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反共救國軍: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Cgthegreat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标签添加文件 image 圖像檢查
Cgthegreat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标签清空章节
第37行: 第37行:


在『反共救國軍』正式成立之前,於中國境內境外,曾有至少數十支目標為打倒[[中國共產黨]]的游擊武力,最終先後消失,今均不存。為敘述方便,以下用『反共救國軍』作為通稱。
在『反共救國軍』正式成立之前,於中國境內境外,曾有至少數十支目標為打倒[[中國共產黨]]的游擊武力,最終先後消失,今均不存。為敘述方便,以下用『反共救國軍』作為通稱。

==背景==
在中國共產黨取得[[中國大陸]],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的初期<ref>美方將其稱為「1949年中國革命」,與「1911年中國革命」作區隔。</ref>,[[杜魯門]]政府仍認為,中國的[[共產主義]]者,將會組成一個容忍其他黨派的[[聯合政府]],故美國並不打算介入[[國共內戰]],更做了假設在共產黨[[佔領]]福爾摩沙([[台灣島]])與[[澎湖列島]],消滅國民政府後,中國內戰結束,承認北京政府的預估。當時的構想是,在美國介入下,共產黨或會按照其在[[重慶談判]]時所聲稱的,允許一些反對黨人存在其政權。其論點在於,如果中國內戰能盡快落幕,美國將可把在遠東的注意力集中放在[[蘇聯]]身上。如1950年1月5日美國的國家安全會議中,杜魯門再度宣示:「美國仍舊持續現行對華方針,即承認中國軍隊佔領台灣,對台灣享有主權,美國無意佔領台灣、美國無意在台灣建立[[軍事基地]]、美國無意在台灣扶植任何親美政權、美國不再提供任何軍援給在台灣的中國軍隊、美國不介入中國內戰。」;1月12日,國務卿[[迪安·艾奇遜]]在演說中稱:「美國[[西太平洋]]防線,台灣與韓國不在其內。」「中蘇必將失和,美國才是中共的好朋友。」

直至[[韓戰]]爆發(1950年6月25日),中共倒向蘇聯,宣布抗美援朝<ref>根據近年解密之俄羅斯總統檔案([[:en:Archive_of_the_President_of_the_Russian_Federation|Archive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顯示,10月1日,[[金日成]]電請[[蘇聯]]出兵助戰,[[史達林]]轉請[[毛澤東]]派出5到6個師,但毛以內部耗弱,且恐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為由拒絕,史達林不悅,稱將與[[林彪]]和[[周恩來]]在[[黑海]]商議出兵;10月8日,毛在政治局秘密會議通過出兵決定。</ref>,使美國自軍方到政界的[[反共]]聲浪高漲,扶植任何親美的反共政權最後成為美方的圍堵政策主軸,而中華民國又有極強烈的「收復本土」意願,因而利用中華民國國軍,牽制中共派往[[朝鮮半島]]、[[中南半島]]等地兵力,甚至是防衛[[台灣]],以免這些地區成為共黨滲透全世界的跳板,成為至[[越戰]]前美國對中國的策略之一。

1950年7月13日,《[[中央日報]]》在頭版的標題為「游擊武力遍佈大陸,到處活躍對抗共匪」;中共宣布出兵同日,[[國防部政治部]]副主任[[張彝鼎]]<ref>1902-1992,號鑑秋,[[山西]][[靈石縣]]人,生平橫跨軍、法、學三界,1992年病逝於台北。</ref>召集中外記者會,報告中國大陸反共游擊隊發展狀況,證實有161萬4610人,其中以西南地區力量最大、有47萬7630人。11月26日,中央日報又以「大陸反共游擊武力,艱苦奮鬥壯大起來」作報導。

但此時期,杜魯門對於中華民國以明示或暗示,願意提供兵力投入中國大陸或支援南韓以牽制中共均予以拒絕。主因美方樂觀認為,韓戰會如[[麥克阿瑟]]之預測,最遲於[[聖誕節]]即結束;不料[[彭德懷]]秘密率軍參戰使[[聯合國軍]]慘敗,美[[參謀長聯席會議]]聯名送給[[美國國防部]]一份備忘錄質疑「台海中立化」政策<ref>即1950年6月27日杜魯門之聲明:下令[[第七艦隊]]巡弋台灣海峽,同時要求在台灣的國軍停止對中國大陸的任何軍事行動。</ref>;此後美國決定與中華民國正式合作,秘密在中國大陸進行地下游擊作戰行動。

而根據美國國務院現今解密文件顯示,中華民國軍方官員<ref>1953年訪美的軍方高層官員即為蔣經國。</ref>曾向美方透露,至1953年時,於中國境內有約65萬人的游擊武力,這些部隊仍或多或少以各種方式與中華民國聯絡與接觸,但官員聲稱他們可控制而更接近現實的數字是70萬;而美方曾認真考慮在中華民國不派遣兩棲部隊登陸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前提下,以空投或其他方式協助中華民國打擊中國共產黨的可行性。<ref>[http://history.state.gov/historicaldocuments/frus1952-54v14p1/d110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2-1954 VOLUME XIV, PART 1, CHINA AND JAPAN (IN TWO PARTS), DOCUMENT 110]</ref>

==東南沿海==
=== 1949年 ===
*江浙人民反共突擊軍
1949年,[[渡江戰役]]後,[[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省相繼落入[[解放軍]]手中,國軍先後由[[舟山群島]]、[[大陳島]]、[[海南島]]撤退,沿海各省部分不願接受[[中國共產黨]]統治的人士組成地方游擊隊,初期以浙江山區作為根據地,接著發展至沿海各島,各大小支隊分隊番號不一。

國軍撤離舟山群島後,江浙地區的反共游擊隊受到解放軍圍剿(見[[鎮反]]),退入浙東沿海小島。大陳島有第29、36縱隊,漁山島有第5縱隊,在披山島有101路,下轄行動縱隊、突擊縱隊、第7、8、10、27縱隊;在一江島有第35縱隊、獨立第7縱隊,海上船舶游擊獨立第1縱隊,第28縱隊。

以上各部,合計約2萬3千餘人。

*福建省海上保安第一縱隊
1949年6月3日成立,司令部設於川石島,後遷[[馬祖]],後駐白犬島,下轄5支隊,2獨立大隊,兵力約3000人。

*東南人民反共救國軍
1949年8月15日於[[廈門]]成立,統合閩粵邊區武裝部隊共14個縱隊,兵力約一萬九千人,

=== 1950年 ===
*福建人民反共突擊軍指揮部
1950年4月,為使敵後工作指揮靈活而成立。下轄13個縱隊、11個獨立支隊,基地設於白犬島,從事海上突擊與閩省游擊作戰,此時兵力已近8萬人。

*福建省游擊指揮部
1950年5月,由東南人民反共救國軍改編而來。下設閩南地區司令部,下轄特務大隊、直1縱隊、海上突擊第1、2縱隊,兵力約2萬2千餘人,其中約2200人潛入福建進行敵後作戰,基地設於[[金門]]。

=== 1951年 ===
*江浙反共救國軍總指揮部
1951年1月,因國防部鑒於游擊部隊番號凌亂,著手整編而成立,由江浙人民反共突擊軍總指揮部改編而來。並在漁山、一江、披山、南麂等地成立地區司令部。其原有縱、支隊番號保留,另編成第1-6突擊大隊、1個砲兵大隊與海上總隊(下轄5突擊艇隊與1運輸艇隊),另設特勤大隊、工兵、本部中隊各1。

*福建省反共救國軍
區分為閩北、閩南兩個司令部。
#福建省反共救國軍閩南司令部:1951年5月1日,由福建省游擊指揮部改編而成。下轄1直屬大隊、1獨立支隊,5縱隊(111-115)。
#福建省反共救國軍閩北司令部:1951年10月1日,由『福建省保安第1縱隊』編成,基地仍駐白犬島。下轄直屬1、2支隊,巡艇總隊、5個縱隊(116-120)。

同時,由[[金門防衛司令部]]撥入直屬大隊與粵東大隊(下轄1海上支隊)。

*南海集訓總隊
由[[美國]][[西方公司]]協助下成立,分駐大陳與金門,補充裝備與火力,輪訓各個大隊。

*大陳防衛司令部
1951年秋成立,並撤銷江浙總部,其轄下單位改由大陳司令部指揮。下轄5步兵突擊大隊、1海上突擊總隊、1砲兵大隊、1特勤大隊、2直屬中隊,總兵力約9200人。

=== 1954年 ===
閩南、閩北司令部裁撤,改為閩南、閩北敵後工作處,並改隸屬於國防部情報局。閩南工作處下轄5發展縱隊(111-115)、閩北工作處下轄5發展縱隊(116-120),各支隊番號並調整為41-46,共計為9大隊4艇隊,與4直屬中隊。

7月,第一大隊的44支隊、45支隊、粵東大隊下的3個支隊等共3970人,編入第4軍與第9軍;老弱殘障者,編為直屬第1大隊。
=== 1955年 ===
2月9日,大陳軍民撤退,原屬所有部隊移駐[[嘉義縣|嘉義]];3月23日,轉赴[[漁翁島]];4月16日,正式定編番號為反共救國軍第一總隊,下轄隊本部中隊、工兵、通信、偵查中隊、野戰醫院1、修船所1、海上突擊隊1(下轄本部中隊1、突擊運輸艇隊4)、5突擊大隊(下轄本部中隊、重兵器隊1、步兵中隊3)。

5月1日,「福建省反共救國軍總指揮部」改隸屬於陸軍總部,改編為反共救國軍第二總隊,反共救國軍指揮部設於[[台北]][[圓山]],敵後工作處與所屬縱隊屬國防部情報局所轄。

11月1日,第一總隊奉命接守東引、烏坵、東犬,此時除烏坵外,其餘地區均受馬祖守備區指揮。

12月1日,東引守備區成立,總隊長兼任指揮官,作戰指揮權移歸海軍總部。
=== 1956年 ===
陸總部勇進1、2大隊886人撥入總隊。
=== 1957-1958年 ===
7月3日,第一總隊奉命實施『閩江計畫』,移防漁翁島;10月至1958年2月,第二總隊實施『蟠桃計畫』,突擊平潭、長樂;期間[[八二三炮戰]]爆發,9月23日,第一總隊奉命將海上支隊組成『長風任務』大隊,擔任金門運補任務。
=== 1960年 ===
9月9日,第一總隊與第二總隊奉令整編為「陸軍反共救國軍」。

11月1日,原反共救國軍指揮部所下各部合編為「陸軍反共救國軍指揮部」,隸屬於陸軍總部下,指揮部設於東引,行政與訓練歸陸軍總部管轄,作戰指揮權屬於海軍總部。

陸軍反共救國軍在[[精實案]]中改編為「陸軍步兵第一九五旅」,之後在[[精進案]]第二階段中改編為「[[陸軍東引地區指揮部]]」。

==非國軍直接指揮==
早於[[第二次國共內戰]]時,以[[司徒雷登]]為首的美方駐華外交官,均評估中國戰事可能發展為國共兩黨南北分治,甚或是回到民國初年[[民国军阀|軍閥割據]]的區域性政權階段。為了因應中國可能四分五裂的現實,以及[[英國]]也在暗中與幾股勢力接觸、蘇聯核彈試爆在即等情報,美方必需及早培養反共勢力,以維持美國在中國的影響力,並可利用其對抗蘇聯;但美方外交人員對於是否該對於所有反共勢力均加以扶持意見不一,因為有可能使美國陷入財政上的無底洞,故此時美方對其他反共勢力,多以非[[漢族]]的反共領袖者為主。

然而,隨著中華民國國軍敗退的速度超乎預期,蔣介石下野,由[[李宗仁]]代理總統,美方認為國民政府可能以此要求更多援助,但美方此時本欲放棄[[國民政府]],另扶植其他反共政權。於是在1949年夏,[[美國國會]]通過了一項「軍事援助方案」([[:en:Mutual_Defense_Assistance_Act#Mutual_Assistance_Program_-_Military_Assistance_Program|Mutual Assistance Program]])。在其聽證會上,美國軍方告訴參眾兩院,此法案的援助大中國區(general area of China),係指中國境內的[[哈薩克族]]、[[內蒙古]]、[[回族]]與[[西藏]]的反共勢力。

此時期美國除了扶植國軍外,亦透過中情局偽裝的各大小組織為[[白手套]],以大量金錢與物資援助任何反共武裝團體,甚至秘密提供基地,以期達到美國的戰略目標:使毛澤東垮台。

=== 曾經存在中國境內的反共救國軍 ===
*[[雲南反共救國軍]]
*川康青邊區人民反共突擊軍
*西藏討毛反共救國軍
*西南反共救國軍
*新疆反共游擊隊
*西北反共救國軍
*反共抗俄同盟軍
=== 曾經存在中國境外的反共救國軍(越南、緬甸、泰國、沖繩、塞班島等) ===
*[[中華民國駐越軍事顧問團#.E6.B5.B7.E7.87.95.E7.89.B9.E5.8D.80|海燕反共游擊隊]]:由1949年間,自[[廣東省_(中華民國)|廣東省]][[防城縣]]等地逃難至越南[[金甌半島]]的[[華人]]組成,受美軍資助與國軍指導,國軍並在其中駐有特戰人員,最終於1975年[[越南共和國]]滅亡時消失。

==相關條目==
*[[陸軍東引地區指揮部]]
*[[東山島戰役]]
*[[富台部隊]]
*[[毛人鳳]]
*[[胡宗南]]
*[[韓戰]]
*[[大火炬計畫]](Great Torch Five),簡稱(GT-5):1965-1966年間,蔣介石派蔣經國為特使,向美方提出的[[反攻大陸]]計畫,由國軍派出特種部隊與兩棲登陸部隊對中國人民解放軍進攻,美軍提供海空軍掩護支援。『5』指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五省,但因美方反對而終止。<ref>http://history.state.gov/search?q=Great+Torch+Five</ref>
*[[自由中國抵抗運動]]:美方稱之為「第三勢力」(The Third Force),是美方培植的既不支持蔣,也反共的團體。

==參考來源==
*《國府遷台後陸軍的整編(1950-1961)---一個組織再造的實例》,龔建國,2008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頁81-85。
*[http://www.matsu.idv.tw/board/board_view.php?board=3&pid=2703&link=2703&start=70 東引鄉誌]
*[http://www.matsu.idv.tw/topicdetail.php?f=4&t=92695 「反共救國軍」史略/旅台鄉親曹瑞芳提供 ]
*[http://www.matsu.idv.tw/board/board_view.php?board=50&pid=23681&link=23681&start=140 莒光鄉誌]
*《权力、实力与情感:1950-56撤台陆军整编分析》,鄭為元(台灣大學社會學系), 2004台灣社會學會年會。
*[http://nrch.cca.gov.tw/ccahome/website/site20/contents/004/cca220003-li-wpkbhisdict000439-0172-u.xml 臺灣歷史辭典 - 四畫 - 反共救國軍]
*[http://www.drnh.gov.tw/ImagesPost/fd44e26e-b4a0-4c6d-b334-2516545448ed/af76adb9-a63c-4d50-9916-17cb0e88bc36_ALLFILES.pdf 千萬不要把假的歷史留給後人]胡志偉,[[國史館]]館訊06期。
*[http://www.archives.gov.tw/Chinese_archival/Book/Public.aspx?cnid=259&p=251 進退存亡-民國38年前後軍事檔案專輯]
*[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67/4518833.html 鎮壓反革命運動--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http://taiwanreview.nat.gov.tw/fp.asp?xItem=158353&ctNode=1337 Commando - Guerrilla Offensive]Yang Kuo-kuang,1965。(英文)
*[h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world/taiwan/nsa.htm Anti-Communist National Salvation Army](英文)
*[http://history.state.gov Office of the Historian](英文,可輸入關鍵字查找現在已解密的美國政府文件)
*《冷戰邊緣:二次大戰後美國在中國邊疆地區的秘密活動》,林孝庭,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五十三期,2006,頁103-148。

==注釋==
{{reflist}}
[[Category:中華民國陸軍]]
[[Category:中華民國軍事史]]
[[Category:中華民國特種部隊]]
[[Category:1951年建立]]
[[Category:1998年廢除]]


==背景==
==背景==

2015年10月23日 (五) 17:39的版本

中華民國陸軍反共救國軍指揮部
ROC Army Anti-Communist National Salvation Army Command
File:陸軍反共救國軍隊徽.gif
陸軍反共救國軍隊徽
存在時期1951年-1998年
國家或地區 中華民國
效忠於中華民國
軍種中華民國陸軍
種類
規模加強旅
隸屬於國防部陸軍總司令部
駐地福建省連江縣
別稱忠義部隊
格言忠義驃悍
隊慶9月9日
指挥官
著名指揮官陸軍一級上將 胡宗南

反共救國軍,(Anti-Communist National Salvation Army,ACNSA)係指於第二次國共內戰後,其任務為遂行當年反攻大陸計畫之情報刺探與敵後作戰的部隊名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國關係正常化前後,反共救國軍便逐年停止對中國大陸的行動。

最後一支反共救國軍,於1998年,因精實案生效而裁撤。

在『反共救國軍』正式成立之前,於中國境內境外,曾有至少數十支目標為打倒中國共產黨的游擊武力,最終先後消失,今均不存。為敘述方便,以下用『反共救國軍』作為通稱。

背景

在中國共產黨取得中國大陸,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的初期[1]杜魯門政府仍認為,中國的共產主義者,將會組成一個容忍其他黨派的聯合政府,故美國並不打算介入國共內戰,更做了假設在共產黨佔領福爾摩沙(台灣島)與澎湖列島,消滅國民政府後,中國內戰結束,承認北京政府的預估。當時的構想是,在美國介入下,共產黨或會按照其在重慶談判時所聲稱的,允許一些反對黨人存在其政權。其論點在於,如果中國內戰能盡快落幕,美國將可把在遠東的注意力集中放在蘇聯身上。如1950年1月5日美國的國家安全會議中,杜魯門再度宣示:「美國仍舊持續現行對華方針,即承認中國軍隊佔領台灣,對台灣享有主權,美國無意佔領台灣、美國無意在台灣建立軍事基地、美國無意在台灣扶植任何親美政權、美國不再提供任何軍援給在台灣的中國軍隊、美國不介入中國內戰。」;1月12日,國務卿迪安·艾奇遜在演說中稱:「美國西太平洋防線,台灣與韓國不在其內。」「中蘇必將失和,美國才是中共的好朋友。」

直至韓戰爆發(1950年6月25日),中共倒向蘇聯,宣布抗美援朝[2],使美國自軍方到政界的反共聲浪高漲,扶植任何親美的反共政權最後成為美方的圍堵政策主軸,而中華民國又有極強烈的「收復本土」意願,因而利用中華民國國軍,牽制中共派往朝鮮半島中南半島等地兵力,甚至是防衛台灣,以免這些地區成為共黨滲透全世界的跳板,成為至越戰前美國對中國的策略之一。

1950年7月13日,《中央日報》在頭版的標題為「游擊武力遍佈大陸,到處活躍對抗共匪」;中共宣布出兵同日,國防部政治部副主任張彝鼎[3]召集中外記者會,報告中國大陸反共游擊隊發展狀況,證實有161萬4610人,其中以西南地區力量最大、有47萬7630人。11月26日,中央日報又以「大陸反共游擊武力,艱苦奮鬥壯大起來」作報導。

但此時期,杜魯門對於中華民國以明示或暗示,願意提供兵力投入中國大陸或支援南韓以牽制中共均予以拒絕。主因美方樂觀認為,韓戰會如麥克阿瑟之預測,最遲於聖誕節即結束;不料彭德懷秘密率軍參戰使聯合國軍慘敗,美參謀長聯席會議聯名送給美國國防部一份備忘錄質疑「台海中立化」政策[4];此後美國決定與中華民國正式合作,秘密在中國大陸進行地下游擊作戰行動。

而根據美國國務院現今解密文件顯示,中華民國軍方官員[5]曾向美方透露,至1953年時,於中國境內有約65萬人的游擊武力,這些部隊仍或多或少以各種方式與中華民國聯絡與接觸,但官員聲稱他們可控制而更接近現實的數字是70萬;而美方曾認真考慮在中華民國不派遣兩棲部隊登陸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前提下,以空投或其他方式協助中華民國打擊中國共產黨的可行性。[6]

東南沿海

1949年

  • 江浙人民反共突擊軍

1949年,渡江戰役後,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省相繼落入解放軍手中,國軍先後由舟山群島大陳島海南島撤退,沿海各省部分不願接受中國共產黨統治的人士組成地方游擊隊,初期以浙江山區作為根據地,接著發展至沿海各島,各大小支隊分隊番號不一。

國軍撤離舟山群島後,江浙地區的反共游擊隊受到解放軍圍剿(見鎮反),退入浙東沿海小島。大陳島有第29、36縱隊,漁山島有第5縱隊,在披山島有101路,下轄行動縱隊、突擊縱隊、第7、8、10、27縱隊;在一江島有第35縱隊、獨立第7縱隊,海上船舶游擊獨立第1縱隊,第28縱隊。

以上各部,合計約2萬3千餘人。

  • 福建省海上保安第一縱隊

1949年6月3日成立,司令部設於川石島,後遷馬祖,後駐白犬島,下轄5支隊,2獨立大隊,兵力約3000人。

  • 東南人民反共救國軍

1949年8月15日於廈門成立,統合閩粵邊區武裝部隊共14個縱隊,兵力約一萬九千人,

1950年

  • 福建人民反共突擊軍指揮部

1950年4月,為使敵後工作指揮靈活而成立。下轄13個縱隊、11個獨立支隊,基地設於白犬島,從事海上突擊與閩省游擊作戰,此時兵力已近8萬人。

  • 福建省游擊指揮部

1950年5月,由東南人民反共救國軍改編而來。下設閩南地區司令部,下轄特務大隊、直1縱隊、海上突擊第1、2縱隊,兵力約2萬2千餘人,其中約2200人潛入福建進行敵後作戰,基地設於金門

1951年

  • 江浙反共救國軍總指揮部

1951年1月,因國防部鑒於游擊部隊番號凌亂,著手整編而成立,由江浙人民反共突擊軍總指揮部改編而來。並在漁山、一江、披山、南麂等地成立地區司令部。其原有縱、支隊番號保留,另編成第1-6突擊大隊、1個砲兵大隊與海上總隊(下轄5突擊艇隊與1運輸艇隊),另設特勤大隊、工兵、本部中隊各1。

  • 福建省反共救國軍

區分為閩北、閩南兩個司令部。

  1. 福建省反共救國軍閩南司令部:1951年5月1日,由福建省游擊指揮部改編而成。下轄1直屬大隊、1獨立支隊,5縱隊(111-115)。
  2. 福建省反共救國軍閩北司令部:1951年10月1日,由『福建省保安第1縱隊』編成,基地仍駐白犬島。下轄直屬1、2支隊,巡艇總隊、5個縱隊(116-120)。

同時,由金門防衛司令部撥入直屬大隊與粵東大隊(下轄1海上支隊)。

  • 南海集訓總隊

美國西方公司協助下成立,分駐大陳與金門,補充裝備與火力,輪訓各個大隊。

  • 大陳防衛司令部

1951年秋成立,並撤銷江浙總部,其轄下單位改由大陳司令部指揮。下轄5步兵突擊大隊、1海上突擊總隊、1砲兵大隊、1特勤大隊、2直屬中隊,總兵力約9200人。

1954年

閩南、閩北司令部裁撤,改為閩南、閩北敵後工作處,並改隸屬於國防部情報局。閩南工作處下轄5發展縱隊(111-115)、閩北工作處下轄5發展縱隊(116-120),各支隊番號並調整為41-46,共計為9大隊4艇隊,與4直屬中隊。

7月,第一大隊的44支隊、45支隊、粵東大隊下的3個支隊等共3970人,編入第4軍與第9軍;老弱殘障者,編為直屬第1大隊。

1955年

2月9日,大陳軍民撤退,原屬所有部隊移駐嘉義;3月23日,轉赴漁翁島;4月16日,正式定編番號為反共救國軍第一總隊,下轄隊本部中隊、工兵、通信、偵查中隊、野戰醫院1、修船所1、海上突擊隊1(下轄本部中隊1、突擊運輸艇隊4)、5突擊大隊(下轄本部中隊、重兵器隊1、步兵中隊3)。

5月1日,「福建省反共救國軍總指揮部」改隸屬於陸軍總部,改編為反共救國軍第二總隊,反共救國軍指揮部設於台北圓山,敵後工作處與所屬縱隊屬國防部情報局所轄。

11月1日,第一總隊奉命接守東引、烏坵、東犬,此時除烏坵外,其餘地區均受馬祖守備區指揮。

12月1日,東引守備區成立,總隊長兼任指揮官,作戰指揮權移歸海軍總部。

1956年

陸總部勇進1、2大隊886人撥入總隊。

1957-1958年

7月3日,第一總隊奉命實施『閩江計畫』,移防漁翁島;10月至1958年2月,第二總隊實施『蟠桃計畫』,突擊平潭、長樂;期間八二三炮戰爆發,9月23日,第一總隊奉命將海上支隊組成『長風任務』大隊,擔任金門運補任務。

1960年

9月9日,第一總隊與第二總隊奉令整編為「陸軍反共救國軍」。

11月1日,原反共救國軍指揮部所下各部合編為「陸軍反共救國軍指揮部」,隸屬於陸軍總部下,指揮部設於東引,行政與訓練歸陸軍總部管轄,作戰指揮權屬於海軍總部。

陸軍反共救國軍在精實案中改編為「陸軍步兵第一九五旅」,之後在精進案第二階段中改編為「陸軍東引地區指揮部」。

非國軍直接指揮

早於第二次國共內戰時,以司徒雷登為首的美方駐華外交官,均評估中國戰事可能發展為國共兩黨南北分治,甚或是回到民國初年軍閥割據的區域性政權階段。為了因應中國可能四分五裂的現實,以及英國也在暗中與幾股勢力接觸、蘇聯核彈試爆在即等情報,美方必需及早培養反共勢力,以維持美國在中國的影響力,並可利用其對抗蘇聯;但美方外交人員對於是否該對於所有反共勢力均加以扶持意見不一,因為有可能使美國陷入財政上的無底洞,故此時美方對其他反共勢力,多以非漢族的反共領袖者為主。

然而,隨著中華民國國軍敗退的速度超乎預期,蔣介石下野,由李宗仁代理總統,美方認為國民政府可能以此要求更多援助,但美方此時本欲放棄國民政府,另扶植其他反共政權。於是在1949年夏,美國國會通過了一項「軍事援助方案」(Mutual Assistance Program)。在其聽證會上,美國軍方告訴參眾兩院,此法案的援助大中國區(general area of China),係指中國境內的哈薩克族內蒙古回族西藏的反共勢力。

此時期美國除了扶植國軍外,亦透過中情局偽裝的各大小組織為白手套,以大量金錢與物資援助任何反共武裝團體,甚至秘密提供基地,以期達到美國的戰略目標:使毛澤東垮台。

曾經存在中國境內的反共救國軍

  • 雲南反共救國軍
  • 川康青邊區人民反共突擊軍
  • 西藏討毛反共救國軍
  • 西南反共救國軍
  • 新疆反共游擊隊
  • 西北反共救國軍
  • 反共抗俄同盟軍

曾經存在中國境外的反共救國軍(越南、緬甸、泰國、沖繩、塞班島等)

相關條目

參考來源

注釋

  1. ^ 美方將其稱為「1949年中國革命」,與「1911年中國革命」作區隔。
  2. ^ 根據近年解密之俄羅斯總統檔案(Archive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顯示,10月1日,金日成電請蘇聯出兵助戰,史達林轉請毛澤東派出5到6個師,但毛以內部耗弱,且恐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為由拒絕,史達林不悅,稱將與林彪周恩來黑海商議出兵;10月8日,毛在政治局秘密會議通過出兵決定。
  3. ^ 1902-1992,號鑑秋,山西靈石縣人,生平橫跨軍、法、學三界,1992年病逝於台北。
  4. ^ 即1950年6月27日杜魯門之聲明:下令第七艦隊巡弋台灣海峽,同時要求在台灣的國軍停止對中國大陸的任何軍事行動。
  5. ^ 1953年訪美的軍方高層官員即為蔣經國。
  6. ^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2-1954 VOLUME XIV, PART 1, CHINA AND JAPAN (IN TWO PARTS), DOCUMENT 110
  7. ^ http://history.state.gov/search?q=Great+Torch+F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