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蒂:修订间差异
Xuanmingzi(留言 | 贡献) 小 →風格 |
补救2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beta2) |
||
第27行: | 第27行: | ||
《賽蒂》在莫札特生前寂寂無名,在其死後的1799年才被莫札特的遺孀康斯坦斯·莫札特重新發現。1838年,《賽蒂》的未完成稿首次出版。首演於1866年1月27日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行,以紀念莫札特110年冥誕。此後《賽蒂》獲得了批評家的讚譽,被認為是一部傑作的基礎。其中的[[女高音]][[詠嘆調]]“Ruhe sanft, mein holdes Leben”(Rest gently, my sweet life)是音樂會中的常見曲目。 |
《賽蒂》在莫札特生前寂寂無名,在其死後的1799年才被莫札特的遺孀康斯坦斯·莫札特重新發現。1838年,《賽蒂》的未完成稿首次出版。首演於1866年1月27日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行,以紀念莫札特110年冥誕。此後《賽蒂》獲得了批評家的讚譽,被認為是一部傑作的基礎。其中的[[女高音]][[詠嘆調]]“Ruhe sanft, mein holdes Leben”(Rest gently, my sweet life)是音樂會中的常見曲目。 |
||
莫札特研究者約翰·安東·安德雷(Johann Anton André)是這部歌劇的出版人,劇名《賽蒂》就是他的創造。作為作曲家,安德雷甚至動手把這部作品補全。<ref>[http://www.sfsymphony.org/Watch-Listen-Learn/Read-Program-Notes/Program-Notes/MOZART-Three-Arias-from-Zaide,-K-344-336b.aspx San Francisco Symphony]. Retrieved 2 November 2014</ref> 在莫札特創作《賽蒂》之前,安德雷的父親老約翰·安德雷(Johann André)就為同一部劇本創作過歌劇。<ref>Luke Howard. [http://utahopera.org/backstage/2014/04/the-singspiel-and-mozart/ "The Singspiel and Mozart"]. Retrieved 2 November 2014</ref> |
莫札特研究者約翰·安東·安德雷(Johann Anton André)是這部歌劇的出版人,劇名《賽蒂》就是他的創造。作為作曲家,安德雷甚至動手把這部作品補全。<ref>[http://www.sfsymphony.org/Watch-Listen-Learn/Read-Program-Notes/Program-Notes/MOZART-Three-Arias-from-Zaide,-K-344-336b.aspx San Francisco Symphony] {{Wayback|url=http://www.sfsymphony.org/Watch-Listen-Learn/Read-Program-Notes/Program-Notes/MOZART-Three-Arias-from-Zaide,-K-344-336b.aspx |date=20150924100955 }}. Retrieved 2 November 2014</ref> 在莫札特創作《賽蒂》之前,安德雷的父親老約翰·安德雷(Johann André)就為同一部劇本創作過歌劇。<ref>Luke Howard. [http://utahopera.org/backstage/2014/04/the-singspiel-and-mozart/ "The Singspiel and Mozart"]. Retrieved 2 November 2014</ref> |
||
在現代演出中,莫札特的第32交響曲,作品號K. 318,經常被用作《賽蒂》的序曲,因為其創作時間大概和《賽蒂》同時。第32交響曲也被用作[[意大利]]作曲家弗朗西斯科·比安奇的歌劇《被綁架的村姑》(La villanella rapita)序曲。莫札特的一些與《賽蒂》同時的詠嘆調通常被用作《賽蒂》的終曲,比較常用的有《埃及王塔莫斯》({{lang-de|'''''Thamos, König in Ägypten'''''}},[[克歇尔目录|K.]] 345/336a)中的曲目。 |
在現代演出中,莫札特的第32交響曲,作品號K. 318,經常被用作《賽蒂》的序曲,因為其創作時間大概和《賽蒂》同時。第32交響曲也被用作[[意大利]]作曲家弗朗西斯科·比安奇的歌劇《被綁架的村姑》(La villanella rapita)序曲。莫札特的一些與《賽蒂》同時的詠嘆調通常被用作《賽蒂》的終曲,比較常用的有《埃及王塔莫斯》({{lang-de|'''''Thamos, König in Ägypten'''''}},[[克歇尔目录|K.]] 345/336a)中的曲目。 |
||
第99行: | 第99行: | ||
*[http://operetta.stanford.edu/Mozart/Zaide/libretto.html Libretto] |
*[http://operetta.stanford.edu/Mozart/Zaide/libretto.html Libretto] |
||
*[http://www.classicalopera.co.uk/Zaide.html Article on the background behind ''Zaide''] by Ian Page |
*[http://www.classicalopera.co.uk/Zaide.html Article on the background behind ''Zaide''] by Ian Page |
||
*[http://sfr.ee.teiath.gr/htmSELIDES/Mozart/Zaide.htm Articles on ''Zaide'']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50301032926/http://sfr.ee.teiath.gr/htmSELIDES/Mozart/Zaide.htm Articles on ''Zaide''] |
||
*{{cite web |
*{{cite web |
||
|url = http://arts.guardian.co.uk/print/0,,4958900-110430,00.html |
|url = http://arts.guardian.co.uk/print/0,,4958900-110430,00.html |
2018年7月23日 (一) 03:04的版本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8年7月16日) |
賽蒂 | |
---|---|
原文名 | 賽蒂 |
作曲家 | 莫札特 |
形式 | 歌唱劇 |
作品号 | K. 344 |
樂派 | 古典主义 |
创作时间 | 1780 |
作词 | 約翰·安德里亞斯·謝科特納 |
语言 | 德文 |
首演 | |
日期 | 1866 |
地点 | 德國法蘭克福 |
《賽蒂》(Zaide,讀作Zay-Dee;原名:《后宮》)是作曲家莫札特一部未完成的德語歌劇,作品號 K. 344, 創作於1780年。創作的緣起是,1778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約瑟夫二世要組建一個歌劇團隊,專門演唱德語歌劇。加入這個團隊的條件之一是,作曲者必須創作一部喜歌劇作品。1779年,莫札特開始在薩爾茨堡創作《賽蒂》,但這並不是莫札特當時給這部作品的原名。《賽蒂》包括對話,因此被歸類為歌唱劇。莫札特只創作了第一幕和第二幕中的詠嘆調和合唱,未能完成序曲和第三幕。
劇本作者是德國劇作者約翰·安德里亞斯·謝科特納(Johann Andreas Schachtner),故事發生的地點是土耳其(當時的奧托曼帝國)。莫札特在完成《賽蒂》之前,轉而開始創作《克里特王依多美尼歐》(又譯作《伊莉亞和伊達孟特》),再未能繼續《賽蒂》的創作。
《賽蒂》在莫札特生前寂寂無名,在其死後的1799年才被莫札特的遺孀康斯坦斯·莫札特重新發現。1838年,《賽蒂》的未完成稿首次出版。首演於1866年1月27日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行,以紀念莫札特110年冥誕。此後《賽蒂》獲得了批評家的讚譽,被認為是一部傑作的基礎。其中的女高音詠嘆調“Ruhe sanft, mein holdes Leben”(Rest gently, my sweet life)是音樂會中的常見曲目。
莫札特研究者約翰·安東·安德雷(Johann Anton André)是這部歌劇的出版人,劇名《賽蒂》就是他的創造。作為作曲家,安德雷甚至動手把這部作品補全。[1] 在莫札特創作《賽蒂》之前,安德雷的父親老約翰·安德雷(Johann André)就為同一部劇本創作過歌劇。[2]
在現代演出中,莫札特的第32交響曲,作品號K. 318,經常被用作《賽蒂》的序曲,因為其創作時間大概和《賽蒂》同時。第32交響曲也被用作意大利作曲家弗朗西斯科·比安奇的歌劇《被綁架的村姑》(La villanella rapita)序曲。莫札特的一些與《賽蒂》同時的詠嘆調通常被用作《賽蒂》的終曲,比較常用的有《埃及王塔莫斯》(德語:Thamos, König in Ägypten,K. 345/336a)中的曲目。
風格
《賽蒂》既不是喜歌劇,也不是嚴肅歌劇,而是包含了這兩類歌劇的特點。《賽蒂》是莫札特兩部可被稱為通俗劇的歌劇作品之一(另一部是《埃及王塔莫斯》)。《賽蒂》中的很多非歌唱性的對話現已散失。現代有很多人試圖補充謝科特納的原本。
演出歷史
1995年,比利時布魯塞爾的皇家鑄幣局劇院(荷蘭語:Koninklijke Muntschouwburg ,法語:le Théâtre Royal de la Monnaie)上演了《賽蒂》,露辛達·柴爾茲為編曲兼導演。
2006年,為紀念莫札特250年冥誕,維也納節(The Wiener Festwochen)中上演了《賽蒂》,導演為彼得·塞拉爾斯(Peter Sellars)。塞拉爾斯的詮釋後來也在紐約和倫敦登台。塞拉爾斯用莫札特的《埃及王塔莫斯》中的音樂把《賽蒂》補充齊全。原劇發生在奧托曼土耳其,主角是奧托曼蘇丹擄去的白人奴隸。而塞拉爾斯把劇情改在現代的血汗工廠,演員則改作黑人和亞洲人。伴奏為巴洛克室內樂組合科隆協奏團(Concerto Köln),指揮為路易斯·朗格里(Louis Langrée)。2008年,該劇在艾克斯-普羅旺斯音樂節(Aix-en-Provence Festival)再度上演,伴奏為薩爾茨堡室內樂團(Camerata Salzburg)。[3]
角色
角色 | 聲域 | 1866年1月27日首演陣容 (指揮: 佚名) |
---|---|---|
賽蒂(Zaide) | 女高音 | 戴納爾(Deiner) |
格瑪茲(Gomatz) | 男高音 | 喬治·穆勒-格爾曼(Georg Müller-Gormann) |
阿拉希姆(Allazim) | 男低音 | 卡爾·皮希勒(Carl Pichler) |
索里曼蘇丹(Sultan Soliman) | 男高音 | 卡爾·鮑曼(Carl Baumann) |
奧思敏(Osmin) | 男低音 | |
扎拉姆(Zaram),近衛隊領軍 | 對話 | |
四奴隸(Four slaves) | 男高音 |
梗概
賽蒂是一名被奧托曼土耳其蘇丹索里曼擄去的白人女奴。她愛上了一名叫做格瑪茲的奴隸。索里曼發現後震怒不已,因為他暗中傾慕賽蒂。二人被抓之後,賽蒂選擇和格瑪茲一起過自由的生活,而不是蘇丹宮廷中的優裕生活。阿拉希姆希望索里曼能把格瑪茲當作一個自由人,而不是奴隸。第二幕最後的四重唱暗示賽蒂和格瑪茲都將被處以死刑。莫札特的創作到此終結。
謝科特納的劇本和法國作家伏爾泰(Voltaire)的五幕話劇《扎拉》(Zaïre,或作Zara)有很多相似之處。在《扎拉》中,基督徒奴隸扎拉愛上了耶路撒冷蘇丹奧斯曼(Osman)。但奧斯曼誤以為扎拉愛上了另一名基督徒奴隸奈勒斯坦(Nerestan)。奧斯曼在暴怒之中殺死扎拉,然後自殺。奧斯曼的另一名囚徒路西格南(Lusignan)在逃生之後,發現扎拉和奈勒斯坦是他久已失散的兒女。
《賽蒂》和《扎拉》也有不同之處。《賽蒂》的第二幕暗示,賽蒂、格瑪茲和阿拉希姆逃脫了索里曼的控制,但後來再度被抓。沒有證據表明莫札特有意讓賽蒂和格瑪茲終成眷屬。《扎拉》的結局對莫札特時代的觀眾過於凝重。這也許是莫札特未能完成《賽蒂》的原因之一。
知名詠嘆調
第一幕
|
第二幕
|
參見
註釋
- ^ San Francisco Symphon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2 November 2014
- ^ Luke Howard. "The Singspiel and Mozart". Retrieved 2 November 2014
- ^ Dermoncourt, Bertrand (30 June 2008). "Le ratage Zaïde, la réussite Siegfried". L'Express
外部鏈接
- Zaide:国际乐谱典藏计划上的乐谱
- Libretto
- Article on the background behind Zaide by Ian Page
- Articles on Zaide
- Evans, Rian. Zaïde – 3 stars Aldeburgh. The Guardian. 29 June 2004 [12 March 2008].
- Fragments of the libretto
- "Zaide": Libret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