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香港移民潮: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第3行: 第3行:
==历史==
==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界]]的傳統農村解散體系,使到不少[[新界原居民]]為了生計而行使權利,入籍[[英國]],並且取得擁有英國居留權的[[英國護照]],移居當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經濟開始向工商業轉型,[[新界]]農村的傳統農業經濟體系分崩離析,使到不少[[新界原居民]]為了生計而行使權利,入籍[[英國]],並且取得擁有英國居留權的[[英國護照]],移居當地。


===六七暴動後===
===六七暴動後===

2016年12月25日 (日) 00:08的版本

香港移民潮是指香港居民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67年六七暴動後及1989年六四事件後的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移民往外國的熱潮。根據估計,在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的移民人數以數十萬人計算,不少人才及資金外流,對香港人口結構造成重大的影響。

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經濟開始向工商業轉型,新界農村的傳統農業經濟體系分崩離析,使到不少新界原居民為了生計而行使權利,入籍英國,並且取得擁有英國居留權的英國護照,移居當地。

六七暴動後

1967年香港發生六七暴動,引致香港社會不安,一些比較富裕的香港居民對香港前景憂慮,選擇移居外地。亦有更多新界原居民在此時移居外地;而到香港市區其他有能力移居的家庭,在此時亦移民到東南亞南非或者中南美洲等;亦有香港女子在此階段與美國當地的單身男性華僑結婚而移居當地。在何紫的兒童文學作品《40兒童小說集》系列裡,記載了不少香港兒童因為與家人移居外國而要與同學分離的故事。這一股移民潮一直延續到大約197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才稍為止息。

中英談判期間

自1980年代起,中國及英國就香港前途問題展開談判,以至中國决定收回香港,而香港人中國共產黨缺乏信任,因此部份香港人對香港前境感到不明朗,憂慮香港日後能否繼續維持其自由金融地位,以至自由的政治制度会否被取代。

六四事件後

1984年12月1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聯合王國簽署《中英聯合聲明》,確立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中國。由於不少香港居民曾經在中國大陸經歷政治動盪,也有很多香港人對中國共產黨的統治感到抗拒,因此部份香港人開始有了移民的打算。

1989年,在北京發生的六四事件促成更多香港人對香港回歸後的前景感到悲觀和恐懼,令香港出現了大規模的移民潮。移民潮維持至1994年以後,持續5年以上,紐西蘭加拿大澳洲美國是當時不少香港人移民的熱門之選。在移民的高峰期,連佛得角等小國也在雜誌上刊登廣告宣傳該國護照可以提供申請。當時,不少香港人移民選擇在加拿大的溫哥華定居,當中卑詩省列治文又有「小香港」之稱,其他熱門的城市有多倫多澳洲悉尼墨爾本紐西蘭奧克蘭威灵顿英國倫敦曼徹斯特美國紐約市舊金山洛杉磯芝加哥以及新加坡等。

至1996年起,即香港主權移交前一兩年,由於部份移民在外國的發展不濟,亦有部份移民對香港的前景改觀,而開始有一些已經歸化、持有外國護照的香港人回流香港,視為香港回流潮

香港主權移交後

香港主權移交初期,香港移民海外的人數逐漸所下降,惟至2010年代起,基於各種社會問題,例如中港矛盾的激起等,使到部份香港人再次對前景失去信心。[1]。2013年,香港保安局表示同年首半年有約3,900名香港人移居海外,比較2012年同期增加8%。《華爾街日報》中文版於同年8月21日引述該項數字報道,指出香港回歸逾15年後,香港人移民數字再現攀升勢頭,並且引述移民顧問表示,近數月欲移民的香港人愈來愈多,是因為對香港經濟前景和香港政治環境擔憂。報道引述澳加移民顧問公司(Auscan Visa Migration)代表指出,於2012年欲移民的香港客人數量增加一倍,是香港回歸後再現的大升幅。加拿大雷立得移民事務所(Rothe International Canada)代表指出,香港樓巿是促使中產階層移民的因素之一,2008年起,香港住屋成本增加逾倍,香港政府在過去一年雖然採取了積極措施為樓市價格降溫,令到樓價陷入停滯,惟若然客戶現時出售在香港的物業,即使為小單位,仍然可以在其他國家改住相當大的獨立房屋[2]

移民臺灣

1989年六四事件後,香港移民臺灣的人數曾經達一年逾3,000人。2012年,移居臺灣的香港達逾600人,達到2001年以來高峰,比較過去幾年平均每年約200人,急升兩倍。[3][4][5]

2013年,香港電台的《鏗鏘集》與商業電台的《十八樓C座》不約而同推出以「移民臺灣」為專題的節目。前者透過多個故事道出香港人移民臺灣的原由,有人覺得偏重地產金融使到香港核心價值失色,年青一代發展有限,有人表示移民臺灣是給自己一個機會;後者說現在熱衷移民臺灣是香港人特有的罷工抵制行動。一位28歲的香港新移民在臺南購買了3房2廳的房,此價格在香港連一間小套房都不能夠購買,「這邊很適合生活,如果在香港要有這樣的陽台,應該是不可能的事情,以我這樣的收入的話。」[6][7][8][9]一批反對中國共產黨、不滿香港生活品質及福利受到雙非影響的香港年青人在臉書上成立「Evacuation to Taiwan」(撤退到臺灣)專頁,積極了解臺灣房市及人文狀況,號召香港年青人認識臺灣及移居臺灣。[10][11]

已經移居臺灣的香港人認為臺灣的生活步調節奏比較悠閒輕鬆,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停不下來的商務生活」,不想活在又急又擠的環境。習慣自由風氣的香港人也不太適應香港回歸後的社會氣氛與更加吵雜擁擠的空間。田園風光與居住環境品質也是移民臺灣的誘因之一,有香港人說:「台灣贏在風景和人情味」,尤其住鄉下的日子很寫意,「路上遇到的人常講台語,真的聽不懂,但臉上都有笑容,一看就很舒服」、「在臺灣大家都可以騎摩托車,感覺很自由,我們在香港每天都在趕著坐捷運。」臺灣和香港距離近、語言相通、大學教育選擇多、消費物價可以接受都是香港人移居臺灣的理由。[12][13][9]

不少過去從不投票的香港人移居臺灣後,不只願意服兵役,也參與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以尋找「當家作主」的民主感覺。[5]臺北創業的黃先生認為如果他的下一代在臺灣成長,會有比較寬廣的思想空間。「我來臺灣是希望互相得益的,就是說我找到一個地方是值得我去花我的生命在這個地方,是一個互相貢獻的地方。」[7]

根據中華民國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統計,香港居民申請移居臺灣的人數由以往的每月不到百人,至2013年來每月均逾百人,至9月升幅至632人,相等於先前數月平均數的6倍[14]

相關條目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