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冈亚洲文化奖:修订间差异
外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大獎: 按照《星洲日報》翻譯人名,條目找天再開 |
|||
第63行: | 第63行: | ||
|2000||[[普拉姆迪亞·阿南達·杜爾]]||{{IDN}}||作家 |
|2000||[[普拉姆迪亞·阿南達·杜爾]]||{{IDN}}||作家 |
||
|- |
|- |
||
|2001||[[穆罕默德·尤纳斯]]||{{BAN}}||經濟學家 |
|2001||[[穆罕默德·尤纳斯]][[File:Nobel prize medal.svg|18px|諾貝爾獎]]||{{BAN}}||經濟學家 |
||
|- |
|- |
||
|2002||[[張藝謀]]||{{CHN}}||導演 |
|2002||[[張藝謀]]||{{CHN}}||導演 |
||
第73行: | 第73行: | ||
|2005||[[任東權]]||{{KOR}}||民俗學家 |
|2005||[[任東權]]||{{KOR}}||民俗學家 |
||
|- |
|- |
||
|2006||[[莫言]]||{{CHN}}||作家 |
|2006||[[莫言]][[File:Nobel prize medal.svg|18px|諾貝爾獎]]||{{CHN}}||作家 |
||
|- |
|- |
||
|2007||[[阿希斯·南迪]]||{{IND}}||文明、社會評論家 |
|2007||[[阿希斯·南迪]]||{{IND}}||文明、社會評論家 |
2015年8月14日 (五) 16:02的版本
福冈亚洲文化奖(日語:福岡アジア文化賞,英語:Fukuoka Prize)是日本福冈市为弘扬亚洲文化于1990年设立的奖项。其目的是发展亚洲文化,为亚洲人民的相互学习和广泛交流奠定基础。受獎對象的「亞洲文化」以東亞、東南亞、南亞為限。
獎項
1990年第一屆所頒發的是不分種類的「創設特別獎」,之後則分為三種:
- 大獎
獎勵在學術研究或藝術文化領域向全世界展現亞洲文化的意義者,必要條件包含国際性、普遍性、大眾性、独創性等等。每年頒發予1人或1團體,獎金500万日圓。
- 學術研究獎
獎勵以亞洲為研究對象的學術研究貢獻,包含社会学、文化人類學、文化研究、歷史學、經濟學、政治學、考古學等領域。每年頒發予1-2人或1-2團體,獎金300万日圓。
- 藝術·文化獎
獎勵對亞洲固有藝術、文化的保存與發展,包含文學、音樂、繪畫、雕刻、電影、影像藝術、舞蹈、傳統藝能等等。每年頒發予1-2人或1-2團體,獎金300万日圓。
每一年的總獲獎人以4人為上限。
获奖者
創設特別獎
年份 | 得主 | 國籍 | 事蹟 |
---|---|---|---|
1990 | 巴金 | 中國 | 作家 |
1990 | 黑澤明 | 日本 | 導演 |
1990 | 李約瑟 | 英国 | 中國科學史研究 |
1990 | 克立·巴莫 | 泰國 | 作家、政治家 |
1990 | 矢野暢 | 日本 | 社會科學、亞洲區域研究 |
大獎
年份 | 得主 | 國籍 | 事蹟 |
---|---|---|---|
1991 | 拉维·香卡 | 印度 | 音乐家、锡塔琴演奏家 |
1992 | 金元龍 | 韩国 | 考古學家 |
1993 | 費孝通 | 中国 | 社會學、人類學家 |
1994 | M. C. Subhadradis Diskul | 泰國 | 考古學、美術史家 |
1995 | 古加拉寧葛拉特 | 印度尼西亞 | 文化人類學家 |
1996 | 王仲殊 | 中国 | 考古學家 |
1997 | Chheng Phon | 柬埔寨 | 剧作家、艺术家 |
1998 | 李基文 | 韩国 | 語言學家 |
1999 | 侯孝賢 | 中華民國 | 導演 |
2000 | 普拉姆迪亞·阿南達·杜爾 | 印度尼西亞 | 作家 |
2001 | 穆罕默德·尤纳斯 | 孟加拉国 | 經濟學家 |
2002 | 張藝謀 | 中国 | 導演 |
2003 | 外間守善 | 日本 | 沖繩學家 |
2004 | Amjad Ali Khan | 印度 | Sarod樂器演奏家 |
2005 | 任東權 | 韩国 | 民俗學家 |
2006 | 莫言 | 中国 | 作家 |
2007 | 阿希斯·南迪 | 印度 | 文明、社會評論家 |
2008 | 許鞍華 | 香港 | 導演 |
2009 | Augustin Berque | 法國 | 文化地理學家 |
2010 | 黃秉冀 | 韩国 | 音樂家 |
2011 | Ang Choulean | 柬埔寨 | 民族學家、高棉學家 |
2012 | 紈妲娜·希瓦 | 印度 | 環保思想家 |
2013 | 中村哲 | 日本 | 醫生 |
2014 | 傅高義 | 美国 | 社會學家 |
2015 | 吴丹敏 | 緬甸 | 历史学家 |
學術研究獎
藝術·文化獎
年份 | 得主 | 國籍 | 事蹟 |
---|---|---|---|
1991 | 唐纳德·基恩 | 美国 | 日本文學研究者 |
1992 | Leandro V. Locsin | 菲律賓 | 建築師 |
1993 | Namjilyn Norovbanzad | 蒙古国 | 歌唱家 |
1994 | Padma Subrahmanyam | 印度 | 舞蹈家 |
1995 | 白南准 | 美国 | 影像藝術家 |
1996 | Nusrat Fateh Ali Khan | 巴基斯坦 | 歌唱家 |
1997 | 林權澤 | 韩国 | 導演 |
1998 | R. M. Soedarsono | 印度尼西亞 | 舞蹈家 |
1999 | 唐大霧 | 新加坡 | 視覺藝術家 |
2000 | Hamzah Awang Amat | 马来西亚 | 皮影戲藝師 |
2001 | Marilou Díaz-Abaya | 菲律賓 | 導演 |
2001 | Thawan Duchanee | 泰國 | 畫家 |
2002 | Lat | 马来西亚 | 漫畫家 |
2003 | 李迪文 | 新加坡 | 音樂家 |
2003 | 徐冰 | 中国 | 裝置藝術家 |
2004 | Sembukuttiarachilage Roland Silva | 斯里蘭卡 | 古蹟保存專家 |
2005 | Tashi Norbu | 不丹 | 音樂家 |
2005 | Douangdeuane Bounyavong | 老挝 | 紡織品研究家 |
2006 | Uxi Mufti | 巴基斯坦 | 民俗文化保存專家 |
2007 | 金德洙 | 韩国 | 傳統藝術家 |
2007 | 朱銘 | 中華民國 | 雕刻家 |
2008 | Farida Parveen | 孟加拉国 | 歌唱家 |
2009 | 蔡國強 | 中国 | 煙火藝術家 |
2009 | 三木稔 | 日本 | 音樂家 |
2010 | 王景生 | 新加坡 | 表演藝術家 |
2011 | Niels Gutschow | 德国 | 建築史家、古蹟修復專家 |
2012 | G.R.Ay. Koes Murtiyah Paku Buwono | 印度尼西亞 | 舞蹈家 |
2012 | Kidlat Tahimik | 菲律賓 | 導演、表演藝術家 |
2013 | 阿比查邦·魏拉希沙可 | 泰國 | 導演 |
2013 | Nalini Malani | 印度 | 裝置藝術家 |
2014 | 榮念曾 | 香港 | 表演藝術家、裝置藝術家 |
2015 | 明兴 | 越南 | 时装设计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