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老圍 (荃灣):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
补救2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1.6beta3)
第6行: 第6行:


;老圍張氏家祠
;老圍張氏家祠
老圍建立初時,五姓村民分別建有5間祠堂,但在年久失修下先後倒塌,現在只剩下張氏家祠。約建於100年以前,為3進式的建築,於1990年重修時,只剩下2進,前進是門廳,後進是正廳,後進較前進稍高,採用「四扇門」的建築形式。張氏家祠曾設立[[私塾]],名為「翠屏書室」,並聘請[[八鄉]]秀才鄧元<code>杰</code>任教<small><ref>[http://qcrc.qef.org.hk/webpage/19984196/1/twheritagetrail.html 荃灣區文物徑簡介]</ref></small>。
老圍建立初時,五姓村民分別建有5間祠堂,但在年久失修下先後倒塌,現在只剩下張氏家祠。約建於100年以前,為3進式的建築,於1990年重修時,只剩下2進,前進是門廳,後進是正廳,後進較前進稍高,採用「四扇門」的建築形式。張氏家祠曾設立[[私塾]],名為「翠屏書室」,並聘請[[八鄉]]秀才鄧元<code>杰</code>任教<small><ref>[http://qcrc.qef.org.hk/webpage/19984196/1/twheritagetrail.html 荃灣區文物徑簡介]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1210073736/http://qcrc.qef.org.hk/webpage/19984196/1/twheritagetrail.html |date=2008-12-10 }}</ref></small>。


;老圍村牌坊
;老圍村牌坊
第78行: 第78行:
*[http://inmediahk.net/public/article?item_id=197203&group_id=11 「老圍─借藝術發掘歷史」天堂與地獄:香港藝術的城市觀察之一],梁寶著,[[香港獨立媒體]]專欄,2007年3月3日
*[http://inmediahk.net/public/article?item_id=197203&group_id=11 「老圍─借藝術發掘歷史」天堂與地獄:香港藝術的城市觀察之一],梁寶著,[[香港獨立媒體]]專欄,2007年3月3日
*[http://travel.atnext.com/index.php?fuseaction=ThemeTravel.ViewArticle&issueID=20070903&articleID=10104481 由壁畫到生活 荃灣老圍村]
*[http://travel.atnext.com/index.php?fuseaction=ThemeTravel.ViewArticle&issueID=20070903&articleID=10104481 由壁畫到生活 荃灣老圍村]
*[http://alphakee.sinaman.com/mural/community.html 荃灣老圍路興記士多壁畫]-Ying Fat's Mura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1014031618/http://alphakee.sinaman.com/mural/community.html 荃灣老圍路興記士多壁畫]-Ying Fat's Mural


[[Category:香港圍村]]
[[Category:香港圍村]]

2017年10月23日 (一) 12:30的版本

荃灣老圍村

老圍村於1669年落成,是香港新界荃灣最古老的村落,初名「淺灣圍」,位於老圍路以南,距離荃灣市中心約5至10分鐘車程。村莊背倚顯達鄉村俱樂部和城門水塘植林區,可遙望石圍角邨綠楊新邨一帶。村內居民有2000多人,平房排列有序,多是古樸的瓦頂磚屋,亦有現代化的三層式村屋,洋溢著平靜簡樸的人民氣息。老圍村的一大特色是廟宇林立,有數十間佛、道、儒家寺廟,如著名的西方寺圓玄學院東普陀講寺和龍母佛堂(龍母廟)等,還有全港唯一的藏傳佛教寺廟,所以在村內到處都可見到僧人[1]

歷史

老圍村於清朝初年復界以後最早於荃灣一帶建立的村落,當地人稱為「舊村」,於康熙八年(1669年)由五姓人建成,其中以張姓一族人數最多。老圍村初立時曾建有圍牆防禦海盜,村內的房屋以行列的形式建立,同一姓的村民建立在同一列的房屋,稱為「排屋」。

老圍張氏家祠

老圍建立初時,五姓村民分別建有5間祠堂,但在年久失修下先後倒塌,現在只剩下張氏家祠。約建於100年以前,為3進式的建築,於1990年重修時,只剩下2進,前進是門廳,後進是正廳,後進較前進稍高,採用「四扇門」的建築形式。張氏家祠曾設立私塾,名為「翠屏書室」,並聘請八鄉秀才鄧元任教[2]

老圍村牌坊

老圍村初立,各家以務農販薪為活,以村路連接荃灣墟市,謹以「老圍村」作為路名。圓玄學院有見及此,捐助一座鐵架牌樓作為路標。由於風雨經年,於2007年圓玄學院再撥資重建新牌坊[3]

老圍公立學校

村口的「老圍公立學校」曾作為電視劇《京華春夢》拍攝場地,現已停辦。其傍為「同和社」、老圍村公所及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鄰舍層面社區發展部。

鄰近景點

東普陀講寺[4]

東普陀為荃灣區最早建立的著名佛寺之一,位於新界荃灣千佛山山麓的老圍村口,於1930年由茂峰法師創建,1932年落成,佈局乃仿照浙江普陀寺而建,因寺院四周一帶景物與東粵名山的普陀山相近,命名為東普陀,設道場弘法講經,又名東普陀講寺。該寺又出版佛教書籍,內有藏書堂,藏書無數,故有佛門書齋之稱。

東普陀講寺早期以三大聞名,乃「佛大」、「鼎大」及「鑊大」。寺院主殿為「圓通寶殿」,內主奉觀音金身巨像,背後供有一尊千年古觀音;殿前立有重300餘斤的大鼎,為罕有的法器文物;廚中置有一大鐵鑊,可見院內僧人之眾。

茂峰法師乃廣西博白人,生於光緒14年(1888年),28歲出家,29歲在南京寶華山慧居寺(今隆昌寺)受戒,曾於肇慶鼎湖山慶雲寺、南京寶華山慧居寺、寧波觀宗寺習講,得諦閑老和尚器重,留學數年,成績卓著。1924年應邀往台灣基隆靈泉寺講經弘法3年,皈依者逾萬之眾,其間機緣下被日本天皇悉訊而獲御賜「金燦五衣」一件,傳誦佛界。1927年自台來港弘法,1929年途經老圍村時,見風貌氣象與浙江普陀山相若,因而集資購地建寺,命名為東普陀,把千石山改名為千佛山,而寺旁的大水坑則更名為三疊潭。

圓玄學院[5]

坐落於荃灣三疊潭的圓玄學院,始建於1950年,宣揚儒、佛、道三教的信義之外,更同時發揚孝義、尊師重道、忠心、忠誠、遵守禮節、公義、誠信和廉恥這八項美德,並致力推廣社會服務。在圓玄學院,善信可以參神祈福,又可以到展館去參觀。院內有多個特色景點,包括一座仿製的「北京天壇」,以及展示了中國十二生肖天然岩石的「雅石館」。學院內有一優雅寧靜的齋堂,您可以在這裡一嚐清淡可口的素食;而每年春天,圓玄學院又會舉辦園藝展。

香海慈航[6]

香海慈航

建於 1960 年的「香海慈航」是香港極罕見的船型廟宇,外形參照來往南中國海的漁船,船頭的關公像雄赳赳守護「領航」,船尾則有觀音普渡眾生,造型既莊嚴又特別。

廟旁有條雲連橋,橋下是川流不息的溪澗,可能是冬季天氣乾燥的緣故,溪水不是太多,涓涓流下;攝影愛好者於此可過足癮,拍出幽靜氣氛的照片。離開香海慈航再往前走,又看到另一小小的寺廟「潮音淨院」,廟旁的桂花散發幽香,想不到佛門之地,除了燒燭香,竟還有花香陣陣。

西方寺[7]

西方寺始建於1970年,1973年落成。全寺面積約14萬平方呎,有著仿中國宮殿式的建築,巍峨雄偉,莊嚴壯麗。不但如此,西方寺由於背靠大帽山,前臨三疊潭,更是溪水長流,擁有優美的大自然風光。寺廟於1991年更增建圖書館,古今佛學典籍齊備,可供遊客及市民閱讀。

由於僧俗二眾日漸增多,寺院原有建築物規模已不敷應用,加上陳舊損耗,1999年決定進行重建,2003年竣工。

龍母佛堂(龍母廟)[8]

龍母廟位於老圍附近的上角山,遊客或善信到訪都要在西方寺的路口,走上一段斜坡,才能到達山頂找到該佛寺。龍母廟雖然位處偏僻,但每逢時節都必定擠得水泄不通,拜神祈福動輒要用上 2 至 3 小時,而平日亦有不少善信專程到此排隊解籤。

三疊潭[9]

三疊潭又可分上、中、下游三部份。顧名思義該石澗分為三層湖泊的溪澗,因內有三個水潭而得名三疊潭,並附有小瀑布,樹木扶疏,掩映山澗,景色秀麗。三疊潭頗為寬闊,潭畔兩旁之間的山坡村莊,村民為方便來往,由上而下分別建有多條石橋橫跨石澗,最著名為中游處連接香海慈航廟宇的《雲連橋》,橋上張望,山巒青翠,一片寧靜祥和,景致相當優美。

50至80年代,三疊潭是香港著名的旅遊勝地,夏季暑熱時更是市區人士郊遊及嬉水的好地點,當中有兩個頗深可供跳水的水潭特別受歡迎。於雨季時該石澗水流量豐富,水流急速,因某位置水流陰深,故附近的巨石旁豎有水深量度尺,指引遊人不宜流連該處及嬉水。

三疊潭後來因慕名而至的遊人日漸增多,水質受污染,導致已不適合嬉水和游泳。其後加上因半山的引水道增建水壩,將所截流水引入城門水塘,令三疊潭好景不再。現今三疊潭中游仍留水量尺標示物和題字,舊式小橋伴著流水淙淙,澗旁村民炊煙裊裊,綠樹成蔭,景致如畫,再遊走千佛山一帶的佛廟寺院,早晚梵音靜聽,身心超群脫俗。三疊潭成為緬懷昔日勝景的好地方。

賽馬會老圍中藥園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於2010年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資助下開展賽馬會老圍中藥園計劃,本著推廣社區健康的宗旨,提供多元化的活動,藉以增強社區人士對中藥知識的認知。賽馬會老圍中藥園(簡稱中藥園)位於荃灣老圍村,毗鄰石園角村,佔地愈10,000平方呎,為全港首個由社會福利機構營運的中藥園,種植了超過300種的中草藥,平日開放予市民免費參觀。中藥園是一個集培訓及教育於一身的計劃,透過中藥就業培訓及教育活動,向市民推廣中藥應用概念和知識。

賽馬會老圍中藥園所在地原為一荒廢農地,長滿野草,附近居民長期受蚊患及蟲害困擾,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後來向政府申請該土地發展成中藥園,一方面善用鄉郊土地資源作為公眾教育場所,同時為老圍村居民解決了長期面對的環境衛生問題。

壁畫創作

其中一幅壁畫

隨著城市發展,部分村民遷出市區居住,老圍村僅剩下約2,000名居民,而村內古舊建築面貌,亦逐漸被新建現代化的三層式村屋取代,圍村色彩日漸淡化。2007年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及圍圈劇場舉辦「老圍活過.活著壁畫創作」活動,由村口牌坊至山上小巴總站一段長達500米的老圍路兩旁,包括防土牆、石柱、圍欄、地面以及向公路的外牆,加上村民讓出樓房及商舖外牆,讓村內小孩及外來藝術家,過百人攜手合作根據老圍外貌、故事創作壁畫,繪出老圍村的集體回憶,以壁畫創作保存荃灣老圍歷史風貌[10]

前往方法

巴士路線:3232M32S32P36N3643X

專線小巴路線:8181M8282M9494S312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