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烏溪沙: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第43行: 第43行:


==交通==
==交通==
*[[港鐵]][[馬鞍山綫]][[烏溪沙站]]
[[港鐵]]
*[[馬鞍山綫]][[烏溪沙站]]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2017年6月7日 (三) 05:36的版本

烏溪沙公眾碼頭
烏溪沙的木橋過去曾吸引很多遊人及攝影者在這裡拍攝,唯2013年1月懷疑僭建問題而突然被地政署拆卸
渡頭灣
海星灣
從烏溪沙望向馬鞍山新市鎮

烏溪沙(英語:Wu Kai Sha),原稱烏龜沙(英語:Wu Kwai Sha,亦作U Kwai Sha),位於香港新界沙田區,鄰接馬鞍山,為香港一處郊遊度假地點,近年發展成為住宅區域。

歷史

考古學家在馬鞍山及烏溪沙一帶發現有新石器時代後期的文物遺跡,證明烏溪沙在當時已經有人類居住。

?溪桫?

早年,烏溪沙十分偏僻,無道路直接抵達,當時對外交通依賴街渡,由港鐵大學站側的馬料水碼頭前往烏溪沙。

1980年代末期,香港政府開發馬鞍山新市鎮,在沙田開闢了多條道路通往馬鞍山及烏溪沙,亦開闢了通往西貢區西沙路,從此烏溪沙的交通變得方便。此外,同段時期,為了應付當時嚴重的越南船民問題,香港政府在烏溪沙興建白石船民中心難民營,當年曾經在此發生過多次騷亂武裝衝突,隨著越南船民問題於香港回歸前解決,船民已經被遣返越南,白石船民中心亦被拆卸,更改興建成為高爾夫球場等康樂用途設施。

2004年,馬鐵通車,在區內興建了烏溪沙站;而碼頭由渡輪碼頭更改成為公眾碼頭。

2005年,香港舉辦世界貿易組織第六次部長級會議期間,逾1,000名來自韓國農民示威者入住烏溪沙青年新村

填海計劃

2012年年初,香港政府舉辦第二次改善香港土地供應策略,土木工程拓展署副署長李鉅標表示目前25個建議填海地點並非最後選址,只是可以考慮地點,當局會繼續收集意見,於2012年中前完成公眾諮詢。其中地點包括了鳥溪沙碼頭的天然海灘。有馬鞍山居民認為烏溪沙沙灘是香港難得接近民居的天然海灘,充滿鄉村特色的公共空間,是馬鞍山居民垂釣和放風箏、觀賞群鳥飛舞和朝霞、晚霞及月亮之地,也是冬泳者的游泳場地,應該獲得保護,而非破壞,因此引起了於2012年1月中旬起馬鞍山居民所發起的「馬城抗爭」。「馬城抗爭」一詞,首見於2012年2月2日信報A15版,丁望所寫的《思維漫步》專欄文章《馬城春天期望 留烏溪沙海灘》:「馬鞍山居民最近遊行(權稱「馬城抗爭」),反對官方把烏溪沙天然海灘列入填海建議名單……」。這篇文章對於市民的「保護烏溪沙海灘」行動,有指標作用。[1][2]居民強烈反對下,計劃最後不了了之。

著名地點

鄉村

交通

港鐵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