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语:修订间差异
Datou 1996(留言 | 贡献) 小 摘掉{{Link Style}}:共2个跨语言链接 标签:移除Link style模板 |
|||
第1行: | 第1行: | ||
{{Link style|time=2016-10-23T03:10:51+00:00}} |
|||
'''外來語''',又稱爲'''外來詞'''或'''借詞'''(loanword),是一種[[語言]]從別的語言借來的辭彙。 |
'''外來語''',又稱爲'''外來詞'''或'''借詞'''(loanword),是一種[[語言]]從別的語言借來的辭彙。 |
||
第46行: | 第45行: | ||
=== 来自英语 === |
=== 来自英语 === |
||
本表只列入非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商标、商品名等专有名词绝大多数都是音译词,数量巨大,不列入。 |
本表只列入非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商标、商品名等专有名词绝大多数都是音译词,数量巨大,不列入。 |
||
* 食物:[[冰激凌|冰淇淋]](ice cream)、[[吐司]](toast)、[[三文治|三明治]](sandwich)、[[披薩]](義大利語: |
* 食物:[[冰激凌|冰淇淋]](ice cream)、[[吐司]](toast)、[[三文治|三明治]](sandwich)、[[披薩]](義大利語:{{lang|it|pizza}})、[[巧克力]] (英文:Chocolate)、[[咖啡]](coffee)、[[可樂]](cola) |
||
、[[起司]](cheese) |
、[[起司]](cheese) |
||
* 交通:[[摩托車]](Motorcycle)、[[巴士]](bus)(常稱公共汽車)、[[速可達]](scooter)。 |
* 交通:[[摩托車]](Motorcycle)、[[巴士]](bus)(常稱公共汽車)、[[速可達]](scooter)。 |
||
第116行: | 第115行: | ||
|sampan || [[舢板]] |
|sampan || [[舢板]] |
||
|- |
|- |
||
|tofu || 音譯自日語漢字詞「[[豆腐]]( |
|tofu || 音譯自日語漢字詞「[[豆腐]]({{lang|ja|とうふ}})」 |
||
|- |
|- |
||
|rickshaw || 音译自日语“[[人力車]]”(力車) |
|rickshaw || 音译自日语“[[人力車]]”(力車) |
2017年4月2日 (日) 03:20的版本
外來語,又稱爲外來詞或借詞(loanword),是一種語言從別的語言借來的辭彙。
外来词术语的变迁
现代以前,汉语曾使用过“译语”“译名”“译词”“外国语”等词来指称外来词。 “译语”唐代首先开始使用,指经过翻译的语词。至明清两代即开始用“译语”来命名译馆(会同馆、四夷馆)所编撰之“华夷译语”。同时还有使用至今的“译名”,但含义笼统,既可指意译词也可指音译词。随着“词”的概念和名称在汉语中出现并固定下来,也开始出现“译词”一名。“外国语”则是通俗说法,并非正式的术语。
外来语
近代作为正式的科学术语是从「外来语」开始的。「外来语」一词是20世纪初(1902年)从日语借入的,一直到1950年代初,主要限于指完全或部分音译的词,此外还增指从日语借入的汉字词。现在「外来语」主要在日语学界及台湾的语言学家,以及在讨论外来词范围的问题时使用,而「外来词」主要由中国大陆学者使用。
外来词术语的英汉对照
loan word ——指采用直接引用、音译或仿译等手段从另一种语言(包括方言)引进的词。该词是德语Lehnwort的英语仿译词,翻译为“借词”或“借用词”。日语至今仍用外来语对应。
alien word——主要指直接来自另一种语言的词,一般不包含意譯或仿译。直译为“外国词”。
foreign word——指从外国语中进来的词,相当于“外国语”。日语“外国语”一词即由此翻译而来,但以后又以loan word来对应。
calque/loan translation——指按照外来语词的语素构成的逐一意译的词语。一般翻译为“仿译”、“借译”、“仿造”。
中文外來語
历史
- 公元二世纪,佛经初次通过西域龟兹语(吐火罗语)翻译成汉语,这时的外来语包括沙门、沙弥、波逸提、出家、外道等。
- 隋唐时期第二次大规模从梵文佛经翻译成汉语,引入大批佛教、地理外来语:信度河、五印度、摩揭陀、缚喝、锐秣陀、胡寔健、呾剌健、揭职、梵衍那、赡部洲;伽藍、无着菩萨、窣堵波、舍利、迦腻色迦、涅盘、世亲菩萨、卑钵罗树、刹那等。
- 宋朝与南洋、西洋各国通商,引入第三波来自阿拉伯语的外来语如三佛齐、单马令、凌牙斯加、佛罗安、新拖、监篦、兰无里、细兰、苏吉丹、南毗、 胡茶辣、麻囉华、南尼华囉、麻嘉、层拔、瓮蛮国、白达、忽厮离、木兰皮、斯伽里野等。
- 明朝西方耶稣会士来华,引入第四波外来语:如亚细亚(亞洲)、印地亚(印度)、欧罗巴(歐洲)、意大利、拂郎机、亚非利加(非洲)、亚美利加(美洲)等
- 晚清至今:由于需要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和技术,不少外来语大量涌入,至今仍在增长中。
翻譯方法
漢語的外來詞的形式有音譯、義譯、音譯加表意性質、音義兼譯、直接借用、轉譯等形式。
- 音譯:直接按照原語言辭彙的發音轉換成漢語辭彙。像漢語翻譯規則規定對於傳統上非漢字國家的地理名稱、人名按音譯直接翻譯:
- 義譯:可分單字義譯,如熱狗(hot dog);概念義譯,如電腦(cumputer)。
- 半音譯加半義譯:如南印度、占城、新西蘭(New Zealand,台灣及港澳翻為「紐西蘭」,是單純音譯)、康桥、芭蕾舞、厘米、“馬克思主義”(Marxism)。
- 音譯並義譯(音義兼譯):幽浮(UFO)、駭客(hacker)。
- 音譯加性質詞:如波羅毬(来自波斯语polo),“卡片”(card),马交鱼,摩托车,紅毛丹。
- 按音造字:如钡、钒、镭、镧、铀、氟、氡、氦、氘等。
- 直接使用:較為常見、時髦的說法,按照原語言語法規則直接借用外來詞彙和文字,如香港常用的張sir(張先生)、你好Happy、OK、演藝界常說的辭彙NG等等形式。
- 轉譯:對傳統上使用漢字國家,借用的辭彙很多,如當代中文經常提到的(見下面的外來語列表),今天使用的許多詞彙如社會和人文科學方面名詞都是先由外文譯成日語的漢字詞,再轉為中文使用,如經濟。
中文的外來語列表
来自英语
本表只列入非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商标、商品名等专有名词绝大多数都是音译词,数量巨大,不列入。
、起司(cheese)
- 交通:摩托車(Motorcycle)、巴士(bus)(常稱公共汽車)、速可達(scooter)。
- 服装:迷你裙(miniskirt)的「迷你」、比基尼(bikini)、T恤(T-shirt)
- 数学:拓扑(topology)、逻辑(logic)、趴(percent,經日語引入縮略)
- 物理:夸克(quark)
- 化学:大多数化学元素、有机物等,如铀(uranium)、嘧啶(pyrimidine)
- 生物学:基因(gene)
- 地球科学:克拉通(craton)、喀斯特地貌(Karst)
- 很多地质年代名称是从英语经由日语引入汉语的,如:寒武纪(Cambrian)
- 医学:淋巴(lymph)、休克(shock)、 维他命(vitamin)
- 机械:泵(pump)、阀(valve)、法兰(flange)
- 藝術:蒙太奇(法語:Montage)、馬賽克(Mosaic)
- 音樂:麥克風(microphone)、薩克斯風(saxophone)、吉他(guitar)、咪(mic)
- 軍事:坦克(tank)、聲納(sonar)
- 運動:馬拉松(marathon)、高爾夫球(golf)、保齡球(bowling)
- 单位:米(metre/meter)、盎司(ounce)、磅(pound)
- 網路用語:哈囉(hello)、十卜(support,粵語)、黑特(hate)
- 其他:卡(card)、杯葛(boycott)、幽浮(UFO)、爹地(daddy)、媽咪(mummy)、黑客(hacker)、掰掰(bye-bye,問候語)
來自日語
現代中文本來就有大量的日語借詞。
壽司、組織、紀律、政治、革命、政府、政黨[來源請求]、方針、政策 、經濟、商業、幹部、健康、社會主義、封建[來源請求]、共和、取締、引渡、樣、手續、具體的、目的、宗旨、權利、義務、當事者、所為、強制執行、場合、打消、動員令、無某某之必要(…の必要がない)、代價、債權人、債務人、原素、要素、偶素、常素、損害賠償、法人、重婚罪、契約、衛生、文憑、盲從、排外、公敵、旨趣、派出所、警察、憲兵、檢察官、水体
其他语言中的外來語
日语
室町時代之前,日語幾乎全部外來語都來自中古漢語,此等漢字詞日語稱為「漢語」。此外,日本漢字讀法有分訓讀(同義固有詞發音)和音讀(源於漢語的發音)兩種。
在明治維新初期,日本翻譯外國書籍時也使用漢文(如《演繹》)。但由於戰後日本在文化上急速西化,且淨用漢字翻譯也有不便的情況(短詞如“民主”沒有問題,但長起來像“個人計算機”就不太好唸),故使用片假名翻譯的外來語飛速增長,特別是進入資訊時代之後。 片假名詞的濫用有時會造成理解的困難,因此國立國語研究所的外來語研究會也提議將一部分片假名詞換為漢字詞。另外片假名有時也直接造成使用的不便,如ストライキ、ストライク兩詞,同出自英文詞 strike,但意義有異。
日語的“外來語”大部分來自英語,一小部分來自法語、荷蘭語等。早年日本鎖國時期,江戶幕府只跟來自荷蘭、葡萄牙等地的少數商人和傳教士來往,而日語中借用荷語和葡語的詞彙為早期的西化外來語之一;後來在明治維新時期,法語和德語的外來語跟著傳入日本;之後在二戰戰敗後,隨著駐日美軍和美國文化的傳入,英語外來詞逐漸變成日本外來語的大宗。參見日語中的法語借詞、日語中的德語借詞、 日語中的荷蘭語借詞 、日語中的葡萄牙語借詞、日語中的其他語言借詞 例如:イレブン(irebun)一字為英文中Eleven的念法,但它的意思是足球員(11個人)。
此外,若遇到過為冗長的西式或和製外來語時,通常會縮減到四個音節,如“パーソナルコンピュータ”(个人电脑)就经常被缩减为“パソコン”。
韓語
韓語跟日語一樣,皆屬於表音文字,故韓文外來語(尤其是大韓民國所使用的大韓民國標準語)跟日語一樣以諺文讀音直譯。“外來語”大部分來自英語。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所使用的文化語,由於較少受到外國文化影響,故外來語的數目較少。
英语
英語中來自漢語的外來語,除了以威妥瑪拼音、漢語拼音或通用拼音直譯的普通話外來語以外,還有部分的中文外來詞彙以閩南語、粵語等其他語言音譯所產生。
下表主要為非專有名詞;專有名詞數量龐大且多為單純音譯詞,故不列入。
英语 | 原词 |
---|---|
Confucius | 孔夫子 |
Mencius | 孟子 |
Taoism | 道教 |
silk | 絲綢 |
tea | 茶(“茶”的閩南語发音[1]) |
sampan | 舢板 |
tofu | 音譯自日語漢字詞「豆腐(とうふ)」 |
rickshaw | 音译自日语“人力車”(力車) |
chop soey | 杂碎(粵語拼音:zaap6 seoi3) |
dimsum | 點心(粵語拼音:dim2 sam1) |
yin yang | 阴阳 |
fengshui | 风水 |
kungfu | 功夫 |
Gongfu tea | 工夫茶 |
Kaolinite | 高嶺土 |
Tsunami | 海嘯津波 |
ketchup | 茄汁(粵語拼音:ke4-2 zap1) |
cheongsam | 旗袍(長衫) |
oolong tea | 烏龍茶 |
erhu | 二胡 |
lychee | 荔枝 |
longan | 龍眼 |
法语
历史上,英语长期受法语影响,可是,最近几十年,英语也在影响法语,比如,现在法国人会说 parking(停車)、le football(足球)、le weekend(週末)等等。另外在加拿大、比利時與部份前法屬殖民地所使用的法語,也有借用其他語言轉譯的詞彙;如比利時所使用的法語有來自荷蘭文的詞彙,而加拿大魁北克所使用的法語有來自英文的詞彙,其他地區亦同。
俄语
早期俄語有部分來自其他語言的音譯詞彙,另外同樣使用西里爾字母的保加利亞語、塞爾維亞語、馬其頓語、蒙古語、哈薩克語、塔吉克語、白俄羅斯語、吉爾吉斯語以及烏克蘭語等語言也沿用各國的西里爾字母譯音產生外來語。
俄語 | 中文原詞 |
---|---|
Китай | 中國(古以「契丹」來稱呼中國) |
Конфуций | 孔夫子 |
чай | 茶 |
щёлк | 絲綢 |
Янцзы | 揚子江(即「長江」) |
Каолинит | 高嶺土 |
тофу | 豆腐 |
тайфун | 颱風 |
参见
参考资料
- ^ Dahl, Östen. The World Atlas of Language Structures Online. Max Planck Digital Library. [2008-06-04].
|contribution=
被忽略 (帮助)
參考文獻
- Betz, Werner (1949): Deutsch und Lateinisch: Die Lehnbildungen der althochdeutschen Benediktinerregel. Bonn: Bouvier.
- Betz, Werner (1959): “Lehnwörter und Lehnprägungen im Vor- und Frühdeutschen”. In: Maurer, Friedrich / Stroh, Friedrich (eds.): Deutsche Wortgeschichte. 2nd ed. Berlin: Schmidt, vol. 1, 127–147.
- Cannon, Garland (1999): “Problems in studying loans”, Proceedings of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 25, 326–336.
- Duckworth, David (1977): “Zur terminologischen und systematischen Grundlage der Forschung auf dem Gebiet der englisch-deutschen Interferenz: Kritische Übersicht und neuer Vorschlag”. In: Kolb, Herbert / Lauffer, Hartmut (eds.) (1977): Sprachliche Interferenz: Festschrift für Werner Betz zum 65. Geburtstag. Tübingen: Niemeyer, p. 36–56.
- Gneuss, Helmut (1955): Lehnbildungen und Lehnbedeutungen im Altenglischen. Berlin: Schmidt.
- Grzega, Joachim (2003): “Borrowing as a Word-Finding Process in Cognitive Historical Onomasiology”, Onomasiology Online 4, 22–42.
- Grzega, Joachim (2004): Bezeichnungswandel: Wie, Warum, Wozu? Heidelberg: Winter.
- Haugen, Einar (1950): “The analysis of linguistic borrowing”. Language 26, 210–231.
- Haugen, Einar (1956): “Review of Gneuss 1955”. Language 32, 761–766.
- Hitchings, Henry, The Secret Life of Words: How English Became English, London: John Murray, 2008, ISBN 978-0-7195-6454-3.
- Koch, Peter (2002): “Lexical Typology from a Cognitive and Linguistic Point of View”. In: Cruse, D. Alan et al. (eds.): Lexicology: An International on the Nature and Structure of Words and Vocabularies/Lexikologie: Ein internationales Handbuch zur Natur und Struktur von Wörtern und Wortschätzen. Berlin/New York: Walter de Gruyter, 1142–1178.
- Oksaar, Els (1996): “The history of contact linguistics as a discipline”. In: Goebl, Hans et al. (eds.): Kontaktlinguistik/contact linguistics/linguistique de contact: ein internationales Handbuch zeitgenössischer Forschung/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research/manuel international des recherches contemporaines. Berlin/New York: Walter de Gruyter, 1–12.
- Stanforth, Anthony W. (2002): “Effects of language contact on the vocabulary: an overview”. In: Cruse, D. Alan et al. (eds.) (2002): Lexikologie: ein internationales Handbuch zur Natur und Struktur von Wörtern und Wortschätzen/Lexicology: 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the nature and structure of words and vocabularies. Berlin/New York: Walter de Gruyter, p. 805–813.
- Weinreich, Uriel (1953): Languages in contact: findings and problems. The Hague: Mouton.
- Zuckermann, Ghil’ad (2003), ‘‘Language Contact and Lexical Enrichment in Israeli Hebrew’’, Houndmills: Palgrave Macmillan.
- Bloom, Dan (2010): "What's That Pho?". French Loan Words in Vietnam Today; Taipei Times, [1]
外部連結
- World Loanword Database (WOLD)
- Discussion on how loan words exacerbate Future Shock (Streaming audio & 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