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等级: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内容扩充 将一级公路条目并入
+templ
第1行: 第1行:
{{僅中國大陸}}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
[[File:Shijiazhuang-Xingtai_highway_at_Yuanshi_county.jpg|thumb|双向四车道的一级公路]]
[[File:Shijiazhuang-Xingtai_highway_at_Yuanshi_county.jpg|thumb|双向四车道的一级公路]]

2016年3月17日 (四) 11:32的版本

Template:僅中國大陸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
中央政府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國務院

交通运输部
中国海事局
中国民航局
公安部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

中共中央

中央空中交通管理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中央军委

联合参谋部
  • 空管处
后勤保障部
联勤保障部队
武警部队
海警总队(中国海警局)
省级人民政府机构



兵团
香港
运输及物流局
路政署 運輸署 邮政署
海事處 民航處
民航意外調查機構
机场管理局
警务处
道路 鐵路 水域 机场
澳门
运输工务司
交通事務局
土地工務局
邮电局
海事及水務局
民航局
治安警察局交通厅
公路运输概況
公路分类
国道 亚洲公路
公路等級
高速公路
国家高速公路網
道路交通安全法
机动车驾驶人考试
機動車駕駛證
机动车号牌
民用 民警 武警
军用 香港 澳门
铁路运输概況
線路
高速铁路 城市轨道交通
车站
列车
车次 高速列车
机车
蒸汽机车 内燃机车
电力机车 动车组
客车
客运
票务
客流高峰:春运暑运
航空运输概況
空中交通管制
防空识别区东海
民航空管区飞行情报区
华北北京
东北沈阳
华东上海
中南武汉 广州 三亚
西南昆明
西北兰州
新疆乌鲁木齐
香港飞行情报区
台北飛航情報區(名义上)
民用航空
民用机场 航空公司
商用飞机
香港航空業
水路运输概況
航道
内河航道:等級 运河
海道和沿海港口航道
港口
保税港区
船舶
船级
企业:造船 航运
其他

测绘机构

管理机构
中央 自然资源部
(直属局
地方



兵团 青岛
大连 宁波 深圳 厦门
测绘单位
自然资源部直属单位: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重庆测绘院
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
其他单位:
中煤航测遥感局 综勘院
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
北京吉威时代软件
中铁 北京中色
北京城建
北京卫星导航中心
军委联合参谋部战场环境保障局
西安测绘研究所
西安测绘总站
海军参谋部航海保证局
天津海事测绘中心
天津航测科技中心
上海海事测绘中心
广州海事测绘中心
奥腾思格玛(中国)集团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中科院空天院
中科院地理所
中国四维
地图出版
地图技术审查中心
中国地图出版集团
中华地图学社
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哈尔滨地图出版社
成都地图出版社
西安地图出版社
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湖南地图出版社
福建省地图出版社
星球地图出版社
中国航海图书出版社
上海海图中心
口岸
其他中华人民共和国系列
双向四车道的一级公路

公路技术等级公路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及四级公路等五个技术等级。

在设计建造公路时,要首先根据地区特点、交通特性、路网结构分析公路在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公路功能,再按照公路功能结合交通量、地形条件等选用公路技术等级、设计速度等。技术等级选定后,将会影响到公路的服务水平、设计速度、车道数、各种几何指标、设计洪水频率、载荷、使用年限、路线交叉、各种配套设施的设计。

现行标准

分级

  • 高速公路为专供汽车分方向、分车道行驶,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高速公路的年平均日设计交通量宜在15000辆小客车以上。
  • 一级公路为供汽车分方向、分车道行驶,可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一级公路的年平均日设计交通量宜在15000辆小客车以上。
  • 二级公路为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二级公路的年平均日设计交通量宜为5000~15000辆小客车。
  • 三级公路为供汽车、非汽车交通混合行驶的双车道公路。三级公路的年平均日设计交通量宜为2000~6000辆小客车。
  • 四级公路为供汽车、非汽车交通混合行驶的双车道或单车道公路。
    • 双车道四级公路年平均日设计交通量宜在2000辆小客车以下;
    • 单车道四级公路年平均日设计交通量宜在400辆小客车以下。

设计选用原则

  1. 应根据路网规划、公路功能,并结合交通量论证确定。
  2. 主要干线公路应选用高速公路。
  3. 次要干线公路应选用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
  4. 主要集散公路宜选用一级、二级公路。
  5. 次要集散公路宜选用二级、三级公路。
  6. 支线公路宜选用三级、四级公路。

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

路面结构在正常设计、正常施工和正常使用条件下应达到的年限。在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内,可根据实际需要对路面表面功能进行恢复性维修。

技术等级→ 高速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使用年限(年) 15 15 12 10 8
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使用年限(年) 30 30 20 15 10

设计交通量预测年限

新建和改扩建公路项目的设计交通量预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技术等级→ 高速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设计交通量预测年限(年) 20 20 15 15 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说明:起算年为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计划通车年。

车道数和速度

技术等级→ 高速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双向车道数 ≥4 ≥4 2 2 2(1)[* 1]
设计速度(km/h) 120、100、(80)[* 2][* 3] 100、80[* 4]、(60)[* 5][* 6] 80、(60)[* 7][* 8] 40、(30)[* 9] 30、(20)[* 10]
  1. ^ 四级公路应采用双车道,交通量小或困难路段可采用单车道。
  2. ^ 高速公路设计速度不宜低于100km/h,受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时,可以选用80km/h。
  3. ^ 高速公路的特殊困难局部路段,且因新建工程可能诱发工程地质病害时,经论证,该局部路段的设计速度可采用60km/h,但长度不宜大于15km,或仅限于相邻两互通式立交桥之间的路段。
  4. ^ 作为干线的一级公路,设计速度宜采用100km/h,受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可采用80km/h。
  5. ^ 作为集散的一级公路,设计速度宜采用80km/h,受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可采用60km/h。
  6. ^ 作为干线的一级公路的特殊困难局部路段,且因新建工程可能诱发工程地质病害时,经论证,该局部路段的设计速度可采用60km/h,但长度不宜大于15km,或仅限于相邻两互通式立交桥之间的路段。
  7. ^ 作为干线的二级公路,设计速度宜采用80km/h,受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可采用60km/h。
  8. ^ 作为集散的二级公路,设计速度宜采用60km/h,受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可采用40km/h。
  9. ^ 三级公路设计速度宜采用40km/h,受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可采用30km/h。
  10. ^ 四级公路设计速度宜采用30km/h,受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可采用20km/h。

废止标准

分级

  • 高速公路为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应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
    • 四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5000~55000辆;
    • 六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45000~80000辆;
    • 八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60000~100000辆。
  • 一级公路为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可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
    • 四车道一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15000~30000辆;
    • 六车道一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5000~55000辆。
  • 二级公路为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
    • 双车道二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5000~15000辆。
  • 三级公路为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
    • 双车道三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000~6000辆。
  • 四级公路为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或单车道公路。
    • 双车道四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000辆以下;
    • 单车道四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400辆以下。

设计选用原则

  1. 应根据公路功能、路网规划、交通量,并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地区的综合运输体系、远期发展等,经论证后确定。
  2. 一条公路,可分段选用不同的公路等级或同一公路等级不同的设计速度、路基宽度,但不同公路等级、设计速度、路基宽度间的衔接应协调,过渡应顺适。
  3. 预测的设计交通量介于一级公路与高速公路之间时,拟建公路为干线公路时,宜选用高速公路;拟建公路为集散公路时,宜选用一级公路。
  4. 干线公路宜选用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

参考文献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JTG B01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 JTG B01-2014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2014-09-30发布,2015-01-01实施。
    • JTG B01-2003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2004-01-29发布,2004-03-01实施。

外部链接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