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牛樟: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16行: 第16行:
|}}
|}}


'''牛樟'''([[学名]]:{{lang|la|'''''Cinnamomum kanehirae''''' Hayata}})为[[樟科(Lauraceae)]][[樟屬( '''''Cinnamomum''''' )]]下的一個種。
'''牛樟'''([[学名]]:{{lang|la|'''''Cinnamomum kanehirae''''' Hayata}})为[[樟科(Lauraceae)]][[樟屬( ''Cinnamomum'' )]]下的一個種。
小枝光滑;芽鱗外面被淡褐色毛。葉互生,闊卵形、卵形或橢圓形,下表面光滑,葉脈羽狀或不明顯3出脈。果扁倒圓錐形或圓球形。
小枝光滑;芽鱗外面被淡褐色毛。葉互生,闊卵形、卵形或橢圓形,下表面光滑,葉脈羽狀或不明顯3出脈。果扁倒圓錐形或圓球形。
台灣特有種。全島中低海拔200~1,500公尺闊葉林中生長。
台灣特有種。全島中低海拔200~1,500公尺闊葉林中生長。

2016年5月29日 (日) 08:58的版本

牛樟
科學分類
界: 植物界 Plantae
門: 木蘭植物門 Magnoliophyta
綱: 木蘭綱 Magnoliopsida
目: 樟目 Laurales
科: 樟科 Lauraceae
屬: 樟屬 Cinnamomum[1]
種: 牛樟 C. kanehirae
二名法
Cinnamomum kanehirae
Hayata, 1913

牛樟学名Cinnamomum kanehirae Hayata)为樟科(Lauraceae)樟屬( ''Cinnamomum'' )下的一個種。 小枝光滑;芽鱗外面被淡褐色毛。葉互生,闊卵形、卵形或橢圓形,下表面光滑,葉脈羽狀或不明顯3出脈。果扁倒圓錐形或圓球形。 台灣特有種。全島中低海拔200~1,500公尺闊葉林中生長。

牛樟生物學特性

牛樟為臺灣原生特有樹種,因為樹形粗狀堅實,所以被稱為「牛」樟。牛樟大樹種子在成熟前常被鳥啄食,採收困難,林試所十數年前即開始研究其無性繁殖,但因為技術的不足,使無法發根的情況一直無法突破。但是現在,由於民國75年何偉真博士協助黃瑞祥博士掌握了牛樟扦插繁殖技術中最重要的一環,即植物生理學上所謂「幼年化」的理論,牛樟苗木已能利用扦插繁殖技術量產。牛樟之花屬黏質蟲媒花,母樹間受粉困難,又多開於樹冠頂端,易遭風害,偶有種子亦未成熟前即遭鳥、獸食害,因此採種極為困難。在自然狀態下,也很少有天然更新苗叢生,偶有天然下種,也因林下光線不足、種子又因枯枝落葉過厚而不易著床土發芽等原因,多致失敗,我們很不容易在林下找到牛樟小苗便原因於此。

植物形態

常綠大喬木,樹高可達 30 公尺,徑 30~180 公分或更粗,樹皮黃褐色,粗糙,縱向淺溝裂,溝略交叉;小枝條帶黃綠色,製成標本時則多呈黑色。 單葉,互生,革質,葉芽球形,先端鈍,外面有短柔毛,邊緣有毛茸;葉卵形、長橢圓形、闊橢圓形,長 9~12 公分,寬 4~6 公分,先端銳尖或短尾狀,基部略橢圓,全緣,葉緣皺曲,表面光滑有光澤,葉背亦光亮顏色較淡綠,離基不明顯三出脈,葉脈腋常具有叢毛;中肋上部具數對側脈,與主賣分歧處具腺窩;葉柄細長,長 0.8~1.2 公分,光滑無毛。 花兩性,多數,有香味,花苞徑 0.2~0.3 公分,呈頂生及腋生的聚繖花序排列,有時亦有呈圓錐花序狀,花冠約 0.5~0.6 公分;幼時剛長出來時有苞片包被,苞片上具有毛茸;花被筒鐘形,花被片 6 片,近似相等,長橢圓形,長 0.2~0.25 公分,外面平滑,裏面側有毛茸,完全雄蕊 9 枚呈3輪,第一、二輪花絲長 0.15 公分,無腺體,基部有絨毛;第三輪花絲有2腺體,基部有絨毛,腺體近似無柄;退化雄蕊箭形,柄有絨毛,第一、二輪花藥內向;第三輪花藥外向。 果實僧帽狀,似壓扁狀球形,長 1~1.2 公分,徑約 1.2 公分;基部有鐘型果托。[2]

参考文献

扩展阅读

  1. ^ http://taibif.tw/zh/namecode/203595
  2. ^ 何偉真、林德勳等。台灣野生藥用植物圖鑑(二)。林務局2010,ISBN-978-986-02-24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