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字建党方针: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
Canstudent(留言 | 贡献) 小无编辑摘要 |
||
第1行: | 第1行: | ||
'''五十字建党方针''' |
'''五十字建党方针'''是[[文革]]时[[整党建党]]的纲要。 |
||
1967年10月27日,毛泽东指出:“党组织应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应能领导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对于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朝气蓬勃的先锋队组织。”这是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中央文革小组《关于成立了革命委员会的单位恢复党的组织生活的指示》文件上的批示。11月5日毛泽东又作了“[[吐故纳新]]”的指示。[注]1968年[[两报一刊]]元旦社论《迎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把毛泽东的最新指示传达到了基层。 |
1967年10月27日,[[毛泽东]]指出:“党组织应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应能领导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对于[[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朝气蓬勃的先锋队组织。”这是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中央文革小组]]《关于成立了革命委员会的单位恢复党的组织生活的指示》文件上的批示。11月5日毛泽东又作了“[[吐故纳新]]”的指示。[注]1968年[[两报一刊]]元旦社论《迎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把毛泽东的最新指示传达到了基层。 |
||
1967年10月27日这段话当时被称作“五十字建党方针”,“建党大纲”,成为1967年以来的整党建党工作的指导方针。这一方针的前提是阶级斗争扩大化、绝对化,把国内主要矛盾、主要工作限定在阶级斗争上,不提经济建设,不提毛泽东自己论述过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与文革前乃至整个中共建党以来组织工作的路线、方针的联系,是割裂而非连续的。 |
1967年10月27日这段话当时被称作“五十字建党方针”,“建党大纲”,成为1967年以来的整党建党工作的指导方针。这一方针的前提是阶级斗争扩大化、绝对化,把国内主要矛盾、主要工作限定在阶级斗争上,不提经济建设,不提毛泽东自己论述过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与文革前乃至整个中共建党以来组织工作的路线、方针的联系,是割裂而非连续的。 |
||
根据这一方针,整顿党的组织的主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形式是群众运动、政治斗争。成了清除所谓政治上的走资派和思想上的修正主义分子,以致为九大做准备的中共第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在北京举行时,原八届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被定为“叛徒”、“特务”、“里通外国”、“反党分子”的,占总数的71%。八届中央委员97人除去世10人外,能参加这次会议的只有40人,达不到法定人数。只得从候补中央委员中递补10人为中央委员,才刚过半数。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到会者只有59人,占委员总数的29.9%,不足1/3。而被扩大参加这次会议的“中央文革小组”成员,军委办事组成员,各省、市、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和各大军区主要负责人,中央直属机关等人员多达74人,占会议成员总数133人的57%还多。这些人不仅同中央委员一样有表决权,而且有些被任命为组长、副组长(如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叶群、吴法宪等),出现了非中央委员领导中央委员的怪现象。 |
根据这一方针,整顿党的组织的主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形式是群众运动、政治斗争。成了清除所谓政治上的[[走资派]]和思想上的[[修正主义]]分子,以致为九大做准备的中共第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在北京举行时,原八届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被定为“叛徒”、“特务”、“里通外国”、“反党分子”的,占总数的71%。八届中央委员97人除去世10人外,能参加这次会议的只有40人,达不到法定人数。只得从候补中央委员中递补10人为中央委员,才刚过半数。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到会者只有59人,占委员总数的29.9%,不足1/3。而被扩大参加这次会议的“中央文革小组”成员,军委办事组成员,各省、市、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和各大军区主要负责人,中央直属机关等人员多达74人,占会议成员总数133人的57%还多。这些人不仅同中央委员一样有表决权,而且有些被任命为组长、副组长(如[[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叶群]]、[[吴法宪]]等),出现了非中央委员领导中央委员的怪现象。 |
||
同时突击吸收不少文革中的造反派入党,并提拔到各级党政机关,乃至中央委员会里。通过这一程序,巩固1966年文革以来打倒走资派的激烈较量的政治战果,使之组织化。 |
同时突击吸收不少文革中的[[造反派]]入党,并提拔到各级党政机关,乃至中央委员会里。通过这一程序,巩固1966年文革以来打倒走资派的激烈较量的政治战果,使之组织化。 |
||
有的地方让非党学生代表担任整建党领导小组的副组长,让非党工人代表具体领导县直一些单位的整建党,让非党群众代表参加审批支部,形成了极其错误的造反派入党“三论”(优先论、当然入党论、朝气蓬勃论)和“三不批”(整建党领导小组没有群众代表参加不批,新支部没有造反派纳新和更新支委达不到一定比例不批,纳新党员没有造反派不批)的所谓整党原则。整党建党运动,被后来的中共党史评价为损毁了中共组织。 |
有的地方让非党学生代表担任整建党领导小组的副组长,让非党工人代表具体领导县直一些单位的整建党,让非党群众代表参加审批支部,形成了极其错误的造反派入党“三论”(优先论、当然入党论、朝气蓬勃论)和“三不批”(整建党领导小组没有群众代表参加不批,新支部没有造反派纳新和更新支委达不到一定比例不批,纳新党员没有造反派不批)的所谓整党原则。整党建党运动,被后来的中共党史评价为损毁了中共组织。 |
||
第13行: | 第13行: | ||
[注] 全文为:“一个人有动脉、静脉,通过心脏进行血液循环,还要通过肺部进行呼吸,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新鲜氧气,这就是吐故纳新。一个无产阶级的党也要吐故纳新,才能朝气蓬勃。不清除废料,不吸收新鲜血液,党就没有朝气。” |
[注] 全文为:“一个人有动脉、静脉,通过心脏进行血液循环,还要通过肺部进行呼吸,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新鲜氧气,这就是吐故纳新。一个无产阶级的党也要吐故纳新,才能朝气蓬勃。不清除废料,不吸收新鲜血液,党就没有朝气。” |
||
== 参考资料 == |
|||
廖盖隆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编年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刘志平《毛泽东、邓小平建党思想特色浅探》,《探 索》2000年 第五期 |
|||
[[Category:文革名词]] |
[[Category:文革名词]] |
2007年6月9日 (六) 15:38的版本
1967年10月27日,毛泽东指出:“党组织应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应能领导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对于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朝气蓬勃的先锋队组织。”这是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中央文革小组《关于成立了革命委员会的单位恢复党的组织生活的指示》文件上的批示。11月5日毛泽东又作了“吐故纳新”的指示。[注]1968年两报一刊元旦社论《迎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把毛泽东的最新指示传达到了基层。
1967年10月27日这段话当时被称作“五十字建党方针”,“建党大纲”,成为1967年以来的整党建党工作的指导方针。这一方针的前提是阶级斗争扩大化、绝对化,把国内主要矛盾、主要工作限定在阶级斗争上,不提经济建设,不提毛泽东自己论述过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与文革前乃至整个中共建党以来组织工作的路线、方针的联系,是割裂而非连续的。
根据这一方针,整顿党的组织的主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形式是群众运动、政治斗争。成了清除所谓政治上的走资派和思想上的修正主义分子,以致为九大做准备的中共第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在北京举行时,原八届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被定为“叛徒”、“特务”、“里通外国”、“反党分子”的,占总数的71%。八届中央委员97人除去世10人外,能参加这次会议的只有40人,达不到法定人数。只得从候补中央委员中递补10人为中央委员,才刚过半数。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到会者只有59人,占委员总数的29.9%,不足1/3。而被扩大参加这次会议的“中央文革小组”成员,军委办事组成员,各省、市、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和各大军区主要负责人,中央直属机关等人员多达74人,占会议成员总数133人的57%还多。这些人不仅同中央委员一样有表决权,而且有些被任命为组长、副组长(如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叶群、吴法宪等),出现了非中央委员领导中央委员的怪现象。
同时突击吸收不少文革中的造反派入党,并提拔到各级党政机关,乃至中央委员会里。通过这一程序,巩固1966年文革以来打倒走资派的激烈较量的政治战果,使之组织化。
有的地方让非党学生代表担任整建党领导小组的副组长,让非党工人代表具体领导县直一些单位的整建党,让非党群众代表参加审批支部,形成了极其错误的造反派入党“三论”(优先论、当然入党论、朝气蓬勃论)和“三不批”(整建党领导小组没有群众代表参加不批,新支部没有造反派纳新和更新支委达不到一定比例不批,纳新党员没有造反派不批)的所谓整党原则。整党建党运动,被后来的中共党史评价为损毁了中共组织。
[注] 全文为:“一个人有动脉、静脉,通过心脏进行血液循环,还要通过肺部进行呼吸,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新鲜氧气,这就是吐故纳新。一个无产阶级的党也要吐故纳新,才能朝气蓬勃。不清除废料,不吸收新鲜血液,党就没有朝气。”
参考资料
廖盖隆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编年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刘志平《毛泽东、邓小平建党思想特色浅探》,《探 索》2000年 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