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蒙恬: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Yinweichen-bot留言 | 贡献
機械人根據格式手冊移除多餘日期內鏈及統一格式
第4行: 第4行:


== 生平 ==
== 生平 ==
蒙恬最初作过掌理[[司法]]文書的官吏。《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记载蒙恬在[[前224年]]作为[[李信]]的副手,一起带兵二十万攻[[楚国|楚]],独自带领一支分遣队攻克[[楚国]]的寝丘(今[[安徽]][[临泉]]),李信在攻破鄢(今[[河南]][[鄢陵]])后,引兵向西,與蒙恬在城父(今[[河南]][[宝丰县]]东)会合,不久李信军被楚军击破。秦始皇復用[[王翦]]为将,蒙恬父蒙武为裨将军带兵六十万攻楚。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因为出身将门被[[秦始皇]]起用为将军,攻[[田齐|齐国]]大胜,后任[[内史 (官制)|内史]]。<ref>{{Wikisource history|史記|073|白起王翦列傳}}</ref>
蒙恬最初作过掌理[[司法]]文書的官吏。《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记载蒙恬在前224年作为[[李信]]的副手,一起带兵二十万攻[[楚国|楚]],独自带领一支分遣队攻克[[楚国]]的寝丘(今[[安徽]][[临泉]]),李信在攻破鄢(今[[河南]][[鄢陵]])后,引兵向西,與蒙恬在城父(今[[河南]][[宝丰县]]东)会合,不久李信军被楚军击破。秦始皇復用[[王翦]]为将,蒙恬父蒙武为裨将军带兵六十万攻楚。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因为出身将门被[[秦始皇]]起用为将军,攻[[田齐|齐国]]大胜,后任[[内史 (官制)|内史]]。<ref>{{Wikisource history|史記|073|白起王翦列傳}}</ref>


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率领秦军三十萬人征伐[[匈奴]],次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击退匈奴七百余里,屯兵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蒙恬吸取[[战国]]时期据险防御的经验,从[[榆中]](今属[[甘肃]])沿[[黄河]]至[[阴山]]构筑城塞,连接[[燕]]、[[赵]]、秦5000余里旧[[长城]],據陽山(陰山之北)逶迤而北。并修筑北起[[九原]]、南至[[云阳]]的[[秦直道|直道]],构成了北方漫长的防御线。蒙恬守北防十餘年,[[匈奴]]慑其威猛,不敢再犯。
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率领秦军三十萬人征伐[[匈奴]],次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击退匈奴七百余里,屯兵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蒙恬吸取[[战国]]时期据险防御的经验,从[[榆中]](今属[[甘肃]])沿[[黄河]]至[[阴山]]构筑城塞,连接[[燕]]、[[赵]]、秦5000余里旧[[长城]],據陽山(陰山之北)逶迤而北。并修筑北起[[九原]]、南至[[云阳]]的[[秦直道|直道]],构成了北方漫长的防御线。蒙恬守北防十餘年,[[匈奴]]慑其威猛,不敢再犯。


而当时蒙恬之弟[[蒙毅]]也在作[[上卿]]。[[蒙毅]]曾判处[[中车府令]][[赵高]][[死刑]],但赵高又被[[赦免]],从此蒙氏兄弟和赵高结怨。赵高和秦始皇幼子[[胡亥]]关系密切,曾私下教授[[胡亥]][[法律]]方面知识,頗受胡亥重用。
而当时蒙恬之弟[[蒙毅]]也在作[[上卿]]。[[蒙毅]]曾判处[[中车府令]][[赵高]][[死刑]],但赵高又被[[赦免]],从此蒙氏兄弟和赵高结怨。赵高和秦始皇幼子[[胡亥]]关系密切,曾私下教授[[胡亥]][[法律]]方面知识,頗受胡亥重用。


秦始皇长子[[扶苏]]因-{}-數諫[[皇帝]],失帝愛,貶至[[上郡]],成為蒙恬的[[監軍]]。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在出巡中在[[沙丘_(地名)|沙丘]]病故。[[赵高]]勾結[[李斯]],矯[[詔]]擁立[[胡亥]]继位,[[赐死]]扶苏,史称[[沙丘之变]]。因为蒙恬与扶苏关系密切,也同时赐死蒙恬。接到命令后,蒙恬覺得可疑,勸阻扶蘇:「皇帝陛下在外地,沒有立太子,派微臣率領三十萬大軍防守邊疆,又派您[[監軍]],這是天下的重任啊。現在隨便一個使者來,就自殺?怎麼知道這不是有詐?我們應該上書請示,請示了再請示,再三請示,那時候死還不遲。」但扶蘇說:「父親要賜死兒子,有甚麼好請示的?」<ref>{{Wikisource history|史記|084|李斯列傳}}</ref>扶苏即刻自杀,蒙恬並未從死,被解除兵权关押在[[上郡]]的[[阳周]],軍隊交由[[裨将]][[王离]]指挥。
秦始皇长子[[扶苏]]因-{}-數諫[[皇帝]],失帝愛,貶至[[上郡]],成為蒙恬的[[監軍]]。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在出巡中在[[沙丘_(地名)|沙丘]]病故。[[赵高]]勾結[[李斯]],矯[[詔]]擁立[[胡亥]]继位,[[赐死]]扶苏,史称[[沙丘之变]]。因为蒙恬与扶苏关系密切,也同时赐死蒙恬。接到命令后,蒙恬覺得可疑,勸阻扶蘇:「皇帝陛下在外地,沒有立太子,派微臣率領三十萬大軍防守邊疆,又派您[[監軍]],這是天下的重任啊。現在隨便一個使者來,就自殺?怎麼知道這不是有詐?我們應該上書請示,請示了再請示,再三請示,那時候死還不遲。」但扶蘇說:「父親要賜死兒子,有甚麼好請示的?」<ref>{{Wikisource history|史記|084|李斯列傳}}</ref>扶苏即刻自杀,蒙恬並未從死,被解除兵权关押在[[上郡]]的[[阳周]],軍隊交由[[裨将]][[王离]]指挥。


后来,由于扶苏已死,二世皇帝[[胡亥]]想释放蒙恬,赵高不肯,称蒙恬兄弟政治上倾向扶苏,于是蒙恬、[[蒙毅]]兄弟被[[处決]],葬於[[綏德]]縣城西的[[馬鞍山]]下。
后来,由于扶苏已死,二世皇帝[[胡亥]]想释放蒙恬,赵高不肯,称蒙恬兄弟政治上倾向扶苏,于是蒙恬、[[蒙毅]]兄弟被[[处決]],葬於[[綏德]]縣城西的[[馬鞍山]]下。

2017年1月4日 (三) 10:32的版本

蒙恬(約前250年—前210年),中国秦朝名将,祖居齐国,祖父蒙骜和父亲蒙武皆为秦國名将。蒙恬北防匈奴多年,威震北方。秦始皇駕崩後,因為支持太子扶苏,被宦官趙高設計處決。

生平

蒙恬最初作过掌理司法文書的官吏。《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记载蒙恬在前224年作为李信的副手,一起带兵二十万攻,独自带领一支分遣队攻克楚国的寝丘(今安徽临泉),李信在攻破鄢(今河南鄢陵)后,引兵向西,與蒙恬在城父(今河南宝丰县东)会合,不久李信军被楚军击破。秦始皇復用王翦为将,蒙恬父蒙武为裨将军带兵六十万攻楚。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因为出身将门被秦始皇起用为将军,攻齐国大胜,后任内史[1]

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率领秦军三十萬人征伐匈奴,次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击退匈奴七百余里,屯兵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蒙恬吸取战国时期据险防御的经验,从榆中(今属甘肃)沿黄河阴山构筑城塞,连接、秦5000余里旧长城,據陽山(陰山之北)逶迤而北。并修筑北起九原、南至云阳直道,构成了北方漫长的防御线。蒙恬守北防十餘年,匈奴慑其威猛,不敢再犯。

而当时蒙恬之弟蒙毅也在作上卿蒙毅曾判处中车府令赵高死刑,但赵高又被赦免,从此蒙氏兄弟和赵高结怨。赵高和秦始皇幼子胡亥关系密切,曾私下教授胡亥法律方面知识,頗受胡亥重用。

秦始皇长子扶苏因數諫皇帝,失帝愛,貶至上郡,成為蒙恬的監軍。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在出巡中在沙丘病故。赵高勾結李斯,矯擁立胡亥继位,赐死扶苏,史称沙丘之变。因为蒙恬与扶苏关系密切,也同时赐死蒙恬。接到命令后,蒙恬覺得可疑,勸阻扶蘇:「皇帝陛下在外地,沒有立太子,派微臣率領三十萬大軍防守邊疆,又派您監軍,這是天下的重任啊。現在隨便一個使者來,就自殺?怎麼知道這不是有詐?我們應該上書請示,請示了再請示,再三請示,那時候死還不遲。」但扶蘇說:「父親要賜死兒子,有甚麼好請示的?」[2]扶苏即刻自杀,蒙恬並未從死,被解除兵权关押在上郡阳周,軍隊交由裨将王离指挥。

后来,由于扶苏已死,二世皇帝胡亥想释放蒙恬,赵高不肯,称蒙恬兄弟政治上倾向扶苏,于是蒙恬、蒙毅兄弟被处決,葬於綏德縣城西的馬鞍山下。

家族

蒙恬的祖父蒙骜原居齐国,在秦昭襄王在位時来到秦国,在秦莊襄王时出现在史书中,不断地为秦国征战,后来成为上卿。到秦始皇初年成为了秦国最重要的将领之一。蒙恬的父亲蒙武作为王翦(正是后来蒙恬的裨将王离的祖父)的裨将军参加了秦灭楚之战。到蒙恬时,蒙恬已经可以率领当时秦军主力北征匈奴,连秦始皇的长子也被派到蒙恬军中作监军。蒙毅也同时官至上卿,并曾带兵,家族的地位更甚於蒙骜在世時期。弟弟蒙毅為得秦始皇信任的內衛大臣。但也造成了与胡亥、李斯和赵高等的矛盾和利益冲突,最终导致了蒙氏家族的灭亡。

评价

蒙恬在后世有各种评价,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蒙恬在当时位高权重,而秦朝刚刚建立,人民刚刚脱离战乱,需要休养生息,不去劝阻秦始皇滥用民力,反而积极的修筑长城是有罪的。

传说蒙恬发明了毛笔,《史記》“恬取中山兔毛造筆”,晉人崔豹古今注》提到:“牛享問曰:‘自古有書契以來,便應有筆,世稱蒙恬造筆,何也?’答曰:‘蒙恬始造,即秦筆耳。’”。據說蒙恬在鎮守北方時,見匈奴以獸毛沾顏料繪圖,又同時前方戰況告急,才改篆刻竹簡由絲卷書寫軍情。這才聲名大噪,並由史官記於史冊內。

考古发现在蒙恬之前中国已有毛笔,蒙恬應該是毛筆的改進者,1954年湖南長沙發現第一枝戰國毛筆。

影視形象

參見

参考资料

  •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六国年表 白起王翦列传 李斯列传 蒙恬列传
  1. ^ 司馬遷. 白起王翦列傳. 史記. [-61]. 
  2. ^ 司馬遷. 屈原賈生列傳. 史記.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