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香港音樂: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歐西流行曲:​ 為主x3…
无编辑摘要
第13行: 第13行:
1950年代在高級[[夜總會]]表演的歌星以獻唱歐西流行曲為主,配以樂師(主要為[[菲律賓]]籍)現場伴奏。當時受歡迎的夜總會大樂隊的樂師有吹奏色士風的 Kenny Lee、打鼓的洛平、結他的孫立功、Tony Carprio等。英文歌曲流行的原因是這類高級娛樂場所的客源主要為[[上流社會]]的洋人(只有少數華人較有社會地位和經濟能力能負擔這類高級消費)。
1950年代在高級[[夜總會]]表演的歌星以獻唱歐西流行曲為主,配以樂師(主要為[[菲律賓]]籍)現場伴奏。當時受歡迎的夜總會大樂隊的樂師有吹奏色士風的 Kenny Lee、打鼓的洛平、結他的孫立功、Tony Carprio等。英文歌曲流行的原因是這類高級娛樂場所的客源主要為[[上流社會]]的洋人(只有少數華人較有社會地位和經濟能力能負擔這類高級消費)。


由於經常接觸西方流行音樂,1960年代的年輕人喜歡自組樂隊,歌路以英文歌曲為主。著名樂隊有The Astro-note(太空之音)的[[陈欣健]] (Philip Chan)、Anders Nellson and the Kontinentals、 [[祖·尊尼亞]](Joe Junior)與[[黎愛蓮]](Irene Ryder)、[[泰迪羅賓]]與[[花花公子樂隊]](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許冠傑]]與[[蓮花樂隊]](Sam Hui & Lotus)、[[陳任]]與Menace(Joe Chen & Menace)、鬆散者(Loosers,[[溫拿樂隊]]前身)以至較後期的新特樂(New Top Notes)及玉石樂隊(Jade)等。1970年代初期的偶像歌手仍以唱英文歌曲為主,著名的有[[陳美齡]]、[[陳秋霞]]等。
由於接觸西方流行音樂,1960年代的年輕人喜歡自組樂隊,歌路以英文歌曲為主。著名樂隊有The Astro-note(太空之音)的[[陈欣健]] (Philip Chan)、Anders Nellson and the Kontinentals、 [[祖·尊尼亞]](Joe Junior)與[[黎愛蓮]](Irene Ryder)、[[泰迪羅賓]]與[[花花公子樂隊]](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許冠傑]]與[[蓮花樂隊]](Sam Hui & Lotus)、[[陳任]]與Menace(Joe Chen & Menace)、鬆散者(Loosers,[[溫拿樂隊]]前身)以至較後期的新特樂(New Top Notes)及玉石樂隊(Jade)等。1970年代初期的偶像歌手仍以唱英文歌曲為主,著名的有[[陳美齡]]、[[陳秋霞]]等。


===國語流行曲===
===國語流行曲===

2017年6月13日 (二) 06:37的版本

本條目為
香港人口文化系列之一
香港人口普查
2021年人口普查
香港人  新界原居民
海外港人
宗教與風俗  哲學
語文  用語  文學
殯儀  節日與公眾假期
購物  飲食  燒烤文化
傳媒  電視  電影
藝術  漫畫  動畫
音樂  流行音樂
教育  補習文化
體育  賽馬
網絡文化  電子競技
建築  法定古蹟
非物質文化遺產
香港次文化
港式幽默
無厘頭文化
MK文化
MK Pop
鐵路迷文化
巴士迷文化
小販文化
街車文化
街機文化
其他香港系列

香港音樂指產生於香港的音樂,包括粵語流行音乐、歷史悠久的粵劇、香港西洋交響樂(香港管弦樂團為最有代表性的交響樂團)、香港中樂(見香港中樂團)等。

早期

1843年,牧歌協會已經在香港成立,索爾頓為首任會長。1861年,合唱協會在C.F.A.Sangster提議下成立。1872年,合唱協會開始以愛樂協會名義組織音樂會。[來源請求]

从开埠至今,在香港,華人十分喜愛粵曲粵劇。尤其是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粵曲粵劇发展十分兴旺,是当时香港华人平民生活的一部分。

流行音樂

歐西流行曲

1950年代在高級夜總會表演的歌星以獻唱歐西流行曲為主,配以樂師(主要為菲律賓籍)現場伴奏。當時受歡迎的夜總會大樂隊的樂師有吹奏色士風的 Kenny Lee、打鼓的洛平、結他的孫立功、Tony Carprio等。英文歌曲流行的原因是這類高級娛樂場所的客源主要為上流社會的洋人(只有少數華人較有社會地位和經濟能力能負擔這類高級消費)。

由於接觸西方流行音樂,1960年代的年輕人喜歡自組樂隊,歌路以英文歌曲為主。著名樂隊有The Astro-note(太空之音)的陈欣健 (Philip Chan)、Anders Nellson and the Kontinentals、 祖·尊尼亞(Joe Junior)與黎愛蓮(Irene Ryder)、泰迪羅賓花花公子樂隊(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許冠傑蓮花樂隊(Sam Hui & Lotus)、陳任與Menace(Joe Chen & Menace)、鬆散者(Loosers,溫拿樂隊前身)以至較後期的新特樂(New Top Notes)及玉石樂隊(Jade)等。1970年代初期的偶像歌手仍以唱英文歌曲為主,著名的有陳美齡陳秋霞等。

國語流行曲

在1950年代以前,來自上海海派的國語時代曲出现於香港,代表的歌星有龔秋霞周璇姚莉李香蘭白光吳鶯音張露等。

到了1970年代來自台灣的歌手曾一度风靡香港樂壇,包括青山姚蘇蓉楊燕湯蘭花劉家昌尤雅鄧麗君等。 「東方歌藝團」曾多次訪港,網羅最多當紅台灣歌手辦舞台表演。

粵語流行曲

五六十年代是歐西及國語歌曲流行的年代。不过,對於占人口大多数的低下阶层,粤曲才是真正流行的音乐。从粤剧滋生出纯演唱的粤曲歌坛,将全出粤剧化整为零,在民间流传,一般歌坛附设在茶楼之内,供人品茶听曲,消费尚算普及,平民可以负担,在五十年代初期,十分兴旺。此外,1960年代后期,来自星马的郑锦昌和丽莎打开香港市场,当时的郑锦昌有“粤曲王子”之称,而丽莎則被称为“粤曲王后”。他们的经典名曲包括《新禅院钟声》、《唐山大兄》、《相思泪》等,可是仍未令粤语流行音乐走出低下阶层音乐的形象。电影演员如陈宝珠、胡枫、吕奇、萧芳芳等也有不少歌曲作品,多為电影插曲。

到1970年代中期,許冠傑黎彼得顧嘉煇黃霑盧國沾黎小田等填詞人和作曲人把粵語流行音乐普及化,開拓新的題材,使社會大眾從此不再歧視粵語歌,例如許冠傑把廣東話口語填入歐西流行樂曲,歌词不但生鬼活潑,而且贴近当时香港普罗市民的生活,因此大受欢迎。

從1970年代中後期至1980年代初,個人風格強烈且能獨當一面的粵語歌手輩出,配合幕後音樂人才湧現,成就了經典巨星的時代,歌唱派如關正傑徐小鳳甄妮羅文,唱作型如許冠傑林子祥陳百強,以至中期冒起的偶像派譚詠麟梅艷芳張國榮,都同時大放異彩,至今仍擁有跨時代的影響力。八十年代的歌手無論在音樂造詣、現場功力及曲風多元等方面均有相當的水平,為樂壇後起者樹立了典範,而當時的唱片的發行量及銷售量,亦印證了這段時期的香港粵語流行樂壇已發展成熟。

踏入1990年代,男歌手比較受歡迎。當時,張學友黎明劉德華郭富城被稱為「四大天王」。張學友的唱片銷量在當時達到了國際水準,更參與了許多國際音樂獎項的頒獎典禮,成爲香港流行音樂史「對外」的代表者。同時女歌星如王菲林憶蓮葉蒨文鄭秀文陳慧琳彭羚在樂壇亦佔有重要地位,差不多與四大天王平分秋色。

自2000年代,李克勤陳奕迅楊千嬅古巨基謝安琪容祖儿等歌手成為香港樂壇主力;女子組合亦慢慢復興,如TwinsCookies等。近年來,除了男子組合如ShineC AllStar重新冒起,新晋唱作人也不少,他們往往集作曲家、填詞人、歌手於一身,如唱作四小強——王菀之張敬軒張繼聰方大同

香港傳媒常用「香港樂壇」稱粵語流行曲及相關業界,包括歌手樂隊作曲家填詞人歌曲出版國際分銷發行經理人合約制度、唱片公司唱片騎師電視劇主題曲歌唱比賽競賽歌迷會音樂愛好者、季選、樂壇頒獎典禮香港流行文化等互動產生的香港文化產業,它影響香港GDP香港文化時尚[需要解释]


粵語流行音乐著名歌手:

粵語流行音樂著名作曲人:

粵語流行音乐著名作詞人:

粵語流行音乐著名音樂監製:


電視劇主題曲

七十年代中期,由顧嘉煇葉紹德創作、仙杜拉主唱的《啼笑因緣》同名電視劇主題曲大受歡迎,其後由黃霑顧嘉煇盧國沾黎小田等人創作的「電視歌」,多為雅俗共賞並反映時代面貌的藝術作品,具有重要的音樂地位。

傳統音樂

粵曲

源自粤剧清唱的表演方式,结合了岭南一带的大调、小调、粤讴、龙舟歌、木鱼歌、南音,以音乐伴奏,唱说戏文的表演艺术。粤曲与粤剧互相吸收音乐的养分,在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非常流行。

粵劇與粵語流行曲

部分粵劇出身的流行歌手有些粵曲腔口,如鄧寄塵鄭君綿等;有些則完全脫離粵劇的規限而展現出個人風格。當時「粵曲」一詞亦有指是粵語歌曲(即粵語流行曲)。

粵劇團:

藝術音樂

管弦樂

香港管弦樂團(前身為中英管弦樂團),於1895年成立,1974年正式職業化,在香港推廣傳統西方音樂,並得到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資助。

中樂

聲樂

香港著名合唱團包括:

表演場地

參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