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平津战役: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第3行: 第3行:
|partof=[[第二次國共內戰]][[三大战役]]
|partof=[[第二次國共內戰]][[三大战役]]
|image=[[File:PLA Enters Peking.jpg|300px]]
|image=[[File:PLA Enters Peking.jpg|300px]]
|caption=[[中国人民解放军]]進入北平城
|caption=[[中共軍隊]]進入北平城
|date=1948年11月29日—1949年1月31日
|date=1948年11月29日—1949年1月31日
|place=[[河北]]
|place=[[河北]]

2018年4月26日 (四) 11:15的版本

平津會戰(平津戰役)
第二次國共內戰三大战役的一部分

中共軍隊進入北平城
日期1948年11月29日—1949年1月31日
地点
结果 中国人民解放军勝利,攻占北平天津等重要城市及華北平原
参战方

 中華民國政府

中華民國國軍 华北剿匪总司令部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民解放军 东北野战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 华北野战军
指挥官与领导者

中華民國國軍 傅作义 华北剿匪总司令 投降
中華民國國軍 天津警备司令 陈长捷(被俘)
中華民國國軍 第17兵团司令 侯镜如
中華民國國軍 第4兵团司令 李文

中華民國國軍 第11兵团司令 孙兰峰(被俘)

中国共产党 林彪 东北野战军司令员
中国共产党 罗荣桓 东北野战军政委

中国共产党 聂荣臻 华北野战军司令员
兵力
600,000餘人 約1,000,000人
伤亡与损失
約521,000人
(包括投降及被俘者)
約39,000人
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國民黨稱平津會戰中国近代史中的第二次国共内战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指挥中國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部队進攻,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中華民國國軍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52.1万人,控制北平天津华北大片地区。

背景

1948年11月,华北地区剿匪總司令傅作义所部60餘万國軍放弃承德保定山海关秦皇岛等地,以6个军18个师守北平、5个军16个师守天津,1个军8个师守张家口,准备在战局不利时从天津塘沽乘船南撤,投入徐州战场,或向西撤退退回绥远地区。同时,中國共產黨的林彪、罗荣桓率东北野战军主力80万人在遼瀋戰役结束后迅速入关內,与聂荣臻指挥的华北军区2个兵团共100餘万人,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方针将國軍包围在华北地区。

戰前,傅作義到南京面見蔣介石。蔣將華北黨政大權、統籌經濟權力、及直接接受山東青島美國西太平洋艦隊援助的權力授予傅作義。然而,東北已經全部被拿下,且徐蚌會戰戰況白熱化之際,傅作義卻陷入兩難,不得不擺出對共產黨最有利的防守布陣。

过程

平津會戰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华北军区第1兵团(徐向前部)停攻太原、第3兵团(杨成武部)撤围归绥,不使傅作义感到过于孤立而撤逃。1948年11月25日,华北军区第3兵团由集宁地区东进,11月29日向张家口地区守军发起攻击,形成对张家口包围之势。傅作义急令在北平的第35军(欠1个师)及怀来(今怀来镇)的第104军第258师连夜驰援张家口;又令昌平的第104军主力移至怀来,涿县第16军移至南口、昌平间,以确保北平与张家口的联系。

12月2日,华北军区第2兵团(杨得志部)由易县、紫荆关向涿鹿、下花园急进,割断怀来宣化间的联系;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由蓟县向南口、怀来急进,切断北平、怀来间的联系,抓住傅作义的援军,使其既不能西逃,也不能东撤。5日,先遣兵团主力一部在行进中攻克密云,歼灭第13军1个师,主力向延庆、怀来急进;华北第2兵团进抵涿鹿以南。傅作义感到北平受到威胁,遂令第35军由张家口星夜东撤,令第104、第16军由怀来、南口向西接应第35军;并令第92军第62军第94军主力由津、塘地区开往北平加强防御。

第35军在回北平途中,于新保安被包围。至此,解放军将北平、天津从中间隔断,并完成了对上述地区的包围和分割,切断了國軍西撤或南撤的路线。

第二阶段

國軍第35军在新保安被围困后,國軍在北平西面部队全力向西攻击,企图解第35军之围,但反被人民解放军包围,第16军及第104军5个师被人民解放軍消灭。之后解放军发动新保安战役,次日破城,消灭傅作义嫡系部队第35军2个师,第35軍軍長郭景雲自殺。12月23日,人民解放軍在张家口东北,将城内突围的國軍第11兵团7个师5万人大部消灭。1949年1月2日起,各攻击部队34万人在天津周围集结。1月10日,淮海戰役結束,人民解放軍勝利,消息傳來士氣大振。1月11日,蔣介石決定至北平部隊「由空運撤至青島[1]。1月13日,「北平部隊空運青島計劃」開始實施,但城外「不斷向機場轟擊,阻礙甚大」[1]。1月14日,解放軍发起总攻,经29小时激战,全歼守军第62军、第86军2个军10个师13万人,生俘天津警备司令部司令陈长捷。据守塘沽的國軍第17兵团部及第87军等部5个师共5万餘人,于1月17日乘船南撤。

第三阶段

天津被攻陷后,國軍北平守军陷于绝境。從1948年12月中旬到1949年1月中旬,傅作义同中共進行了三次和談[2]。傅作义與中共于1月21日达成和平解决协议,國軍2个兵团8个军25个师26万部队开始陆续撤出城外听候改编

1月22日,傅作義發表公告:「為迅速縮短戰爭,获致人民公議的和平,保全工商業基礎與文物古跡,使國家元氣不再受損傷,以期促成全國徹底和平之早日實現,自本月二十二日上午十時起,雙方停戰。」[3]至此,北平和平解放。[4]

1月31日中午12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西直门进入北平城,接管北平防务[5]。平津战役结束。

後續

2月10日,經雙方多次商認,擬定改編方案。

(一)原屬華北剿匪總司令部第四及第九兩個兵團和8個軍部三級指揮機構結束,所有工作人員,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平津前線指揮與各兵團及各軍部,其所屬25個師,均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師。

(二)國軍政工人員,凡願留在解放軍工作者,經過訓練後分別錄用。

(三)國軍各級軍官,凡接受分配工作者,其本人和家屬,均與解放軍各級幹部和家屬享受同樣待遇。

(四)國軍軍官願意學習深造者,按工作職位與程度,分班組織學習。學習期間,其待遇與在職幹部相同。

(五)國軍軍官願意回家者:

  • 甲、按原薪發餉3個月;
  • 乙、發給車票,在解放區境內,沿途供應食宿(包括家屬在內);
  • 丙、一切私人財產均可帶走;
  • 丁、按其職務需要,酌予帶護兵一至二名同行;
  • 戊、其居住地點在解放區內者,回家後分地一份,只要遵守政府法令,過去一切行為一概不予追究;
  • 己、發給「參加北平和平解放證明書」一份,以後如願參加解放軍,仍然歡迎。[4]

纪念

在天津有平津战役纪念馆。该纪念馆筹建于1995年初,1995年11月29日奠基动工,1997年7月建成开馆。地址是天津市红桥区平津道8号。

参考文献

  1. ^ 1.0 1.1 蔣經國〈危急存亡之秋〉,載《風雨中的寧靜》,台北正中書局,1988年,第132頁
  2. ^ 力勸父親傅作義起義的傅冬菊. 青年參考 (北京: 網易). 2009-09-29. 
  3. ^ 《傅作義发表文告公布協議十三項》,《世界日報》1949年1月23日,第1版
  4. ^ 4.0 4.1 《戰術》編輯委員會編輯,《戰術》雜誌月刊第十二期,香港,大方出版社,科華圖書,1980年,第32頁
  5. ^ 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网. [2009-02-08] (中文).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