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宋太宗: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妃嬪:​ 修正笔误
无编辑摘要
第24行: 第24行:
'''宋太宗趙炅'''({{bd|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catIdx=宋}}),[[北宋]]第二位[[皇帝]](976年11月15日~997年5月8日在位),在位21年,享年58岁。[[趙弘殷]]第三子,是北宋開國君[[赵匡胤|宋太祖趙匡胤]]的胞弟。本名'''趙匡義''',字廷宜,其兄长赵匡胤[[登基]]後[[避諱]],改名'''趙光義''',即位時又改名'''趙炅(音炯)'''<ref>《[[s:宋史/卷004|宋史·卷四 本纪第四 太宗一]]》“庚子,帝改名炅。”</ref>。
'''宋太宗趙炅'''({{bd|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catIdx=宋}}),[[北宋]]第二位[[皇帝]](976年11月15日~997年5月8日在位),在位21年,享年58岁。[[趙弘殷]]第三子,是北宋開國君[[赵匡胤|宋太祖趙匡胤]]的胞弟。本名'''趙匡義''',字廷宜,其兄长赵匡胤[[登基]]後[[避諱]],改名'''趙光義''',即位時又改名'''趙炅(音炯)'''<ref>《[[s:宋史/卷004|宋史·卷四 本纪第四 太宗一]]》“庚子,帝改名炅。”</ref>。


宋太宗治,不善[[軍事|武功]]。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迫使[[吴越]]“纳土”;之后又灭亡[[五代十国]]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次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移师[[幽州]],试图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展开激战,宋军大败,宋太宗被[[耶律休哥]]射伤,乘驴车逃走<ref>《遼史》則稱“宋主僅以身免,至涿州竊乘驢車遁去”。</ref>。他两度伐[[契丹|辽]]失败。980年又试图[[白藤江之战 (981年)|统一交趾]],但惨败,使[[交趾]]([[越南]])最终得以保持独立地位。任內爆發[[四川]][[王小波 (北宋)|王小波]]、[[李顺]]农民起义。
宋太宗治有不善[[軍事|武功]]。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迫使[[吴越]]“纳土”;之后又灭亡[[五代十国]]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次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移师[[幽州]],试图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展开激战,宋军大败,宋太宗被[[耶律休哥]]射伤,乘驴车逃走<ref>《遼史》則稱“宋主僅以身免,至涿州竊乘驢車遁去”。</ref>。他两度伐[[契丹|辽]]失败。980年又试图[[白藤江之战 (981年)|统一交趾]],但惨败,使[[交趾]]([[越南]])最终得以保持独立地位。任內爆發[[四川]][[王小波 (北宋)|王小波]]、[[李顺]]农民起义。


== 生平经历 ==
== 生平经历 ==

2017年1月26日 (四) 19:44的版本

宋太宗
宋太宗-趙炅
統治976年11月15日~997年5月8日[1]
出生东京(今河南开封
安葬
年號
太平兴国:976年十二月~984年十一月

雍熙:984年十一月~987年
端拱:988年~989年
淳化:990年~994年

至道:995年~997年
谥号
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
庙号
太宗
政权北宋

宋太宗趙炅(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北宋第二位皇帝(976年11月15日~997年5月8日在位),在位21年,享年58岁。趙弘殷第三子,是北宋開國君宋太祖趙匡胤的胞弟。本名趙匡義,字廷宜,其兄长赵匡胤登基避諱,改名趙光義,即位時又改名趙炅(音炯)[2]

宋太宗文治有為,但不善武功。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迫使吴越“纳土”;之后又灭亡五代十国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次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移师幽州,试图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展开激战,宋军大败,宋太宗被耶律休哥射伤,乘驴车逃走[3]。他两度伐失败。980年又试图统一交趾,但惨败,使交趾越南)最终得以保持独立地位。任內爆發四川王小波李顺农民起义。

生平经历

后晋天福四年十月七日(939年11月20日)生于东京(河南开封)护圣营[4],为乾明节,后改为寿宁节。

登基之謎

有記載認為宋太宗有弒兄謀篡之嫌,即燭影斧聲疑案。

或有一說,在建隆二年(西元961年),即趙匡胤即位的第二年,皇太后杜氏臨終前,告誡趙匡胤前朝後周之所以滅亡,是因為繼位的君主過於年幼。若要常保大宋江山,必須要兄終弟及,傳位給年長的天子。等到皇兄的兒子成人,再由皇弟傳回給皇兄的兒子。此即為傳說的“金匱之盟[5]。但亦有人提出質疑:皇太后杜氏去世之時,趙匡胤年僅三十四歲,正值壯年,根本不會聯想到死亡;退一萬步言,就算趙匡胤立刻死亡,而其子趙德昭當時已十一歲,隨即成年,根本不會出現如後周世宗遺下七歲孤兒的局面,而且後來趙匡胤駕崩時,趙德昭已經廿六歲,距離二十歲成年也已經又六年了,故1940年代鄧廣銘、張蔭麟等論證金匱之盟為虛構,影響至今,成為最普遍的說法。但近年也有學者質疑偽造說,如施秀娥、王育濟、何冠環。

太宗登基以后,“太祖之后当再有天下”之说一直不断,至南宋时,宋欽宗之弟康王赵构自立於江南,是為宋高宗。当时普遍有种说法,说因为太宗登基不明不白,所有才会让后代失去半壁江山,后又有孟太后宋太祖托梦一说,赵构终传位给趙德芳之后赵昚[6]

统治时期

太宗穩固帝位後,繼續統一事業。其後,割據福建陳洪進,割據吳越錢氏相继歸降。太宗遣大将潘美揮师北上围攻北漢都城太原,击退辽国援兵,滅亡北漢,終於结束了安史之亂后近二百年藩镇割据的局面[7]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五月,太宗不顧眾臣反對,趁伐取北漢之勢,從太原出發展開北伐。北伐初期一度收復河北易州涿州。太宗志得意滿,下令圍攻燕京,宋軍與遼人在高粱河畔展开激战[8]。太宗亲临战场,結果受傷中箭,乘驴车仓惶撤离,北伐未果。980年,宋朝知邕州太常博士侯仁宝上奏宋太宗,请求趁交趾(越南丁朝内乱之机南下讨伐,恢复汉唐故疆,统一交趾越南)。宋太宗任命侯仁宝为交州陆路水路转运使;任命兰陵团练使孙全兴、漆作使郝守俊、鞍辔库使陈钦祚、左监门将军崔亮为兵马都部署;宁州刺史刘澄、军器库副使贾湜、供奉官阁门祗候王僎为兵马都部署,伺机进攻丁朝。但在981年白藤江之战中先胜后败,统一交趾(越南)的计划最终成为泡影,交趾(越南)得以保持独立地位。雍熙三年(986年),太宗遣潘美、杨业田重进曹彬崔彦五位大将分东中西三路,以東路為主再行北伐。西路、中路军進軍順利,而主力东路軍屡遭辽军挫敗,粮道被切断,终未能与中西二路汇合,于岐沟关大败而潰。中、西二路亦只得南撤。西路主將杨业因掩护军民南撤被辽军俘虏,在狱中绝食三日而死。之後,北宋在對西夏党項族的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等戰役中屢次失敗,但因厌战,与宋廷议和。太宗朝以亲信傅潜王超柴禹锡赵镕张逊杨守一弭德超等为禁军统帅,多庸碌之徒,临阵惧战。元人修《宋史》时称:“自柴禹锡而下,率因给事藩邸,以攀附致通显……故莫逃于龊龊之讥。”

淳化四年(993年)二月,四川爆發王小波李顺发动的农民起义。起义军所到之处調發富家大姓除生活品外一切財產于眾,得到蜀地农民呼应。次年正月,起義軍占据成都,建立大蜀政权,太宗得知后派遣两路大军讨之,起义军终于至道二年(996年)彻底失败。幾次边陲防線的失利、後方起義的爆發遏制了北宋進一步開闢疆土,太宗的施政也不得不轉為重內虛外[9]。太宗本人附庸風雅,喜好詩賦,政府也因此特別重視文化事業,宋朝重教之風因而展開。太宗喜好書法,善八分飞白六種字體,尤其善書飛白體,宋朝的貨幣淳化元寶也是太宗親自题寫的[10]

太宗即位之事甚為蹊蹺,是為「燭影斧聲」之事,為確保政權合法性,趙光義拋出其母杜太后遺命之說,即「金匱之盟」。金匱之盟起源於杜太后臨終時召趙普入宮記錄遺命,稱要趙匡胤死後先傳其弟光義,再傳光美(後改名為廷美),再傳德昭(趙匡胤長子)。這份遺書藏於金匱中,因此名為金匱之盟。然而,太宗却先後逼死太祖之子德昭和德芳,又貶黜廷美到房州,兩年後廷美死於谪所。太宗長子元佐因為同情廷美被廢,另一子元僖暴死,最後襄王元侃被立為太子,改名[11]至道三年(997年),太宗崩,李皇后和宦官王繼恩等企圖立元佐為帝。時宰相呂端處置得當,赵恒順利即位,庙号真宗。宋朝始步入安穩守成時期[12]

晚年

趙光義早年中箭伤,晚年舊瘡發作,痛苦殊甚,多年後因箭瘡而崩。[13]死后谥号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宋太宗的後代為宋真宗宋高宗所有宋朝皇帝及宋寧宗初的宗室大臣趙汝愚

逸事典故

宋太宗好讀書[14],「開卷有益」典故即來自他。王闢之的《澠水燕談錄》卷六:“太宗日閱《御覽》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補之,嘗曰: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

評價

元朝官修正史宋史脱脱等的評價是:“帝沈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既即大位,陈洪进、钱俶相继纳土。未几,取太原,伐契丹,继有交州、西夏之役。干戈不息,天灾方行,俘馘日至,而民不知兵;水旱螟蝗,殆遍天下,而民不思乱。其故何也?帝以慈俭为宝,服浣濯之衣,毁奇巧之器,却女乐之献,悟畋游之非。绝远物,抑符瑞,闵农事,考治功。讲学以求多闻,不罪狂悖以劝谏士,哀矜恻怛,勤以自励,日晏忘食。”[15]毛澤東閱讀《宋史·太宗本紀》時对此批曰“但無能”。

趙匡義對軍事理論見解獨到,他建立了參謀本部制度、陣圖制度和軍事學院體系,是現代化軍隊的淵源。同時確立了文官掌兵的軍隊國有化體制,宋朝開始逐漸形成現代化集團軍編制,也和宋太宗有重大關係。但他指揮軍隊的能力十分薄弱,加上遼國立國早宋朝五十年,底蘊深厚,又有耶律斜軫等名將輔佐;宋遼數度交鋒皆以慘敗收場,毛澤東對此表示“此人不知兵,非契丹对手。爾後屢敗,契丹均以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辦法,宋人終不省。”[16]

《宋史·太宗本纪》:“欲自焚以答天谴,欲尽除天下之赋以纾民力”,老百姓比肩接踵而至,请其“登禅”即位。“故帝之功德,炳焕史牒,号称贤君。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县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则后世不能无议论焉。”毛泽东批道:“不择手段,急于登台。”《宋史纪事本末》记载宋太宗诏立太子后回宫途中,百姓都欢呼雀跃,欢呼“少年天子”,宋太宗听了很不高兴,召见宰相寇准说:“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寇准向他道贺说:“此社稷之福也。”他转怒为喜请寇准喝酒,“极醉而罢”,毛泽东批道:“赵匡义小人之言。”[17]

家庭

祖先

先祖
 
 
 
 
 
 
 
 
 
 
 
 
 
 
 
 
 
 
高祖父:(追尊)僖祖文献皇帝赵朓
 
 
 
 
 
 
 
曾祖父:(追尊)顺祖惠元皇帝赵珽
 
 
 
 
 
 
 
 
 
 
 
高祖母:(追尊)文懿皇后崔氏
 
 
 
 
 
 
 
祖父:(追尊)翼祖简恭皇帝赵敬
 
 
 
 
 
 
 
 
 
 
 
 
 
 
外高祖父:桑實夫
 
 
 
 
 
 
 
曾祖母:(追尊)惠明皇后桑氏
 
 
 
 
 
 
 
 
 
 
 
父:(追尊)宣祖昭武皇帝赵弘殷
 
 
 
 
 
 
 
 
 
 
 
 
 
 
 
 
 
外曾祖父:劉昌
 
 
 
 
 
 
 
 
 
 
 
祖母:(追尊)简穆皇后刘氏
 
 
 
 
 
 
 
 
 
 
 
 
 
 
太宗广孝皇帝赵炅
 
 
 
 
 
 
 
 
 
 
 
 
 
 
 
 
 
 
 
 
外高祖父:杜蘊
 
 
 
 
 
 
 
外曾祖父:杜琬
 
 
 
 
 
 
 
 
 
 
 
外祖父:(追赠)太师杜爽
 
 
 
 
 
 
 
 
 
 
 
 
 
 
母:昭宪太后杜氏
 
 
 
 
 
 
 
 
 
 
 
 
 
 
 
 
 
外祖母:(追赠)太师夫人范氏
 
 
 
 
 
 
 
 
 
 
 
 
 

兄弟

  1. 大哥趙匡濟
  2. 二哥 宋太祖趙匡胤
  3. 四弟趙廷美

皇后

  1. 嫡妻尹氏,追尊淑德皇后
  2. 继室符氏,追尊懿德皇后
  3. 皇后李氏,即明德皇后,一子早夭
  4. 夫人李氏,宋真宗生母,追尊元德皇后

妃嬪

  1. 貴妃孫氏
  2. 貴妃臧氏(追赠)
  3. 貴妃方氏(追赠)
  4. 德妃朱氏
  5. 德妃王氏
  6. 賢妃高氏
  7. 賢妃邵氏
  8. 淑儀李氏
  9. 淑儀吳氏

子女

  1. 汉恭宪王赵元佐,母元德皇后李氏
  2. 昭成太子赵元僖
  3. 真宗,母元德皇后李氏
  4. 商恭靖王赵元份
  5. 越文惠王赵元傑
  6. 镇恭懿王赵元偓
  7. 楚恭惠王赵元偁
  8. 周恭肃王赵元俨,母王德妃
  9. 崇王赵元亿

宋史[18]称太宗有七女,但未明确指出她们的生母和排行。另记元德皇后李氏所生两女早夭,其中是否有滕国公主,已无法考证。

  1. 滕国公主,早亡
  2. 徐国大长公主,下嫁左卫将军吴元扆
  3. 邠国大长公主,太平兴国七年出家为尼,号员明大师
  4. 扬国大长公主,母贵妃臧氏,下嫁左卫将军柴宗庆
  5. 雍国大长公主,下嫁右卫将军王贻永
  6. 卫国大长公主,母贵妃臧氏,出家
  7. 荆国大长公主,母贵妃方氏,下嫁附马都尉李遵勖

授予官職

宰相

影視戲曲

電視劇/电影

名稱 導演 飾趙光義 首播
杨家将 孫偉 齊卡•庫爾班 1983年
封神劫 华山 赵国 1983年
杨家将 李添胜 李龍基 1985年
绝代双雄 李致明 陈天文 1986年
大宋王朝趙匡胤 顧琴芳、王洪湛 王鑫盛 1995年
情劍山河 潘文杰、张健伟、浦騰晉 倪齐民 1996年
楊門虎將 梁德龙、刘峰、王鸣 方舟波 2004年
問君能有幾多愁 吳家駘 吴樾 2005年
少年杨家将 卫翰韬,黄伟明,梁胜权,王少杰 李解 2006年
吳越錢王 王亞楠,徐錦江,馬蘇,曹曦文 謝君豪 2006年
聪明小空空 都晓、马庭俊 王慶祥 2012年
大宋传奇之赵匡胤 高希希 邵峰 2012年

參考文獻

  1. ^ s:宋史/卷005 三月丁卯,占城國來貢。壬辰,不視朝。癸巳,追班于萬歲殿,宣詔令皇太子柩前即位。是日崩,年五十九。在位二十二年,殯于殿之西階。群臣上尊諡曰神功聖德文武皇帝,廟號太宗。十月己酉,葬永熙陵。
  2. ^ 宋史·卷四 本纪第四 太宗一》“庚子,帝改名炅。”
  3. ^ 《遼史》則稱“宋主僅以身免,至涿州竊乘驢車遁去”。
  4. ^ 《挥塵录》:“东京启圣院,本晋护圣营,以太宗诞圣之地,太平兴国六年建寺,雍熙三年寺成,赐名。”
  5. ^ 《宋史·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 後妃上》: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樂餌不離左右。疾亟,召趙普入受遺命。太后因問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嗚噎不能對。太后固問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積慶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兒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有乎?汝百歲後當傳位於汝弟。四海至廣,萬幾至眾,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頓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顧謂趙普曰:「爾同記吾言,不可違也。」命普於榻前為約誓書,普於紙尾書「臣普書」。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
  6. ^ 《宋史·卷三十三 本紀第三十三 孝宗一》:及元懿太子薨,高宗未有后,而昭慈圣献皇后亦自江西还行在,后尝感异梦,密为高宗言之,高宗大寤。会右仆射范宗尹亦造膝以请,高宗曰:“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孙不得享之,遭时多艰,零落可悯。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于是诏选太祖之后。同知枢密院事李回曰:“艺祖不以大位私其子,发于至诚。陛下为天下远虑,合于艺祖,可以昭格天命。”参知政事张守曰:“艺祖诸子,不闻失德,而传位太宗,过尧、舜远甚。”高宗曰:“此事不难行,朕于'伯'字行中选择,庶几昭穆顺序。”而上虞丞娄寅亮亦上书言:“昌陵之后,寂寥无闻,仅同民庶。艺祖在上,莫肯顾歆,此金人所以未悔祸也。望陛下于'伯'字行内选太祖诸孙有贤德者。”高宗读之,大感叹。绍兴二年五月,选帝育于禁中。
  7. ^ 《大百科》. 
  8. ^ 黃仁宇. 《中國大歷史》〈第十一章 北宋:大膽的試驗〉.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第157頁. ISBN 957-08-1068-8 (中文(臺灣)). 
  9. ^ 《大百科》. 
  10. ^ 王明蓀. 《中國通史 宋遼金元史》〈第一章 宋的建國-統一之局的再造〉. : 第13頁. 
  11. ^ 陳學霖. 《宋史論集》〈第一章 大宋「國號」與「德運」辯論述義〉. : 第13頁. 
  12. ^ 王明蓀. 《中國通史 宋遼金元史》〈第一章 宋的建國-統一之局的再造〉. : 第15頁. 
  13. ^ 陳霆:《雨山墨談·卷十四》。梁啟超撰《中國歷史研究法》中肯定陳霆在《兩山墨談》考證宋太宗死於箭瘡,“此实宋代一绝大事,后此澶渊之盟,变法之议,靖康之祸,皆与此有直接间接关系,此迹湮灭,则原因结果之系统率紊乱矣。”。
  14. ^ 《宋史》卷三二載“辰巳间(午前八时)视事,既罢,即看书,深夜乃寝。五鼓(四时)而起,盛暑永昼未尝卧。”
  15. ^ 《宋史·太宗本紀》
  16. ^ 徐中遠:《毛澤東晚年讀書紀實》
  17. ^ 宋太宗赵光义简介 毁誉参半的北宋第二位皇帝
  18. ^ 宋史·卷二百四十八·列传第七》

外部链接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