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Cewbot留言 | 贡献
Robot: en wiki 之規範控制 (Authority control) 模板轉移作業
Olaf Kosinsky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第21行: 第21行:
|website = [http://www.cdu.de http://www.cdu.de]
|website = [http://www.cdu.de http://www.cdu.de]
|seats1_title = [[德國聯邦議會|聯邦議會]]席次
|seats1_title = [[德國聯邦議會|聯邦議會]]席次
|seats1 = {{Infobox political party/seats|255|631|hex=#F59D07}}
|seats1 = {{Infobox political party/seats|254|630|hex=#F59D07}}
|seats2_title = [[德國行政區劃|州議會]]席次
|seats2_title = [[德國行政區劃|州議會]]席次
|seats2 = {{Infobox political party/seats|570|1857|hex=#F59D07}}
|seats2 = {{Infobox political party/seats|570|1857|hex=#F59D07}}

2015年9月25日 (五) 10:09的版本

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
Christlich Demokratische Union Deutschlands
领袖安格拉·默克爾总理
成立1945年6月26日
总部Klingelhöferstraße 8
10785 Berlin
党报《聯盟報》
青年组织青年聯盟
党员
(2013年)
469,575[1]
意識形態基督教民主主義[2]
亲欧洲主义
自由保守主义[2]
政治立場中間偏右[3]
国内组织CDU/CSU
欧洲组织歐洲人民黨
国际组织中间派民主国际
國際民主聯盟
歐洲議會黨團歐洲人民黨
官方色彩黑色(實際上)
橘色(官方)
聯邦議會席次
254 / 630
州議會席次
570 / 1,857
歐洲議會席次
29 / 96
州总理
5 / 16
官方网站
http://www.cdu.de
德國政治
政党 · 选举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Deutschlands Christlich-Demokratische Union德语缩写为CDU),简称基民盟,是德国最大的政党之一,党员成分主要是企业主、农场主、职员和知识分子。傳統上是一個保守主義的政黨。

党史

德国的基督教民主主义基本上是一种战后的现象。因为尽管在俾斯麦的德国、威廉二世的德国还是在魏玛共和国,中央党这一基督教政党一直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该党并不完全信守自由民主的原则。中央党利用民主制度来支持和维护天主教徒的利益,但从来不对这个制度无保留地承担义务。的确,中央党在十九世纪的大部分事件里致力于维护公民权利的活动,但它把这些权利实质上看作是天主教徒的权利。中央党的政治家们,对于1914年前德国君主制的小事和结构井然的半独裁性质的社会政治制度的崩溃感到遗憾。

尽管1945年,德国并不存在一个真正的基督教民主主义政党,但是当时确实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天主教政党(中央党)和天主教政治运动。随着天主教中央党和运动被人们吸收加入战后的基民盟-基社盟,并成为新政党的核心,简要叙述下德国天主教政治运动的发展,特别是中央党的特点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宗教改革运动以后,德国的天主教信徒占全德人口的三分之一,尽管他们处于少数地位,在十八世纪仍然力求同罗马保持距离。那时的德国大约分为365个邦,彼此都无意干涉对方的内政,许多天主教君主不论是世俗的还是教会,都没有感到有互相支持或谋求罗马保卫其利益之类的需要。同时,这些君主也深受启蒙时代的大人物,奥地利的约瑟夫二世皇帝的“独立的天主教”立场的激励。1786年,约瑟夫主义达到了顶峰,德国的主教们在巴德-埃姆斯举行会议,发表了一项文件,实际上是号召摆脱罗马教宗的控制而完全独立。

三十年后,德国德天主教徒发现他们的处境完全不同了,他们地位的巨大变化在整个十九世纪对天主教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拿破仑剥夺了教会的财产,废除了神圣罗马帝国,并使德意志从365个邦缩减为39个邦。此外,普鲁士根据《维也纳条约》获得了莱茵河两岸的大片新领土(威斯特伐利亚和普法尔茨),结果让莱茵兰的天主教徒开明派受到霍亨索伦新教王室的专制独裁统治。

组建基民盟的政治活动家主要是由那些反对恢复中央党的人组成,他们认为中央党的天主教宗派性质对吸收新教徒有妨碍,而魏玛德国时期天主教派与新教派未能在政治活动中合作,是让希特勒和纳粹党顺利上台的原因之一。基民盟的创始人有意避免使用“党”这个字眼,而是采用新教徒所能接受的“联盟”一词。基民盟的缔造者们希望新政党可以克服旧德国阶级分裂,这种分裂通过狭隘的阶级政党形式造就了魏玛共和国的脆弱性。

基民盟是由一系列的中心自发发展起来的。其中,最重要的两个中心是柏林和莱茵兰。1945年6月17日,在柏林和科隆同时成立了基民盟的地方组织。参加联盟的有过去拥护过中央党的人、天主教工会会员、新闻记者;也有自由主义的德国民主党和德国人民党的前党员;保守民族主义的德国民族人民党的前党员。

柏林地方组织的最早发起人是前中央党的领导人安德烈亚斯 .赫尔梅斯(时任柏林市副市长。响应组建组织的号召的有前中央党的活动家,如:中央党前总书记亨利希. 克罗内;天主教工会联合会的前领导人,基督教社会主义者雅各布. 凯泽;奥托 伦茨(后任部长);汉斯 卢卡舍克;天主教新闻记者埃米尔 多维法特。自由主义派的活动家有:自由派工会联合会的领导人恩斯特 莱麦尔、前德国民主党的活动家斐迪南 弗里登斯堡、瓦尔特 施莱贝尔和奥托 努施克。保守民族主义者:前民族人民党党员:奥托 迪贝利乌斯主教、鲁道夫 佩歇尔、威廉 拉弗伦茨和奥托 亨利希 冯德加布伦茨。

莱茵兰的地方组织,由于地区的宗教信仰特点,联盟内天主教徒不可避免地占据优势,1945年—1946年莱茵兰基民盟组织的领导人基本上都是左翼天主教徒,如波鸿的基民盟主席兰贝特 伦辛记者曾主张建立一个基督教民主主义和社会民主党联合的工人党。杜塞尔多夫的基民盟主席卡尔 阿诺尔德是基督教社会主义者,天主教工会联合会杜塞尔多夫分会书记。科隆的基民盟主席利奥 施维林是科隆纲领的起草者之一。此外,盟内也有起到相当作用的新教徒,最著名的是后来曾任联邦总统的古斯塔夫 海涅曼。其他著名的新教徒发起人有前民族人民党党员罗伯特 勒尔和弗里德利希 霍尔茨阿普费尔。汉斯 恩克牧师在莱茵兰基民盟成立大会上,全力支持建立天主教和新教德混合政党。

执政历史

基民盟1947年与基社盟结成姐妹党,1949年至1969年,1982年至1998年,2005年至今为执政党

1965年的集會
File:CDU Bundesgeschaeftsstelle Berlin.jpg
柏林的黨部
1986年的集會

其中1966至1969年、2005至2009年及2013年至今都與中間偏左的德國社會民主黨組成聯合政府,出現「左右共治」的局面。

1982年後,與同屬中間偏右的德國自由民主黨結盟,兩黨一旦取得過半數議席,都會組建聯合政府。

东西德合并以后的发展

1990年10月1日原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基督教民主联盟在汉堡会议中心举行合并党代会,西德总理、西德基民盟主席科尔东德总理东德基民盟主席德梅齐埃以绝对多数票当选为合并后的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正、副主席。

基民盟主席,1950年至当前

  1. 康拉德·阿登纳1950-1966
  2. 路德维希·艾哈德1966-1967
  3. 库尔特·乔治·基辛格1967-1971
  4. 赖纳·巴泽尔1971-1973
  5. 赫尔穆特·科尔1973-1998
  6. 沃尔夫冈·朔伊布勒1998-2000
  7. 安格拉·默克尔2000-

基民盟/基社盟在国家议会中的主席

参考文献

  1. ^ Mitgliederzahlen: SPD baut Vorsprung gegenüber CDU aus. Spiegel Online. [2013-08-16]. 
  2. ^ 2.0 2.1 Wolfram Nordsieck. The database about parliamentary elections and political parties in Europe. Parties-and-elections.eu. [2012-06-03]. 
  3. ^ Boswell, Christina; Hough, Dan. Politicizing migration: opportunity or liability for the centre-right in Germany?. Journal of European Public Policy. April 2008, 15 (3): 331–48. doi:10.1080/13501760701847382. 

外部链接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