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孫中山: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第22行: 第22行:
孫中山一生爲國操勞,被全球中國人尊爲國父,並且是唯一一位在海峽兩岸都受到尊重的革命家。他爲推翻滿清,振興中華所做的努力贏得了舉世的推崇。
孫中山一生爲國操勞,被全球中國人尊爲國父,並且是唯一一位在海峽兩岸都受到尊重的革命家。他爲推翻滿清,振興中華所做的努力贏得了舉世的推崇。


不過也有部分史學家認爲孫中山爲建立民國所做出的努力並不足以被尊爲國父。許多史實表明孫中山並不是辛亥革命唯一的領導人物
不過也有部分史學家認爲孫中山爲建立民國所做出的努力並不足以被尊爲國父。


===參見===
===參見===

2005年3月14日 (一) 08:13的版本

中華民國國父 孫中山先生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字載之(乃自取「文以載道」之義),譜名德明,號日新,改號逸仙,幼名帝象,後化名為中山樵,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民主先行者,也是中華民國建國元勳,死後並在1940年國民政府奉爲國父

生平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於中國廣東省香山縣(現改名中山市)。1878年,孫中山少年時受長兄的接濟赴夏威夷工作。后在當地英國聖公會開辦的用英語授課的小學修讀英語英國歷史數學化學物理聖經等科目。1881年,孫中山以全級英文文法第二名成績畢業,進入中學繼續學業。1883年年中被兄長送囘家鄉,後世一部分人認爲這是由於孫中山有信奉基督教的意向。1892年7月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香港大學的前身),並獲當時之香港總督羅便臣親自頒獎,間接奠下日後以香港作為革命大後方的方便之門。之後他在澳門廣州等地行醫。

孫中山的雕像現仍矗立於檀香山華埠的街頭

1894年孫中山上書李鴻章提出多項改革建議,遭拒絕後於11月赴檀香山募款組織興中會,提出了「驅逐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口號。次年孫中山密謀在廣州發動起義未遂後被迫流亡海外。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再組中國同盟會,被推爲總理,確定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政綱,並首次提出三民主義學說,創辦了《民報》,與梁啓超康有為等改良派激烈論戰,此後在國內組織發動多次起義均告失敗。

經歷了十次失敗之後,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日)的武昌起義終於獲得成功,各省反應熱烈,爲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畫上了句點。

南京被17省代表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月底組成臨時參議院。

然而在南方各省紛紛宣佈效忠中華民國的同時,北方的省份卻還未脫離清政府,孫中山的政府事實上沒有實權。孫中山與其他革命黨人不得不屈服於北方大軍閥袁世凱,於2月13日提出辭職。8月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孫中山當選理事長。1913年3月宋教仁被袁世凱暗殺,孫中山遂籌劃起兵伐袁,旋即失敗。孫中山不得不再次赴日本尋求援助。1914年他在日本建立中華革命黨,並兩次發表討袁宣言。1915年10月25日宋慶齡在日本結婚。1917年孫中山回國並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組織護法政府並當選爲大元帥,誓師北伐。1918年被迫去職。1919年改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1920年回到廣州,次年就任非常大總統,1922年陳炯明叛變,孫中山退居上海

1923年他回到廣州。同年12月29日孫中山接受列寧中國共產黨的協助重建大元帥府,重組中國國民黨。次年1月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宣佈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11月應邀北上,1925年3月12日北京逝世,享年59歲。1929年6月1日奉安於南京中山陵

評價

File:Sunzhongshan suxiang.JPG
北京中山公园中的孙中山塑像

孫中山一生爲國操勞,被全球中國人尊爲國父,並且是唯一一位在海峽兩岸都受到尊重的革命家。他爲推翻滿清,振興中華所做的努力贏得了舉世的推崇。

不過也有部分史學家認爲孫中山爲建立民國所做出的努力並不足以被尊爲國父。

參見

參考文獻

  • 史扶鄰著,丘權政、符致興譯:《孫中山——勉爲其難的革命家》,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6年,ISBN 7801200977
  • 吳志華,《孫中山被囚域多利監獄?》,《明報》2004年10月27日世紀版D4版。
中國國家元首
前任:
宣统皇帝
(中國大清皇帝)
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2年1月-4月
繼任
袁世凱


中華民國廣州軍政府元首
前任:
海陸軍大元帥(首次)
1917年-1918年
继任:
岑春煊
(主席總裁)
岑春煊
(主席總裁)
非常(時期)大總統
1921年-1922年
海陸軍大元帥(第二次)
1923年-1925年
胡漢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