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白海豚 (2015年):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
小 取消Tenbeen(对话)的编辑;更改回Weather Synchronize的最后一个版本 |
||
第7行: | 第7行: | ||
|T=zh:颱風白海豚 (2015年); zh-cn:超强台风白海豚 (2015年); zh-hk:超強颱風白海豚 (2015年); zh-mo:颱風白海豚 (2015年); zh-tw:強烈颱風白海豚 (2015年); |
|T=zh:颱風白海豚 (2015年); zh-cn:超强台风白海豚 (2015年); zh-hk:超強颱風白海豚 (2015年); zh-mo:颱風白海豚 (2015年); zh-tw:強烈颱風白海豚 (2015年); |
||
|1=zh:颱風白海豚; zh-cn:超强台风白海豚; zh-hk:超強颱風白海豚; zh-mo:颱風白海豚; zh-tw:強烈颱風白海豚; |
|1=zh:颱風白海豚; zh-cn:超强台风白海豚; zh-hk:超強颱風白海豚; zh-mo:颱風白海豚; zh-tw:強烈颱風白海豚; |
||
|2=zh:Typhoon Dolphin; zh-cn:Super Typhoon Dolphin; zh-hk:Super Typhoon Dolphin; zh-tw: |
|2=zh:Typhoon Dolphin; zh-cn:Super Typhoon Dolphin; zh-hk:Super Typhoon Dolphin; zh-tw:Typhoon Dolphin; zh-mo:Tufão Dolphin |
||
|3=zh-cn:数字;zh-tw:數位;zh-hk:數碼; |
|3=zh-cn:数字;zh-tw:數位;zh-hk:數碼; |
||
|skin=typhoon |
|skin=typhoon |
2017年10月30日 (一) 10:05的版本
颱風白海豚 Typhoon Dolphin(英文) | |||||||||||||||
---|---|---|---|---|---|---|---|---|---|---|---|---|---|---|---|
| |||||||||||||||
| |||||||||||||||
| |||||||||||||||
| |||||||||||||||
概況 | |||||||||||||||
形成日期 | 2015年5月6日 | ||||||||||||||
轉化日期 | 2015年5月21日 | ||||||||||||||
消散日期 | 2015年5月25日 | ||||||||||||||
最低氣壓 | 925 hPa | ||||||||||||||
瞬間最大陣風 | 260 km/h | ||||||||||||||
气旋能量指数 | 31.995 | ||||||||||||||
影響 | |||||||||||||||
財產損失 | 1000萬美元 | ||||||||||||||
影響地區 |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關島、 北马里亚纳群岛 | ||||||||||||||
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部分 |
颱風白海豚(英語:Typhoon Dolphin,國際編號:1507,聯合颱風警報中心:07W)為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7個被命名的風暴。「白海豚」一名是由香港所提供,在此是特指中華白海豚,是當地的吉祥物之一,主要棲息於熱帶及溫帶沿岸水域,例如澳洲中部及北部、華南、印尼等西太平洋水域。[1][2]白海豚生成初期走向飄忽不定,但隨後開始呈現西北太平洋「轉向型」風暴的路徑,先沿副熱帶高壓脊向西北偏西移動,到達其西側後再轉向東北,直撲阿留申群島一帶,期間受冷空氣入侵而轉化為溫帶氣旋。
白海豚於5月9日被給予國際編號與命名,是史上最早被日本氣象廳升格為熱帶風暴的第7號熱帶氣旋,打破熱帶風暴解拉於1971年5月19日被命名的紀錄。[3]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5月16日將白海豚升格為該部門之「超級颱風」分級,翌日更評估白海豚的強度等同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之「5級颶風」級別,成為繼較早前的美莎克和紅霞之後,2015年第3個達到「超級颱風」和相當於「5級颶風」強度的熱帶氣旋,為有紀錄以來最早出現的年內第3個達到該級別的風暴;白海豚與紅霞皆在5月達到相當於「5級颶風」強度,這也是有紀錄以來首次。此外香港天文台亦於當日評估白海豚達到該部門之「超強颱風」分級,連同紅霞、美莎克及海高斯,這使2015年風季成為香港天文台在2009年採用新熱帶氣旋分級制,新增「強颱風」和「超強颱風」以來,首個在6月前已經出現4個超強颱風的風季。
發展過程
緩慢發展,移動不規則
2015年5月3日,一個低壓區在波納佩南方海面上生成,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給予擾動編號93W。5月5日早上8時,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該系統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給予「低」的評級。[注 1]晚上10時半,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該系統評級提升為「中」。[注 2]5月6日下午2時,日本氣象廳將該系統升格為熱帶低氣壓。下午5時半,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該系統評級提升為「高」,並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注 3]晚上8時,臺灣中央氣象局將該系統升格為熱帶性低氣壓。[5]同時日本氣象廳對該系統發出烈風警報,不過該警報一共維持足足3日,日本氣象廳才作出升格;且該系統在德沃夏克分析法之「T指數」已達到4.0卻仍未升格為熱帶風暴,情況十分罕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5月7日凌晨2時正式將該系統升格為熱帶低氣壓,並給予編號07W;後於5月8日晚上8時將系統升格為熱帶風暴。由於副熱帶高壓脊受到中緯度西風槽[注 6]打擊而減弱,該系統當時向東至東南偏東緩慢移動。
5月9日晚上8時,日本氣象廳正式將該系統升格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白海豚」,給予國際編號1507[注 7]。同時臺灣中央氣象局亦將該系統升格為輕度颱風。但受垂直風切變影響,白海豚在之後兩日仍未能整合其組織,系統結構仍然鬆散,低層環流中心完全外露,沒有深層對流覆蓋,只能依賴表面水溫達攝氏29度的西北太平洋海面所供應的能量維持強度。白海豚當日急劇改變其移動方向,在一段偏西北路徑後,改為向北移動,時速約12公里,徘徊於西北太平洋。在5月12日,白海豚再次90度轉向,改向偏西移動,開始以較明顯的速度行進,並在垂直風切變減弱的情況下逐漸增強,整合組織及改善結構後,形成中心密集雲團。日本氣象廳在早上8時將白海豚升格為強烈熱帶風暴,中國国家气象中心在下午2時亦將白海豚升格為強熱帶風暴。
穩定西北移,抵禦乾空氣
5月13日,白海豚穩定地向西北偏西移動,加速至每小時18至20公里,逼近關島一帶;同時白海豚進一步加強,在上午發展出「雲捲風眼」[注 8]。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和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在早上8時同步將白海豚升格為颱風,同時臺灣中央氣象局將白海豚升格為中度颱風。日本氣象廳在下午2時亦將白海豚升格為颱風。下午白海豚成功開啟一個直徑不足10公里的細小風眼(即所謂之「針眼」),同時白海豚的雲帶繼續鞏固和捲入中心密集雲團,深層對流緊緊包裹低層環流中心,系統四周皆有空氣流出,當中赤道方向的流出明顯更強。不過白海豚在5月14日捲入盤據於系統西面的乾空氣,阻礙白海豚的發展,其結構受到擾亂而一度停止增強;直至入夜後,白海豚的強度才稍有上升。5月15日,白海豚的增強趨勢再次停頓,其眼壁頗為粗糙,並有缺口。白海豚在日間採取西移路徑,晚間橫過關島至羅塔島之間的海域。
5月16日上午,白海豚成功抵禦乾空氣,開始恢復加強,並再次開出一個直徑25公里的渾圓風眼,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在凌晨2時將白海豚升格為強颱風。下午白海豚移至副熱帶高壓脊西南側,開始改向偏西北移動;同時受惠於低垂直風切變及炎熱海水,白海豚的增強趨勢變得迅速而顯著,風眼擴大至直徑超過35公里,在衛星雲圖上清晰可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下午2時將白海豚升格為超級颱風,同時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將白海豚升格為超強颱風。臺灣中央氣象局於晚上8時亦將白海豚升格為強烈颱風。但到了晚上,白海豚開始發展出雙重眼壁,進入「眼牆置換循環」(或稱「眼壁更替週期」),意味著白海豚這次增強期至此告一段落。然而白海豚在發展雙重眼壁前,德沃夏克分析法的「T指數」已經達到7.0,這促使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5月17日凌晨2時,將白海豚的強度進一步上調至等同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之「5級颶風」級別,令白海豚成為年內第3個達「5級颶風」強度的熱帶氣旋,為有紀錄以來最早出現的年內第3個達到該級別的風暴。白海豚在凌晨3時45分進入香港天文台的責任範圍,香港天文台將其強度評級為超強颱風[12],也令白海豚成為該部門2009年採用新熱帶氣旋分級制以來,最早出現的年內第4個超強颱風。移至副熱帶高壓脊西側的白海豚逐步改向北至西北偏北移動,時速14公里;而白海豚的強度亦開始回落,原先清晰的風眼變得模糊不清,成為「雲塞風眼」,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晚上8時將其降格為颱風。
轉向東北,掠過硫磺島
白海豚在5月18日開始受到西風帶影響,轉向東北偏北移動,時速16公里,逼近硫磺島一帶。同時垂直風切變加劇,亦使白海豚出現更明顯的減弱跡象,深層對流向東切離。臺灣中央氣象局在早上8時將白海豚降格為中度颱風,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和香港天文台亦先後在早上8時和上午9時45分將白海豚降格為強颱風[13];香港天文台更在下午4時15分將白海豚降格為颱風[14],中國國家氣象中心亦有跟隨,在晚上8時將白海豚降格為颱風。在對流被持續切離的情況下,白海豚的低層環流中心於翌日(5月19日)上午開始局部外露,風眼亦被填塞;冷空氣的入侵亦開始破壞白海豚的暖心結構,配合西風帶的斜壓環境,促使白海豚開始轉化為溫帶氣旋的過程。此外西風帶內強勁的盛行西風對白海豚之引導漸見明顯,白海豚明顯加速至每小時25公里,採取偏東北路徑,橫過硫磺島一帶。由於白海豚在當日下午離開香港天文台的責任範圍,該部門在下午4時15分遂停止對白海豚的發佈[15];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亦在當晚8時將白海豚降格為熱帶風暴,並因應白海豚即將轉化為溫帶氣旋,而對其發出最後警報。
白海豚橫過硫磺島一帶海域之後,更猛烈的垂直風切變進一步破壞白海豚的中心結構;而白海豚亦進一步加速向東北移動,並發展出鋒面,顯示白海豚轉化過程接近完成。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在5月20日凌晨2時將其降格為強熱帶風暴,同時臺灣中央氣象局將其降格為輕度颱風。日本氣象廳亦在早上8時將其降格為強烈熱帶風暴。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在當晚8時表示白海豚已經轉化為溫帶氣旋,日本氣象廳亦有跟隨,在翌日(5月21日)凌晨2時表示白海豚已轉化為溫帶氣旋。該系統繼續飛快地向東北移動,之後於5月22日至23日在阿留申群島西部逆時針繞圈,再於24日以偏東路徑移入白令海,25日才減弱消散。
強度比較
下表為颱風海高斯、美莎克、紅霞、白海豚、燦鴻、浪卡、蘇迪羅、天鵝、艾莎尼、杜鵑、巨爵及薔琵之強度比較:
熱帶氣旋 | 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 | 德沃夏克分析法 | |||||
---|---|---|---|---|---|---|---|
日本氣象廳 | 臺灣中央氣象局 | 香港天文台 | 中國國家氣象中心 |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 T指數 | CI值 | |
薔琵 | 10分鐘平均:165km/h | 10分鐘平均:175km/h | 10分鐘平均:195km/h | 2分鐘平均:200km/h | 1分鐘平均:240km/h | T7 | CI6.5 |
巨爵 | 10分鐘平均:185km/h | 10分鐘平均:185km/h | 10分鐘平均:205km/h | 2分鐘平均:200km/h | 1分鐘平均:240km/h | T7 | CI6.5 |
杜鵑 | 10分鐘平均:205km/h | 10分鐘平均:185km/h | 10分鐘平均:210km/h | 2分鐘平均:210km/h | 1分鐘平均:230km/h | T7 | CI6.5 |
艾莎尼 | 10分鐘平均:185km/h | 10分鐘平均:185km/h | 10分鐘平均:230km/h | 2分鐘平均:235km/h | 1分鐘平均:260km/h | T7 | CI7 |
天鵝 | 10分鐘平均:185km/h | 10分鐘平均:185km/h | 10分鐘平均:195km/h | 2分鐘平均:200km/h | 1分鐘平均:215km/h | T6 | CI6 |
蘇迪羅 | 10分鐘平均:215km/h | 10分鐘平均:210km/h | 10分鐘平均:240km/h | 2分鐘平均:235km/h | 1分鐘平均:285km/h | T7.5 | CI7.5 |
浪卡 | 10分鐘平均:185km/h | 10分鐘平均:200km/h | 10分鐘平均:220km/h | 2分鐘平均:225km/h | 1分鐘平均:250km/h | T7 | CI6.5 |
燦鴻 | 10分鐘平均:165km/h | 10分鐘平均:175km/h | 10分鐘平均:195km/h | 2分鐘平均:210km/h | 1分鐘平均:220km/h | T6 | CI6 |
白海豚 | 10分鐘平均:185km/h | 10分鐘平均:185km/h | 10分鐘平均:205km/h | 2分鐘平均:210km/h | 1分鐘平均:260km/h | T7 | CI7 |
紅霞 | 10分鐘平均:205km/h | 10分鐘平均:185km/h | 10分鐘平均:220km/h | 2分鐘平均:215km/h | 1分鐘平均:260km/h | T7 | CI7 |
美莎克 | 10分鐘平均:195km/h | 10分鐘平均:210km/h | 10分鐘平均:230km/h | 2分鐘平均:235km/h | 1分鐘平均:280km/h | T7 | CI7 |
海高斯 | 10分鐘平均:165km/h | 10分鐘平均:175km/h | 10分鐘平均:185km/h | 2分鐘平均:175km/h | 1分鐘平均:215km/h | T6 | CI6 |
釋義
- ^ 當有2種以上全球預報模式表示某低壓區將於未來48小時內發展為熱帶氣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將該系統之熱帶氣旋形成機會評級為「低」。除非環境異常優良,否則該系統在24小時內發展為熱帶氣旋的機會甚微。[4]
- ^ 當有3種以上全球預報模式表示一低壓區將於未來48小時內發展為熱帶氣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將該系統之熱帶氣旋形成機會評級為「中」。一般而言,即使發展機會增大,系統過了24小時之後發展成熱帶氣旋的機會才較高;但如果環境良好,系統亦可以在24小時內形成熱帶氣旋。[4]
- ^ 當有3種以上全球預報模式表示一低壓區將於未來24小時內發展為熱帶氣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將該系統之熱帶氣旋形成機會評級為「高」,並同步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此時該系統於24小時之內形成熱帶氣旋的機會極高,若氣象因素特別有利,該系統更可於6小時內增強為熱帶低氣壓。[4]
- ^ 「輻散」是指空氣由一個中心向四周散開,通常只有氣旋式輻散,形成原因和輻合的機制相若,只是一般是在高壓系統發生。高空也能有高壓,所以高空也能有輻散,高空輻散足夠又有水氣時就可能降雨,形成原因和輻合相若。[6][7]
- ^ 「輻合」是指空氣匯聚的現象,其中又可分為「氣旋式輻合」和「切變式輻合」二種:在地面,空氣在科氏力、氣壓梯度力、地形摩擦力以及離心力之共同作用下,以逆時針通過等壓線,呈螺旋式向低壓中心推進,形成風。若低壓中心有閉合等壓線(例如熱帶氣旋),則因角動量守行,離心力加大,而進一步平衡氣壓梯度力,於是產生旋風。同時空氣被迫抬升,空氣上升後地面氣壓便會進一步下降,此即「氣旋式輻合」。而「切變式輻合」則是二種不同風向的風輻合,而使空氣因壓迫抬升,這種切變式的輻合通常出現於鋒面或低壓槽處,和前者輻合的分別只是氣旋式的風向變化比較不明顯。[6][7]
- ^ 高空西風帶環繞副極地低壓的等壓線移動,當副極地低氣壓出現冷心斜壓槽時,即為「西風槽」。槽中有強正渦平流,槽前有輻散[注 4]運動常伴隨低空溫帶氣旋的發展,槽後輻合[注 5]則伴隨地面反氣旋之增強。西風槽東移時亦使副熱帶高壓東退,西風帶中的長波槽(东亚大槽位於東經120-150度)將推動熱帶氣旋轉往東北方向行進。[8][9]
- ^ 前兩位數字為當年公元紀年末二碼(2015),而後兩位代表當年被日本氣象廳評定,白海豚是第7個在西北太平洋上強度達熱帶風暴級別的熱帶氣旋。
- ^ 「雲捲風眼」是熱帶氣旋中心當中,由螺旋雲帶旋捲成之缺乏組織的眼牆,結構看來較不佳。此現象以發生在熱帶氣旋環流中吹西北風象限內者較為普遍,其維持時間隨當時形成熱帶氣旋的氣象環流條件不同而異,出現時間或長或短。[10][11]
參考資料
- ^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颱風百問——颱風是怎麼命名?. [9-5-2015].
- ^ 香港天文台. 熱帶氣旋名稱的意義. [9-5-2015].
- ^ デジタル台風:台風リスト. Digital Typhoon. [7-5-2015].
- ^ 4.0 4.1 4.2 Digital Typhoon. デジタル台風:JTWC衛星写真のLOWの意味は?. 2011-07-13.(日語)
- ^ 隋昊志. 下個颱風名叫「白海豚」 網友:真的會轉彎. 台灣爽報. 2015-05-07 [2015-05-15].
- ^ 6.0 6.1 香港天文台. 氣象小常識:輻合和輻散. [2015-05-03].(繁體中文)
- ^ 7.0 7.1 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輻字:輻散和輻合. [2015-05-03].(繁體中文)
- ^ 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西字:西風槽. [2015-05-03].(繁體中文)
- ^ 香港地下天文台. 氣象‧人‧語:高空擾動. [2015-05-03].(繁體中文)
- ^ 財團法人氣象應用推廣基金會. 財團法人氣象應用推廣基金會:颱風的結構. [2015-04-28].(繁體中文)
- ^ 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雲字:雲捲風眼. [2015-04-28].(繁體中文)
-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21號-本港天氣預報. 2015-05-17.(繁體中文)
-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61號-本港天氣預報. 2015-05-18.(繁體中文)
-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99號-本港天氣預報. 2015-05-18.(繁體中文)
-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148號-本港天氣預報. 2015-05-19.(繁體中文)
參見
同期出現的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
外部連結
- (日語)日本氣象廳:1507最佳路徑數據、2015年熱帶氣旋最佳路徑(最佳路徑圖、最佳路徑數據)
- (英文)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07W最佳路徑數據、超級颱風白海豚最佳路徑圖
- (简体中文)中國國家氣象中心:2015年熱帶氣旋最佳路徑數據
- (繁體中文)中華民國交通部中央氣象局:颱風資料庫——強烈颱風白海豚、白海豚最佳路徑圖
- (繁體中文)香港天文台:2015年5月熱帶氣旋概述、《2015熱帶氣旋年刊》(有待公佈)、實時天氣稿(5月17日-18日-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