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马铃薯: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Ellery留言 | 贡献
岚依留言 | 贡献
其它:​ 添加卡洛斯·奥丘阿的英文链接
第154行: 第154行:
* 《[[吃馬鈴薯的人]]》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创作于1885年的一幅油画<ref name="vgg">{{cite web|url=http://www.vggallery.com/visitors/004.htm|title=The Potato Eaters by Vincent van Gogh|last=van Tilborgh|first=Louis |year=2009|work=The Vincent van Gogh Gallery|accessdate=2009-09-11}}</ref>。
* 《[[吃馬鈴薯的人]]》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创作于1885年的一幅油画<ref name="vgg">{{cite web|url=http://www.vggallery.com/visitors/004.htm|title=The Potato Eaters by Vincent van Gogh|last=van Tilborgh|first=Louis |year=2009|work=The Vincent van Gogh Gallery|accessdate=2009-09-11}}</ref>。
* 在[[瑞典]][[哥德堡]]市中心的一个小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青铜塑像,俗称吃馬鈴薯者的塑像。他就是约拿斯·阿尔斯特鲁玛——著名的吃馬鈴薯者<ref name=sina/>。
* 在[[瑞典]][[哥德堡]]市中心的一个小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青铜塑像,俗称吃馬鈴薯者的塑像。他就是约拿斯·阿尔斯特鲁玛——著名的吃馬鈴薯者<ref name=sina/>。
* 国际马铃薯中心的秘鲁研究员[[卡洛斯·奥丘阿]],他用其一生检索了多个马铃薯的品种,甚至因为这个工作遇到恐怖分子、黑社会及火山喷发使自己的生命处于危险,因此而获得“马铃薯的印第安纳·琼斯”的称号<ref name=history/>。
* 国际马铃薯中心的秘鲁研究员{{tsl|en|Carlos M. Ochoa|卡洛斯·奥丘阿}},他用其一生检索了多个马铃薯的品种,甚至因为这个工作遇到恐怖分子、黑社会及火山喷发使自己的生命处于危险,因此而获得“马铃薯的印第安纳·琼斯”的称号<ref name=history/>。
* 联合国大会:秘鲁的倡议,2008年被定为“国际马铃薯年”。那一年举办了各种不同的活动来提升对这种源自安第斯的产物带来的利益的认识,可促进食品安全发展和努力在千年发展目标地区根除贫困<ref name=history/>。
* 联合国大会:秘鲁的倡议,2008年被定为“国际马铃薯年”。那一年举办了各种不同的活动来提升对这种源自安第斯的产物带来的利益的认识,可促进食品安全发展和努力在千年发展目标地区根除贫困<ref name=history/>。



2017年2月9日 (四) 20:48的版本

馬鈴薯
《法蘭西植物圖譜》 (1891),
Solanum tuberosum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演化支 菊类植物 Asterids
目: 茄目 Solanales
科: 茄科 Solanaceae
属: 茄属 Solanum
亚属: 番茄亞屬 Tomato subgenus
组: 马铃薯组 S. sect. Petota
种:
馬鈴薯 S. tuberosum
二名法
Solanum tuberosum

马铃薯学名Solanum tuberosum,英語:Potato),属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供食用,營養均衡,是理想的人類食物之一,全球第三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玉米,與稻米接近[1]。马铃薯的人工栽培最早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2][3]

名称

马铃薯一名最早见于康熙年间的《松溪县县志》。[4]中国东北土豆华北山药蛋中國西北洋芋天津塞豆江浙一带称洋番芋洋山芋洋芋艿宁波)或芋艿慈城),广东香港称之为薯仔,在台灣亦稱為馬鈴薯。闽东地区则称之为番仔薯。其它还有过的称呼有爪哇薯、土芋、地豆、土蛋、土生、香芋、洋山药、山药豆、阳(洋、杨)芋、荷兰薯等等。目前中國最普遍的稱謂為土豆與洋芋,馬铃薯的名稱由來是長相如古代用的馬鈴。

英语potato来自西班牙语patata。据西班牙皇家学院稱,此西班牙词汇由泰依诺语英语Taíno languagebatata红薯)和克丘亞語papa(马铃薯)混合而来的[5]。在拉丁美洲,“马铃薯”的西班牙语用papa一词。

特性

多年生草本,但作一年生或一年两季栽培。地下块茎呈圆、卵、椭圆等形,有芽眼,皮红、黄、白或紫色。地上茎呈棱形,有毛。奇数羽状复叶。聚伞花序顶生,花白、红或紫色。浆果球形,绿或紫褐色。种子肾形,黄色。

基因

马铃薯在全世界广泛种植。为纪念秘鲁在马铃薯种植起源上的重要性,1971年,利马市成立国际马铃薯中心英语International Potato Center,中心拥有一个ISO认证的马铃薯胚质英语Germplasm收藏库。[6]在那里有5000种马铃薯被认定了身分,其中有3000多种都是在秘鲁发现的。[1]

2006年,由荷兰瓦赫宁恩大学发起和筹划国际马铃薯基因组测序协作组。研究的目的就是建立一份马铃薯的物理图谱和获得完整确切的马铃薯基因组序列。基因组序列将帮助科学家们从分子水平上了解马铃薯是如何生长、发育和繁殖的,从而有助于继续提高马铃薯品种的产量、品质和抗病性,还可加速新品种的培育。这个计划获得了来自14个国家的29个研究机构的支持。2009年,马铃薯基因组序列框架图的完成。确定了马铃薯的基因组有12条染色体,0.84亿个碱基对。该框架图覆盖了95%以上的基因。[1][7][8] 2011年,《自然》杂志发表了该调查的结果。[7][1][9]

歷史

马铃薯的人工栽培最早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5000年。由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发起的研究,通过在350中不同的马铃薯上使用遗传标记,最终确定全世界的马铃薯都起源于今天的秘鲁南部所在区域种植的马铃薯,从那里逐渐向南美的北部和南部传播出来。[2]随着西班牙征服印加帝国,马铃薯在16世纪下半叶被西班牙人带回到欧洲传播开来。然后再被欧洲的探险者和殖民者带到全世界各地。在马铃薯被传入欧洲的早期,它的消费量并不是很大。到了19世纪欧洲人口膨胀时期,馬鈴薯已经成为重要的食物和农作物。[10]根据保守估计,马铃薯的引进在1700年至1900年间至少造成旧大陆四分之一的人口增长以及促进了欧洲的城市化过程。[11]在1845年至1848年之间,一场名为“晚疫病”(late blight)的瘟疫袭击了欧洲的马铃薯种植业,严重损坏了马铃薯种植。爱尔兰受灾最重,导致了一场大饥荒,至少有100万人因此死亡,超过200万的爱尔兰人出逃,其中大约4分之3移民到美国[12]

马铃薯何时、何地传入中国,目前尚难确切断定。根据陕西省兴平县县志和1700年修的福建省松溪县县志的记载,16世紀至19世纪时已分别由西北和华南通过多途径传入中国。[13]也有学者认为早在16世纪的明朝萬曆年間,马铃薯就传入中国。[14][4]

產量分布

2000年马铃薯产量分布。
2011年
主要马铃薯生产国
(百万吨)
 中华人民共和国 88.4
 印度 42.3
 俄羅斯 32.7
 烏克蘭 24.2
 美国 19.4
 德国 11.8
 孟加拉国 8.3
 波蘭 8.2
 法國 8.0
 白俄羅斯 7.7
世界总量 374.4
数据来源:
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1]

在2010年,马铃薯的世界产量已经达到了3亿2418万1889吨,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世界第一产量大国,将近7500万吨。[1][15]中国马铃薯的主产区是西南山区、西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其中以西南山区的播种面积最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一。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基地。[13]

2005年11月,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大會上,秘魯常駐代表提出一項尋求將世界關注重重點轉移到馬鈴薯對糧食安全以及增強發展中國家對于馬鈴薯種植的重要性的提議,此提議在當年獲得通過,聯合國宣布認定2008年為国际马铃薯年[16]

营养

马铃薯是目前世界上除了谷物以外,用作人类主食的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主要食用其地下块茎。

马铃薯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它富含大量碳水化合物,能供给人体大量的热能。马铃薯的营养成分也非常全面,含有蛋白质矿物质等)、维生素等多种成分,营养结构也较合理,有“地下苹果”之称[13]。其所含的维生素C是苹果的10倍,B族维生素是苹果的4倍,各种矿物质是苹果的几倍至几十倍不等,食用后有很好的饱腹感。 馬鈴薯的皮富含綠原酸和硫辛酸。綠原酸有抗氧化和抗癌的功效,硫辛酸可淡斑、防止皮膚老化。马铃薯还含有能够帮助预防老年疾病的膳食抗氧化剂以及有利于健康的膳食纤维。[17]

毒性

马铃薯含有一些有毒的生物碱,主要是茄碱毛壳霉碱。马铃薯中茄碱含量一般为每公斤30至100毫克,通常认为每公斤200毫克以内食用是安全的,但发芽马铃薯芽眼四周和见光变绿部位,茄碱含量可高达每公斤5,而茄鹼不會因烹煮加熱而分解,因此食用可能中毒

生长和种植

马铃薯多用块茎繁殖。性喜冷凉高燥。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强,以疏松肥沃的砂质土为佳,但对气候要求凉、冷、燥,在湿热地区虽然也能生长,不过一代以后品种就会演化,需要经常从寒冷地区引进新的种。

贮存

马铃薯收获后可以贮存到第二年秋天,一般要避光、阴冷、干燥条件贮存,冬季要防冻,春季要避免发芽。

品种

马铃薯在原产地就有几百个品种,在世界各地又不断地培养新品种,目前全世界有几千个品种,有含淀粉比例较高,适合作为主食的,也有适合作为蔬菜食用的。人们根据不同的用途培养出很多新品种,花色有白色红色、紫色等品种,地下块茎有圆形、卵形和椭圆形,其皮色有红色黄色白色和紫色的不同品种。一般用块茎上的“芽眼”切下播种,如果用种子种植,很快就会产生变异,因此非常容易出现新品种。

病害或蟲害

病害

  • 黴菌
    種植時如太過潮濕,可能導致紅麴黴菌感染。患處會出現紅鐵銹般的菌絲,整株都無法生長。
  • 真菌

害蟲

食用

马铃薯鲜薯可供烧煮作粮食或蔬菜。但鲜薯块茎体积大,含水量高,运输和长期贮藏有困难。为此,世界各国十分注意生产马铃薯的加工食品,如法式冻炸条、炸片、速溶全粉、淀粉以及花样繁多的糕点、蛋卷等,为数达100多种,在马铃薯国际贸易量已占主要比重。

主食營養成分[18]
主食: 玉米[A] 稻米[B] 小麥[C] 马铃薯[D] 樹薯[E] 大豆 [F] 番薯[G] 高粱[H] 薯蓣属(含山药[I] 芭蕉[J] 芋头[K]
成分(每100g) 含量 含量 含量 含量 含量 含量 含量 含量 含量 含量 含量
分 (g) 10 12 13 79 60 68 77 9 70 65 71
熱量 (kJ) 1528 1528 1369 322 670 615 360 1419 494 511 469
蛋白質 (g) 9.4 7.1 12.6 2.0 1.4 13.0 1.6 11.3 1.5 1.3 1.5
脂肪 (g) 4.74 0.66 1.54 0.09 0.28 6.8 0.05 3.3 0.17 0.37 0.20
碳水化合物 (g) 74 80 71 17 38 11 20 75 28 32 26
膳食纖維 (g) 7.3 1.3 12.2 2.2 1.8 4.2 3 6.3 4.1 2.3 4.1
(g) 0.64 0.12 0.41 0.78 1.7 0 4.18 0 0.5 15 0.40
(mg) 7 28 29 12 16 197 30 28 17 3 43
(mg) 2.71 0.8 3.19 0.78 0.27 3.55 0.61 4.4 0.54 0.6 0.55
(mg) 127 25 126 23 21 65 25 0 21 37 33
(mg) 210 115 288 57 27 194 47 287 55 34 84
(mg) 287 115 363 421 271 620 337 350 816 499 591
(mg) 35 5 2 6 14 15 55 6 9 4 11
(mg) 2.21 1.09 2.65 0.29 0.34 0.99 0.3 0 0.24 0.14 0.23
(mg) 0.314 0.22 0.434 0.11 0.10 0.13 0.15 - 0.18 0.08 0.172
(mg) 0.485 1.09 3.985 0.15 0.38 0.55 0.26 - 0.40 - 0.383
(μg) 15.5 15.1 70.7 0.3 0.7 1.5 0.6 0 0.7 1.5 0.7
維生素C (mg) 0 0 0 19.7 20.6 29 2.4 0 17.1 18.4 4.5
硫胺素(維生素B1) (mg) 0.385 0.58 0.383 0.08 0.09 0.44 0.08 0.24 0.11 0.05 0.095
核黃素(維生素B2) (mg) 0.201 0.05 0.115 0.03 0.05 0.18 0.06 0.14 0.03 0.05 0.025
菸鹼酸(維生素B3) (mg) 3.627 4.19 5.464 1.05 0.85 1.65 0.56 2.93 0.55 0.69 0.60
泛酸(維生素B5) (mg) 0.424 1.01 0.954 0.30 0.11 0.15 0.80 - 0.31 0.26 0.30
吡哆素(維生素B6) (mg) 0.622 0.16 0.3 0.30 0.09 0.07 0.21 - 0.29 0.30 0.28
葉酸(維生素B9) (總量) (μg) 19 231 38 16 27 165 11 0 23 22 22
維生素A (IU) 214 0 9 2 13 180 14187 0 138 1127 76
維生素E, α-生育酚 (mg) 0.49 0.11 1.01 0.01 0.19 0 0.26 0 0.39 0.14 2.38
維生素K (μg) 0.3 0.1 1.9 1.9 1.9 0 1.8 0 2.6 0.7 1.0
β-胡蘿蔔素 (μg) 97 0 5 1 8 0 8509 0 83 457 35
葉黃素+玉米黃質 (μg) 1355 0 220 8 0 0 0 0 0 30 0
飽和脂肪酸 (g) 0.667 0.18 0.269 0.03 0.07 0.79 0.02 0.46 0.04 0.14 0.041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 (g) 1.251 0.21 0.2 0.00 0.08 1.28 0.00 0.99 0.01 0.03 0.016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g) 2.163 0.18 0.627 0.04 0.05 3.20 0.01 1.37 0.08 0.07 0.083
  1. ^ 黃玉米
  2. ^ 白的,長粒,一般,生稻米
  3. ^ 硬的,紅的,冬小麥
  4. ^ 生馬鈴薯(肉和皮)
  5. ^ 生樹薯
  6. ^ 生綠大豆
  7. ^ 生番薯
  8. ^ 生高粱
  9. ^ 生薯蓣
  10. ^ 生芭蕉
  11. ^ 生芋头

食物

其它

  • 吃馬鈴薯的人》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创作于1885年的一幅油画[19]
  • 瑞典哥德堡市中心的一个小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青铜塑像,俗称吃馬鈴薯者的塑像。他就是约拿斯·阿尔斯特鲁玛——著名的吃馬鈴薯者[20]
  • 国际马铃薯中心的秘鲁研究员卡洛斯·奥丘阿英语Carlos M. Ochoa,他用其一生检索了多个马铃薯的品种,甚至因为这个工作遇到恐怖分子、黑社会及火山喷发使自己的生命处于危险,因此而获得“马铃薯的印第安纳·琼斯”的称号[1]
  • 联合国大会:秘鲁的倡议,2008年被定为“国际马铃薯年”。那一年举办了各种不同的活动来提升对这种源自安第斯的产物带来的利益的认识,可促进食品安全发展和努力在千年发展目标地区根除贫困[1]

参见

參考资料和注释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贡萨洛·古铁雷斯. 马铃薯的历史. 秘鲁共和国驻中国大使馆. [2013-10-15]. 
  2. ^ 2.0 2.1 Spooner, DM; et al. A single domestication for potato based on multilocus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genotyping. PNAS. 2005, 102 (41): 14694–99. PMC 1253605可免费查阅. PMID 16203994. doi:10.1073/pnas.0507400102. 
  3. ^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Lost Crops of the Incas: Little-Known Plants of the Andes with Promise for Worldwide Cultivation (1989) online
  4. ^ 4.0 4.1 翟乾祥. 16-19世纪马铃薯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科技史料. 2004, 25 (1): 49–53. doi:10.3969/j.issn.1673-1441.2004.01.005. 
  5. ^ Real Academia Española. Diccionario Usual. Buscon.rae.es. [16 July 2010] (西班牙语). 
  6. ^ ISO accreditation a world-first for CIP genebank. International Potato Center英语International Potato Center. 2008 [19 November 2008]. 
  7. ^ 7.0 7.1 Potato Genome Sequence is the cover story in the journal Nature (PDF). Potato Genome Sequencing Consortium. 2011-07-10 [2013-10-15]. 
  8. ^ 马铃薯基因组序列框架图全球发布 中国参与绘制. 网易. 2009-09-24 [2013-10-15]. 
  9. ^ The Potato Genome Sequencing Consortium. Genome sequence and analysis of the tuber crop potato. Nature. 201 1, 475 (7355): 189–195 [2013-10-15]. 
  10. ^ John Michael Francis. Iberia and the Americas. ABC-CLIO英语ABC-CLIO. 2005. ISBN 1-85109-426-1. 
  11. ^ Nunn, Nathan; Qian, Nancy. The Potato's Contribution to Population and Urbanization: Evidence from a Historical Experiment (PDF).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英语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1, 126 (2): 593–650 [7 July 2012]. doi:10.1093/qje/qjr009. 
  12. ^ Charles C. Mann. How the Potato Changed the World. Smithsonian magazine. 2011-11 [2013-10-15]. 
  13. ^ 13.0 13.1 13.2 李景华. 马铃薯. 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0. 
  14. ^ 邱仲麟。皇帝的餐桌:明代的宮膳制度及其相關問題。《酌中志》在談到正月宮中飲食好尚時,曾提到北京附近生產的土藥與土荳,這裡的土荳或許就是北方俗稱的「土豆」(potato)。如果這個推測無誤的話,那馬鈴薯在萬曆年間已經傳到北方,而且已成為宮中飲食的一部分。
  15. ^ FAOSTAT. faostat.fao.org. [22 August 2012]. 
  16. ^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17. ^ Sylvana Prokop and Janice Albert. 马铃薯、营养和膳食. 联合国粮农组织. [2013-10-15]. 
  18. ^ Nutrient data laboratory. 美国农业部. [201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3). 
  19. ^ van Tilborgh, Louis. The Potato Eaters by Vincent van Gogh. The Vincent van Gogh Gallery. 2009 [2009-09-11]. 
  20.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sina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台灣蔬果實用百科第二輯》,薛聰賢 著,薛聰賢出版社,2001年

外部链接

  • 馬鈴薯, Malingshu 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