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性: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
无编辑摘要 |
||
第2行: | 第2行: | ||
{{copyedit}} |
{{copyedit}} |
||
'''稀缺性'''({{lang-en|'''Scarcity'''}}),又稱'''稀少性'''、'''缺乏''' |
'''稀缺性'''({{lang-en|'''Scarcity'''}}),又稱'''稀少性'''、'''缺乏''',是[[經濟學]]中的基本概念,意思是個人或社會的[[資源]],不足以滿足人類的[[慾望]]。 |
||
== |
==概念== |
||
經濟學上會称稀缺性為「基本的經濟問題」,意指它在任何時候,任何情况下都會存在,无论是[[百萬富翁]]或是在[[饑荒]]中的兒童。这一方面是因为人的欲望通常被认为是无限的;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稀缺性并不局限於[[實體]]之內,一些無形/非實體的物件同样是稀缺的,並非擁有金錢便必定可以得到更多。例如: |
|||
人類的[[慾望]]是無窮的,即使一個願望得到滿足,新的願望也會出現。相反,社會的[[資源]]是有限的,無法生產出無限的[[物品]]來滿足人類的慾望。稀缺性是指個人或社會擁有的資源,不能夠滿足所有的慾望。稀缺性是一個[[相對]]概念,它的出現不取決於慾望或資源本身的多少,而是兩者之間的比較。當資源少於慾望,稀缺性便會出現。<ref>[[尼可拉斯·格里高利·曼昆|尼可拉斯·曼昆]] (N. Gregory Mankiw),《微觀經濟學原理》 (''Principle of Economics''),第七版,Cengage Learning,2014年。</ref>若以[[供給和需求|供需模型]]來分析,當一件物品價格為零時,供應量少於需求量,則該物品存在稀缺性的問題。 |
|||
⚫ | |||
⚫ | |||
⚫ | |||
** 製造物品原料 |
|||
⚫ | |||
⚫ | |||
**[[水]] |
|||
無論是[[百萬富翁]]或是在[[飢荒]]中的兒童,都會面對稀缺性的問題。雖然百萬富翁比較富有,不代表他的金錢能夠滿足他的所有物質慾望。此外,無形的慾望不一定能以金錢滿足,比如[[時間]]、[[愛情]]、[[健康]]、[[友誼]]等。因此,稀缺性對個人以至社會來說,都是無可避免的。 |
|||
* 無形/非實體: |
|||
** [[時間]] |
|||
由於稀缺性的存在,人們必須作出[[選擇]],選取價值較高的選項,放棄價值較低的選項。在放棄了的選項中,擁有最高價值的一個,稱為[[機會成本]]。<ref>[[詹姆斯·M·布坎南|詹姆斯·布坎南]] (James M. Buchanan),《成本與選擇:經濟理論研究》 (''Cost and Choice: An Inquiry in Economic Theory''),Indianapolis,1999年。</ref>在市場中,這成本就是[[價格]]。 |
|||
** [[愛情]] |
|||
** [[健康]] |
|||
在多於一人的社會中,稀缺性意味著[[競爭]]。面對有限的資源,不是所有人的慾望都能得到滿足。因此,社會必須透過競爭的方式,來決定誰得誰失。<ref>[[張五常]],《經濟解釋卷一: 科學說需求(神州增訂版)》,中信出版社,2010年。</ref>這種競爭,可以是[[價格競爭]],即價高者得;亦可以是[[非價格競爭]],例如排隊、抽籤、武力等。 |
|||
⚫ | |||
** [[友谊]] |
|||
存在稀缺性問題的物品,稱為「[[經濟物品]]」。相反,沒有稀缺性問題的,則稱為「[[免費物品]]」。<ref>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第五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ref> |
|||
** [[人力資源]] |
|||
** [[知識]] |
|||
==稀缺性與經濟學== |
|||
稀缺性促使了[[競爭]]及[[選擇]]的出現,这一概念还可以延伸到能带来收益的社会资源,比如[[权利]]等。而具有稀少性的物品對於人而言是越多越好。 |
|||
經濟學家{{tsl|en|Lionel Robbins|萊諾·羅賓}}為「經濟學」下的定義是:「一門探討在資源稀缺的情況下滿足生活要求而衍生的人類行為的科學」。<ref>{{tsl|en|Lionel Robbins|萊諾·羅賓}} (Lionel Robbins),〈論經濟科學的本質與重要性〉 (''An Essay on the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Economic Science''),Macmillan and Co., Limited,1945年。http://www.mises.org/books/robbinsessay2.pdf</ref>經濟學研究的是社會如何利用稀缺的資源生產有價值的物品,並進行分配,以達到{{tsl|en|Economic efficiency|經濟效率}}。在稀缺性的存在下,找出最有效利用資源的方法,就是經濟學研究的目的。 |
|||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經濟學必須面對和解決三個基本{{tsl|en|Economic problem|經濟問題}}:「生產甚麼」、「如何生產」、「為誰生產」。<ref>[[保羅·薩繆森]]、[[威廉·諾德豪斯]] (Paul A. Samuelson & William D. Nordhaus),《經濟學》 (''Economics''),第十九版,McGraw-Hill Education,2009年。</ref> |
|||
==參見== |
==參見== |
||
⚫ | |||
⚫ | |||
⚫ | |||
⚫ | |||
* [[機會成本]] |
|||
⚫ | |||
⚫ | |||
* [[免費物品]] |
|||
* [[後稀缺]] |
* [[後稀缺]] |
||
2017年10月9日 (一) 12:01的版本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5年10月27日) |
稀缺性(英語:Scarcity),又稱稀少性、缺乏,是經濟學中的基本概念,意思是個人或社會的資源,不足以滿足人類的慾望。
概念
人類的慾望是無窮的,即使一個願望得到滿足,新的願望也會出現。相反,社會的資源是有限的,無法生產出無限的物品來滿足人類的慾望。稀缺性是指個人或社會擁有的資源,不能夠滿足所有的慾望。稀缺性是一個相對概念,它的出現不取決於慾望或資源本身的多少,而是兩者之間的比較。當資源少於慾望,稀缺性便會出現。[1]若以供需模型來分析,當一件物品價格為零時,供應量少於需求量,則該物品存在稀缺性的問題。
無論是百萬富翁或是在飢荒中的兒童,都會面對稀缺性的問題。雖然百萬富翁比較富有,不代表他的金錢能夠滿足他的所有物質慾望。此外,無形的慾望不一定能以金錢滿足,比如時間、愛情、健康、友誼等。因此,稀缺性對個人以至社會來說,都是無可避免的。
由於稀缺性的存在,人們必須作出選擇,選取價值較高的選項,放棄價值較低的選項。在放棄了的選項中,擁有最高價值的一個,稱為機會成本。[2]在市場中,這成本就是價格。
在多於一人的社會中,稀缺性意味著競爭。面對有限的資源,不是所有人的慾望都能得到滿足。因此,社會必須透過競爭的方式,來決定誰得誰失。[3]這種競爭,可以是價格競爭,即價高者得;亦可以是非價格競爭,例如排隊、抽籤、武力等。
存在稀缺性問題的物品,稱為「經濟物品」。相反,沒有稀缺性問題的,則稱為「免費物品」。[4]
稀缺性與經濟學
經濟學家萊諾·羅賓為「經濟學」下的定義是:「一門探討在資源稀缺的情況下滿足生活要求而衍生的人類行為的科學」。[5]經濟學研究的是社會如何利用稀缺的資源生產有價值的物品,並進行分配,以達到經濟效率。在稀缺性的存在下,找出最有效利用資源的方法,就是經濟學研究的目的。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經濟學必須面對和解決三個基本經濟問題:「生產甚麼」、「如何生產」、「為誰生產」。[6]
參見
參考資料
- ^ 尼可拉斯·曼昆 (N. Gregory Mankiw),《微觀經濟學原理》 (Principle of Economics),第七版,Cengage Learning,2014年。
- ^ 詹姆斯·布坎南 (James M. Buchanan),《成本與選擇:經濟理論研究》 (Cost and Choice: An Inquiry in Economic Theory),Indianapolis,1999年。
- ^ 張五常,《經濟解釋卷一: 科學說需求(神州增訂版)》,中信出版社,2010年。
- ^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第五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 ^ 萊諾·羅賓 (Lionel Robbins),〈論經濟科學的本質與重要性〉 (An Essay on the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Economic Science),Macmillan and Co., Limited,1945年。http://www.mises.org/books/robbinsessay2.pdf
- ^ 保羅·薩繆森、威廉·諾德豪斯 (Paul A. Samuelson & William D. Nordhaus),《經濟學》 (Economics),第十九版,McGraw-Hill Education,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