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案: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Mapayna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Mapayna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第6行: 第6行:
{{roughtranslation|time=2012-08-10T03:03:36+00:00}}
{{roughtranslation|time=2012-08-10T03:03:36+00:00}}


'''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案'''([[Kansas-Nebraska Act]]) 此案是由[[美國]][[民主黨 (美國)|民主黨]]參議員[[斯蒂芬·道格拉斯]]提起,道格拉斯意圖修建橫貫[[美國鐵路]],以加強[[美東]]與[[美西]]的交通,但由於需要經過當時是奴隸州的[[密蘇里州]],道格拉斯支持[[人民主權論]](popular sovereignty),為了爭取支持,打算終止了[[密蘇里折衷]],開放新加入的[[堪薩斯州]]以及[[內布拉斯加州]]這兩地會可以自由選擇是否要保留[[奴隸制]]。此法案受到[[亞伯拉罕·林肯]]等反對奴隸制擴展的人和[[廢奴主義]]者強烈反對,並成為[[南北戰爭]]的導火線。
'''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案'''[[Kansas-Nebraska Act]]),1854年由[[美國]][[民主黨 (美國)|民主黨]]參議員[[斯蒂芬·道格拉斯]]提起的案,開放新加入的[[堪薩斯州]]以及[[內布拉斯加州]]這兩個州,當地居民自由選擇是否要保留[[奴隸制]]。儘管引致巨大批評聲浪,此法案依然通過,並成為[[南北戰爭]]的導火線。


其實道格拉斯意圖修建橫貫美國的鐵路,以加強[[美東]]與[[美西]]的交通。但由於需經過當時是[[奴隸州]]的[[密蘇里州]],為了爭取其他國會議員的支持,道格拉斯打算終止[[密蘇里折衷案]]。要求新加入[[聯邦]]的堪薩斯和内布拉斯加兩州(均在北緯36.5°以北)由當地居民自行决定是否為[[奴隸州]]。道格拉斯說法是,他支持[[人民主權論]](popular sovereignty),故應該由當地人民決定。
== 歷史 ==
民主黨參議員斯蒂芬·道格拉斯于1854年提出議案,要求新加入聯邦的堪薩斯和内布拉斯加兩地(均在北緯36.5°以北)是否為自由州應由當地居民自行决定。儘管引致巨大批評聲浪,此法案還是分别以44:42票和33:17票的結果在民主黨控制的國會眾參兩院通過,即臭名昭著的堪薩斯-内布拉斯加法案。


反對該法案的人組成[[共和黨 (美國)|共和黨]]後,希望實行資本工業化[[北]]和[[美南]]奴隸制的矛盾進一步激化,釀成了堪薩斯內戰,並最後導致[[南北戰爭]]。
反對該法案的人組成[[共和黨 (美國)|共和黨]]後,但此法案還是分别以44:42票和33:17票的結果在民黨控制的美國國會通過,即惡名昭彰的[[堪薩斯内布拉斯加法案]]釀成了[[血濺堪薩斯]],並最後導致[[南北戰爭]]。


法案加速美國的分裂,並且在共和黨的[[林肯]]於1860年當選[[美國總統]],終致直接[[內戰]]衝突,[[南北戰爭]]于1861年爆發。
此法案受到[[亞伯拉罕·林肯]]等反對奴隸制擴展的人和[[廢奴主義]]者強烈反對,希望實行[[資本主義]]的工業化[[美北]]人民,和[[美南]]人民的矛盾進一步激化,加速美國的分裂,而後共和黨的[[林肯]]於1860年當選[[美國總統]],終致直接[[內戰]]衝突,[[南北戰爭]]于1861年爆發。


== 參見 ==
== 參見 ==

2016年5月21日 (六) 13:55的版本

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案Kansas-Nebraska Act),是1854年由美國民主黨參議員斯蒂芬·道格拉斯提起的法案,開放新加入的堪薩斯州以及內布拉斯加州這兩個州,由當地居民自由選擇是否要保留奴隸制。儘管引致巨大批評聲浪,此法案依然通過,並成為南北戰爭的導火線。

其實道格拉斯意圖修建橫貫美國的鐵路,以加強美東美西的交通。但由於需經過當時是奴隸州密蘇里州,為了爭取其他國會議員的支持,道格拉斯打算終止密蘇里折衷案。要求新加入聯邦的堪薩斯和内布拉斯加兩州(均在北緯36.5°以北)由當地居民自行决定是否為奴隸州。道格拉斯說法是,他支持人民主權論(popular sovereignty),故應該由當地人民決定。

反對該法案的人組成共和黨後,但此法案還是分别以44:42票和33:17票的結果在民主黨控制的美國國會通過,即惡名昭彰的堪薩斯内布拉斯加法案。釀成了血濺堪薩斯,並最後導致南北戰爭

此法案受到亞伯拉罕·林肯等反對奴隸制擴展的人和廢奴主義者強烈反對,希望實行資本主義的工業化美北人民,和美南人民的矛盾進一步激化,加速美國的分裂,而後共和黨的林肯於1860年當選美國總統,終致直接內戰衝突,南北戰爭于1861年爆發。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