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鴦:修订间差异
外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
|||
第8行: | 第8行: | ||
| other_names = |
| other_names = |
||
| sex = 女 |
| sex = 女 |
||
|birth_date= |
|birth_date= 1853年 |
||
|birth_place=[[臺灣府]][[淡水廳]][[後壟堡]][[白沙屯 (苗栗縣)|白沙墩莊]] |
|birth_place=[[臺灣府]][[淡水廳]][[後壟堡]][[白沙屯 (苗栗縣)|白沙墩莊]] |
||
|death_date= {{death year and age|1941|1853}} |
|death_date= {{death year and age|1941|1853}} |
2017年2月20日 (一) 22:52的版本
洪鴦 | |
---|---|
性别 | 女 |
出生 | 1853年 臺灣府淡水廳後壟堡白沙墩莊 |
逝世 | 1941年(87—88歲) 日治臺灣新竹州苗栗郡苑裡街 |
职业 | 編織家 |
配偶 | 高治 |
荣誉
|
洪鴦(1853年—1941年),出生於今台灣苗栗縣通霄鎮白沙屯,草帽蓆手工藝人,為大甲草帽的催生者,在台灣日治時期帶動苑裡地區的苑裡藺編織業。
生平
1853年,洪鴦出生於通霄白沙屯,22歲時嫁給苑裡西勢庄的高治[1]。
37歲時,洪鴦丈夫過世,留下她撫養孩子成人。她改良當地道卡斯族日南社婦女的苑裡藺編制物品,將其製成遮陽用的草帽,之後便以賣草蓆、草帽,補貼家用。[2]
明治年間,總督府苑裡辦務署署長淺井元齡,欲發展苑裡編織業,要求洪鴦組織當地女性,傳授藺草編織技巧。她們生產的草帽蓆統一於大甲的帽蓆檢查所檢驗後再轉銷各地,故草帽被稱為「大甲草帽」,廣受日本人歡迎。[1][2]
之後,洪鴦更受邀到各所學校開班授課,1913年曾獲臺北第三高女聘為手工藝教師。從新竹到臺南沿海地區,約幾十萬婦女從事此項手工業。然而,這項技藝並未讓洪鴦致富。大兒子早逝、小兒子經商失敗後,她僅在公學校教學的微薄薪水維持生計。[2]
1936年,大甲草帽年銷一千六百多萬頂,居台灣五大特產的第三位,僅次於糖和米。也造就苑裡女子擁有一技之長,出嫁時聘金比其他地方高。[1]
1940年,台灣總督府為肯定洪鴦對草帽產業的貢獻,頒發綠綬褒章[1]。次年,她於苑裡辭世[2]。
身後
苑裡鎮農會在苑裡藺草文化館大門口前塑立洪鴦雕像。其旅居美國的玄孫高志輝,也將洪鴦的綠綬褒章捐贈給苑裡藺草文化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