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李左车: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資治通鑑應該有參考史記
jessechi
第1行: 第1行:
{{expand|time=2011-03-23T05:39:07+00:00}}
{{expand|time=2011-03-23T05:39:07+00:00}}
{{unreferenced|time=2011-03-23T05:39:07+00:00}}
{{unreferenced|time=2011-03-23T05:39:07+00:00}}
'''李左车'''為[[秦]]末年間謀士,赵国名将[[李牧]]之孙初為[[趙國]]廣武君。
'''李左车'''為[[秦]]末年間謀士,赵国名将[[李牧]]之孙初為[[趙國]]廣武君。汉高祖三年([[前204年]])[[韩信]]出兵攻打趙國,李左车向是为赵相国的[[代王]][[陈餘]]建議带兵繞道汉军後方断其粮草,但陈餘不以为然。結果趙軍大敗,[[趙國]]被滅。李左车被俘,獲韩信禮待,采用其先虚后实之兵法,取得燕齊之地

[[漢高祖|漢高帝]]三年冬十月([[前204年]]),[[韩信]]出兵數萬人攻擊趙國,趙王及成安君[[陳餘]]聞之,在井陘口集結重兵,號稱有二十萬大軍。李左車向成安君[[陈餘]]建議說:「[[韓信]]、[[張耳]]乘勝而去國遠斗,其鋒不可當。臣聞『千里饋糧,士有饑色;樵蘇後爨,師不宿飽。』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行數百里,其勢糧食必在其後。願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路絕其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勿與戰。彼前不得斗,退不得還,野無所掠,不至十日,而兩將之頭可致於麾下;否則必為二子所擒矣。」希望带兵繞道汉军後方断其粮草,但成安君陳餘自稱自也是義軍,不用詐謀奇計,陳餘說:「韓信兵少而疲,如此避而不擊,則諸侯謂吾怯而輕來伐我矣<ref>[[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ref><ref>[[司馬光]],《[[資治通鑑]]》卷十,漢紀二</ref>。」結果趙軍大敗,[[趙國]]被滅。

李左车被俘,獲韩信禮待。韓信問他:「僕欲北攻燕,東代齊,何若而有功?」廣武君李左車辭謝曰:「臣敗亡之虜,何足以權大事乎!」韓信說:「僕聞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於虞而智於秦也,用與不用,聽與不聽也。誠令[[陳餘|成安君]]聽足下計,若信者亦已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今僕委心歸計,願足下勿辭。」廣武君李左車說:「今將軍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東下井陘,不終朝而破趙二十萬眾,誅成安君;名聞海內,威震天下,農夫莫不輟耕釋耒,衣俞衣甘食,傾耳以待命者,此將軍之所長也。然而眾勞卒罷,其實難用。今將軍欲舉倦敝之兵,頓之燕堅城之下,欲戰不得,攻之不拔,情見勢屈;曠日持久,糧食單竭。燕既不服,齊必距境以自強。燕、齊相持而不下,則劉、項之權未有所分也,此將軍所短也。善用兵者,不以短擊長而以長擊短。」韓信曰:「然則何由?」廣武君李左車對曰:「方今為將軍計,莫如按甲休兵,鎮撫趙民,百里之內,牛酒日至,以饗士大夫;北首燕路,而後遣辨士奉咫尺之書,暴其所長於燕,燕必不敢不聽從。燕已從而東臨齊,雖有智者,亦不知為齊計矣。如是,則天下事皆可圖也。兵固有先聲而後實者,此之謂也。」韓信說:「善!」<ref>司馬光,《資治通鑑》卷十,漢紀二</ref>

韓信採行其策略,發使使燕,燕從風而靡;遣使報漢,且請以[[張耳]]代為治理趙國,漢王劉邦承認。西楚數次派遣奇兵渡河擊趙,[[張耳]]、[[韓信]]等人往來救趙,因行定趙城邑,發兵詣漢。


他曾對韩信说“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引為名言。
他曾對韩信说“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引為名言。

==身後==
位於趙州城西七里,清水之曲,有高塚一所,世傳為[[李左車]]之墓。塚上今為佛地,中有一井可汲,餘無考者。塚上但有[[元魏]][[景明]]二年(501年)所立,[[兗州刺史]]李使君碑一通而已<ref>[[葛邏祿乃賢]],《河朔訪古記》,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ref>。

==注釋==
{{reflist}}


{{秦末汉初人物}}
{{秦末汉初人物}}
第24行: 第12行:
[[Category:西漢軍事人物|L]]
[[Category:西漢軍事人物|L]]
[[Category:李姓|Z]]
[[Category:李姓|Z]]
[[Category:趙郡李氏|Z]]

2016年5月16日 (一) 01:08的版本

李左车末年間謀士,赵国名将李牧之孙。初為趙國廣武君。汉高祖三年(前204年韩信出兵攻打趙國,李左车向是为赵相国的代王陈餘建議带兵繞道汉军後方断其粮草,但陈餘不以为然。結果趙軍大敗,趙國被滅。李左车被俘,獲韩信禮待,采用其先虚后实之兵法,取得燕齊之地。

他曾對韩信说“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引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