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之歌:修订间差异
外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第21行: | 第21行: | ||
| [[威海卫]] || 1898年,[[英租威海衛|英国强租威海卫]]。1900年,设威海卫行政长官署,属英国殖民部。1930年10月,中国收回除劉公島外的威海卫,置威海卫行政区,直属国民政府行政院。劉公島至1940年由英國主權移交中華民國 。|| |
| [[威海卫]] || 1898年,[[英租威海衛|英国强租威海卫]]。1900年,设威海卫行政长官署,属英国殖民部。1930年10月,中国收回除劉公島外的威海卫,置威海卫行政区,直属国民政府行政院。劉公島至1940年由英國主權移交中華民國 。|| |
||
|- |
|- |
||
| [[广州湾]] || 1899年由[[法國]]向清政府租借,直到[[二次大戰]]時的1943年被[[日軍]]佔領,1945年[[日本投降]]後,由法國主權移交中國。 || |
| [[广州湾]] || 1899年由[[法國]]向清政府租借,直到[[二次大戰]]時的1943年被[[日軍]]佔領,1945年[[日本投降]]後,由法國主權移交中華民國。 || |
||
|- |
|- |
||
| [[九龙|九龙岛]] || 參見上方[[香港]]欄位。 || |
| [[九龙|九龙岛]] || 參見上方[[香港]]欄位。 || |
2017年10月18日 (三) 03:50的版本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于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首组诗,共七首,分别是澳门、香港、台灣、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和大连。
创作背景
自晚清开始,中国屡次受列强侵略。闻一多在到美国留学時,各地的閱歷令他在留学期间心感悲愤,終在1925年將其爱国满怀写下《七子之歌》组诗,以寄爱国、思国之情。
詩人以擬人的手法將這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懷抱的七個孩子,用小孩子的口吻哭訴他們被迫離開母親的繈褓,受盡異族欺淩,渴望重回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
寫作這組詩篇的時候,正值聞一多在紐約藝術學院留學期間。在美國已經生活了將近三年的他,多次親身體會到種族歧視的屈辱,他所看到和聽到的一切都激發起他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加上三年背井離鄉的經歷,使他更對祖國和家鄉產生了深深的眷戀,也使他更加深了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理解和熱愛。因此,在這段時間裡,他創作了大量的愛國主義詩篇,一方面懷念和讚美祖國,一方面抒發對帝國主義列強的詛咒。這組《七子之歌》就在這種背景下誕生了,寫完《七子之歌》的第二天,聞一多就在寫給好友梁實秋的信中將之稱為“國家主義的呼聲”。
相关主权变迁
地点 | 主权变迁 | 备注 |
---|---|---|
澳门 | 1557年葡萄牙人向明朝租借,直至1887年,葡萄牙與清朝簽訂有效期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1999年12月20日葡萄牙將澳門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 |
香港 | 1842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此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半島,並租借新界,1941年被日軍佔領,進入香港日佔時期,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英國恢復香港的主權。1997年,英國政府將香港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 |
臺灣 | 1895年,清政府因在甲午战争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臺灣割讓。1945年,日本二战投降,喪失臺灣的主權,盟軍規定,由中國戰區統帥蔣介石實施軍政管理。 | |
威海卫 | 1898年,英国强租威海卫。1900年,设威海卫行政长官署,属英国殖民部。1930年10月,中国收回除劉公島外的威海卫,置威海卫行政区,直属国民政府行政院。劉公島至1940年由英國主權移交中華民國 。 | |
广州湾 | 1899年由法國向清政府租借,直到二次大戰時的1943年被日軍佔領,1945年日本投降後,由法國主權移交中華民國。 | |
九龙岛 | 參見上方香港欄位。 | |
旅顺·大连 | 1898年3月27日,沙俄以三國干涉還遼有功,迫使清政府與之簽訂了《旅大租地條約》,1904日俄戰爭,日軍奪取旅順口軍港,1945年,根據雅爾達協定,旅順港由蘇聯占用,1955年,蘇聯將旅順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 |
歌曲使用
由李海鷹作曲,澳門少女容韻琳領唱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主题曲亦使用此组诗——「七子之歌·澳门」。由于纪录片的影响力,故而在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用作主题曲。
另在2000年代初播出的電視連續劇《鄭成功》,亦選用了此组诗——「七子之歌·臺灣」,作劇集之片尾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