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危机: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
无编辑摘要 |
||
第36行: | 第36行: | ||
'''伊朗危机''',又称'''伊朗—阿塞拜疆危机''',由[[苏联]]拒绝在[[二战]]结束后放弃占领[[伊朗]]领土引发。[[1941年]],从北部进攻的[[苏联红军]]联手从中部和南部进攻的[[英国军队]]结成'''联盟'''('''The Allies'''),[[英苏入侵伊朗|入侵并占领]]了伊朗国土,之后英美联军在伊朗开辟了多条为战时同盟苏联补给重要军需的路线。 |
'''伊朗危机''',又称'''伊朗—阿塞拜疆危机''',由[[苏联]]拒绝在[[二战]]结束后放弃占领[[伊朗]]领土引发。[[1941年]],从北部进攻的[[苏联红军]]联手从中部和南部进攻的[[英国军队]]结成'''联盟'''('''The Allies'''),[[英苏入侵伊朗|入侵并占领]]了伊朗国土,之后英美联军在伊朗开辟了多条为战时同盟苏联补给重要军需的路线。 |
||
由于截至[[1941年]]8月,美国还未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故联盟当时的成员主要(还包括[[1939年]]被德国占领的[[波兰]]及[[1940年]]被占领的[[法国]]各自的流亡政府)为英国与苏联,两国在1941年6月德军入侵苏联后结成盟友。联盟占领伊朗后达成协议,同意在[[轴心国]]停止敌对活动6个月后撤出伊朗境内,然而在[[1946年]]初期限到来之际,[[斯大林]]治下的苏联却拒绝撤军而继续留在伊朗,与此同时支持苏联的伊朗人宣布伊朗西北部的阿塞拜疆地区独立成为[[阿塞拜疆人民政府|阿塞拜疆人民共和国]]。<ref>''All the Shah's Men'', Kinzer, p.65-66</ref>而早在1945年底,伊朗库尔德人在苏联的支持下 |
由于截至[[1941年]]8月,美国还未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故联盟当时的成员主要(还包括[[1939年]]被德国占领的[[波兰]]及[[1940年]]被占领的[[法国]]各自的流亡政府)为英国与苏联,两国在1941年6月德军入侵苏联后结成盟友。联盟占领伊朗后达成协议,同意在[[轴心国]]停止敌对活动6个月后撤出伊朗境内,然而在[[1946年]]初期限到来之际,[[斯大林]]治下的苏联却拒绝撤军而继续留在伊朗,与此同时支持苏联的伊朗人宣布伊朗西北部的阿塞拜疆地区独立成为[[阿塞拜疆人民政府|阿塞拜疆人民共和国]]。<ref>''All the Shah's Men'', Kinzer, p.65-66</ref>而早在1945年底,伊朗库尔德人就在苏联的支持下于伊朗西北部成立了[[马哈巴德共和国]]。两个地区相继分裂后,由苏联提供武装支持与协助训练的[[库尔德人]]和[[阿塞拜疆族]]民兵组成的联盟参与到了苏联与伊朗的战争中,<ref name=kurdishwarrior>Michael G. Lortz.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he Kurdish Warrior Tradit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Peshmerga''. pp.27-29. [http://etd.lib.fsu.edu/theses/available/etd-11142005-144616/unrestricted/003Manuscript.pdf]</ref>结果导致了约2000人死亡。在伊朗总理[[艾哈迈德·盖瓦姆]]的谈判与美国对苏联施加外交压力的情况下,苏联最终选择从伊朗撤军。这场危机被后人视为[[冷战]]萌芽时期美苏冲突的表现之一。 |
||
==1946年伊朗危机== |
|||
===背景=== |
|||
在[[纳粹德国]]撕毁了与苏联缔结的友好条约并于[[巴巴罗萨行动|1941年6月入侵苏联]]后,英国与苏联出于防患于未然的需要,以利用伊朗作为[[租借法案]]向苏联提供军需补给的门户的借口,在1941年8月25日联合入侵并占领了伊朗。<ref name="LenczAmPres"/>入侵后伊朗[[巴列维王朝]]国王[[礼萨汗]]被迫退位并流亡至[[毛里求斯]],而他的儿子、当时的太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则被指定为新国王。新国王于[[1942年]][[1月]]与英苏签订了“三国条约”,条约中声明当下英苏军队在伊朗的出现并非“侵略”、伊朗加入英苏联盟和联军将在战争结束后6个月之内撤出伊朗境内。<ref name="LenczAmPres"/> |
|||
占领伊朗后,美英联军将其作为向苏联运输战略物资的重要补给线,用以资助苏联对抗纳粹德国。在此过程中,约30000非战斗美军士兵来到伊朗运送这些物资,由于伊朗作为补给线发挥了重要作用,后人将这条伊朗境内的补给线称为“通往胜利的桥梁”。在[[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上,[[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国]]三巨头的领导人向伊朗做出了关于战后恢复其主权和领土完整及协助其进行战后重建和发展的保证。<ref name="LenczAmPres">{{link-en|乔治·兰泽斯基|George Lenczowski}},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ei=mjJTS9LlApGEkwSX_MmVCg&cd=1&id=o9y6AAAAIAAJ&dq=George+Lenczowski%2C+%281990%29%2C+American+Presidents+and+the+Middle+East%2C+p.+27&q=%22Iran-Azerbaijan+Crisis%22#search_anchor ''American Presidents and the Middle East''], (1990), p. 7-13</ref> |
|||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1945年]]的[[波茨坦会议]]后的德军正式投降后结束,但[[斯大林]]拒绝了[[丘吉尔]]的关于提前从伊朗撤军的提议。<ref>[[哈里·杜鲁门]], Memoirs, Vol. 1: ''Years of Decision'' (1955), p.380, cited in Lenczowski, ''American Presidents'', p.10</ref>1945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日本投降]]后,美英军队先后在条约规定期限内撤出了伊朗境内,而苏联不仅拒绝接受[[1946年]][[3月2日]]作为“三国条约”中规定的撤军的最后期限,还反而向伊朗增派了驻军。到1945年12月中旬,凭借着红军和秘密警察的力量,苏联已在伊朗境内扶植了两个亲苏的“人民民主共和国”——<ref name="LenczAmPres"/>{{link-en|贾法·皮萨瓦里|Ja'far Pishevari}}领导的{{link-en|阿塞拜疆人民共和国|Azerbaijan People's Government}}和{{link-en|卡吉·穆罕默德|Qazi Muhammad}}领导的库尔德人政权[[马哈巴德共和国]]。 |
|||
===阿塞拜疆人民共和国=== |
|||
{{link-en|阿塞拜疆民主党|Azerbaijani Democratic Party}}于1945年9月由[[吉兰省]]革命运动的长期领导人贾法·皮萨瓦里创建,并很快在[[伊朗阿塞拜疆]]地区传播开来,且在1945年9月的第一周借助苏联军队的暗中力量于当地发动了一起[[政变]]。<ref>Ervand Abrahamian. "Communism and Communalism in Iran: The Tudah and the Firqah-I Dimukra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ddle East Studies'', Vol. 1, No. 4. (Oct., 1970), p. 291</ref>政变发生后,阿塞拜疆民主党声称已取得了对伊朗阿塞拜疆的控制,并承诺进行自由民主的改革,且解散了当地的[[共产主义]]政党[[伊朗人民党]]的分支。<ref>Sepehr Zabih. ''The Communist Movement in Iran'', Berkeley, 1966, p. 99</ref><ref name="abrahamian217">Ervand Abrahamian. ''Iran between Two Revolutions'', Princeton, 1982, pp. 217-218</ref> |
|||
1945年[[9月]]下旬,在阿塞拜疆人民共和国的第一届国会上,阿塞拜疆民主党授权成立了一支由农民民兵组成的军队,并宣布伊朗阿塞拜疆“成为了一个由39人组成的全国性和非执行性的委员会领导下的国家”。<ref name="lawson316">Fred H. Lawson. "The Iranian Crisis of 1945-1946 and the Spiral Model of International Conflic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ddle East Studies'', Vol. 21, No. 3. (Aug., 1989), p. 316</ref>该国唯一一任总理是艾哈迈德·可代里。 |
|||
==注释== |
==注释== |
||
第42行: | 第55行: | ||
==拓展阅读== |
==拓展阅读== |
||
*André Fontaine, ''La guerre froide 1917–1991'', Edestermann: "Kurdish Independence and Russian Expansion", [[外交 |
*André Fontaine, ''La guerre froide 1917–1991'', Edestermann: "Kurdish Independence and Russian Expansion", [[外交 (杂志)|外交事务]], Vol. 24, 1945–1946, pp. 675–686 |
||
*George Lenczowski, ''Russia and the West in Iran'' (1949) |
*George Lenczowski, ''Russia and the West in Iran'' (1949) |
||
==外部链接== |
==外部链接== |
||
*[https://digitalarchive.wilsoncenter.org/search-results/1/%7B%22subject%22%3A%5B%222549%22%5D%2C%22search-in%22%3A%22all%22%2C%22term%22%3A%22%22%7D Documents on the 1945–46 Iranian Crisis] |
*[https://digitalarchive.wilsoncenter.org/search-results/1/%7B%22subject%22%3A%5B%222549%22%5D%2C%22search-in%22%3A%22all%22%2C%22term%22%3A%22%22%7D Documents on the 1945–46 Iranian Crisis] [[冷战国际史项目]]的档案 |
||
*[http://www.vccoo.com/v/b9e75c “我厌倦了让苏联为所欲为”:1946年阿塞拜疆危机下的伊朗] |
|||
{{Cold War}} |
{{Cold War}} |
||
{{DEFAULTSORT:Iran Crisis Of 1946}} |
{{DEFAULTSORT:Iran Crisis Of 1946}} |
2016年8月3日 (三) 07:09的版本
1946年伊朗危机 | |||||||
---|---|---|---|---|---|---|---|
冷战的一部分 | |||||||
File:Seyid Cəfər Pişəvəri.jpg 1946年的贾法·皮萨瓦里 | |||||||
| |||||||
参战方 | |||||||
伊朗帝国 | 苏联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哈吉·阿里·拉兹马拉[1] |
贾法·皮萨瓦里 萨拉赫丁·卡兹莫夫[1] | ||||||
兵力 | |||||||
伊朗军队 |
| ||||||
伤亡与损失 | |||||||
未知 | 未知 | ||||||
总共2000人死亡[2] |
伊朗危机,又称伊朗—阿塞拜疆危机,由苏联拒绝在二战结束后放弃占领伊朗领土引发。1941年,从北部进攻的苏联红军联手从中部和南部进攻的英国军队结成联盟(The Allies),入侵并占领了伊朗国土,之后英美联军在伊朗开辟了多条为战时同盟苏联补给重要军需的路线。
由于截至1941年8月,美国还未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故联盟当时的成员主要(还包括1939年被德国占领的波兰及1940年被占领的法国各自的流亡政府)为英国与苏联,两国在1941年6月德军入侵苏联后结成盟友。联盟占领伊朗后达成协议,同意在轴心国停止敌对活动6个月后撤出伊朗境内,然而在1946年初期限到来之际,斯大林治下的苏联却拒绝撤军而继续留在伊朗,与此同时支持苏联的伊朗人宣布伊朗西北部的阿塞拜疆地区独立成为阿塞拜疆人民共和国。[3]而早在1945年底,伊朗库尔德人就在苏联的支持下于伊朗西北部成立了马哈巴德共和国。两个地区相继分裂后,由苏联提供武装支持与协助训练的库尔德人和阿塞拜疆族民兵组成的联盟参与到了苏联与伊朗的战争中,[1]结果导致了约2000人死亡。在伊朗总理艾哈迈德·盖瓦姆的谈判与美国对苏联施加外交压力的情况下,苏联最终选择从伊朗撤军。这场危机被后人视为冷战萌芽时期美苏冲突的表现之一。
1946年伊朗危机
背景
在纳粹德国撕毁了与苏联缔结的友好条约并于1941年6月入侵苏联后,英国与苏联出于防患于未然的需要,以利用伊朗作为租借法案向苏联提供军需补给的门户的借口,在1941年8月25日联合入侵并占领了伊朗。[4]入侵后伊朗巴列维王朝国王礼萨汗被迫退位并流亡至毛里求斯,而他的儿子、当时的太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则被指定为新国王。新国王于1942年1月与英苏签订了“三国条约”,条约中声明当下英苏军队在伊朗的出现并非“侵略”、伊朗加入英苏联盟和联军将在战争结束后6个月之内撤出伊朗境内。[4]
占领伊朗后,美英联军将其作为向苏联运输战略物资的重要补给线,用以资助苏联对抗纳粹德国。在此过程中,约30000非战斗美军士兵来到伊朗运送这些物资,由于伊朗作为补给线发挥了重要作用,后人将这条伊朗境内的补给线称为“通往胜利的桥梁”。在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上,同盟国三巨头的领导人向伊朗做出了关于战后恢复其主权和领土完整及协助其进行战后重建和发展的保证。[4]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1945年的波茨坦会议后的德军正式投降后结束,但斯大林拒绝了丘吉尔的关于提前从伊朗撤军的提议。[5]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美英军队先后在条约规定期限内撤出了伊朗境内,而苏联不仅拒绝接受1946年3月2日作为“三国条约”中规定的撤军的最后期限,还反而向伊朗增派了驻军。到1945年12月中旬,凭借着红军和秘密警察的力量,苏联已在伊朗境内扶植了两个亲苏的“人民民主共和国”——[4]贾法·皮萨瓦里领导的阿塞拜疆人民共和国和卡吉·穆罕默德领导的库尔德人政权马哈巴德共和国。
阿塞拜疆人民共和国
阿塞拜疆民主党于1945年9月由吉兰省革命运动的长期领导人贾法·皮萨瓦里创建,并很快在伊朗阿塞拜疆地区传播开来,且在1945年9月的第一周借助苏联军队的暗中力量于当地发动了一起政变。[6]政变发生后,阿塞拜疆民主党声称已取得了对伊朗阿塞拜疆的控制,并承诺进行自由民主的改革,且解散了当地的共产主义政党伊朗人民党的分支。[7][8]
1945年9月下旬,在阿塞拜疆人民共和国的第一届国会上,阿塞拜疆民主党授权成立了一支由农民民兵组成的军队,并宣布伊朗阿塞拜疆“成为了一个由39人组成的全国性和非执行性的委员会领导下的国家”。[9]该国唯一一任总理是艾哈迈德·可代里。
注释
-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Michael G. Lortz.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he Kurdish Warrior Tradit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Peshmerga. pp.27-29. [1]
- ^ [2]
- ^ All the Shah's Men, Kinzer, p.65-66
- ^ 4.0 4.1 4.2 4.3 乔治·兰泽斯基, American Presidents and the Middle East, (1990), p. 7-13
- ^ 哈里·杜鲁门, Memoirs, Vol. 1: Years of Decision (1955), p.380, cited in Lenczowski, American Presidents, p.10
- ^ Ervand Abrahamian. "Communism and Communalism in Iran: The Tudah and the Firqah-I Dimukra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ddle East Studies, Vol. 1, No. 4. (Oct., 1970), p. 291
- ^ Sepehr Zabih. The Communist Movement in Iran, Berkeley, 1966, p. 99
- ^ Ervand Abrahamian. Iran between Two Revolutions, Princeton, 1982, pp. 217-218
- ^ Fred H. Lawson. "The Iranian Crisis of 1945-1946 and the Spiral Model of International Conflic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ddle East Studies, Vol. 21, No. 3. (Aug., 1989), p. 316
拓展阅读
- André Fontaine, La guerre froide 1917–1991, Edestermann: "Kurdish Independence and Russian Expansion", 外交事务, Vol. 24, 1945–1946, pp. 675–686
- George Lenczowski, Russia and the West in Iran (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