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模型: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
|||
第14行: | 第14行: | ||
== 历史 == |
== 历史 == |
||
在制定[[计算机网络]]标准方面,起着重大作用的两大国际组织是:[[國際電信聯盟電信標準化部門]](CCITT),与[[国际标准 |
在制定[[计算机网络]]标准方面,起着重大作用的两大国际组织是:[[國際電信聯盟電信標準化部門]](CCITT),与[[国际标准组织]](ISO),虽然它们工作领域不同,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信与信息处理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比较模糊,这也成了[[國際電信聯盟電信標準化部門|CCITT]]和[[ISO]]共同关心的领域。1983年,ISO发布了著名的'''''ISO/IEC 7498'''''标准,它定义了网络互联的7层框架,也就是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
||
== 层次划分 == |
== 层次划分 == |
2017年6月30日 (五) 02:55的版本
OSI模型 |
---|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OSI Layer 7 |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OSI Layer 6 |
应用层的HTTP、FTP、Telnet等协议有类似的功能。传输层的TLS/SSL也有类似功能。 |
会话层(session layer) OSI Layer 5 |
应用层的HTTP、RPC、SDP、RTCP等协议有类似的功能。 |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OSI Layer 4 |
网络层(network layer) OSI Layer 3 |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OSI Layer 2 |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OSI Layer 1 |
开放式系统互联通信参考模型(英語: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縮寫為OSI),簡稱為OSI模型(OSI model),一種概念模型,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一个试图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连为网络的标准框架。定義於ISO/IEC 7498-1。
历史
在制定计算机网络标准方面,起着重大作用的两大国际组织是:國際電信聯盟電信標準化部門(CCITT),与国际标准组织(ISO),虽然它们工作领域不同,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信与信息处理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比较模糊,这也成了CCITT和ISO共同关心的领域。1983年,ISO发布了著名的ISO/IEC 7498标准,它定义了网络互联的7层框架,也就是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层次划分
根据建议X.200,OSI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划分为以下七层,标有1~7,第1层在底部。現“OSI/RM”是英文“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的缩写。
OSI模型 | ||||
---|---|---|---|---|
数据单元 | 层 | 功能 | ||
主机层 | Data(数据) | 7. 应用层 | 网络进程到应用程序。针对特定应用规定各层协议、时序、表示等,进行封装。在端系统中用软件来实现,如HTTP等 | |
6. 表示层 | 数据表示形式,加密和解密,把机器相关的数据转换成独立于机器的数据。规定数据的格式化表示,数据格式的转换等 | |||
5. 会话层 | 主机间通讯,管理应用程序之间的会话。规定通信时序;数据交换的定界、同步,建立检查点等 | |||
Segments(数据段) | 4. 传输层 | 在网络的各个节点之间可靠地分发数据包。所有传输遗留问题;复用;流量;可靠 | ||
媒介层 | Datagram網路封包/資料包 | 3. 网络层 | 在网络的各个节点之间进行地址分配、路由和(不一定可靠的)分发报文。路由(IP寻址);拥塞控制。 | |
Bit/Frame(数据帧) | 2. 数据链路层 | 一个可靠的点对点数据直链。检错与纠错(CRC码);多路访问;寻址 | ||
Bit(比特) | 1. 物理层 | 一个(不一定可靠的)点对点数据直链。定义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过程特性 |
第7層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
提供為應用軟件而設的界面,以設定與另一應用軟件之間的通訊。例如:HTTP,HTTPS,FTP,TELNET,SSH,SMTP,POP3等。
第6層表達层(Presentation Layer)
把數據轉換為能與接收者的系統格式兼容並適合傳輸的格式。
第5層會議層(Session Layer)
負責在數據傳輸中設定和維護電腦網絡中兩台電腦之間的通訊連接。
第4層傳輸層(Transport Layer)
把傳輸表頭(TH)加至數據以形成數據包。傳輸表頭包含了所使用的協定等傳送資訊。例如:傳輸控制協定義(TCP)等。
第3層網路層(Network Layer)
決定數據的路徑選擇和轉寄,将網絡表頭(NH)加至數據包,以形成封包。網絡表頭包含了網絡資料。例如:互聯網協定(IP)等。
第2層數據鏈結層(Data Link Layer)
負責網絡尋址、錯誤偵測和改錯。當表頭和表尾被加至數據包時,會形成了幀。數據鏈表頭(DLH)是包含了實體位址和錯誤偵測及改錯的方法。數據鏈表尾(DLT)是一串指示數據包末端的字符串。例如乙太網、無線局域网(Wi-Fi)和通用分組無線服務(GPRS)等。
分为两种子层:logic link control sublayer & media access control sublayer
第1層實體層(Physical Layer)
在局部區域網絡上傳送幀,它負責管理電腦通訊設備和網絡媒體之間的互通。包括了針腳、電壓、線纜規範、集線器、中繼器、網卡、主機介面卡等
影响
OSI是一个定义良好的协议规范集,并有许多可选部分完成类似的任务。它定义了开放系统的层次结构、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层所包括的可能的任务,作为一个框架来协调和组织各层所提供的服务。
OSI参考模型并没有提供一个可以实现的方法,而是描述了一些概念,用来协调进程间通信标准的制定。即OSI参考模型并不是一个标准,而是一个在制定标准时所使用的概念性框架。
參見
参考文献
- 计算机网络(第三版,Computer Networks, Third Edition, Andrew S. Tanenbaum)熊桂喜王小虎译,清华大学出版社,ISBN 7-302-030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