峇峇娘惹: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
无编辑摘要 |
||
第5行: | 第5行: | ||
|poptime = 8,000,000 (estimates)<ref name="thejakartapost">{{cite web|url=http://www.thejakartapost.com/news/2008/05/26/chinese-indonesians-can039t-be-put-boxes.html |title=Chinese Indonesians can't be put in boxes |publisher=The Jakarta Post |date=26 May 2008 |accessdate=10 February 2014}}</ref> |
|poptime = 8,000,000 (estimates)<ref name="thejakartapost">{{cite web|url=http://www.thejakartapost.com/news/2008/05/26/chinese-indonesians-can039t-be-put-boxes.html |title=Chinese Indonesians can't be put in boxes |publisher=The Jakarta Post |date=26 May 2008 |accessdate=10 February 2014}}</ref> |
||
|popplace = [[印尼]], [[馬來西亞]], [[新加坡]],<ref name="theperanakansourcelibrary">{{cite web|author=Peranakan Publications |url=http://peranakan.hostoi.com/IndonesiaPeranakans.htm |title=Tionghua Indonesian Chinese Peranakans |publisher=Peranakan.hostoi.com |accessdate=10 February 2014}}</ref><br>[[泰国]]<ref name="phuketbaba">{{cite book|author=Caroline S. Hau|title=The Chinese Question: Ethnicity, Nation, and Region in and Beyond the Philippines|year=2014|publisher=NUS Press|isbn=9-9716-9792-0|page=251}}</ref> |
|popplace = [[印尼]], [[馬來西亞]], [[新加坡]],<ref name="theperanakansourcelibrary">{{cite web|author=Peranakan Publications |url=http://peranakan.hostoi.com/IndonesiaPeranakans.htm |title=Tionghua Indonesian Chinese Peranakans |publisher=Peranakan.hostoi.com |accessdate=10 February 2014}}</ref><br>[[泰国]]<ref name="phuketbaba">{{cite book|author=Caroline S. Hau|title=The Chinese Question: Ethnicity, Nation, and Region in and Beyond the Philippines|year=2014|publisher=NUS Press|isbn=9-9716-9792-0|page=251}}</ref> |
||
|langs = [[峇峇马来语]],[[槟城福建话]]和其他[[汉语]], |
|langs = [[峇峇马来语]],[[槟城福建话]]和其他[[汉语]],[[亞維語]],[[英语]],[[泰语]] |
||
|rels = [[佛教]],[[儒教]],[[道教]] |
|rels = [[佛教]],[[儒教]],[[道教]] |
||
|related = |
|related = |
2015年8月22日 (六) 14:08的版本
峇峇娘惹 / 土生華人 Baba Nyonya / Straits-Born Chinese Chinese Peranakan | |
---|---|
總人口 | |
8,000,000 (estimates)[1] | |
分佈地區 | |
印尼, 馬來西亞, 新加坡,[2] 泰国[3] | |
語言 | |
峇峇马来语,槟城福建话和其他汉语,亞維語,英语,泰语 | |
宗教信仰 | |
佛教,儒教,道教 |
峇峇娘惹 | |||||||||||
汉语名称 | |||||||||||
---|---|---|---|---|---|---|---|---|---|---|---|
繁体字 | 峇峇娘惹 | ||||||||||
简化字 | 峇峇娘惹 | ||||||||||
| |||||||||||
马来语名称 | |||||||||||
马来语 | Peranakan/Cina Benteng/Kiau-Seng |
峇峇娘惹(馬來語:Baba Nyonya),或稱娘惹,是指15世纪初期定居在满剌伽(马六甲)、满者伯夷国和室利佛逝国(印尼)和淡马锡(新加坡)一带的中國明朝移民和當地原住民通婚產生的混血后裔。峇峇娘惹也包括少数在唐宋时期定居此地的唐人[來源請求],但目前没有来源证明唐宋已有唐人定居此地,所以一般上峇峇娘惹都是指明朝移民后裔。這些明后裔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馬來人或其他非華人族群的影響。男性称为峇峇,女性称为娘惹。六十年代以前峇峇娘惹在馬來西亞是土著身份(Bumiputra),但由于某些政党政治因素而被馬來西亞政府归类为華人(也就是馬來西亞華人),从此失去了土著身份。峇峇娘惹今天在馬來西亞宪法上的身份和十九世纪后期来的“新客”无分别。
這些峇峇人,主要是在中国明朝或以前移民到东南亚,大部分的原籍是中国福建或广东潮州地区,小部分是广府和客家籍,很多都与马来人混血。某些峇峇文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例如他们的传统婚礼是以中國傳統儀式為主,服飾(尤其是女裝)則是從明代的漢服演變而來的可巴雅。峇峇人講的語言稱為峇峇話,並非單純的福建話,在使用漢語語法的同时,依地區不同,參雜使用馬來語与泰語詞彙的比例也隨之不同。
有些受華文教育的华人也稱那些從小受英式教育的華人為“峇峇”,這個用法有藐視的意思,表示此華人已经数典忘祖或者不太像華人了。此外,當地的閩南人亦有句成語叫作“三代成峇”,根據這句话的定義,所有在馬來西亞出生的第三代華人也都成了峇峇,但這句话沒有藐視的成份,只是意味到了第三代華人,由於適應當地的社會環境的緣故,其文化難免帶有當地色彩。
此外,“峇峇”亦特指一個自稱並被稱为“峇峇”的早期華人移民族群,也就是今日在馬六甲以及馬來西亞獨立前在檳城和新加坡的峇峇,峇峇華人講馬來語,他們也自稱為“Peranakan”——馬來語中“土生的人”,故“Cina Peranakan”即土生華人,這一詞本用來識別“峇峇人”與“新客”——也就是清末以来從中國來的移民。
在19世紀的馬來半島,這樣的分別很明顯也很重要,“峇峇”是土生的,而“新客”是移民,兩者的生活習慣和政治意識不太一樣。虽然現在的馬來西亞華人大都是本地出生的,可是“Peranakan”一詞已成為“峇峇人”的专用自稱。
在今天的马来西亚,由於政策的因素,一位马来西亚华人男子如取一位马来女子为妻,他自己也要皈依伊斯蘭教,取穆斯林名字(其實可以保留原名,但多數人都被官員誤導而放棄原名),他们的子女也不是峇峇娘惹,而是馬來人。峇峇娘惹可谓当世产生的特殊族群。
中古時期
由於海上絲路和後來鄭和下西洋的關係,位於華南尤其是閩南一帶的人經常通過南海航行通過馬六甲海峽,不少口操閩南語的人因此來到了馬來半島,而當地原住民見到華南來的閩南人時總是聽到男性被稱呼為"阿爸(a ba)",女性卻被稱呼為"阿娘(a nya)",久而久之原住民便把這些人的男性稱做"峇峇(ba ba)",而女性便稱之為"娘惹(nyonya)"。
英殖民地时代
由于英国殖民统治马来西亚,故当年大多数土生华人接受英语教育,懂得三种语言能够同时接触中国人,马来人和英国人,也因为他们懂得三种语言的缘故,在英政府统治期间有大部分土生华人从事国家行政和公务员职位。由于长期和英国人交往,有很多土生华人皈依基督教。渐渐地土生华人也就成为了海峡殖民地(槟城,马六甲和新加坡)有影响力的一个团体,并也被称为“King's Chinese ”(国王的华人)同时也效忠英女王。[1] 由于土生华人“土生土长”的身份又受到英政府的重用,生活基本上已经属于富裕,故把后期到来的华人和华工区分为新客。
文化認同
- 一般具有較強烈中华意識的人士经常批評峇峇娘惹「数典忘祖」,然而馬來西亞華人公會的創始人陳禎祿本身是诞生于马六甲的土生峇峇华人,但他也曾經有如下想法:
- “华人若不爱护华人的文化,英人不会承认他是英人,巫人也不会承认他是巫人,结果,他将成为无祖籍的人,世界上只有猪牛鸡鸭这些畜生禽兽是无所谓祖籍的,所以,华人不爱护华人文化,便是畜生禽兽”。
- “失掉自己文化薰陶的华人,绝对不会变得更文明。一个人的母语,就像一个人的影子,不能够和他本身分离。”
- 陳禎祿逝世后,他的墓碑上刻着“民国四十九/庚子年十月二十五日仙逝”。当时距离英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迁台已经十年之久,加上马来西亚已于1957年独立,马来西亚华人普遍上为了避免其他种族质疑效忠程度已采用西元纪年。陈氏家族采用民国纪年为正朔,也證實峇峇在某種程度上仍然具有中華意識。
- 马六甲三保山墓地达二十五公顷,有一万两千个坟墓,许多墓碑就是明、清、民国三代遗存的。其中一块墓碑以明朝为正朔刻了“皇明显考维弘黄公妣寿姐谢氏墓。壬戌年仲冬谷旦、孝男黄子、辰同立”,这一墓碑受不少学者在马六甲研究上引用。对于中國籍先祖留下来的礼仪,马六甲峇峇娘惹社群虽不懂涵义却保留下来,让三保山成为中華風格濃厚的地方。
影視作品
《小娘惹》故事从30年代展开,横跨70年,直到现代。此劇帶出古代足不出戶的娘惹們在家庭為了爭寵而產生一系列的明爭暗斗,以峇峇娘惹文化精致地帶出整部劇的故事。
名人
- 辜鸿铭,他是槟城出生的峇峇,曾经留学英国、德国和法国。后来回到中国,成为一代大师。
- 曾锦文,从事翻译工作,将中国古典小说(如:《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翻译成峇峇文。
- 陈祯禄,传承中华文化的楷模。[4]
参考文献
- ^ Chinese Indonesians can't be put in boxes. The Jakarta Post. 26 May 2008 [10 February 2014].
- ^ Peranakan Publications. Tionghua Indonesian Chinese Peranakans. Peranakan.hostoi.com. [10 February 2014].
- ^ Caroline S. Hau. The Chinese Question: Ethnicity, Nation, and Region in and Beyond the Philippines. NUS Press. 2014: 251. ISBN 9-9716-9792-0.
- ^ 陈祯禄:传承中华文化的楷模
- 《馬來西亞華人經濟地位之演變》,海外華人經濟叢書第五種,劉文榮。臺北:世華經濟出版社。
- Victor Purcell. Orang-orang Cina di Tanah Melayu [2], m.s. 66, 1997. Penterjemah: Nik Hasnaa Nik Mahmood, Penerbit Universiti Teknologi Malaysia. ISBN 983-52-00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