病患對於醫療服務或者護理照顧感到「不滿意」或者「非常不滿意」[489]。隨著醫療保健體系逐漸完善,男性和女性的預期壽命分別成長至76.2歲以及83.0歲[485]。而在2012年時造成最多人致死的疾病為癌症,排行第二名、第三名以及第四名者分別為心臟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肺炎[483]。
為了降低肺癌喪生的患者人數,政府除了對菸草製品進行管制外、還禁止民眾於工作場所、學校、餐館以及火車站等地吸菸,並推廣設立通風的指定抽菸區[489]。除了現代醫學療法外,中華民國國內亦廣泛使用中醫學診斷治療,其中臺灣地區便有14家中醫醫院、3,462家中醫診所和77家西醫醫院附設中醫部門[490]。中華民國的全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為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491],主要負責疫情監測、疫情調查、疫情宣傳和疫情防治等工作,並且多次針對結核、登革熱、腸病毒、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甲型流感病毒H7N9亞型等疫情爆發進行因應[492]。另外還有針對食品藥物安全所成立的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負責確保藥物、疫苗、醫療器材、食品、輔助食品及化粧品的品質安全與有效性[493]。
教育制度
中華民國教育制度主要是混合中國與美國教育體系特點而成,並且在1945年接收臺灣後開始在臺灣地區施行[494][495]。之後政府藉由制定法律的方式讓國民享有9年的義務教育、後來更進一步發展成為九年一貫課程[496][497],不過在2012年時已經有99.15%的學生會繼續就讀高級中學或者是技術型高級中學[498]。今日中華民國的教育系統包括6年的小學教育、3年的國中教育、3年的高中職教育以及4年的高等教育[494],著名的大學包括有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等[499]。而除了中央政府設有中華民國教育部外,各級地方行政機關也設有所屬的直轄市和縣市政府教育局等,另外各地的文化中心、社會教育館所、圖書館和博物館也組成社會教育推廣工作的一部分。
中華民國教育部於2007年時宣佈將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然而因為預算問題以及家長反對而決定延期,並且在政策配套措施上尋求共識[500]。2011年1月,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宣布計畫於2014年時、將本來的台灣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分階段改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其中大部分高級中學排除在校成績作為入學標準而給予免試入學,僅有少部分明星高中仍然保留考試入學制度[501]。另外中華民國還有為年齡4歲至6歲的孩童提供非義務教育的幼稚園保育,但是近年來政府積極投入扶持弱勢幼兒及早入學教育的工作,著重在減輕貧苦家庭負擔和盡早與國民教育接軌,計劃於2011年起將國民教育向下延伸1年[502]。
當前教育制度促使得學生在數學和科學領域獲得極高的測試分數[503],但也被批評造成學生壓力過大和過度強調記誦能力而減少創造力[504][505]。學生在經過4年的大學教育獲得學士學位後,還能選擇繼續進修以取得碩士或者博士學位[496];另外每年也有許多學生會出國留學,其中最多人前往的美國平均每年便有1.3萬人前往就讀[506]。而中華民國教育部長年向海外華人比例較多的東亞與東南亞國家招收華裔大學學生,近年則積極開放國際學生與中國大陸學生前往大學就讀,並且將重點放在課程英語化以迎國際化需求[507]。除了正規的教育體制外,不少臺灣地區的學生還參加補習班或者是安親班,藉此提高有關數學、自然科學、歷史和許多科目考試的問題解答以及處理能力[508][509]。而截至2012年底為止,中華民國的不識字率大約有1.71%左右[510]。
傳播媒體
1999年,中華民國取消對新聞自由的法律限制,使得臺灣地區傳播媒體大量出現。在2008年時有1,300多家新聞機構經營著,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私營小企業。最大的國家通訊社為1924年成立的中央通訊社,其他重要新聞機構還有主要報導經濟和金融新聞的中國經濟通訊社[511]。當前中華民國有近2,000多份報紙出版,但只有30份常於市面上出現,發行量排行前四名者分別是《自由時報》、《蘋果日報》、《聯合報》和《中國時報》。其中訂閱人數最多的《自由時報》每日約有72萬份發行紀錄,而排行第二名的《蘋果日報》則透過小報式報導達到52萬份的成績[512],另外在捷運等公共交通上也會有免費的報紙供民眾閱讀[511]。
截至2013年10月為止中華民國的書籍出版登記者共有1,737家,大多是資金與人力規模較小的微型企業[513]。這些出版社大量創辦許多雜誌並廣受歡迎,其中已向政府通報登記的雜誌便有6,000多份,而有91%的雜誌是於臺北市出版。經常獲得歡迎的雜誌面向包括經濟和金融雜誌、八卦雜誌、時尚雜誌和旅遊雜誌,而最為流行的八卦雜誌是《壹週刊》[511]。在2013年12月底為止則有171家無線廣播電臺經營著[513],其中最為流行者多為音樂電臺[514]。無線廣播電臺使用的語言主要以現代標準漢語以及閩南語為主,但依法也保障臺灣原住民族語言者的收聽權益[511]。
中華民國的電視傳播服務則是自1962年開始提供,當時由臺灣電視公司、中國電視公司以及中華電視公司三家電視臺主導市場發展,一直到1993年開放有線和衛星頻道後才大量增加其他電視臺[513]。最早開播的電視公司都是由政府擁有,然而之後則對國家、政黨與財團所擁有的電視臺股份給予立法限制[514]。跟據2008年的一項調查指出有78.7%的客戶優先選擇觀看有線電視[511],而絕大部分有線電視頻道的內容是由衛星電視供應[513]。2013年12月底的統計則指出,政府總共核准108家衛星廣播電視節目供應者和7家直播衛星廣播電視服務經營者的申請、共計有280個頻道可供選擇[513],而最受矚目的新聞頻道包括有TVBS新聞台、三立新聞台、中天新聞台和東森新聞台等[511]。
文化
飲食文化
中華民國餐飲文化融合各地美食風格,主要有臺灣閩南菜、臺灣客家菜以及湘菜、魯菜和粵菜等外省菜系[516]。由於大部分人口是來自中國大陸的漢族,因此菜餚大多與中國菜相關,並且混合香港、四川省、江蘇省、浙江省等南方風格。而臺灣長期有漢人定居與被日本統治長達50年,也讓河洛人和客家人菜餚、以及日本料理影響了今日的飲食文化[517][518]。中華民國由於耕地稀少而造成糧食作物不單一,民眾常食用稻米、番薯或者芋頭等作物為主食[516][517]。因四面環海、黑潮洋流經過與冬季冷空氣南下,使得周遭海產資源豐富,民眾常食用魚類、貝類、甲殼類等海洋生物[519]。但是肉類價格昂貴的緣故,雞肉、豬肉、牛肉或羊肉等肉類食品較少出現[517]。
在主要料理的作法上則講究烹調技術和食材配料,餐會筵席上常見的菜色有佛跳牆、東坡肉和萬巒豬腳等[520]。受到許多民眾信仰佛教、以及環保或者健康因素的影響,各處都有開設專門的素食餐廳[521]。另外在飲食文化中還有著名的「小吃」文化,也就是將料理烹調後再分裝成小盤食用[518]。各個城鎮的夜市也因為有許多小吃攤販而廣泛獲得歡迎,成為重要的生活文化代表之一[522],常見的小吃包括有蚵仔煎、香雞排、臭豆腐、鹹酥雞、生煎饅頭、米血糕、蚵仔麵線、滷肉飯、肉粽、肉圓、擔仔麵、牛肉麵、小籠包等[515][523]。著名的飲品像是泡沫紅茶和珍珠奶茶,前者是將果糖、飲品等全數搖勻後因頂部泡沫而得名,後者則是將粉圓倒入奶茶中共同飲用,這兩者在傳至新加坡、馬來西亞、澳洲、歐洲和北美地區後同樣受到歡迎[518][524]。
藝文活動
受到台灣歷史過去曾經歷過不同政權和民族統治的影響,中華民國當前呈現出以臺灣為特色的多元文化[525]。政府認定的傳統民俗文化包括有臺灣原住民族的傳統習俗,以及漢族的剪紙、油紙傘、紙燈籠、木雕和刺繡等技藝為主的民間藝術,另外也涵蓋因海島文化而逐漸形成的春節、元宵節、清明節、豐年祭等節慶文化[477]。中國國民黨為首的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年撤往臺灣地區後,以官方立場推動中國書法、中國畫、中國民間藝術和傳統戲曲等藝文活動[526][527]。到了1987年解除戒嚴後,中華民國的藝文、美術活動隨著社會開放而進入多元發展的階段[528]。而自2000年開始,台灣本土化運動及相關議題成為是中華民國自身文化論述的重要議題,主要解讀與內容圍繞著中國文化、原住民族文化和臺灣文化上[529]。
中華民國文學界長期以來便陸續發表各式風格的作品,也出現如魯迅、楊逵、柏楊、周夢蝶、李敖、白先勇、陳若曦、瓊瑤、三毛、邱妙津、張系國等著名作家。表演藝術除了過去曾在電視上盛行的歌仔戲和布袋戲繼續獲得政府重視外[530],也出現像是林懷民的雲門舞集等現代表演舞團[478][531]。今日中華民國樂壇也呈現多元形式,包括有南島語系的民族音樂、中國大陸的傳統樂曲、西方世界的古典音樂和各式流行音樂等[532][533]。其中古典音樂在中華民國獲得高度發展,包括小提琴家林昭亮、鋼琴家胡瀞雲和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藝術總監吳菡等人都獲得許多關注[532]。中華民國也是華語流行音樂的重要發展地,成功讓華語流行音樂在亞洲地區廣受歡迎,並且出現周杰倫、蔡依林或者是飛輪海等專業歌手[533][534][535]。
影視娛樂
今日中華民國的影視娛樂服務樣貌不斷有所改變,形成以無線網路、有線網路、網際網路媒體等數位科技為基礎發展而成的大眾傳播文化。其中臺灣電視節目受到各地歡迎,陸陸續續在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其他亞洲國家播出過。許多電視公司也紛紛投入拍攝電視連續劇,由於其迎合臺灣民眾的喜好而被獨立劃分為台灣電視劇類型,像是《惡作劇之吻》、《花樣少年少女》、《命中注定我愛你》、《愛上巧克力》等較受歡迎的作品還成功推廣至其他亞洲國家[536]。另外由於當代中華民國社會具有多元文化背景、自由且富含創作力,因此能夠給予中華民國的影視工作者良好的發展空間[537]。
台灣電影曾多次獲得國際電影獎獎項或者是在世界各地的國際影展上映,著名的臺灣電影導演包括有李安、蔡明亮、楊德昌、侯孝賢、鈕承澤等人[538]。早期電影是由臺灣電影文化公司、中影公司等官方製片廠製作,內容以新聞片與政治宣傳片之製作為主[539]。1960年代中華民國總共製作了200部至300部電影,透過拍攝愛情片、武俠片和愛國片作品使得電影產業蓬勃發展[540]。但隨著香港電影產業逐漸成熟後,中華民國自身的電影產業產能反而逐漸下滑[541]。
到了1980年,楊德昌和侯孝賢開始發展具有個人特色的電影作品,並且贏得多座著名的國際電影獎獎項[540]。但這些作品在中華民國電影市場並沒有廣泛受到認同,許多民眾都不願意進入電影院觀賞中華民國自製的電影[541]。對此李安和蔡明亮等年輕導演則推出較為吸引普通觀眾的電影,許多新銳電影導演也在市場低迷時繼續投入拍攝[540][539]。同時政府也提供電影輔導金辦法以培育電影人才、促進影片製作品質和數量,希望能達到發展自身電影產業的目標[542]。一直到2008年魏德聖執導的《海角七號》上映後,成功為臺灣電影帶來復興之熱潮[540][543]。
旅遊觀光
前往中華民國旅遊觀光的遊客數量長期逐年增長,在2009年時有4,395,000名遊客抵達中華民國,且比2008年同期增長了18%;雖然外國遊客數量與前一年相比出現減少的趨勢,但來自中國大陸的參觀民眾則增加了一倍[544]。前來觀光的外國遊客大部分來自亞洲國家,特別以日本民眾佔最大多數,其他非亞洲國家的觀光客則主要來自美國和英國[545]。重要旅遊景點包括各個國家公園、國家級風景特定區和觀光遊憩區[546][547],另外臺灣的休閒農場與溫泉景點也吸引不少遊客[548][549]。當前政府也開始發展醫療旅遊,並且計畫建設數座醫療村提供服務[550][551]。位於城市的重要景點則有在2004年至2010年期間為世界上最高建築的台北101[552],以及包括國立故宮博物院、中正紀念堂、草悟道、各類紀念公園和各處夜市等[553]。而今日中華民國設立有極高密度的24小時便利商店,除了能提供普通服務外還與金融機構以及政府機關合作,使得徵收停車費、水電費、交通罰款、信用卡支付以及郵寄包裹等服務都能夠在便利商店進行[554]。
中華民國在境內也成立許多可供遊客參觀或學習的博物館,著名的博物館有收藏650,000件中國青銅器、玉器、書法、繪畫和瓷器的國立故宮博物院,這也廣泛被認為是世界上收藏中國藝術最重要的博物館之一[555]。自1933年開始,中國國民黨所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便將原先收藏在北京市故宮的藝術品運出,多次轉移收藏地後最終一部分物件在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運至臺灣[556]。儘管常設型展覽的內容每季都會更換,但仍然需要花費12年才能將所有的藝術品全部展出[557]。中華人民共和國曾經多次表示這些收藏品是遭竊並呼籲盡早退還,但是中華民國自文化大革命結束後認為這是保護藝術品不受破壞的必要行動,不過今日雙方博物館也恢復中國傳統文物遺產的交流[556]。而在中正紀念堂則有國家戲劇院和國家音樂廳提供藝文表演,國立國父紀念館也會舉辦多項文化活動、音樂會以及演講會等[557]。另外一方面,政府也在臺中市則成立了收藏明朝與清朝畫作以及臺灣當代藝術家作品的國立臺灣美術館[557]。
體育競賽
棒球在中華民國被視為頗盛行的國民運動[558],也是受社會大眾歡迎的體育項目[559]。中華民國棒球協會於1973年宣告成立,職業棒球聯盟則到了1989年時才組建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560],並在2003年與同為競爭對手的台灣職棒大聯盟合併[561]。今日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轄下有4支球隊[562],在中華職棒24年時平均每場比賽有6,079名觀眾進場觀看[561]。中華民國也曾舉辦2001年與2007年亞洲棒球錦標賽、2007年世界盃棒球賽和2013年世界棒球經典賽[563][564],並且在1982年與1992年的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上贏得銅牌和銀牌[558]。同時許多棒球選手也先後前往美國參與美國職棒大聯盟比賽,這包括有王建民、陳偉殷、曹錦輝、郭泓志、倪福德和胡金龍等著名球員[558][565]。籃球也是中華民國政府主力推廣的運動項目之一[566],並且每年會舉辦威廉·瓊斯盃國際籃球邀請賽和超級籃球聯賽等賽事[563]。
而在朱木炎和陳詩欣於200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奪得兩面跆拳道項目金牌後,中華民國政府近幾年也開始推廣跆拳道,之後在楊宜蓁等跆拳道選手協助下逐漸成長[563]。中華民國也是經常參與合球比賽的亞洲國家,並且分別在2008年世界青年盃合球錦標賽和2009年世界盃合球賽贏得銀牌與銅牌[567][568]。在美國女子職業高爾夫協會有傑出表現的職業高爾夫球選手曾雅妮也來自中華民國,她不但是最為年輕的女子五大滿貫賽冠軍球員[569],並且在2011年至2013年期間連續109週於女子高爾夫世界排名上排行世界第一名[570][571]。其他中華民國經常獲得競賽佳績的體育項目還有撞球、羽毛球、舉重、拔河、馬拉松、桌球等[563],而今日在各地都有設立競技運動場館、國民運動中心、運動公園、多功能運動場所、游泳池、棒球場[559]、高爾夫球場以及單車徑等設施[572]。
儘管受到政治影響使得中華民國在參與國際體育組織和相關賽事時必須使用「中華臺北」的名義[573],甚至禁止在奧林匹克運動會等國際場合中使用中華民國國歌和出現中華民國國旗,而改用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改編中華民國國旗歌而成的會歌以及會旗取代[574]。中華民國為了提倡全民運動而每隔2年舉辦一次中華民國全國運動會、中華民國全民運動會、全國原住民運動會和全國身心障礙運動會,並且每年舉辦全國大專院校運動會與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以鼓勵青年運動和培養新人選手。中華民國在臺灣也曾數度舉辦國際體育活動,並且因而建設相關體育設施、獲得活動承辦經驗以及取得主辦其他國際賽事的機會。這些國際型比賽包括有每年都會舉辦的台北國際馬拉松、國際自由車環台公路大賽[563]、富邦LPGA台灣錦標賽等[575],以及在2009年7月於高雄市舉辦的世界運動會[576]、2009年9月於臺北市舉辦的夏季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和預定在2017年於臺北市舉辦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577][578]。
註釋
參考文獻
引用
- ^ 中央情報局. GEOGRAPHIC COORDINATES. 《世界概況》.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2.0 2.1 2.2 《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 中國南京: 國民政府. 1931年5月12日 (繁體中文).
- ^ 中央通訊社. Interior minister reaffirms Taipei is ROC’s capital. 《臺北時報》. 2013年12月5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Taiwan Yearbook 2004. 臺灣: 行政院新聞局. 2004年10月. ISBN 978-9570182194 (英文).
-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內政部戶政司. 土地面積、村里鄰、戶數暨現住人口. 中華民國內政部. 2014年12月10日 [2015年1月1日] (繁體中文).
- ^ John Wilson Lewis. Taiwan. 《大英百科全書》. 2014年1月21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7.0 7.1 7.2 7.3 7.4 7.5 7.6 中央情報局. Taiwan. 《世界概況》. 2013年6月10日 [2014年3月2日] (英文).
- ^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9 / CHAPTER 2: People and Language. 行政院新聞局. 2009年 [2014年3月2日] (英文).
- ^ 9.0 9.1 9.2 9.3 [1].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2013年10月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ISO 3166. 國際標準化組織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11.0 11.1 行政院主計總處. 國情統計通報(第177號). 行政院. 2014年09月17日] (繁體中文).
- ^ 行政院主計總處. 國情統計通報(第221號). 行政院. 2013年6月6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行政院主計總處. 戶數五等分位組之所得分配比與所得差距.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中華民國內政部和國史館. 國旗、國花、國歌. 行政院. 2014年2月7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內政部地政司. 臺灣面積及海岸長度. 中華民國內政部. 2014年3月31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Board Meeting. ICANN. 2010年6月25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國史館. 中華民國之肇建. 行政院. 2014年2月7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倪鴻祥和黃惠玟. 馬英九:台灣是“中華民國”的通稱. 《中國評論》. 2011年12月3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國家符號. 國史館.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王正華. 蔣介石與1961年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 國史館. 2009年9月 [2015年6月6日] (繁體中文).
- ^ 中央情報局. GDP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世界概況》.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Grace Yao、Yen-Pi Cheng和Chiao-Pi Cheng. The Quality of Life in Taiwan. 美國: 《社會指標》. 2008年10月6日 (英文).
- ^ 行政院主計總處. 國情統計通報. 行政院. 2011年1月7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田世昊、王寓中、陳杉榮和鄒景雯. 馬:92共識 可反對但不能否定. 《自由時報》. 2008年3月29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1 country, 2 areas' in line with ROC Constitution: MAC deputy. 《英文中國郵報》. 2012年3月26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26.0 26.1 釋字第 328. 司法院大法官. 1993年11月26日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Chapter XIII. Fundamental National Policies.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Full text of Anti-Secession Law. 人民網. 2005年3月14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Peter Brookes. U.S.-Taiwan Defense Relations in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美國傳統基金會. 2003年11月14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30.0 30.1 曾韋禎. 台灣主權未定論 許世楷:日本外交界常識. 《自由時報》. 2009年5月30日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魏根深. Chinese History: A Manual, Revised and Enlarged. 美國劍橋: 哈佛大學亞洲中心. 2000年3月1日: 第32頁 [2014年2月23日]. ISBN 978-0674002494 (英文).
- ^ Olympic Games Official Report Los Angeles 1932 (PDF). LA84基金會. 1998年1月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33.0 33.1 33.2 33.3 33.4 洪健昭. Taiwan, Taipei — What's in a name?. 《英文中國郵報》. 2009年10月15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汪園斐. 臺灣是中國一省嗎?. 《黃花崗雜誌》.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John W. Garver. The Sino-American Alliance: Nationalist China and American Cold War Strategy in Asia. 美國阿蒙克: M. E. Sharpe. 1997年6月 [2014年2月23日]. ISBN 978-0765600257 (英文).
- ^ 中華民國外交部. The Birth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行政院新聞局. 2009年4月30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37.0 37.1 林朝億. 馬提台灣是國家 小英:歡迎跟進. 天空傳媒. 2011年12月3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38.0 38.1 柳嘉峰. 2011 國情調查記者會. 台灣智庫. [2013年10月17日] (繁體中文).
- ^ 39.0 39.1 行政院新聞局. Taiwanese health official invited to observe bird-flu conference. Taiwan Info. 2005年1月11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Member Economies. 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 [2014年2月28日] (英文).
- ^ CHINESE TAIPEI.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2014年2月28日] (英文).
- ^ 42.0 42.1 Katie Reid. Taiwan hopes WHO assembly will help boost its profile. 路透社. 2009年5月18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43.0 43.1 Separate Customs Territory of Taiwan, Penghu, Kinmen and Matsu (Chinese Taipei) and the WTO. 世界貿易組織. [2014年2月28日] (英文).
- ^ 44.0 44.1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中共中央宣傳部和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關於正確使用涉台宣傳用語的意見》. 中國北京: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 2002年11月1日 (简体中文).
- ^ 45.0 45.1 2004年4月27日外交部发言人孔泉在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问.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挪威王國大使館. 2004年5月17日 [2013年10月17日] (简体中文).
- ^ 組織體系圖.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2013年10月17日] (繁體中文).
- ^ 行政院副院長朱立倫接見日本眾議員菅義偉(Suga Yoshihide). 行政院. 2010年4月30日 [2013年10月17日] (繁體中文).
- ^ 彭顯鈞和邱燕玲. 兩岸稱呼 官方定調 / 馬說不稱中國 綠轟自降國格. 《自由時報》. 2011年2月8日 [2014年2月27日] (繁體中文).
- ^ 49.0 49.1 49.2 49.3 49.4 美國國務院. The Chinese Revolution of 1911. 美國國務院歷史局.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喬納森·芬比. 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The Fall and Rise of a Great Power, 1850-2008. 英國西敏寺: 企鵝出版集團. 2008年5月29日: 第89頁至第94頁 [2014年2月23日]. ISBN 978-0713998320 (英文).
- ^ Foster Rhea Dulles. American policy toward Communist China, 1949-1969. Crowell. 1972年: 第235頁. ISBN 978-0690076127 (英文).
- ^ 卡爾·A·特羅基. Opium, Empire and the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A Study of the Asian Opium Trade 1750-1950. 英國倫敦: Routledge. 1999年11月4日: 第126頁 [2014年2月23日]. ISBN 978-0415199186 (英文).
- ^ 嗚米. 辛亥百科. 廣東新聞網. 2011年4月25日 [2014年2月23日] (简体中文).
- ^ 傅國涌. “国庆日”. 新浪. 2007年5月9日 [2014年2月23日] (简体中文).
- ^ 李小文. 论武昌首义中的黎元洪. 中華文史網. 2005年7月4日 [2014年2月23日] (简体中文).
- ^ 范福潮. 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前的南北博弈. 《南方周末》. 2008年9月24日 [2014年8月8日] (简体中文).
- ^ 張耀傑. 张耀杰:民国初年的宪政挫折. 共識網. 2013年5月18日 [2014年2月23日] (简体中文).
- ^ 張玉法. 《中華民國史稿》. 臺灣信義: 聯經出版. 1998年10月26日: 第28頁. ISBN 978-9570818260 (正體中文).
- ^ 59.0 59.1 郭廷以. 1912──中華民國元年壬子. 漢典古籍.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60.0 60.1 60.2 60.3 中華民國史. 國史館.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61.0 61.1 中華民國外交部. Birth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行政院新聞局. 2010年5月28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雪珥. 黎元洪谈孙中山:名声是虚构 对革命没有实质贡献. 鳳凰衛視. 2011年7月11日 [2014年2月23日] (简体中文).
- ^ Jerome Chʼên. Yuan Shih-kʻai. 美國帕羅奧圖: 史丹福大學出版社. 1972年 [2014年2月23日]. ISBN 978-0804707893 (英文).
- ^ 百年記憶:憲法制訂歷程. 檔案樂活情報.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趙瑜. 历史很卑贱:铁打的袁世凯 流水的民国. 搜狐. 2014年1月15日 [2014年2月23日] (简体中文).
- ^ 郭廷以. 《中華民國史事日誌》. 1979年: 第28頁 (繁體中文).
- ^ 67.0 67.1 喬納森·芬比. 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The Fall and Rise of a Great Power, 1850-2008. 英國西敏寺: 企鵝出版集團. 2008年5月29日: 第123頁至第125頁 [2014年2月23日]. ISBN 978-0713998320 (英文).
- ^ 《中央政府與國民黨之問題》. 中國重慶: 《大公報》. 1913年6月1日 (繁體中文).
- ^ 二次革命失败 孙中山被迫流亡. 鳳凰衛視. 2011年3月10日 [2014年2月23日] (简体中文).
- ^ 人民網. 1913年11月4日 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 鳳凰衛視. 2009年11月4日 [2014年2月23日] (简体中文).
- ^ 71.0 71.1 71.2 71.3 71.4 第十一卷 近代前編(上冊)·第四節 北洋政府的政權機構. 讀書網.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李光伟. 袁世凯是怎样当上中华民国大总统的?.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2年2月29日 [2014年2月23日] (简体中文).
- ^ 喬納森·芬比. 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The Fall and Rise of a Great Power, 1850-2008. 英國西敏寺: 企鵝出版集團. 2008年5月29日: 第131頁 [2014年2月23日]. ISBN 978-0713998320 (英文).
- ^ 郭廷以. 1916──中華民國五年丙辰. 漢典古籍.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喬納森·芬比. 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The Fall and Rise of a Great Power, 1850-2008. 英國西敏寺: 企鵝出版集團. 2008年5月29日: 第136頁至第138頁 [2014年2月23日]. ISBN 978-0713998320 (英文).
- ^ Kathryn Meyer和Terry Parssinen. Webs of Smoke: Smugglers, Warlords, Spies, and the His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Drug Trade. 美國朗漢(Lanham): 羅曼和利特爾菲爾德出版公司. 2002年10月22日: 第54頁至第56頁 [2014年2月23日]. ISBN 978-0742520035 (英文).
- ^ 年表. 中國國民黨.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Edwin Pak-wah Leung. Modern Chinese History Essentials. 美國華盛頓特區: 美國教育研究學會. 2005年8月2日: 第59頁至第61頁 [2014年2月23日]. ISBN 978-0878914586 (英文).
- ^ 五四運動. 新華網.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Jacques Guillermaz.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1921-1949. 藍燈書屋. 1972年9月: 第22頁至第23頁. ISBN 978-0394464794 (英文).
- ^ 張戎和喬·哈利戴. 《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Mao: The Unknown Story). 英國倫敦: 喬納森·凱普出版社. 2005年8月1日: 第37頁. ISBN 978-0224071260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
|title=
(帮助) - ^ 中俄蒙协约. 華中師範大學. [2014年2月23日] (简体中文).
- ^ 張弘光. 俄罗斯学者说黄埔建军经费来自苏联. 《大紀元時報》. 2003年4月5日 [2014年2月23日] (简体中文).
- ^ 張玉法. 《中華民國史稿》. 臺灣信義: 聯經出版. 1998年10月26日: 第152頁. ISBN 978-9570818260 (正體中文).
- ^ 張戎和喬·哈利戴. 《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Mao: The Unknown Story). 英國倫敦: 喬納森·凱普出版社. 2005年8月1日: 第42頁至第44頁. ISBN 978-0224071260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
|title=
(帮助) - ^ 86.0 86.1 86.2 86.3 86.4 李明和林天慧. 【歷史今日】蔣中正捍衛中華彪炳千秋. 《大紀元時報》. 2012年4月5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喬納森·芬比. 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The Fall and Rise of a Great Power, 1850-2008. 英國西敏寺: 企鵝出版集團. 2008年5月29日 [2014年2月23日]. ISBN 978-0713998320 (英文).
- ^ 88.0 88.1 88.2 88.3 美國國務院. The Chinese Revolution of 1949. 美國國務院歷史局.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89.0 89.1 Richard R. Wertz. -Rebellion and Revolution- Nationalist Movements. ibiblio.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中華民國教育部. 南京市. 《教育部國語辭典》.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馮兆基(Edmund S. K. Fung). In Search of Chinese Democracy: Civil Opposition in Nationalist China, 1929-1949. 英國劍橋: 劍橋大學出版社. 2000年9月4日: 第30頁 [2014年2月23日]. ISBN 978-0521771245 (英文).
- ^ 馮兆基(Edmund S. K. Fung). In Search of Chinese Democracy: Civil Opposition in Nationalist China, 1929-1949. 英國劍橋: 劍橋大學出版社. 2000年9月4日: 第67頁 [2014年2月23日]. ISBN 978-0521771245 (英文).
- ^ Chen Lifu、Ramon H. Myers和Sidney H. Chang. The Storm Clouds Clear Over China: The Memoir of Ch'en Li-Fu, 1900-1993. 美國史丹福: 胡佛研究所. 1993年1月: 第102頁 [2014年2月23日]. ISBN 978-0817992729 (英文).
- ^ 94.0 94.1 94.2 溫躍寬. 被西方誉成为的“民国黄金十年”. 憶庫. 2013年10月17日 [2014年2月23日] (简体中文).
- ^ 張玉法. 《中華民國史稿》. 臺灣信義: 聯經出版. 1998年10月26日: 第192頁. ISBN 978-9570818260 (正體中文).
- ^ 張玉法. 《中華民國史稿》. 臺灣信義: 聯經出版. 1998年10月26日: 第223頁. ISBN 978-9570818260 (正體中文).
- ^ 馮兆基(Edmund S. K. Fung). In Search of Chinese Democracy: Civil Opposition in Nationalist China, 1929-1949. 英國劍橋: 劍橋大學出版社. 2000年9月4日: 第5頁 [2014年2月23日]. ISBN 978-0521771245 (英文).
- ^ 美國國務院. The Great Depression and U.S. Foreign Policy. 美國國務院歷史局.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曾景忠. 中国抗日战争开端问题再研讨. 中國社會科學院. 2011年7月9日 [2014年2月23日] (简体中文).
- ^ 張玉法. 《中華民國史稿》. 臺灣信義: 聯經出版. 1998年10月26日: 第248頁. ISBN 978-9570818260 (正體中文).
- ^ 張玉法. 《中華民國史稿》. 臺灣信義: 聯經出版. 1998年10月26日: 第302頁. ISBN 978-9570818260 (正體中文).
- ^ 美國國務院. Japan,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Road to Pearl Harbor, 1937. 美國國務院歷史局.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貴州大學學報》. 中國為何1941年才對日宣戰?保障英美物資輸入. 中國網. 2014年7月6日 [2014年8月22日] (繁體中文).
- ^ 鍾元. 七七抗日76週年 蔣中正領導八年抗戰真相再現. 《大紀元時報》. 2013年7月7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105.0 105.1 《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 中國: 國民政府. 1937年11月20日 (繁體中文).
- ^ 何文光. 美英日廢除對華不平等條約. 《解放軍報》. 2011年12月21日 [2014年8月22日] (繁體中文).
- ^ 林志昇和何瑞元. 檢視美國對台灣的政策. 台灣民政府.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郭廷以. 1946──中華民國三十五年丙戌. 漢典古籍.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109.0 109.1 外交部條約法律司. 「臺灣的國際法地位」說帖.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1年9月28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時代公司. LIFE. 美國紐約: 《生活》. 1956年1月23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張炎憲. 《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 臺灣臺北: 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2006年2月13日: 第8頁至第15頁. ISBN 978-9572936214 (正體中文).
- ^ 張炎憲. 《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 臺灣臺北: 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2006年2月13日: 第19頁至第22頁. ISBN 978-9572936214 (正體中文).
- ^ Foreign News: This Is the Shame. 《時代》. 1946年6月10日 [2014年2月26日] (简体中文).
- ^ Foreign News: This Is the Shame. 《時代》. 1946年6月10日 [2014年2月26日] (英文).
- ^ CHINA: Snow Red & Moon Angel. 《時代》. 1947年4月7日 [2014年2月26日] (英文).
- ^ Civil war. BBC新聞.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28 February 1947". New Taiwan, Ilha Formosa. 2007年 [2013年10月17日] (英文).
- ^ 周恩來. 评马歇尔〔362〕离华声明. 人民網. 1947年1月10日 [2014年2月23日] (简体中文).
- ^ 《南京衛戍司令部致電梅園新村中共聯絡處限期撤退令》. 中國重慶: 《大公報》. 1947年3月1日 (繁體中文).
- ^ 文安立. Decisive Encounters: The Chinese Civil War, 1946-1950. 美國帕羅奧圖: 史丹福大學出版社. 2003年3月19日 [2014年2月23日]. ISBN 978-0804744782 (英文).
- ^ 楊天石. 蔣介石曾提議胡適參選總統 意見遭黨內否決. 人民網. 2010年8月4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122.0 122.1 122.2 122.3 122.4 Retreat to Taiwan. BBC新聞.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藍培剛. 失去的勝利—回首國共三大戰役. 《大紀元時報》. 2009年9月22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林桶法. 從溪口到臺北:第三次下野期間蔣介石的抉擇. 國史館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關安邦. 古寧頭大捷之前因與影響. 中華民國國防部. 2009年10月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Introduction to Sovereignty: A Case Study of Taiwan. 史丹佛大學. 2004年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Dec 8, 1949: Chinese Nationalists move capital to Taiwan. 歷史頻道.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Anthony Kubek. HOW THE FAR EAST WAS LOST. 英國英格蘭: Intercontex Publishers. 1971年1月1日. ISBN 978-0856220005 (英文).
- ^ 國際危機與兩岸關係. 行政院新聞局.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張其昀. 《先總統蔣公全集》第3卷. 臺灣臺北: 中國文化大學. 1984年4月: 第4,070頁 (繁體中文).
- ^ China: U.S. policy since 1945. 美國: 美國國會季刊社. 1980年1月1日. ISBN 978-0871871886 (英文).
- ^ 李鴻禧. 我們當然不是中國人,是百分之百台灣人. 《新台灣新聞周刊》. 2002年5月9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J.P.D. Dunbabin. The Cold War: The Great Powers and their Allies. 英國倫敦: Routledge. 2007年12月4日: 第187頁 [2014年2月23日]. ISBN 978-0582423985 (英文).
- ^ Franklin Ng. The Taiwanese Americans. 美國西港(Westport):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98年5月26日: 第10頁 [2014年2月23日]. ISBN 978-0313297625 (英文).
- ^ 135.0 135.1 135.2 美國國務院. The Taiwan Strait Crises: 1954 and 1958. 美國國務院歷史局.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美國國務院. U.S.-China Ambassadorial Talks, 1955-70. 美國國務院歷史局.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Muthiah Alagappa. Taiwan's Presidential Politics: Democratization and Cross-Strait Rel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 美國阿蒙克: M. E. Sharpe. 2011年11月: 第265頁 [2013年10月17日]. ISBN 978-0765608345 (英文).
- ^ 138.0 138.1 138.2 138.3 Taiwan profile: Timeline. BBC新聞. 2014年4月22日 [2014年2月26日] (英文).
- ^ 139.0 139.1 139.2 139.3 Cold war fortress. BBC新聞網. 2002年 [2013年10月17日] (英文).
- ^ Denny Roy. Taiwan: A Political History. 美國伊薩卡: 康乃爾大學出版社. 2002年12月19日: 第55頁至第56頁 [2014年2月28日]. ISBN 978-0801488054 (英文).
- ^ 邵宗海. 兩岸的政治定位之探討. 國立政治大學.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第二章 國民黨組織運作發展之歷程. 國立政治大學.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Sun Yat-Sen和Ramon H. Myers. Prescriptions for Saving China: Selected Writings of Sun Yat-Sen. 美國史丹福: 胡佛研究所. 1994年1月: 第36頁 [2014年2月28日]. ISBN 978-0817992828 (英文).
- ^ 路透社. Taiwan president apologises for 'white terror' era. AsiaOne. 2008年7月16日 [2013年10月17日] (英文).
- ^ 馬若德和費正清. 《劍橋中國史:第13卷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下卷》(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15: The People's Republic, Part 2). 英國劍橋: 劍橋大學出版社. 1991年11月29日: 第837頁. ISBN 978-0521243377 (英文).
- ^ 146.0 146.1 146.2 146.3 146.4 認識中華民國. 國史館.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Gail E. Makinen和G. Thomas Woodward. The Taiwanese Hyperinflation and Stabilization of 1945-1952. JSTOR. 1989年2月 [2014年2月28日] (英文).
- ^ 148.0 148.1 第三章 外資對台灣經濟發展之影響與現況. 國立政治大學.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China: Chiang Kai-shek: Death of the Casualty. 《時代》. 1975年4月14日 [2013年10月1] (英文).
- ^ Elutasította Tajvan felvételét az ENSZ. Index.hu. 2007年7月24日 [2013年10月17日] (匈牙利文).
- ^ 《同濟大學學報》. 台灣對外交往權相關問題研究.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2005年.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美國國務院. 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 1989. 美國國務院歷史局.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馮兆基(Edmund S. K. Fung). In Search of Chinese Democracy: Civil Opposition in Nationalist China, 1929-1949. 英國劍橋: 劍橋大學出版社. 2000年9月4日: 第85頁 [2014年2月23日]. ISBN 978-0521771245 (英文).
- ^ Linda Chao和Ramon Hawley Myers. Democracy's New Leader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on Taiwan. 美國史丹福: 胡佛研究所. 1997年6月: 第3頁 [2014年2月28日]. ISBN 978-0817938024 (英文).
- ^ John Copper. Consolidating Taiwan's Democracy. 美國朗漢(Lanham): 美國大學出版社. 2005年1月6日: 第8頁 [2014年2月28日]. ISBN 978-0761829775 (英文).
- ^ 156.0 156.1 156.2 156.3 Out with the old. BBC新聞. [2013年10月18日] (英文).
- ^ 唐復年. 轉型再轉型. 《聯合報》. [2013年10月18日] (繁體中文).
- ^ 香港電台. 李登輝執政(下). 《神州五十年》. [2013年10月18日] (繁體中文).
- ^ 159.0 159.1 159.2 159.3 王業立. 總統直選對憲政運作之影響.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Path to democracy. BBC新聞. [2013年10月18日] (英文).
- ^ Independence dilemma. BBC新聞.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唐復年. 新華網:專家評民進黨“正常國家決議文”. 新華網. 2007年10月3日 [2013年10月18日] (繁體中文).
- ^ 全台謝票 馬誓告別族群對立. 《泰國世界日報》. 2008年3月26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Taiwan profile: Leaders. BBC新聞. 2014年3月19日 [2014年2月26日] (英文).
- ^ Luke Sabatier. Retreat to Taiwan. GlobalSecurity.org. 2008年3月22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166.0 166.1 Ko Shu-Ling. Ma refers to China as ROC territory in magazine interview. 《台北時報》. 2008年10月8日 [2014年2月26日] (英文).
- ^ Taiwan and China in ‘special relations’: Ma. 《英文中國郵報》. 2008年9月4日 [2014年2月26日] (英文).
- ^ 何庭歡. 無法回頭的兩岸 馬連任致勝關鍵. 鉅亨網. 2012年1月17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外媒:兩岸關係穩定 贏得民心關鍵. 《人間福報》. 2012年1月16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梁國書. 台灣選舉: 馬英九成功連任總統. KTSF. 2012年1月14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Nan-Jung Kuo和Chung-Ru Ho. Sea Surface Observation in the Taiwan Strait Using Satellite Imager from HRPT Station.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2012年12月3日 [2013年10月17日] (英文).
- ^ 172.0 172.1 172.2 172.3 172.4 中華民國外交部. Taiwan Proper. 行政院新聞局. 2010年5月28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楊穎堅. 台灣週邊海域之海流分佈. 中華民國海軍軍官學校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行政院新聞局. 「秘魯國家電視台」(TV Peru)雙十國慶當日播出7分鐘專輯報導. 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Kang Chao和Marshall Johnson. Nationalist Social Sciences and the Fabrication of Subimperial Subjects in Taiwan. East Asia Cultures Critique. 2000年11月1日: 第167頁 (英文).
- ^ 中華民國內政部. 土地. 行政院. 2014年3月5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177.0 177.1 177.2 楊明山. 臺灣島的形成. 臺北市立大理高級中學.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Megan Anderson. Taiwan. 亞利桑那大學. 2001年5月3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R. D. Larter. Intra-Oceanic Subduction Systems: Tectonic and Magmatic Processes. 英國倫敦: 倫敦地質學會. 2003年1月1日: 第84頁至第86頁 [2014年2月23日]. ISBN 978-1862391475 (英文).
- ^ 180.0 180.1 180.2 180.3 180.4 180.5 中華民國外交部. Taiwan Proper. 行政院新聞局. 2010年5月28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九二一」最嚴重 2400死逾萬人傷. 《東方日報》. 2013年6月23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World: Asia-Pacific Rescuers hunt quake survivors. BBC新聞. 1999年9月21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美國地質調查局. GSHAP Region 8 Eastern Asia. Global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Program. 1999年8月4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楊明山. 臺灣特殊地形. 臺北市立大理高級中學.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曹恕中、謝有忠和陳棋炫. 火山活動監測:大屯山火山群與龜山島海域火山. 國立臺灣大學.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186.0 186.1 186.2 楊明山. 臺灣五大地形. 臺北市立大理高級中學.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187.0 187.1 187.2 187.3 187.4 周瑞燉. 《臺灣全志卷二:土地志地質篇》. 臺灣南投: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10年11月1日. ISBN 978-9860249316 (正體中文).
- ^ Joshua Calder. Tallest Islands of the World. WorldIslandInfo.com. 2006年4月5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郭大玄. 《臺灣地理: 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 臺灣通宵: 五南文化. 2005年: 第120頁. ISBN 978-9571138459 (正體中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
|title=
(帮助) - ^ 楊明山. 臺灣離島地形. 臺北市立大理高級中學.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靜浦北迴歸線界標 熱帶與亞熱帶的分界線. 花蓮縣政府.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中央情報局. CLIMATE. 《世界概況》.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中華民國內政部. 地文. 行政院. 2014年4月8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氣象常識.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中廣新聞網. 五、六月台灣進入梅雨季 慎防劇烈強降雨成災. 雅虎新聞. 2013年5月2日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Monthly Mean Days of Precipitation.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2005年12月3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天氣與氣候. 高雄市立楠梓區莒光國小.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198.0 198.1 198.2 198.3 行政院新聞局. CHAPTER 1 Geography.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11. 2011年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 台灣的【水資源】嚴重不足. 經濟部水利署. 2008年11月18日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第三章 台灣地區水資源特性. 經濟部水利署.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濁水溪之最. 水利署第四河川局.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楊明山. 水文. 臺北市立大理高級中學.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楊明山. 臺灣四個海岸比較. 臺北市立大理高級中學.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生態保育. 行政院. 2014年3月5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行政院新聞局. Wildlife Protection. 臺灣臺北: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9. 2009年1月1日 (英文).
- ^ 中華民國內政部. 國家公園簡介. 行政院. 2014年3月5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中華民國外交部. Nature. 行政院新聞局. 2010年5月28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208.0 208.1 208.2 208.3 Mátyus Sándor: Ki áll nyerésre a Tajvani-szorosban? – Tajvan sorsdöntő választások előtt (PDF). 匈牙利電子期刊存檔. 2007年1月 [2014年2月23日] (匈牙利文).
- ^ 209.0 209.1 209.2 中華民國外交部. Constitution. 行政院新聞局. 2010年4月23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210.0 210.1 210.2 210.3 210.4 210.5 210.6 行政院新聞局. Chapter 4: Government. 臺灣臺北: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11. 2011年: 第55頁至第65頁 (英文).
- ^ 前言. 立法院.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212.0 212.1 212.2 212.3 中華民國外交部. Government Structure. 行政院新聞局. 2010年4月23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Kanishka Jayasuriya. Law, Capitalism and Power in Asia: The Rule of Law and Legal Institutions. 英國倫敦: Routledge. 1999年1月9日: 第217頁 [2014年2月24日]. ISBN 978-0415197434 (英文).
- ^ 立法委員. 立法院.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中華民國中央選舉委員會. 選舉. 行政院. 2014年3月13日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Huang Jei-hsuan. Letter: KMT holds the key. 《台北時報》. 2006年9月14日 [2014年2月24日] (英文).
- ^ Taiwan assembly passes changes. BBC新聞. 2005年6月7日 [2014年2月26日] (英文).
- ^ 任期與任命. 司法院大法官.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Additional Articles.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14年2月26日] (英文).
- ^ 組織簡介. 考試院.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221.0 221.1 林遠山. 葛永光談台灣監察制 「五權分立」優於西方制度. 《大紀元時報》. 2013年11月23日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荆知仁. 《中國立憲史》. 臺灣臺北: 聯經出版. 1984年. ISBN 978-9570801224 (正體中文).
- ^ 高全喜. 协商与代表:政协的宪法角色及其变迁. 新浪. 2013年11月25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憲法. 行政院. 2012年5月10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Tom Ginsburg. Judicial Review in New Democracies: Constitutional Courts in Asian Cases. 英國劍橋: 劍橋大學出版社. 2003年7月23日: 第111頁 [2014年2月26日]. ISBN 978-0521520393 (英文).
- ^ 第十四章 憲法的修改. 國立臺北大學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227.0 227.1 謝政道. 《中華民國修憲史》. 臺灣臺北: 揚智文化. 2007年. ISBN 978-9578188273 (正體中文).
- ^ 228.0 228.1 228.2 About Us. 中華民國最高法院.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賴丕仁. 英美契約法之損害賠償範圍. 臺灣法律網.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法規名稱英譯統一標準.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03年7月3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職權. 立法院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中央法規標準法. 中華民國法務部. 2004年5月19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憲法法庭. 司法院大法官.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陳鑑波. 行政訴訟與行政法院. 《中華百科全書》.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高鳳仙、趙昌平、陳健民和沈美真. 專業法庭(院)執行成效之探討 專案調查研究報告. 監察院. 2013年6月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法院辦理軍事審判法修正施行後軍事法院移送軍法案件應行注意事項. 《司法周刊》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謝政道. 第二章 法律的淵源.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Rich Chang. Nation keeps death penalty, but reduces executions. 《台北時報》. 2006年6月2日 [2014年2月26日] (英文).
- ^ 陳美珍. 欠稅限制出境 擬逐步退場. 2014年2月5日. 揚智聯合會計事務所.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陳長文. 天堂不撤守-多邊公約國內法化 不能只靠馬總統. 立法院. 2012年4月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Michael Swaine、James Mulvenon和Kevin Pollpeter. Tawian's Foreign and Defense Policies: Features and Determinants. Rand Publishing. 2001年11月29日: 第30頁 [2014年2月27日]. ISBN 978-0833030948 (英文).
- ^ 242.0 242.1 Taiwan profile. BBC新聞. 2014年1月8日 [2014年2月26日] (英文).
- ^ 中華民國外交部. Political Parties. 行政院新聞局. 2010年4月23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Independence debate. BBC新聞. 2009年 [2014年2月26日] (英文).
- ^ 245.0 245.1 中華民國外交部. 外交政策與對外關係. 行政院. 2014年3月25日 [2014年2月27日] (繁體中文).
- ^ 中央通訊社. 「台灣具有國家所有特徵…」瑞士法院裁定 我有權控告ISO. 《自由時報》. 2008年9月18日 [2014年2月27日] (繁體中文).
- ^ 張芳明. 日英文報籲國際尋求解決之道 協助台灣入聯. 《大紀元時報》. 2007年9月30日 [2014年2月27日] (繁體中文).
- ^ The Official Posi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on China’s Passing of the Anti-secession (Anti-Separation) Law.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2005年3月29日 [2014年2月26日] (英文).
- ^ History. BBC新聞.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台灣人口. 中華消費者安保協會.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陳沛郎. 從地域觀念看「台灣意識」.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02年6月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王為. 台湾社会政治文化结构变迁及其冲突性特征. 《太平洋學報》. 2012年2月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趙怡. 兩岸交流 憂喜參半.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013年3月6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楊芙宜. 兩岸一邊一國 民調:七成民眾認同. 《自由時報》. 2014年2月9日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Jane Macartney. War of words after call for independence. 《泰晤士報》. 2007年3月6日 [2014年2月26日] (英文).
- ^ Jim Hoare和Susan Pares. A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ictionary of East Asia. 英國倫敦: Routledge. 2005年5月3日: 第267頁 [2014年2月26日]. ISBN 978-1857432589 (英文).
- ^ 岡崎久彥. No sign of a ‘peace agreement’. 《日本時報》. 2008年12月30日 [2014年2月26日] (英文).
- ^ 10 Questions: Ma Ying-jeou. 《時代》. 2006年7月10日 [2014年2月26日] (英文).
- ^ 陳慧萍. TVBS民調 71%希望台灣獨立. 《自由時報》. 2013年10月31日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澳洲日報》. 兩岸民調/「永遠維持現狀」 連2年過半. 新浪. 201年9月9日 [2014年2月27日] (繁體中文).
- ^ 曾韋禎. 政大調查 台灣人認同、台獨支持率均攀新高. 《自由時報》. 2014年7月11日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Mattel. 【週一想想】數字台灣:台灣人的國族/國家認同變化. 想想論壇. 2013年9月2日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263.0 263.1 263.2 國府遷台的重新更易行政區.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Joe Havely. World: Asia-Pacific Analysis: Flashpoint Spratly. BBC新聞. 1999年2月14日 [2014年2月26日] (英文).
- ^ 學者:釣魚台爭議 須回歸國際法. 《自由時報》. 2002年9月28日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李登輝:兩岸關係已成「大魚吃小魚」. 風傳媒. 2014年7月29日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暫行條例. 立法院. 2000年12月6日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Jim Hwang. Gone with the Times. 台灣評論. 1999年10月1日 [2014年2月26日] (英文).
- ^ 北高二市之升格.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李志德、李順德、林新輝和李祖舜. 北縣台中高雄 升格過關. 苦勞網. 2009年6月24日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諶淑婷. 改制直轄市 利弊互見. 《國語日報》. 2009年7月6日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Loa Iok-sin、Jenny W. Hsu和Rich Chang. City upgrades draw mixed reaction. 《台北時報》. 2009年6月25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李順德. 文化古都/台南縣市 火速升格. 《聯合報》. 2009年6月30日 (繁體中文).
- ^ 政府組織. 行政院新聞局.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前言. 中華民國內政部. 2010年11月12日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聯合報》. Premier Wu greenlights Taoyuan County upgrade. 《台灣紀事報》. 2010年12月14日 [2014年3月14日] (英文).
- ^ 中華民國內政部和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政府組織. 行政院. 2013年12月18日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李敏智、施浚龍和謝侑道. 美國對中華民國在聯合國政策之演變. 東海大學. 2010年6月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陳葉軍. 任進:進一步推動行政區劃改革.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1年11月7日 [2014年2月27日] (繁體中文).
- ^ 280.0 280.1 邱垂正和童振源. 陳水扁政府與馬英九政府的中國戰略之比較與檢討. 國立政治大學. 2008年9月 [2014年2月27日] (繁體中文).
- ^ 邵宗海. 陳水扁「一邊一國」主張的分析與兩岸關係的影響. 國立臺北大學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Jane Macartney. President Ma Ying-jeou of Taiwan has progress making ties with China. 《泰晤士報》. 2008年8月30日 [2014年2月26日] (英文).
- ^ 第四章 「特殊的國與國關係」所涉及的憲法問題. 國立政治大學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行政院.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相關解釋(89年版).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2000年6月1日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考試院秘書處. 大陸地區高等學校學歷如經採認,仍須具備中華民國國民身分,始能報考國家考試. 考試院. 2008年12月1日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中華民國內政部. 地籍測量實施規則. 內政部地政司. 2008年12月1日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投資臺灣入口網. 何謂大陸地區人民?. 內政部地政司. 2008年12月1日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探究民進黨的主權觀. 《旺報》. 2014年1月24日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葉素萍. 外交部:南沙是中華民國領土. 雅虎新聞. 2013年1月15日 [2014年2月27日] (繁體中文).
- ^ 楊昂. 清帝《逊位诏书》在中华民族统一上的法律意义. 普林斯頓中國學社. 2012年8月24日 [2014年2月27日] (简体中文).
- ^ 1946年1月3日 国民政府承认外蒙独立. 人民網. 2003年8月1日 [2014年2月26日] (简体中文).
- ^ Onward to Mongolia. 台灣評論. 2003年1月1日 [2014年2月28日] (英文).
- ^ 293.0 293.1 Taiwan 'embassy' changes anger China. BBC新聞. 2002年2月26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294.0 294.1 有關外蒙古是否為中華民國領土問題說明新聞參考資料.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2012年5月21日 [2013年10月17日] (繁體中文).
- ^ Morris Rossabi. Modern Mongolia: From Khans to Commissars to Capitalists. 美國柏克萊: 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 2005年4月25日: 第226頁至第228頁 [2013年10月30日]. ISBN 978-0520244191 (英文).
- ^ Mongolian office to ride into Taipei by end of the year. 《台北時報》. 2002年10月11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Taiwan-Mongolia ties move on. 《台北時報》. 2002年9月10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王照坤. 陸委會:中華民國領土範圍不含蒙古. 天空傳媒. 2012年5月21日 [2013年10月17日] (繁體中文).
- ^ 荆知仁. 《中國立憲史》. 臺灣臺北: 聯經出版. 1984年: 第461頁. ISBN 978-9570801224 (正體中文).
- ^ 林獻堂. 近日修改教科書 游揆:中華民國首都在台北市. 今日新聞網. 2002年3月29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美國國務院. A Guide to the United States' History of Recognition, Diplomatic, and Consular Relations, by Country, since 1776: China. 歷史學家辦公室. [2014年2月27日] (英文).
- ^ Growth in United Nations membership, 1945-present. 聯合國.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第五章:安全理事会. 聯合國. [2014年2月23日] (简体中文).
- ^ 王榮川. 蔣經國先生的外交思想(一九七一—一九八八). 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2014年5月8日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陸以正. 謝長廷先生 請先弄清歷史事實.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007年9月7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涂成吉. 《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最後日子: 一九七一年台北接受雙重代表權之始末》. 臺灣臺北: 秀威出版社. 2008年8月1日: 第96頁至第97頁. ISBN 978-9862210574 (正體中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
|title=
(帮助) - ^ Eyal Propper. How China Views Its National Security (PDF). 以色列外交觀察協會. 2000年5月12日 [2014年2月27日] (英文).
- ^ 許慶雄. 臺灣的國際法地位. 台灣國家定位論壇. 2001年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309.0 309.1 Present status. BBC新聞. [2014年2月27日] (英文).
- ^ 邦交國.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4年2月27日] (繁體中文).
- ^ 蕭琇安. 第七場【現代國際法講堂】─ 蕭琇安研究員:國際法「承認理論」的新視野. 中華民國國際法學會. 2012年12月18日 [2014年2月27日] (繁體中文).
- ^ Taiwan brief. 外交貿易部. 2014年4月 [2014年2月27日] (英文).
- ^ 邵宗海. 《兩岸關係: 兩岸共識與兩岸岐見》. 臺灣臺北: 五南文化. 1998年: 第413頁至第416頁. ISBN 978-9571115306 (正體中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
|title=
(帮助) - ^ Pobzeb Vang. Five Principles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ies. 美國布盧明頓: AuthorHouse. 2008年4月12日: 第46頁 [2014年2月27日]. ISBN 978-1434369710 (英文).
- ^ Jean-Marie Henckaerts.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Taiwan in the New World Order:Legal and Political Considerations. 美國波士頓: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96年9月12日: 第96頁至第97頁 [2014年2月27日]. ISBN 978-9041109293 (英文).
- ^ 白樂崎. 《白樂崎專欄》台灣憲改民主化 中國不樂見. 《自由時報》. 2004年8月9日 [2014年2月27日] (繁體中文).
- ^ 約翰·內格羅蓬特. Interview By Naichian Mo of Phoenix TV. 美國國務院歷史局. 2007年8月27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US Role. BBC新聞.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319.0 319.1 Stephen J. Yates. The Taiwan Relations Act After 20 Years: Keys to Past and Future Success. 美國傳統基金會. 1999年4月16日 [2014年2月27日] (英文).
- ^ Examinan futuro de las relaciones Taipei-Washington. Observatorio de la política China. 2009年4月13日 [2014年2月23日] (西班牙文).
- ^ Michael S. Chase. Taiwan's Arms Procurement Debate and the Demise of the Special Budget Proposal: Domestic Politics in Command. 亞洲概覽. 2008年 [2014年2月27日] (英文).
- ^ Damian Grammaticas. China hits back at US over Taiwan weapons sale. BBC新聞網. 2010年1月30日 [2014年2月27日] (英文).
- ^ Andreas Lorenz. Rüstungsstreit:Obama riskiert Eiszeit mit China. 《明鏡》. 2010年1月31日 [2014年2月23日] (德文).
- ^ 陳隆志. 台灣與聯合國─回顧與展望. 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 [2014年2月27日] (繁體中文).
- ^ 李敏智、施浚龍和謝侑道. 美國對中華民國在聯合國政策之演變. 東海大學. 2010年6月15日 [2014年2月27日] (繁體中文).
- ^ Taiwan and the United Nations. New Taiwan. 2004年2月24日 [2014年2月27日] (英文).
- ^ Taiwan. 非聯合國會員國家及民族組織. 2008年3月25日 [2014年2月27日] (英文).
- ^ Messages from Directors. 臺灣民主基金會. [2014年2月27日] (英文).
- ^ 宣布加註「TAIWAN」之新版護照將於八月一日起接受預約申請記者會答詢紀要.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03年7月28日 [2014年2月27日] (英文).
- ^ 蘇永耀和陳慧萍. 外交休兵誤台 深陷主權危機. 《自由時報》. 2011年5月16日 [2014年2月27日] (繁體中文).
- ^ 331.0 331.1 331.2 林梳雲. 中未休兵沒活路 外交成效露馬腳. 《玉山周報》. 2011年2月22日 [2014年2月27日] (繁體中文).
- ^ JOHN TKACIK ON TAIWAN: Taiwan’s ‘undetermined’ status. 《台北時報》. 2009年5月13日 [2014年2月27日] (英文).
- ^ 范正祥、王寓中和曹郁芬. 美聲明支持台灣 參與聯合國組織. 《自由時報》. 2008年9月20日 [2014年2月27日] (繁體中文).
- ^ Joy Su. WHO application: a question of health or politics?. 《台北時報》. 2004年5月19日 [2014年2月27日] (英文).
- ^ Taiwan insists on ‘Chinese Taipei’. 《英文中國郵報》. 2008年7月25日 [2014年2月27日] (英文).
- ^ 林家榮. 我國參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農業活動之現況與展望.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李姿慧和王家俊. 等42年 台返國際民航組織. 《[[蘋果日報 (台灣)|蘋果日報]》]. 2013年9月14日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陳隆志. 台灣與聯合國專門機構. 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 2010年3月30日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陳榮驤. 台商對中國大陸經濟發展之貢獻. 國立臺北大學. 2010年12月31日 [2014年2月27日] (繁體中文).
- ^ 兩岸經貿「積極管理、有效開放」配套機制.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2006年3月22日 [2014年2月27日] (繁體中文).
- ^ 第三章 我國公民投票法立法過程之探討. 國立政治大學 [2014年2月27日] (繁體中文).
- ^ 曾韋禎和曹郁芬. 中促美修台灣關係法 綠批馬外交休克. 《自由時報》. 2011年5月21日 [2014年2月27日] (繁體中文).
- ^ Sophie Yu和Jane Macartney. Direct flights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mark new era of improved relations. 《泰晤士報》. 2008年12月16日 [2014年2月27日] (英文).
- ^ 台灣政經成就 政治學大師編入大學用書. 中央通訊社. 2010年8月3日 [2014年2月27日] (繁體中文).
- ^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兩岸關係. 行政院. 2014年3月14日 [2014年2月27日] (繁體中文).
- ^ Impulsa Taiwan la reconciliación. 墨西哥出版集團. 2008年9月2日 [2014年2月27日] (西班牙文).
- ^ 就職演說 馬:一國兩區是兩岸最理性務實定位. ETtoday 東森新聞雲. 2012年5月20日 [2014年2月27日] (繁體中文).
- ^ 我們對一國兩制之看法.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1998年7月23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華盛頓郵報》. “China's Threats”. 台灣人公共事務會. 2000年2月23日 [2014年2月27日] (英文).
- ^ 350.0 350.1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 The One-China Principle and the Taiwan Issue(200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2005年7月27日 [2014年2月27日] (英文).
- ^ 王鵬捷. 馬16字箴言 黨政高層:強調正視現實. 《中央日報》. 2009年7月27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林琳. 美國大西洋月刊討論台海兩岸軍事衝突可能性. 非常道探索. 2004年11月29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許紹軒. 中國軍力報告:兩岸軍事對峙未變. 《自由時報》. 2008年8月30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Robert Sherman. Liancheng / Lianfeng. 美國科學家聯盟. 2000年5月12日 [2014年2月27日] (英文).
- ^ 355.0 355.1 355.2 355.3 2004 National Defense Report. 臺灣臺北: 中華民國國防部. 2004年: 第89頁至第90頁 (英文).
- ^ 張芳明. 日英文報吁國際尋求解決之道 協助台灣入聯. 多維新聞. 2007年9月30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鄭浩中. 聖露西亞搭上台灣不舍大陸 兩岸凱子外交熱打. 阿波羅新聞網. 2007年4月26日 [2014年2月27日] (繁體中文).
- ^ 美國眾議院. Overview of U.S. Policy Toward Taiwan, James A. Kelly, Assistant Secretary of State for East Asian and Pacific Affairs, Testimony at a hearing on Taiwan. 曼荷蓮學院. 2004年4月21日 [2014年2月27日] (英文).
- ^ 359.0 359.1 359.2 中華民國國防部. 國防. 行政院. 2014年3月13日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360.0 360.1 M. Taylor Fravel. Towards Civilian Supremacy: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in Taiwan's Democratization. SAGE出版集團. 2002年 [2014年2月27日] (英文).
- ^ Committed to Taiwan. 《華爾街日報》. 2001年4月26日 [2014年2月27日] (英文).
- ^ Michael Swaine、James Mulvenon和Kevin Pollpeter. Tawian's Foreign and Defense Policies: Features and Determinants. Rand Publishing. 2001年11月29日: 第65頁 [2014年2月27日]. ISBN 978-0833030948 (英文).
- ^ Taiwan Yearbook 2004. 臺灣: 行政院新聞局. 2004年10月. ISBN 978-9570182194 (英文).
- ^ William Bishop. Women Take Command. 《今日台灣》. 2004年1月1日 [2014年2月27日] (英文).
- ^ Taiwan Yearbook 2005. 臺灣: 行政院新聞局. 2005年10月. ISBN 978-9860028980 (英文).
- ^ 中華民國外交部. Compulsory Military Service. 行政院新聞局. 2010年4月23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Military alternative in Taiwan. BBC新聞. 2000年5月1日 [2014年2月27日] (英文).
- ^ 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 中華民國103年國家發展計畫. 行政院. 2014年3月12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寇謐將. The myth: a professional military in five years. 《台北時報》. 2009年3月21日 [2014年2月27日] (英文).
- ^ Lawrence Chung. Taiwan to end conscription, cut force's size. 《南華早報》. 2009年3月10日 [2014年2月27日] (英文).
- ^ 彭博通訊社. Taiwan to shorten conscription term to one year. Taiwan News. 2008年12月3日 [2014年2月27日] (英文).
- ^ 第二節 國防財力. 中華民國國防部. 2011年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許紹軒. 馬雖釋善意 陳肇敏︰中對台飛彈續增. 《自由時報》. 2008年8月27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Michael Swaine、James Mulvenon和Kevin Pollpeter. Tawian's Foreign and Defense Policies: Features and Determinants. Rand Publishing. 2001年11月29日 [2014年2月27日]. ISBN 978-0833030948 (英文).
- ^ 美聯社. Kidd-class warships set sail for Taiwan. 《台北時報》. 2005年10月31日 [2014年2月27日] (英文).
- ^ 王怡茹. 陳水扁:備戰才能避戰. 《大紀元時報》. 2004年7月9日 [2014年2月27日] (繁體中文).
- ^ 邱垂亮. 親中、反美、反扁、反軍購. 《新台灣新聞週刊》. 2005年9月28日 [2014年2月27日] (繁體中文).
- ^ 光華八號潛艦採購案. 軍武狂人夢 [2014年2月27日] (繁體中文).
- ^ Jane Rickards. Taiwanese Leader Hails Weapons Deal With U.S.. 《華盛頓郵報》. 2008年10月5日 [2014年2月27日] (英文).
- ^ 台灣關係法. 美國在臺協會. 1979年1月1日 [2014年2月27日] (繁體中文).
- ^ 美國對台軍售大事記. 美國之音. 2013年7月10日 [2014年2月27日] (繁體中文).
- ^ Jean-Pierre Cabestan. France's Taiwan Policy: A Case of Shopkeeper Diplomacy. Canadian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2001年1月 [2014年2月27日] (英文).
- ^ 美聯社. Taiwan trying to shore up weapons support. 《今日美國》. 2004年9月24日 [2014年2月27日] (英文).
- ^ Kelly Her. Privatization Set in Motion. 台灣評論. 2005年12月1日 [2014年2月28日] (英文).
- ^ Taiwan Province of China.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許松根. 出口擴張與產業升級:戰後台灣的個案研究. 淡江大學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王立德和陳智偉. 第二章 台灣的出口概況. 國立政治大學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王立德和陳智偉. 我外匯存底 12月續創新高. 《蘋果日報》. 2013年1月5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顏真真. 續創新高! 4月外匯存底增至4191.99億美元. 今日新聞網. 2014年5月3日 [2014年12月18日] (繁體中文).
- ^ 中央情報局. RESERVES OF FOREIGN EXCHANGE AND GOLD. 《世界概況》. [2014年2月28日] (英文).
- ^ 391.0 391.1 IMF: Taiwan's economy to be first among 4 Asian tigers. 中央廣播電臺. 2010年6月11日 (英文).
- ^ Audrey Wang. Taiwan’s 2010 trade hits record high. 《今日台灣》. 2011年1月10日 [2014年2月28日] (英文).
- ^ 李櫻穗. 產業結構變遷與服務業發展策略之研究. 國立空中大學. 2013年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U.S.-Taiwan Free Trade Agreement Would Have Limited Impact. 國際信息局. [2014年2月28日] (英文).
- ^ 第三章 中小企業的發展. 國立政治大學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經濟部技術處. 2008 White Paper on Taiwan Industrial Technology. 臺灣臺北: 中華民國經濟部. 2008年: 第5頁 (英文).
- ^ 中華民國進口貿易前五十名國家. 中華民國經濟部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中華民國出口貿易前五十名國家. 中華民國經濟部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費爾·哈丁. Taiwan's Grand Hotel welcome for Chinese visitors. BBC新聞. 2010年1月23日 [2014年2月28日] (英文).
- ^ Peter Morris. Taiwan business in China supports opposition. 亞洲時報在線. 2004年2月4日 [2014年2月28日] (英文).
- ^ 5. Report for Selected Countries and Subjects.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2014年2月28日] (英文).
- ^ 邱曉嘉. 產業外移的危機與轉機.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000年9月31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403.0 403.1 〈社論〉“產業外移中國,台灣熄火”的警訊出現了!. 《自由時報》. 2005年7月22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Yang Ya-Hwei. Coping with Asian financial crisis: The Taiwan experience. 韓國首爾: Seoul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8年1月1日 (英文).
- ^ 蕭旭岑. 盛治仁國民黨中常會演說:41%民眾認失業肇因台商西進. 苦勞網. 2007年6月21日 [2014年2月27日] (繁體中文).
- ^ 鄭琪芳和洪素卿. 30年來新高!/六月失業率5.94% 139萬人受累. 《自由時報》. 2009年7月23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鄭琪芳和洪素卿. 史上新高 失業率首度破6. 《自由時報》. 2009年8月25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加入WTO. 國立中央大學.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409.0 409.1 409.2 409.3 行政院新聞局. Telecommunications. 臺灣臺北: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9. 2009年 (英文).
- ^ 公路分類. 中華民國交通部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中華民國 100 年交通部公路總局統計年報. 中華民國交通部. 2012年8月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李奇. 第三波高速路即將陸續上線. 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 2007年9月14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中華民國交通部. 陸運. 行政院. 2013年8月1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陳世圯和凃維穗. 花東快速公路為發展東部經濟之重要基層建設.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013年3月6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雪山隧道命名. 國立交通大學.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416.0 416.1 416.2 416.3 416.4 行政院新聞局. Transportation. 臺灣臺北: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9. 2009年 (英文).
- ^ 中華民國交通部. 臺鐵. 行政院. 2014年3月19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民國102年(1月至12月). 臺灣鐵路管理局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中華民國交通部. 南北高速鐵路. 行政院. 2014年3月19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中華民國交通部. 捷運. 行政院. 2014年3月19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421.0 421.1 中華民國交通部. 海運. 行政院. 2014年3月19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台灣地區國際港附近海域海氣象現場調查分析研究.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2003年6月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高雄港首度輸天津 全球排名掉到13. 《中國評論》. 2012年2月10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中華民國交通部. 空運. 行政院. 2014年3月19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交通環境資源處. 交通部. 行政院. 2013年2月18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陳奕志. 高鐵通車一年對運輸業的影響.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008年2月12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Current Situation. 經濟部能源局. [2014年2月28日] (英文).
- ^ 臺北自來水事業處市政品質意見調查. 國立臺北大學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History. 台灣自來水公司. [2014年2月28日] (英文).
- ^ Chunghwa Post Co., Ltd. Company Profile. Google財經. [2014年2月28日] (英文).
- ^ 中華民國交通部. 郵政. 行政院. 2014年3月19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主要股東. 中華電信. 2014年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Chunghwa Telecom Co., Ltd (ADR). 雅虎財經. [2014年2月28日] (英文).
- ^ 434.0 434.1 中華民國外交部. Telecommunications. 行政院新聞局. 2010年5月27日 [2014年2月28日] (英文).
- ^ 中華民國交通部和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電信. 行政院. 2014年4月2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台灣科學普及發展史. 國立成功大學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第十六章 台灣的科技發展與成就. 中國文化大學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438.0 438.1 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台灣科技產業驚嘆號》. 臺灣臺北: 遠流出版公司. 2010年9月3日. ISBN 978-9573265672 (正體中文).
- ^ 遨遊星際 今年…從工博館開始.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公會簡介. 台灣科學工業園區科學工業同業公會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六大新興產業. 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 2009年10月19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中華民國內政部. 人口. 行政院. 2014年3月12日 [2014年9月8日] (繁體中文).
- ^ 一點問題都沒有 內政部:林書豪百分百是中華民國國民. ETtoday 東森新聞雲. 2012年7月23日 [2014年9月8日] (繁體中文).
- ^ 444.0 444.1 外勞資訊通. 新北市政府勞工局. 2011年9月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鄭弘斌. 台灣人的構成. 臺灣海外網. [2014年3月2日] (繁體中文).
- ^ 行政院新聞局. 族群. 行政院. 2014年4月9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現住原住民人口數按性別、原住民身分及族別分. 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4年7月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內政部戶政司. 現住原住民人數 Indigenous People. 中華民國內政部. 2014年2月10日 [2014年3月2日] (繁體中文).
- ^ An Overview of Taiwan’s Indigenous Groups. 行政院新聞局. 2006年 [2014年3月2日] (英文).
- ^ 居住臺閩地區外籍人口概況. 行政院主計總處. 2010年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451.0 451.1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簡介. 國家教育研究院. [2014年3月2日] (繁體中文).
- ^ 何秋堇. 《注音符號的文化演現》. 臺灣臺北: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2年5月1日: 第49頁. ISBN 978-9862219157 (正體中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
|title=
(帮助) -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音學》. 臺灣新店: 正中書局. 2008年: 第614頁. ISBN 978-9570918083 (正體中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
|title=
(帮助) - ^ 王均. 《当代中國的文字改革》. 中國: 當代中國出版社. 1995年 (简体中文).
- ^ 「文學革命」與新文學之蔚興.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456.0 456.1 456.2 行政院新聞局. Languages. 臺灣臺北: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11. 2011年 (英文).
- ^ 457.0 457.1 陳貞臻. 我國小學國語科課程標準之演變及其內涵分析(1902-1993). 臺灣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繁體中文).
- ^ 洪惟仁. 台灣的語言政策何去何從. 各國語言政策研討會. [2014年3月2日] (繁體中文).
- ^ 邱湘雲. 閩客方言比較的文獻的回顧與展望. 國立成功大學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Lynn F. Lee. Languages in Taiwan Today. 臺灣臺北: 行政院新聞局 (英文).
- ^ 林怡珍. 婚姻與族群邊界-以馬祖旅台人士為例. 輔仁大學. 2012年11月 [2014年3月2日] (繁體中文).
- ^ 中華民國內政部. 語言. 行政院. 2012年5月10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Elizabeth Zeitoun和Ching-Hua Yu. The Formosan Language Archive: Linguistic Analysis and Language Processing.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nd Chinese Language Processing. 2005年6月2日 [2014年3月2日] (英文).
- ^ 行政院主計總處. 6歲以上本國籍常住人口在家使用語言情形.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2010年 [2014年3月2日] (繁體中文).
- ^ 藍順德. 《教科書政策與制度》. 臺灣: 五南文化. 2006年: 第127頁. ISBN 978-9571141084 (正體中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
|title=
(帮助) - ^ 466.0 466.1 466.2 466.3 國際信息局. 美國國務院發布《2002年度國際宗教自由報告》. 美國在台協會. 2002年10月8日 [2014年3月8日] (繁體中文).
- ^ 國際信息局. 2009年國際宗教自由報告 -- 台灣部分. 美國在台協會. 2009年10月28日 [2014年3月8日] (繁體中文).
- ^ 美國國務院民主人權勞工局. 2009年國際宗教自由報告 -- 台灣部分. 美國國務院. 2009年10月28日 [2014年3月8日] (繁體中文).
- ^ 行政院新聞局. 22. Religion. Taiwan Yearbook 2011. 2006年 [2014年3月8日] (英文).
- ^ 民主、人權和勞工事務局. Taiwan. 美國國務院. 2010年11月17日 [2014年3月8日] (英文).
- ^ 台灣民間信仰 台灣發展概況. 世界宗教博物館 [2014年3月8日] (繁體中文).
- ^ 472.0 472.1 黃俊傑. 儒家思想對中國宗教的作用及其世界意義. 國立臺灣大學 [2014年3月8日] (繁體中文).
- ^ 宗教信仰. 交通部觀光局 [2014年3月8日] (繁體中文).
- ^ 楊惠南. 台灣民間宗教的中國意識. 台灣教授協會 [2014年3月8日] (繁體中文).
- ^ Michael Stainton. Presbyterians and the Aboriginal Revitalization Movement in Taiwan. 文化生存. 2002年 [2014年3月8日] (英文).
- ^ 中央通訊社. 15,000 temples. Taiwan News. 2008年7月28日 [2014年3月8日] (英文).
- ^ 477.0 477.1 行政院發言人辦公室.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13. 臺灣: 行政院新聞局. 2013年11月1日: 第208頁. ISBN 978-9860384178 (英文).
- ^ 478.0 478.1 行政院新聞局. Folk Arts. 臺灣臺北: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9. 2009年 (英文).
- ^ Alison Hsiao.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completes restructuring. 《台北時報》. 2013年7月24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480.0 480.1 480.2 Tsung-Mei Cheng. Taiwan’s New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Program: Genesis And Experience So Far. 《衛生事務》. 2003年5月 [2014年3月15日] (英文).
- ^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2014年3月15日] (繁體中文).
-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全民健康保險. 行政院. 2014年3月20日 [2014年3月15日] (繁體中文).
- ^ 483.0 483.1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101年國人主要死因統計結果.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2013年6月6日 [2014年3月15日] (繁體中文).
- ^ 陳梅英和林惠琴. 生育率全球最低 未來台灣將又老又窮. 雅虎新聞. 2014年11月11日 [2014年12月4日] (繁體中文).
- ^ 485.0 485.1 485.2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健康指標. 行政院. 2014年3月20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游能俊. 台灣人60歲以上,每五人就有一位糖尿病. 《康健雜誌》. 2014年1月24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487.0 487.1 487.2 中華民國外交部. Social Welfare. 行政院新聞局. 2010年5月27日 [2014年3月15日] (英文).
- ^ 488.0 488.1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醫療照顧體系. 行政院. 2014年3月20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489.0 489.1 行政院新聞局. Public health. 臺灣臺北: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9. 2009年 (英文).
-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傳統中醫. 行政院. 2014年3月20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2014年3月15日] (繁體中文).
-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傳染病防治與健康促進. 行政院. 2014年3月20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食品藥物管理. 行政院. 2014年3月20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494.0 494.1 The Story of Taiwan-Education Taiwan's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nd Present Situation. 行政院新聞局. [2014年3月18日] (英文).
- ^ Grace Mak和Gerard Postiglione. Asian Higher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and Reference Guide. 美國西港(Westport):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97年3月25日: 第346頁至第348頁 [2014年3月18日]. ISBN 978-0313289019 (英文).
- ^ 496.0 496.1 中華民國教育部. 教育制度. 行政院. 2014年3月25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中華民國教育部. 教育發展. 行政院. 2014年4月2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中華民國教育部. 教育現況. 行政院. 2014年4月2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亞洲百大大學排名 台灣13所上榜. 《蘋果日報》. 2014年6月19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劉嘉韻. 十二年國教 全教會建議2011年實施. 《大紀元時報》. 2007年4月16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Talk of the day -- Taiwan's education to enter new era. 中央通訊社. 2011年1月2日 [2014年3月18日] (英文).
- ^ 申慧媛、黃忠榮和彭顯鈞. 民國100年 國教全面向下延伸一年. 《大紀元時報》. 2007年10月13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Gary W. Phillips. Chance Favors the Prepared Mind:Mathematics and Science Indicators for Comparing States and Nations (PDF). 美國研究機構. 2007年11月17日 [2014年3月18日] (英文).
- ^ Anthony Lawrance. Betting on Taiwan's future with the Nankang software park. 《台北時報》. 1999年11月1日 [2014年3月18日] (英文).
- ^ Kevin Bucknall. Chinese Business Etiquette and Culture. C&M Online Media. 2002年1月6日: 第15頁. ISBN 978-0917990441 (英文).
- ^ 留學人數創新高.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08年4月24日 [2014年3月18日] (繁體中文).
- ^ 《聯合早報》. 大学排名落后马国学生出国留学者激增. 出國在線. 2009年12月21日 [2014年2月23日] (简体中文).
- ^ 中央通訊社. Over 70% of Taiwanese parents send kids to English bushibans. 《台北時報》. 2005年9月2日 [2014年3月18日] (英文).
- ^ Douglas C. Smith. Middle Education in the Middle Kingdom: The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in Modern Taiwan. 美國西港(Westport):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97年1月25日: 第21頁 [2014年3月18日]. ISBN 978-0275956417 (英文).
- ^ 中華民國教育部. 終身教育. 行政院. 2014年4月3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511.0 511.1 511.2 511.3 511.4 511.5 行政院新聞局. Mass Media. 臺灣臺北: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9. 2009年 (英文).
- ^ 黃國治. 春來春又去──報禁解除20年. 《台灣光華雜誌》. 2008年1月 [2014年3月18日] (繁體中文).
- ^ 513.0 513.1 513.2 513.3 513.4 中華民國文化部和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大眾傳播. 行政院. 2014年4月3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514.0 514.1 Taiwan profile: Media. BBC新聞.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515.0 515.1 陳如嬌和葉濬明. 蚵仔煎贏珍奶 台灣美食之冠. 《蘋果日報》. 2007年6月1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516.0 516.1 郭忠豪. 這座島嶼,胃納如洋 ─ 變遷中的台灣食物. 《人籟論辨月刊》. 2013年9月2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517.0 517.1 517.2 The Cuisine of Taiwan. Wokme.com Asian Cooking Guide.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518.0 518.1 518.2 Popular Food Culture in Taiwan. 臺灣臺北: 行政院新聞局. 2006年 (英文).
- ^ 台灣的漁業.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楊紀代. 美食點滴:民以食為天. 《大紀元時報》. 2010年10月28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張瓊方. 飲食革命──素食正流行. 《台灣光華雜誌》. 1997年2月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林珮萱. 最愛逢甲夜市,最不滿意環境清潔. 《遠見雜誌》. 2013年9月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10大夜市美食排行榜. 交通部觀光局. 2013年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Sean Paajanen. Bubble Tea. About.com.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張炎憲. 台灣歷史發展的特色.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2005年1月5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施並錫和蔡淑雅. 台灣與西方藝術的千絲萬縷. 國立交通大學. 2006年5月1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徐亞湘. 三角作用:現代化、政治力與市場機制多層影響下的20世紀台灣戲曲. 中華戲劇學會. 2007年.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呂松穎. 解嚴後台灣美術的多元面貌. 國立臺灣美術館.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陳昭瑛. 《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 臺灣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 2009年10月1日. ISBN 978-9860197495 (正體中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
|title=
(帮助) - ^ Jeanne Deslandes. Dancing shadows of film exhibition: Taiwan and the Japanese influence. 拉籌伯大學. 2000年11月1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行政院發言人辦公室.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13. 臺灣: 行政院新聞局. 2013年11月1日: 第211頁至第213頁. ISBN 978-9860384178 (英文).
- ^ 532.0 532.1 中華民國文化部. 藝術文化. 行政院. 2014年1月16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533.0 533.1 行政院發言人辦公室.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13. 臺灣: 行政院新聞局. 2013年11月1日: 第209頁至第211頁. ISBN 978-9860384178 (英文).
- ^ Bradley Winterton. Hardcover: US: Taiwan’s secret weapon. 《台北時報》. 2010年1月24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Stephanie Donald、Michael Keane和Yin Hong. Media in China: Consumption, Content and Crisis. 英國倫敦: Routledge. 2002年8月23日 [2014年3月2日]. ISBN 978-0700716142 (英文).
- ^ 映竹. TV Drama in China. 香港薄扶林: 香港大學. 2008年11月11日 [2014年3月2日]. ISBN 978-9622099401 (英文).
- ^ 台灣電影如何面對韓國、大陸等國之競爭壓力?.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 2006年2月14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吳坤墉. 三大洲影展──從歐洲看台灣電影. 《台灣光華雜誌》. 1999年3月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539.0 539.1 李道明. 台灣電影一百年. 德光中學綜合高中. 2000年11月1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540.0 540.1 540.2 540.3 行政院發言人辦公室.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13. 臺灣: 行政院新聞局. 2013年11月1日: 第213頁至第215頁. ISBN 978-9860384178 (英文).
- ^ 541.0 541.1 中華民國外交部. Cinema. 行政院新聞局. 2010年5月26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人才培訓─電影政策與願景.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 2006年3月13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李光真. 熱血. 《商業周刊》. 2011年6月29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歷年來臺旅客統計. 交通部觀光局.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98年來臺旅客居住地統計. 交通部觀光局.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交通部觀光局. 交通部觀光局所屬13處國家風景區介紹. 行政院. 2014年3月25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陳宗玄. 臺灣主要觀光遊憩區遊客人數概況與發展分析. 朝陽科技大學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經濟部水利署. 台灣溫泉資源之未來展望. 國立成功大學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Recreation Farms. 交通部觀光局.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林淑媛. 再造篇》六大產業…終極考驗. 《經濟日報》. 2009年5月16日 (繁體中文).
- ^ Markets Open up for Medical Tourism to Taiwan. Taiwan Holidays. 2010年10月22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台北101. 交通部觀光局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交通部觀光局. 最新之觀光統計. 行政院. 2014年3月21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Alexander Pevzner. Convenience Stores Aim at Differentiation. 美國商會. [2014年3月15日] (英文).
- ^ 國立故宮博物院. 交通部觀光局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556.0 556.1 法新社. Taiwan to loan art to China amid warming ties. Google新聞. 2010年9月22日 [2014年2月27日] (英文).
- ^ 557.0 557.1 557.2 行政院新聞局. Tourism. 臺灣臺北: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9. 2009年 (英文).
- ^ 558.0 558.1 558.2 Joseph Yeh. Taiwan Baseball a new rallying point for national pride. culture.tw. 2008年9月30日 [2014年2月26日] (英文).
- ^ 559.0 559.1 Baseball most popular sport in Taiwan: poll. 中央通訊社. 2010年7月3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陳志祥. 兄弟洪家退場 中職快速通過. 中時電子報. 2014年1月8日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561.0 561.1 關於中職. 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 [2014年3月15日] (繁體中文).
- ^ 行政院發言人辦公室.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13. 臺灣: 行政院新聞局. 2013年11月1日: 第229頁至第230頁. ISBN 978-9860384178 (英文).
- ^ 563.0 563.1 563.2 563.3 563.4 教育部體育署. 運動. 行政院. 2014年4月3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2007 USA Baseball World Cup Schedule. 美國職棒大聯盟. 2007年 [2014年2月26日] (英文).
- ^ 林宏翰. 直升大聯盟 王維中將寫下歷史. 中央通訊社. 2014年3月26日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Audrey Wang. A Passion for Hoops. 台灣評論. 2008年6月1日 [2014年2月26日] (英文).
- ^ Netherlands Retains World Youth Korfball Champion; Taiwan is On the Way to the World.... 美國商業資料. 2008年11月8日 [2014年3月15日] (英文).
- ^ Richard Hazeldine. Jujitsu, korfball put Taiwan back on winning track. 《台北時報》. 2009年7月22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美聯社. At Only 22, Tseng Wins Fifth Major. 《紐約時報》. 2011年7月31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法新社. Victorious Tseng takes No. 1 ranking. 《台北時報》. 2011年2月14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美聯社. Stacy Lewis wins, now No. 1 in world. ESPN. 2013年3月18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13年6月25日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2月8日:歷史上的今天. 中央通訊社. 2013年9月17日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Jennifer Dobner. Taiwan flags in S.L. ruffle a few feelings. 《德撒律新聞》. 2002年2月10日 [2014年2月27日] (英文).
- ^ 行政院發言人辦公室.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13. 臺灣: 行政院新聞局. 2013年11月1日: 第228頁. ISBN 978-9860384178 (英文).
- ^ 2009年高雄世運會官網. 財團法人2009世界運動會組織委員會基金會.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王樹衡. 逾80個國家、近4,000名選手報名參賽,臺灣首度舉辦奧林匹克家族相關賽事. 中時電子報. 2009年3月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Joseph Yeh. Taipei to host 2017 Summer Universiade. 《英文中國郵報》. 2011年12月1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来源
- (繁體中文) 張玉法. 《中華民國史稿》. 臺灣信義: 聯經出版. 1998年10月26日. ISBN 978-9570818260.
- (英文) 馮兆基(Edmund S. K. Fung). In Search of Chinese Democracy: Civil Opposition in Nationalist China, 1929-1949. 英國劍橋: 劍橋大學出版社. 2000年9月4日. ISBN 978-0521771245.
- (英文) 喬納森·芬比. 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The Fall and Rise of a Great Power, 1850-2008. 英國西敏寺: 企鵝出版集團. 2008年5月29日. ISBN 978-0713998320.
- (英文) 2008 White Paper On Taiwan Industrial Technology. 臺灣臺北: 經濟部技術處. 2008年11月27日.
- (英文) Bernard Cole. Taiwan's Security: History and Prospects. 英國倫敦: Routledge. 2006年2月1日. ISBN 978-0415365819.
- (英文) Gail E. Makinen和G. Thomas Woodward. The Taiwanese Hyperinflation and Stabilization of 1945-1952. 美國哥倫布: 《金錢、信用與銀行期刊》. 1989年2月.
- (英文) John F. Copper. Playing with Fire: The Looming War with China over Taiwan. 美國西港(Westport):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6年5月30日. ISBN 978-0275988883.
- (英文) John Makeham和A-chin Hsiau. Cultural, Ethnic, and Political Nationalism in Contemporary Taiwan: Bentuhua. 英國貝辛斯托克: Palgrave Macmillan. 2005年7月28日. ISBN 978-1403970206.
外部連結
- (繁體中文) 中華民國簡介
- (繁體中文) 政府入口網
- (繁體中文) 中華民國總統府
- (繁體中文) 行政院
- (繁體中文) 立法院
- (繁體中文) 司法院
- (繁體中文) 考試院
- (繁體中文) 監察院
- (繁體中文) 國民大會
- (繁體中文) 中華民國外交部
- (繁體中文) 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
- (繁體中文) 交通部觀光局
- (繁體中文) 國史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