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战国时期: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Cuaxdon留言 | 贡献
調整格式、排版
Yinweichen-bot留言 | 贡献
機械人根據格式手冊移除多餘日期內鏈及統一格式
第2行: 第2行:
[[File:战国形势图(前350年)(简).png|thumb|250px|战国初期形势图]]
[[File:战国形势图(前350年)(简).png|thumb|250px|战国初期形势图]]


'''戰國時代'''([[前5世紀]][[前221年]]),關於戰國的起始年份,共有7種說法,一般[[前476年]][[前453年]][[前403年]]這3種說法為較多人接受。這段時期又稱'''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是[[中國歷史]]上[[東周]]的後半期([[秦朝|秦]][[秦滅六國之戰|統一中原]]前),這一時期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即已被[[秦国]]灭亡,所以战国时代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公元前334年[[徐州相王]]、公元前323年[[五国相王]]后各大诸侯纷纷[[僭越]]称王([[吴国|吴]]、[[越國|越]]、[[楚国|楚]]三国[[春秋時代]]已称王),[[周天子|周王]]权威進一步受損。
'''戰國時代'''(前5世紀~前221年),關於戰國的起始年份,共有7種說法,一般前476年﹑前453年或前403年這3種說法為較多人接受。這段時期又稱'''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是[[中國歷史]]上[[東周]]的後半期([[秦朝|秦]][[秦滅六國之戰|統一中原]]前),這一時期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即已被[[秦国]]灭亡,所以战国时代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公元前334年[[徐州相王]]、公元前323年[[五国相王]]后各大诸侯纷纷[[僭越]]称王([[吴国|吴]]、[[越國|越]]、[[楚国|楚]]三国[[春秋時代]]已称王),[[周天子|周王]]权威進一步受損。


战国時代及之前的[[春秋時代]],都是后世史家对[[东周]]这段历史时期的再次划分,「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观点得到了其支持者的完善和补充。在前403年之前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国|吴]],和前403年[[三家分晋]]。目前,《[[史记]]》的观点因包括了如上重要的历史事件而得到多数采纳。而在戰國时期的結束是在秦統一[[中國]](前221年),參見[[秦統一中國之戰]]。
战国時代及之前的[[春秋時代]],都是后世史家对[[东周]]这段历史时期的再次划分,「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观点得到了其支持者的完善和补充。在前403年之前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国|吴]],和前403年[[三家分晋]]。目前,《[[史记]]》的观点因包括了如上重要的历史事件而得到多数采纳。而在戰國时期的結束是在秦統一[[中國]](前221年),參見[[秦統一中國之戰]]。

2017年1月4日 (三) 08:59的版本

战国初期形势图

戰國時代(前5世紀~前221年),關於戰國的起始年份,共有7種說法,一般前476年﹑前453年或前403年這3種說法為較多人接受。這段時期又稱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是中國歷史東周的後半期(統一中原前),這一時期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即已被秦国灭亡,所以战国时代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公元前334年徐州相王、公元前323年五国相王后各大诸侯纷纷僭越称王(三国春秋時代已称王),周王权威進一步受損。

战国時代及之前的春秋時代,都是后世史家对东周这段历史时期的再次划分,「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观点得到了其支持者的完善和补充。在前403年之前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前473年越王勾践,和前403年三家分晋。目前,《史记》的观点因包括了如上重要的历史事件而得到多数采纳。而在戰國时期的結束是在秦統一中國(前221年),參見秦統一中國之戰

伴随着私田制和铁器的广泛运用,社会新兴阶层的崛起,战国时期的中国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上迎来变革的高峰。由于郡县制度的加强,以获取土地、财富、人口的国家不断开展兼併战争,促使这个从春秋时期开始便战争不断的土地逐渐走向新的时代。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塑造了帝制中国的雏形。

歷史

歷史學家指出,春秋時代諸侯演變為戰國七雄,是「都市國家」向「領土國家」的發展。領土國家統一起來,就形成古代帝國秦朝以及後來的漢朝[1]

起始年份

有關戰國的起始年份,史學家一直存在各種爭議,共有7種說法。

  • 前481年(周敬王三十九年)呂祖謙大事記》記載始於周敬王三十九年,接續《春秋》之後。
  • 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史記》為周元王元年)實際當司馬遷因戰國各國史籍被秦國付之一炬,遂採納秦史書《秦記》所載,定戰國始於前476年[2]
  • 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史記》為周元王二年)主要是周敬王的年數有異說。《左傳·哀公十九年》所記「冬,叔青如京師,敬王崩故也。」以周敬王在位有四十四年,故明年為周元王元年,為戰國之始。
  • 前468年(周貞定王元年)清人林春溥戰國編年》、黃式三周季編略》及近人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証》記載始於周貞定王元年(前468年),接續《左傳》之後。
  • 前453年(周貞定王十六年)也有學者認為,前453年三家滅智,七國爭雄局面已經形成,應該以此作為戰國的開始。
  • 前441年(周哀王元年)近人朔雪寒在《孫子兵法論正》書中提出此說[3]
  • 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北宋司馬光成書的編年史《資治通鑑》則以『三家分晉』一事代表周禮崩壞,群雄競逐,而定戰國始於前403年[4]

七強並立

戰國時期諸侯各自為政,相互混戰,國際社會非常不穩定。戰國初期東周境內尚有十幾個國家,其中以四國的實力最強,有四分天下之勢。

後來晉國內亂,以智氏范氏中行氏和韓、趙、魏六家為主的「六卿」又互相兼併,范氏和中行氏倒下後,以智伯瑤為首的智氏,於前455年聯合韓、魏兩家合兵攻趙,把趙襄子圍在晉陽,決汾水灌城。韓、魏突然和趙氏聯合起來,於前453年消滅智氏,瓜分了智氏的全部土地。不久,三家又將晉公室的土地和人民,除曲沃(今山西聞喜縣)、絳州(今山西翼城東南)外,也都瓜分了。這時的晉國國君降到了三家之下,卑屈到要朝見三家大夫三家分晉)。齊國卿族田氏到陳完的第五世孫田恆,聯合鮑氏,滅了當時專權的欒、高二氏篡奪齊國政權(前386年田氏代齊)。後來燕國崛起,秦國中興,及其它一些小國陸續的被吞併或淪為附庸。到了戰國中期,剩下來的七個主要大國被稱為戰國七雄

小國尚有東周中山等,至战国时期结束时除被秦国沦为附庸的衛國外都先後被七國所吞併。與七雄相毗鄰的還有不少少數民族,北面和西北有林胡樓煩東胡匈奴義渠,南面有巴蜀。至秦統一,通過列國的兼併戰爭和自發的經濟、文化交流與遷徙,這些少數民族多與中原民族融合,有些則保持了原有的民族風貌,部分如匈奴則與中原成對立姿態。

戰國前期

戰國時期,鐵器開始出現與使用,取代了石器而與青銅器同時並進使用,商業的繁榮促進了貨幣的發展,而春秋時的井田制被取消。农业进一步发展,各国人口增多。手工業的冶鐵、青銅器鑄造、漆器絲織業的生產水平都有了顯著的提高,各國之間的商業貿易得到大力發展。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加剧。諸侯國兼併土地戰,争夺生存空间,代替了春秋時期政治上的霸權爭奪。

這些發展也使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世襲的等級制度被瓦解,一些過去的貴族失去了地位,而另一些那個時候的平民通過經商或其他的機會致富,甚至成為政治集團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官僚制度發生了變化。

為了應付這些變化,各國採取了不同的變法。最早开始改革的是魏国。魏文侯在前445年继位后,启用魏成子翟璜李悝乐羊吴起西门豹法家人物,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领域进行了改革。

法家代表人物之一的李悝被文侯任命为相邦,是文侯、武侯时期變法的关键人物。他吸取各国成文法的长处,编写了《法经》,分《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六篇。

他提倡“尽地力之教”,要求农民勤劳耕作、提高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国家的收入。“平籴法”则是他的另一项重要经济政策,在丰年官府向农民征收一定数量的余粮,遇上荒年就可以把多余的粮食平价输出,以保证粮价稳定。这些措施可以避免农民破产、流徙,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使魏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

约前409年,趙烈侯用相邦公仲連進行改革,在政治、財政用法家,教導用儒家。前382年,楚悼王吳起實行吳起變法,「損其有餘而繼其不足」,第二年楚悼王逝世,吴起也被楚国贵族乱箭射死。前360年前后,齊國起用鄒忌「謹修法律而督奸吏」實行改革,国力大增,与魏国冲突。齐国以孙膑为军师,发动桂陵之战(前354年)、马陵之战(前342年),战胜魏国。韓國初期曾進行改革,但不徹底,造成一些混亂。前351年,韓昭侯起用申不害,以「術」變法。

前356年和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两次进行变法,史稱商鞅變法,此次变法,充分利用了秦国的文化价值传统,尝试用公正的法治,取代世袭的宗法制度,在思想制度层面注入重公德的价值观念,从而使得秦国得以在思想和制度层面领先于东方诸侯,从而使得东方各国的人才得以自由发挥的舞台,纷纷入秦效力,使秦国后来成为最为强大的国家。

前344年魏惠王召集逢泽之会,率诸侯朝见周天子,首先称王。

中原边境的外族与中原的发展也息息相关。匈奴、東胡、林胡、樓煩等游牧民族的威胁导致了战国长城的修建,秦、燕、楚、魏等國都修築「限戎馬之足」的萬里長城。

合縱連橫

戰國初期魏國先霸於戰國。自从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就开始强盛起来。文侯、武侯两世,屡败人。西面侵入秦之河西,派李悝、吴起守西河、上郡,一再挫败秦国的进攻。到武侯子惠王时,实行改革,更加强盛。前361年,惠王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从此更加紧了对宋、卫、韩、赵等国的进攻。

在魏国进一步强大的同时,齐国由于齐威王的改革,秦国由于商鞅变法而都强大起来。前354年,由于赵国夺去了魏国的附庸卫国,魏国就起兵伐赵,率宋、卫联军围攻赵都邯郸,次年破之。于是,赵国向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师,前往救援。孙膑认为魏国的精锐部队在赵,内部空虚,乃引兵疾走大梁,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备,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南)取得大胜,生擒其主帅庞涓(《孙膑兵法·擒庞涓》)。但在前352年,魏惠王调用了韩国军队联合打败了齐、宋、卫的联军,齐国不得已向魏求和。次年,魏国便迫使赵在漳水之上结盟,并把邯郸归还赵国,魏在东线取得了胜利。

此时的秦国,于前354年打败魏军于元里,攻取了河西的少梁;前352年又攻入魏的河东,一度攻取了安邑;次年又包围固阳,迫使归降。后来,魏国和齐、赵先后结盟讲和。到公元前350年,魏又回头向秦反攻,曾围攻上郡的定阳(今陕西延安市东),结果秦孝公在彤(今陕西华县西南)与魏惠王相会修好,因而魏在西线也取得了胜利。

魏惠王二十六年(前344年),魏惠王泗上十二诸侯在逢泽之地会面,率十二国诸侯朝见周天子。但後來在前341年馬陵之戰,慘敗給齊軍,太子申被杀。前340年的吳城之戰,魏国被秦商鞅擊敗,主帅被俘,不久被迫将河西割于秦国,数戰皆敗的魏國一直也再沒有復興起來。

前314年,燕国内乱,齐国攻破燕国,后在燕人反叛及各諸侯國的壓力之下被迫退兵。此后燕国燕昭王即位,广纳贤才,图谋向齐国复仇。

楚國於前313年至前311年間三次大戰秦國都失敗。但却在前306年趁越国内乱,攻占了吴国旧地,但之后数次被越国收复。在与越国的长期战争中,国力亦有削弱。

前307年,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使赵国的军事实力大增,中山為趙所亡,中山王被放逐至膚施。前287年,赵、魏、韩、燕、楚五国军队联合攻秦,秦被迫割地给赵、魏以求和。

前286年,齊國攻滅被諸國垂涎的宋國,引致燕、秦、韩、赵、魏五國聯兵於前284年圍攻,齊軍於濟西迎擊卻被聯軍重創,齊兵退守臨淄,臨淄被燕軍攻陷,齐湣王出逃,輾轉到齊的莒,楚軍出兵佯稱救齊,齊湣王被楚將淖齒杀害,城內軍民奮起殺死淖齒,齊失七十餘城,只餘下(今山东日照市莒县)和即墨兩座城池。前278年,燕昭王死,太子燕惠王即位。齐国即墨守将田单施反间计,使燕惠王撤掉大将军乐毅。田单以火牛阵大败燕军,齐国趁势复国,但国力大衰,开始走向没落。

前280年楚国逆长江上游攻秦,欲收回巴国旧地,结果遭秦反攻。前279年楚国被秦軍於鄢之戰(今湖北宜城东南)大破,幾十萬軍民被白起放水淹死,前278年連首都也被秦將白起所攻陷,被逼遷都到,楚国诗人屈原痛感国家沦亡,投汨罗江自尽。前241年,楚国又遷都到壽春,躲避秦軍,再也沒有能力對抗秦國。

秦统一六国

坑杀赵卒

前271年,客卿张禄(即范雎)向秦昭王献「远交近攻」之策。秦昭王接纳,于前262年出兵伐韩,切断上党郡与韩都城新郑的联系。韩国欲将上党郡割给秦国,但是上党军民不从,向赵国求救。赵派老将廉颇率军驻守长平,声援上党。

前260年,秦国大将王龁夺取上党,与廉颇军在长平对峙,双方僵持达四月之久。秦国施以反间计,使赵国以年轻的将领赵括代替廉颇,同时秘密调来大将白起长平之战以赵军惨败,四十万降卒被坑杀为结局,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国的进攻。

前258年魏信陵君、趙平原君、楚春申君大破秦軍於邯鄲城下,信陵君也於後來率軍於函谷關外大勝秦軍,但這些已不足令秦國衰落。

周朝灭亡

前256年周赧王病逝,秦国攻入雒邑,西周公投降,周朝灭亡。前249年,秦相邦吕不韦又带兵灭掉了位于巩邑(今河南巩县)的东周公。

先灭韩国

前230年,韩国首先被秦国灭亡。

灭赵国

前228年赵国被灭。

灭魏国

前225年,魏国被灭。

灭楚国

前223年,灭楚。

灭燕国

前222年,灭燕。

灭越

前222年,灭越。

灭齐国

前221年,灭齐,统一中原。

統一後

秦灭六国後,秦始皇焚書坑儒,使战国时期的历史记载毁灭,以致西汉中叶的司马迁在编纂史记时,难以找到依据[5]


军事與技术

战国时期的连年混战使军事理论和技术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孙膑兵法》、《鬼谷子》及《吳子兵法》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

文學與思想

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这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

建築

水利

今日的四川都江堰。戰國時期秦國李冰岷江上興建都江堰,不僅可防止水患,更使成都平原成為富庶之地。

经济

农业

战国时期,土地国有制彻底瓦解,土地私有制也就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确立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各国的改革或变法运动促进了这一转变。土地自由买卖已经合法化,参与土地买卖的有贫民、官僚和贵族。秦国在商鞅变法后,“除井田,民得卖买”[6],赵国的大将赵括把君主赏赐给他的金箔“归藏于家,而日视其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7]

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农业生产在春秋末战国初得到了飞跃发展。铸铁冶炼技术铸铁柔化技术的发明,铁制的农具得以普及,进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上升到了另外一个台阶。

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有“五穀[8]”、“六穀[9]”或“九穀[10]”等称谓。

是小米,五穀之长,是北方人的主食,是粮食作物的统称,前人对于和稷的认识很不一致,麦有大麦小麦之分,而小麦分为春小麦冬小麦:春小麦是在春天播种,秋天收割,冬小麦在仲秋播种,孟夏收获。冬小麦在春秋时代得到了推广,进入战国时代,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冬小麦已经是很普遍了[11]。豆在战国之前被称作「菽」,有大菽与小菽之分,大豆(大菽)因其抗旱能力强,对气候和土壤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可在春秋两季播种,成了人们的主食,麻也是古人的一种粮食。

土壤的肥沃与否与收成的好坏有密切的关系,战国时人们根据土壤不同的色泽、性质、和肥沃度有壤、埴、坟、垆、黎、涂泥等之分。壤有有黄白两种,坟也分黑白赤等。整理于战国时代的《禹贡》曾对旧时各地区的土壤情况作了描述,包括土壤大类型,田地的等级。

手工业及藝術品

战国时期青铜业仍在发展,冶铁业取得的进步也较大。另外漆器、陶器、车船的制造也有发展,文献记载秦国的战船“乘夏水,浮轻舟,强弩在前,铣戈在后”[12]。民间手工业以制造商品为主。

戰國時代的手工藝術創作水準相當高。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創作水準,可能是藝術買賣風氣愈盛,以及周朝各國相互競爭的結果。於湖北隨州的曾侯乙墓為著名的戰國早期考古地點,墓中挖出了一萬五千多件文物,包括:青銅祭器、鐘、兵器、漆器,以及木、竹製品。青銅器及陶器上以翅膀彎曲的鳥以及龍為主要的裝飾圖案,可見當時已接觸到匈奴韃靼等亞洲草原文化。[13]

商业

战国时期各国大量铸造金属货币。趙國、魏國、韓國的货币主要是像铲的布币,齐国、燕国则主要用刀币,秦国和周使用中间有圆孔的圜钱,楚國使用蟻鼻錢,各国建立了各自统一的度量衡制度。

影視作品

戰國時代各國互相征戰,以戰國時代為背景之動作或武打之電影不少,例子如下 :

電影

英雄》(英文:Hero)

是2002年由中國導演張藝謀執導的一部武俠片。 故事並無詳細說明確實年代,只知是戰國末年。

江山美人》(英文:An Empress and the Warriors)

是2008年的一部由程小東執導的史詩式愛情古裝電影。 故事並無詳細說明確實年代,推斷為前306年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騎兵正式用於軍隊之後,前222年秦國滅燕國及趙國之前。(前306年-前222年之間)

大兵小將》(英文:Little Big Soldiers)

2010年上映的電影,成龍編劇兼主演、丁晟導演。 故事並無詳細說明確實年代,故事講述韓國及趙國被秦國滅之後之戰國時代,推斷為前222-前221年。

連續劇

  • 大秦帝國之裂變,系列歷史劇的第一部;故事主軸為商鞅變法,講述戰國時代秦國由弱轉強,在戰國初期列強環伺內憂外患下的蛻變過程。
  • 大秦帝國之縱橫,系列歷史劇的第二部;商鞅變法以後,秦國邁入嶄新時期。此時的秦國,在戰國舞臺上,已屹立起不容列國小視的身影。
  • 大秦帝國之崛起,系列歷史劇的第三部;講述了秦昭襄王到秦王嬴政期間,秦國掃平六國、一統天下的歷史故事。

描述了戰國末年秦國與趙國之間的歷史故事。

参见

参考文献

引用

  1. ^ 宮崎市定著,邱添生譯:《中國史》(台北:華世出版社,1980),頁39-40。
  2. ^ 「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為其有所刺譏也……獨有《秦記》,又不載日月,其文略不具。然戰國之權變亦有可頗采者。……余於是因《秦記》,踵《春秋》之後,起周元王,表六國時事,訖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諸所聞興壞之端。」《史記·六國年表》
  3. ^ 「前453年由三家瓜分晉國的局面便已形成,但直到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才敢封侯,因此考量到以周王元年為斷代點此一條件,自然以周哀王元年,也即前441年為戰國時代的起點為最適當的選擇了。」《孫子兵法論正》
  4. ^ 「嗚呼!君臣之禮既壞矣,則天下以智力相雄長,遂使聖賢之後為諸侯者,社稷無不泯絕,生民之害糜滅幾盡,豈不哀哉!」《資治通鑑·卷第一》
  5. ^ 钱穆,《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页73.ISBN 7-100-01766-1
  6. ^ 《汉书·食货志上》
  7. ^ 《史记·赵奢列传》
  8. ^ 《论语·微子篇》、《孟子》、《吕氏春秋·审时篇》、《周礼·食医》等将麦、菽、稷、黍、麻称为“五穀
  9. ^ 六穀见于《周礼·膳夫》
  10. ^ 九穀见于《周礼》的《大宰》和《仓人》
  11. ^ 隐公三年记载:四月鄭國军队“取温之麦”。这个记载用的是夏历,夏历四月正是冬小麦成熟时节。
  12. ^ 《战国策·燕》
  13. ^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戰國時代 於2011 年3 月18 日查閱

书籍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