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国徽: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
Edison2017(留言 | 贡献) 回退到由Great Brightstar (讨论)做出的修订版本50758031。 标签:撤销 |
||
第10行: | 第10行: | ||
|9=zh-hans:麦吉尔;zh-hk:麥基爾;zh-tw:麥基爾; |
|9=zh-hans:麦吉尔;zh-hk:麥基爾;zh-tw:麥基爾; |
||
|10=zh-hans:雷根;zh-hk:列根;zh-tw:雷根; |
|10=zh-hans:雷根;zh-hk:列根;zh-tw:雷根; |
||
|11=zh-hk:女皇;zh-tw:女王;zh-cn:女王 |
|||
}} |
}} |
||
{{infobox coat of arms |
{{infobox coat of arms |
||
第55行: | 第54行: | ||
== 用途 == |
== 用途 == |
||
[[File:Bank of Canada Building Ottawa (1).jpg|thumb|[[加拿大銀行]]渥太華總部大樓外部的國徽浮雕]] |
[[File:Bank of Canada Building Ottawa (1).jpg|thumb|[[加拿大銀行]]渥太華總部大樓外部的國徽浮雕]] |
||
包括[[加拿大總理|總理 |
包括[[加拿大總理|總理]]<ref name="PMO1">{{cite web|url=http://pm.gc.ca/ |title=Prime Minister of Canada / Premier ministre du Canada |publisher=Office of the Prime Minister |accessdate=1 October 2008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930004739/http://pm.gc.ca/ |archivedate=30 九月 2008 |deadurl=no }}</ref>、[[加拿大內閣|內閣]]、[[加拿大聯邦政府結構列表|各部門]]、<ref>[http://www.robnicholson.ca/ Rob Nicholson]</ref><ref>[http://www.loyolahearn.nf.net/ Loyola Hearn]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516175524/http://www.loyolahearn.nf.net/ |date=2008-05-16 }}</ref>和[[加拿大最高法院]]<ref name=sprcourt1>{{cite web|url=http://www.scc-csc.gc.ca/ |title=Supreme Court of Canada – Welcome Page |date=4 September 2008 |publisher=Supreme Court of Canada |accessdate=1 October 2008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1009092236/http://www.scc-csc.gc.ca/ |archivedate=9 十月 2008 |deadurl=no }}</ref>在内的多個不同加拿大聯邦政府機構和官員皆以此國徽為權威的象徵。它也在[[加拿大護照]]封面上出現,並曾應用於所有面額的[[加拿大元|加拿大元鈔票]](直至[[加拿大銀行]]於2010年代改以[[塑質鈔票|塑膠印製鈔票]]為止)以及50分的硬币上。 |
||
自1962年起<ref name=fraser1>{{cite book|last=Fraser |first=Alistair B |title=The Flags of Canada |date=30 January 1998 |chapter=Chapter II, Canada's Head of State |url=http://fraser.cc/FlagsCan/Nation/StateHead.html |accessdate=1 October 2008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917025446/http://www.fraser.cc/FlagsCan/Nation/StateHead.html |archivedate=17 九月 2008 |deadurl=no }}</ref>,盾徽亦成為[[加拿大王旗]]的圖案,供君主在當地使用。完整的國徽亦會偶爾被置於一面紅旗上,例如在1967年慶祝[[加拿大建國百周年紀念]]時。<ref>{{Cite web| url= http://flagspot.net/flags/ca_coa.html | title = 加拿大國徽旗| author= Flags of the World| accessdate= 2007-04-14|date=2004年2月}}</ref>另外在[[加拿大軍隊]]中,[[准尉]]都以本徽為軍階之識別。 |
自1962年起<ref name=fraser1>{{cite book|last=Fraser |first=Alistair B |title=The Flags of Canada |date=30 January 1998 |chapter=Chapter II, Canada's Head of State |url=http://fraser.cc/FlagsCan/Nation/StateHead.html |accessdate=1 October 2008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917025446/http://www.fraser.cc/FlagsCan/Nation/StateHead.html |archivedate=17 九月 2008 |deadurl=no }}</ref>,盾徽亦成為[[加拿大王旗]]的圖案,供君主在當地使用。完整的國徽亦會偶爾被置於一面紅旗上,例如在1967年慶祝[[加拿大建國百周年紀念]]時。<ref>{{Cite web| url= http://flagspot.net/flags/ca_coa.html | title = 加拿大國徽旗| author= Flags of the World| accessdate= 2007-04-14|date=2004年2月}}</ref>另外在[[加拿大軍隊]]中,[[准尉]]都以本徽為軍階之識別。 |
2018年11月14日 (三) 03:14的版本
加拿大王徽 The Arms of Her Majesty in Right of Canada Les armoiries de Sa Majesté la Reine du chef du Canada | |
---|---|
細節 | |
使用者 | 加拿大君主 |
啟用 | 1921年 |
冠飾 | 一隻頭戴王冠的金獅,手持一片紅色楓葉,站在一頂王冠和頭盔之間(1994年以來改作楓葉形式) |
花圈 | 白、紅二色花冠 |
盾 | 分為三中帶:上兩中帶分為四份,分別繪有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和法國王政時期徽號,下中為正色的三片楓葉 |
扶盾 | (視者) 左方的金獅持懸有英國國旗的旗桿,右方的白色獨角獸持懸有法國王徽的旗桿 |
基地 | 都鐸玫瑰、百合花、三葉草和薊花 |
格言銘飾 | 拉丁語:A Mari usque ad Mare (從海洋到海洋) |
勳章 | 加拿大勳章 |
其他元素 | 加拿大勳章圈飾 |
之前版本 | 詳見下文 |
使用 | 在法案、護照的封面,政府各部 |
加拿大國徽或加拿大王徽[1][2][3][4][5][6][7](英語:Arms of His/Her Majesty in Right of Canada[8]),是加拿大和加拿大君主自1921年以來的正式徽號,其設計仿照英國國徽,但徽號中的部分英式元素則被具有加拿大本地特色的設計元素取代或擴充。
歷史
在加拿大邦聯成立以前,英國國徽在加拿大是國王權力的象徵,這是由於除了新斯科舍[9]和紐芬蘭[10]在十七世紀獲得專有的徽號外,其他英屬北美的殖民地皆沒有獲得獨有的徽號。在1867年加拿大取得自治後,維多利亞女王在1868年5月6日發出了皇家認證,授予當時四個省份(安大略[11]、魁北克[12]、新斯科舍[13][註 1]和紐賓士域)各一面徽章,又授權加拿大自治領使用一面繪有四省徽章的盾牌作其國璽。當時加拿大政府並未以此作其國璽,但這面四省徽章盾牌則成為加拿大自治領的非正式紋章,並應用在加拿大總督的旗幟以及加拿大紅船旗之上[14]。
隨著更多殖民地和地區加入加拿大聯邦,坊間以至加拿大政府亦相繼把新設省份的徽章加入該面非正式紋章內,最後形成了一面分為九個象限的盾牌。然而,這個設計過於複雜之餘亦從未獲得國王的正式核准,促使部分國民建議為加拿大制定一面新國徽[8]。
加拿大總督於1919年成立一個四人委員會來探討新國徽的設計;成員最終同意盾牌上應繪有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和法蘭西王國四地的徽號,以反映加拿大的殖民歷史,並以楓葉圖案來代表加拿大本土[15]。總督遂於1921年4月30日發佈樞密令,請求國王喬治五世向加拿大頒贈新國徽;喬治五世則於同年11月21日發佈皇家公告,正式向加拿大自治領授予新紋章[16]。新國徽的設計以英國國徽為基礎[17],但盾牌第四象限則換上代表法蘭西王國的百合花飾,而下方則加入代表加拿大的楓葉[18]。
《西敏法令》於1931年通過後,英國國會及英國政府從此不能再干涉加拿大自治領內部事務,自此加拿大在國際場合上是與英國完全平等的主權國家。英王亦自此以加拿大君主的地位擔任加拿大國家元首,加拿大自治領的紋章遂成為加拿大王徽,並取代原本掛在法庭和聯邦政府建築物外部,以及鑄在加拿大國璽上的英國國徽[19]。
1957年,加拿大紋章藝術家亞倫·貝鐸重新繪製國徽,把盾牌底部原本綠色的楓葉改成紅色,並把王冠由都鐸時期的設計改為伊利沙伯二世偏好的聖愛德華王冠[8]。為了慶祝加拿大於1982年從英國取回制憲權,麥基爾大學學生布魯斯·希克斯(Bruce Hicks)向時任聯邦國務部長雷根(Gerald Regan)提議把書有加拿大勳章格言的環帶加在國徽盾牌的背後[20]。希克斯起初並未成功,但他於19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重提此建議,並指此舉可配合1992年的加拿大勳章創立25周年紀念,從而得到加拿大勳章諮詢委員會的支持[21]。女王伊利沙伯二世先於1987年允許有限度使用帶有加拿大勳章格言環帶的國徽[3](用途限於以女王名義公佈的特許狀),再於1994年放寬限制,容許加拿大聯邦政府使用這個版本的國徽[8]。新版本國徽由加拿大紋章局的菲沙紋章官(Fraser Herald)凱蒂·布爾塞-薩布倫繪製,獲女王核准後不久便被應用於聯邦政府机构形象計劃[8]。
紋章的演變
用途
包括總理[22]、內閣、各部門、[23][24]和加拿大最高法院[25]在内的多個不同加拿大聯邦政府機構和官員皆以此國徽為權威的象徵。它也在加拿大護照封面上出現,並曾應用於所有面額的加拿大元鈔票(直至加拿大銀行於2010年代改以塑膠印製鈔票為止)以及50分的硬币上。
自1962年起[26],盾徽亦成為加拿大王旗的圖案,供君主在當地使用。完整的國徽亦會偶爾被置於一面紅旗上,例如在1967年慶祝加拿大建國百周年紀念時。[27]另外在加拿大軍隊中,准尉都以本徽為軍階之識別。
2000年代,布魯斯·希克斯提出以國徽為基礎,為國會制定其獨有的標誌[28],並獲兩位前任國會下議院議長約翰·菲沙和基爾伯特·帕朗支持。總督先於2008年2月15日向下議院頒發徽章[29],再於同年4月15日頒發上議院和國會整體的徽章 [30][31]。兩院的徽章皆包含了加拿大國徽的盾牌,其背後分別放置下議院和上議院的權杖;國會整體的徽章則在國徽盾牌背後同時放置上下兩院的權杖,兩支權杖構成交叉狀。
徽章字面描述
盾徽分為三中帶,第一、第二中帶分為四分,分別為:首象限紅地,中間有三隻邁步中、面對視者的金色獅子。第二象限為金地,繪有呈忿怒狀的獅子,外圍以飾有正反相間百合花紋之紅色雙邊帶紋章。第三象限藍地,上有一面金框銀弦豎琴。第四象限藍地,上有三朵金色百合花飾。第三中帶白地,三片楓葉為一莖連起,本色。上方為一象徵君王的頭盔,飾以外白內紅兩色的花冠。飾章是一隻邁步中、面對視者、頭戴正色王冠的金色獅子,站在一個用紅白絲綢布扭成的花環,右爪持一片紅色楓葉。(視者)左方的護盾獸為一隻呈忿怒狀的金色獅子,爪持一枝金尖銀矛,上面飄揚著一面吹向左方的英國國旗。右方的護盾獸為一隻白色獨角獸,金角、金鬃、金蹄,頸上戴了一頂飾以十字架和百合花飾的金冠。一條鎖鏈被連到那裡,纏在獨角獸身上。獨角獸前肢夾著一枝金尖銀矛,上面飄揚著一面吹向右方的藍旗,繪有金色百合花飾。全徽飾以正色的帝國冠冕,盾徽下方飾以由玫瑰、薊、酢醬草和百合花織成的花環。藍色的卷軸上書有格言「自海洋到海洋」。
1987年在盾徽的周圍加上了書有加拿大勳章的圈飾。
符號
組成元素 | 描述 | 圖像 |
---|---|---|
王冠 | 國徽頂部置有一個王冠,以表示加拿大是一個以主權國王為國家元首的君主立憲制國家[4]。國徽於1921年頒佈時冠以都鐸式王冠,到1957年則依照伊利沙伯二世的意願改為聖愛德華王冠[8][15]。 | |
飾章 | 國徽的飾章是一隻戴王冠的金色獅子,站在一個用紅白絲綢布扭成的花環,右爪持一片楓葉;飾章整體是代表了加拿大的主權國地位[32]。此元素是根據英國國徽的飾章而設計,不同的是加上了一片楓葉[8]。這個飾章也出現在加拿大總督的藍旗上,表示總督是君主的代表[32]。 | |
頭盔 | 國徽上的頭盔為金色、有柵欄,面向前方,代表加拿大君主。花冠為紅白雙色,即加拿大的官方顏色[33],1994年起修改成楓葉的形狀。 | |
盾 | 盾徽由五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即視者的左上角)以紅色為底色,其上繪有三隻金獅,自理查一世以來就是英格蘭的象徵[34],亦同時是諾曼第的象徵。第二象限黃底,繪有一隻以後腳直立的紅色獅子,外飾有百合花紋之雙邊帶紋章——這至少在威廉一世以來就是蘇格蘭的象徵。第三象限藍底,繪有一張塔拉山的愛爾蘭豎琴,傳說這種金框銀弦的豎琴曾經在古愛爾蘭的首都塔拉的宮廷宴會上使用過,後來在英王亨利八世試圖取得愛爾蘭王位時由教宗授予。第四象限藍底,繪有三枚金色的百合花紋:這是法國君主制時期的徽號,也是在加拿大升起的第一面歐洲式紋章,時值探險家雅克·卡蒂亞在今日魁北克的加斯佩半島登岸[35]。 盾牌下方白底,其上的紅色楓樹枝條自19世紀起逐步成為公認代表加拿大的國家象徵[36]。以楓葉作為加拿大代表物的建議從1834年起出現,到1868年則納入安大略和魁北克的省徽圖案內。隨著新的國旗設計於1965年出台,楓葉圖案亦正式成為加拿大的國家標誌[33]。在紋章學中,紋章元素的設計是以字面描述為準;而國徽的字面描述則指出楓葉圖案的顔色為「正色」("proper"),即其自然的顏色,所以楓葉圖案著以紅色或綠色皆可接受[15]。由於楓葉只在秋天乾枯時才轉紅,參與制定國徽的委員當時認為紅色楓葉的寓意不佳,所以國徽於1921年頒佈時的楓葉圖案著以綠色,以象徵青春[8]。國徽於1957年重繪時改以紅色展示楓葉圖案,使之與加拿大的官方顏色(紅白兩色)一致。 此盾徽構成加拿大王旗的基礎圖案[26]。 |
|
圈飾 | 圈飾以拉丁文書上「desiderantes meliorem patriam」,即「想要一個更好的國家」——這是加拿大勳章的格言。圈飾是在1987年經總理建議由女王加上的[3]。隨著加拿大紋章局於1988年成立[37],加拿大勳章的憲章亦有所修改,以容許受勳者在其私人紋章上加上勳章格言圈飾[38]。自1994年起政府部門和其首長亦採用了帶有勳章格言圈飾的新版本國徽[8]。 | |
格言 | 加拿大的國家格言是「a mari usque ad mare」(直譯:由海至海;以下同),是拉丁文,取自《聖詠》第72章第8節,出現在國徽的底部。[39]這短語是邦聯之父之一的薩穋爾·L·蒂利所提出,原本在1906年用於沙士加芝灣省議會權杖的頂部。1921年加到國徽之上。[40]
由於加拿大面臨三個海洋(太平洋、大西洋和北冰洋),三個地區的行政首長於2006年3月提出修改格言,使之更符合加拿大實際的地理特徵[41]。其中兩種建議為「A mari ad mare ad mare」(由海至海至海)和「A mari usque ad maria」(由海至眾海)[42][43]。但格言至今尚無改動。 |
|
護盾獸 | 盾徽兩側由代表英格蘭的獅子和蘇格蘭的獨角獸守護:它們也是英國國徽的護盾獸[17]。獅子站在視者的左方,爪持一枝金尖銀矛,上面飄揚著一面英國國旗。獨角獸金角、金鬃、金蹄,頸上戴了一頂飾以十字架和百合花飾的帶鏈金冠,並手持一枝金尖銀矛,上面飄揚著一面藍旗,繪有法國王政時期的百合花飾。和英國的版本不同,獅子沒有戴冠,亦沒有面向視者。護盾獸持旗的設計源於蘇格蘭王徽。 | |
基地 | 紋章底部的基地由加拿大歐裔居民主要來源地的代表花卉構成[8]。都鐸玫瑰圖案代表英格蘭和威爾士,由象徵約克家族的白玫瑰和象徵蘭開斯特家族的紅玫瑰組成[17]。薊花和三葉草分別代表蘇格蘭和愛爾蘭,而百合花自12世紀起已象徵法國皇室[17][44]。 |
法律狀況
加拿大國徽受當地的商標法(Trade-marks Act)保護,當中規定:「禁止把加拿大在任何時候使用的紋章、飾章或旗幟或類似圖案用於商業用途」("No person shall adopt in connection with a business, as a trade-mark or otherwise, any mark consisting of, or so nearly resembling as to be likely to be mistaken for,... the arms, crest or flag adopted and used at any time by Canada...") [45]
參看
参考文献及備註
- ^ Cook, Sheila-Marie. The Canadian Heraldic Authority – Approvals (PDF). Canada Gazette. March 2007, 141 (11): 586 [24 February 2015].
- ^ Department of Canadian Heritage. Canada: Symbols of Canada. Ottawa: Queen's Printer for Canada. 2008 [24 February 2015].
- ^ 3.0 3.1 3.2 Statements by Members – Royal Arms of Canada. 国会议事记录. Commons. 5 December 1995. 第1410–1415卷. (原始内容存档于10 三月 2009).
- ^ 4.0 4.1 Military Police Complaints Commission. The Commission > Publications > Outlook With Vision: Annual Report 2001. Queen's Printer for Canada. [28 June 2009].
- ^ Reynolds, Ken. Pro Valore: Canada's Victoria Cross (PDF) 2. Ottawa: Queen's Printer for Canada: 40. [31 July 2009].
- ^ Bousfield, Arthur; Toffoli, Gary. Fifty Years the Queen. Toronto: Dundurn Press. 2002: 35. ISBN 1-55002-360-8.
- ^ Citizenship and Immigration Canada. Discover Canada (PDF). Ottawa: Queen's Printer for Canada. 2009: 38, 61 [3 December 2009]. ISBN 978-1-100-12739-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2 十一月 2009).
-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皇家加拿大紋章學學會:國徽 WebCite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01-30
- ^ Canadian Symbols Promotion – Nova Scotia. Canadian Heritage. 21 May 2008 [21 Novem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5 九月 2008).
- ^ RSNL1990 CHAPTER C-20 – COAT OF ARMS ACT. Earl G. Tucker, Queen's Printer. 2006 [6 September 2008].
- ^ Ceremonial and Canadian Symbols Promotion – Ontario. Canadian Heritage. 24 September 2007 [21 Novem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2 十月 2008).
- ^ Ceremonial and Canadian Symbols Promotion – Quebec. Canadian Heritage. 21 May 2008 [21 Novem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10 九月 2008).
- ^ Nova Scotia/Nouvelle-Ecosse – Coat-of-Arms/Le blason. Government of Nova Scotia. [31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10 十二月 2008).
- ^ Bruce M. Hicks. Use of Non-Traditional Evidence: A case study using heraldry to examine competing theories for Canada's Confeder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Canadian Studies 43 (1), pp.87-117. 2010. ISSN 0269-9222.
- ^ 15.0 15.1 15.2 Fraser, Alistair B. Chapter I, Canada's National Symbols. The Flags of Canada. 30 January 1998 [1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15 九月 2008).
- ^ 16.0 16.1 Ceremonial and Canadian Symbols Promotion – The arms of Canada. Canadian Heritage. 23 June 2008 [21 Novem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4 九月 2008).
- ^ 17.0 17.1 17.2 17.3 Ceremonial and Canadian Symbols Promotion – The arms of Canada (page 2). Canadian Heritage. 23 June 2008 [21 Novem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4 九月 2008).
- ^ Symbols of Canada (PDF). Canadian Heritage: 6. 2008 [20 November 2008].
- ^ Swann, Conrad. Chapter I, Arms of dominion and sovereignty and public authority. Canada Symbols of Sovereignty: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arms and seals borne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present in connection with public authority in and over Canada. along with consideration of some connected flags.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 ^ Hicks, Bruce. The Campaign to Change the Royal Arms of Canada (Hogtown Heraldry 12:4).
- ^ McCreery, Christopher. The Order of Canada: Its Origins,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ISBN 0-8020-3940-5.
- ^ Prime Minister of Canada / Premier ministre du Canada. Office of the Prime Minister. [1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30 九月 2008).
- ^ Rob Nicholson
- ^ Loyola Hearn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8-05-16.
- ^ Supreme Court of Canada – Welcome Page. Supreme Court of Canada. 4 September 2008 [1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9 十月 2008).
- ^ 26.0 26.1 Fraser, Alistair B. Chapter II, Canada's Head of State. The Flags of Canada. 30 January 1998 [1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17 九月 2008).
- ^ Flags of the World. 加拿大國徽旗. 2004年2月 [2007-04-14].
- ^ Hicks, Bruce. "A 'Call to Arms' for the Canadian Parliament" (Canadian Parliamentary Review 23:4).
- ^ Public Register of Arms- House of Commons. Governor General of Canada. [2015-05-24].
- ^ Public Register of Arms- Senate. Governor General of Canada. [2015-05-24].
- ^ Public Register of Arms- Parliament. Governor General of Canada. [2015-05-24].
- ^ 32.0 32.1 Symbols of the Governor General. Rideau Hall. [21 November 2008].
- ^ 33.0 33.1 Canadian Heritage—Ceremonial and Canadian Symbols Promotion
- ^ Royal Arms of Britain. Heraldica.org. [21 Novem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6 十二月 2008).
- ^ The History of Heraldry in Canada. Royal Heraldry Society of Canada. 28 April 2004 [21 August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3月6日).
- ^ Symbols of Canada (PDF). Canadian Heritage: 9. 2008 [20 November 2008].
- ^ The Canadian Heraldic Authority. Canadian Heraldic Authority. 27 September 2005 [updated 14 June 2006] [2 September 2008].
- ^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Order of Canada. Governor General of Canada. 6 December 2005 [21 Novem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30 五月 2011).
- ^ 維基文庫—聖詠第72章第8節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4-06-23.
- ^ Canadaonline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6-10-20.—Time for a New Motto for Canada?
- ^ Andrew Chung. Time to herald our northern coast?. The Star (Toronto). 28 October 2007 [21 Novem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13 十月 2008).
- ^ Deveau, Scott. From sea to sea to sea. 《環球郵報》. 2006-03-09 [2008-11-21].
- ^ CBC News. 'To sea' or not 'to sea': that is the question. 加拿大廣播公司. 2006-03-10 [2008-11-21].
- ^ Lewis, Philippa; Darley, Gillian. Dictionary of Ornament. Pantheon. 1986. ISBN 0-394-50931-5. OCLC 978-0394509310 请检查
|oclc=
值 (帮助). - ^ Trade-marks Act (R.S., 1985, c. T-13), s.9, ss.1(e) Trade-marks Act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1-06-05.)
備註
- ^ 英國紋章院當時無視新斯科舍於17世紀獲頒的紋章,並向該省另頒一面新盾徽;新斯科舍於1929年棄用紋章院頒發的1868年盾徽,同時復用其原有的紋章。
- ^ 英語原文為:「Tierced in fesse the first and second divisions containing the quarterly coat following, namely, 1st Gules three lions passant guardant in pale or, 2nd, Or a lion rampant within a double tressure flory-counter-flory gules, 3rd, Azure a harp or stringed argent, 4th, Azure, three fleurs-de-lis or, and the third division Argent three maple leaves conjoined on one stem proper. And upon a Royal helmet mantled argent doubled gules the Crest, that is to say, On a wreath of the colours argent and gules a lion passant guardant or imperially crowned proper and holding in the dexter paw a maple leaf gules. And for Supporters On the dexter a lion rampant or holding a lance argent, point or, flying therefrom to the dexter the Union Flag, and on the sinister A unicorn argent armed crined and unguled or, gorged with a coronet composed of crosses-patée and fleurs-de-lis a chain affixed thereto reflexed of the last, and holding a like lance flying therefrom to the sinister a banner azure charged with three fleurs-de-lis or; the whole ensigned with the Imperial Crown proper and below the shield upon a wreath composed of roses, thistles, shamrocks and lillies a scroll azure inscribed with the motto A mari usque ad m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