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水蚌铁路: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DF7C5200留言 | 贡献
历史:​ 内容扩充
DF7C5200留言 | 贡献
历史:​ 维基化 调整格式、排版
第94行: 第94行:
1945年(民国34年)8月,日本侵略军败降前,对水蚌线大肆破坏,桥梁轨枕荡然无存,车站等建筑变成一片废墟。同年10月,国民政府接收淮南煤矿和铁路,为运煤需要,于1946年(民国35年)1月开始修复水蚌线,由淮南铁路局负责,华中铁道管理委员会协助。当时内战频繁,时局不稳,因陋就简,仓促完工,同年6月1日勉强通车。但每遇洪水,险象环生,经常中断行车。
1945年(民国34年)8月,日本侵略军败降前,对水蚌线大肆破坏,桥梁轨枕荡然无存,车站等建筑变成一片废墟。同年10月,国民政府接收淮南煤矿和铁路,为运煤需要,于1946年(民国35年)1月开始修复水蚌线,由淮南铁路局负责,华中铁道管理委员会协助。当时内战频繁,时局不稳,因陋就简,仓促完工,同年6月1日勉强通车。但每遇洪水,险象环生,经常中断行车。


[[国共内战]]之后,水蚌铁路遭到毁坏。1949年1月27日,铁路工人开始抢修改线铁路桥梁,至2月初恢复通车。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对水蚌线进行多次整治和改造,1950 年至1961 年期间先后投资165.6 万元,修建5 座桥梁,同时对涵渠也不断进行整治。1959 年铁道部批准淮南线技术改造方案,按Ⅰ级铁路干线标准完成设计。1959 年至1960 年先后由上海铁路局和蚌埠铁路局负责施工,1962 年因缩短基本建设战线,不久即停工,改善了部分线路条件。至1978 年底,全线钢轨更换为50 公斤/米,客货列车先后更换为胜利、解放、前进型蒸汽机车牵引,提高了行车速度。1987 年9 月起,合肥至蚌埠直通客车改由ND 2 型内燃机车牵引。货物列车牵引定数为3200 吨。闭塞方式为继电半自动。建国初期,日均开行客车2对,货车3对,运行速度每小时30公里。建国后,线桥设备不断进行整修改造,技术设备有所提高。1987年运输能力日均开行37.5对列车,运行速度为90公里/小时。重车方向货流密度达458万吨公里/公里,客流密度达322万人公里/公里。
[[国共内战]]之后,水蚌铁路遭到毁坏。1949年1月27日,铁路工人开始抢修改线铁路桥梁,至2月初恢复通车。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对水蚌线进行多次整治和改造,1950年至1961年期间先后投资165.6万元,修建5座桥梁,同时对涵渠也不断进行整治。1959年铁道部批准淮南线技术改造方案,按Ⅰ级铁路干线标准完成设计。1959 年至1960 年先后由上海铁路局和蚌埠铁路局负责施工,1962年因缩短基本建设战线,不久即停工,改善了部分线路条件。至1978年底,全线钢轨更换为50公斤/米,客货列车先后更换为[[胜利型蒸汽机车|胜利]][[解放型蒸汽机车|解放]][[前进型蒸汽机车]]牵引,提高了行车速度。1987年9月起,合肥至蚌埠直通客车改由[[ND2型柴油机车|ND2型内燃机车]]牵引。而货运列车则用[[ND5型柴油机车|ND5型内燃机车]]货物列车牵引定数为3200吨。闭塞方式为继电半自动。建国初期,日均开行客车2对,货车3对,运行速度每小时30公里。建国后,线桥设备不断进行整修改造,技术设备有所提高。1987年运输能力日均开行37.5对列车,运行速度为90公里/小时。重车方向货流密度达458万吨公里/公里,客流密度达322万人公里/公里。
<ref>[http://www.tieliu.com.cn/zhishi/2008/200803/2008-03-21/20080321163930_116877.html 淮南铁路史话]{{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ref>[http://www.ebengbu.com/zjbb/Show.asp?ID=1576 蚌埠市志:大事记]{{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
<ref>[http://www.tieliu.com.cn/zhishi/2008/200803/2008-03-21/20080321163930_116877.html 淮南铁路史话]{{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ref>[http://www.ebengbu.com/zjbb/Show.asp?ID=1576 蚌埠市志:大事记]{{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



2019年1月30日 (三) 18:31的版本

水蚌铁路
(淮南铁路蚌埠联络线)
DF4D-0197牵引K8585次行驶于水蚌铁路蚌埠
概覽
运营範圍 中国安徽省 合肥市 滁州市 蚌埠市
服務類型两用
目前狀況营运中
起點站水家湖站蚌埠站
技術數據
路線等級国家一级铁路
路線長度62.3km
最高速度100km/h
正線數目1(单线铁路
車站數目9
軌距1,435毫米標準軌)(标准轨
閉塞方式半自动闭塞
运营信息
擁有者中国铁路总公司上海铁路局
运营者中国铁路总公司上海铁路局

水蚌铁路是连接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水湖镇蚌埠市的铁路,是淮南铁路京沪铁路的连接线。行经长丰、定远、凤阳、蚌埠三县一市,正线全长62.3公里。对加强安徽省对外物资交流,发展地方经济起到积极作用。

水蚌铁路地处江淮丘陵边缘,地势北高南低,略有起伏,相对高差在10米以内。沿线地质属第四系粘土及砂粘土,具有裂隙粘土性质,土质水稳性差。沿线河流属淮河水系,河床浅窄而弯曲。地下水为粘性土中的孔隙水,埋藏深度均在4米以下。

水蚌铁路位于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5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031.5毫米,无霜期为210~228天。地震基本烈度为6至7度。

历史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春天,日軍進犯南京国民政府下令對淮南铁路全线炸毁。1944年(民国33年)春,日本侵略军为掠夺淮南煤炭资源,而长江水运不便,且常受美国盟军空袭,乃将淮南线水家湖至裕溪口段轨道器材拆除,移建水家湖至蚌埠支线,使之与津浦鐵路接轨。移建工程由日伪“华中铁道株式会社”筹建,淮南大通保线区负责勘测设计和施工,同年6月底全线竣工通车。从此淮南煤炭即改经水蚌线转津浦线南下。初建时线路主要技术标准:正线为单线,线路限制坡度8‰,最小曲线半径300米,到发线有效长460米,机车类型为日制KD5、SL9型蒸汽机车,牵引定数1800吨,使用路牌、路签办理区间闭塞。

1945年(民国34年)8月,日本侵略军败降前,对水蚌线大肆破坏,桥梁轨枕荡然无存,车站等建筑变成一片废墟。同年10月,国民政府接收淮南煤矿和铁路,为运煤需要,于1946年(民国35年)1月开始修复水蚌线,由淮南铁路局负责,华中铁道管理委员会协助。当时内战频繁,时局不稳,因陋就简,仓促完工,同年6月1日勉强通车。但每遇洪水,险象环生,经常中断行车。

国共内战之后,水蚌铁路遭到毁坏。1949年1月27日,铁路工人开始抢修改线铁路桥梁,至2月初恢复通车。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对水蚌线进行多次整治和改造,1950年至1961年期间先后投资165.6万元,修建5座桥梁,同时对涵渠也不断进行整治。1959年铁道部批准淮南线技术改造方案,按Ⅰ级铁路干线标准完成设计。1959 年至1960 年先后由上海铁路局和蚌埠铁路局负责施工,1962年因缩短基本建设战线,不久即停工,改善了部分线路条件。至1978年底,全线钢轨更换为50公斤/米,客货列车先后更换为胜利解放前进型蒸汽机车牵引,提高了行车速度。1987年9月起,合肥至蚌埠直通客车改由ND2型内燃机车牵引。而货运列车则用ND5型内燃机车货物列车牵引,定数为3200吨。闭塞方式为继电半自动。建国初期,日均开行客车2对,货车3对,运行速度每小时30公里。建国后,线桥设备不断进行整修改造,技术设备有所提高。1987年运输能力日均开行37.5对列车,运行速度为90公里/小时。重车方向货流密度达458万吨公里/公里,客流密度达322万人公里/公里。 [1][2]

2010年1月,水蚌铁路电气化扩能改造工程开工。[3]

目前水蚌铁路蚌埠段计划进行改线工程。新线计划从蚌埠东站引出,接轨于既有水蚌线姜桥—刘府区间[4]

技术设备

  • 线路:该线初建时,路基宽5米,道床铺碎石道碴。铺设钢轨型号不一,均属杂型轨,有的在一公里内即有几种钢轨。枕木铺设数量:25公斤/米轨铺12~13根,30公斤/米轨铺12根,37公斤/米轨铺设15根,其中腐朽枕木较多,车行其上,钢轨配件上下错动,允许行车速度每小时30公里。建国后,对线路设备进行整治和改造,同时不断更换新钢轨,截止1987年,全线更换为50~59公斤/米钢轨60.8公里,43~49公斤/米钢轨0.3公里。目前已经全部更换为60公斤/米标准钢轨。
  • 桥梁:初建时有大小桥梁30座总长350.72米,其中工字梁23孔共长159.53米,钢钣梁2孔共长5.2米;扣轨梁3孔共长15.06米;木梁39孔共长170.93米。30座桥中仅有1座桥为正式墩梁,其余均为便桥,大多数桥墩台使用木排架,且腐朽较多,只能勉强通车;另有涵洞99座。建国后对全线桥涵进行加固和改造。1950年至1961年间,修建5座桥梁共长375.4米,桥梁上部结构为工字钢梁,石砌或混凝土桥墩。1987年底,全线共有桥梁23座总长772米,其中:大桥1座长108米,中桥11座共长532米,小桥11座共长132米;涵渠113座总长1430横延米。
  • 站场:初建时设蚌埠、刘府、武店、炉桥4个车站,除蚌埠站外,其余各站仅设配线一条,到发线有效长460米,各站无规定等级。1949年(民国38年)5月,增设姜桥、西泉街、年家岗3站。1956年至1982年间先后对武店、姜桥、刘府、年家岗、西泉街、炉桥等站改建和增设股道,到发线有效长延至460至950米。1982年7月炉桥站又新建2条货物线。1983年为解决蚌埠至合肥间客货列车在水家湖站折角运行,配合新建淮南双线工程,在水家湖站修建水蚌北联络线,全长6004.5米,在炉桥、水家湖站间新建张家岗线路所,由铁四局施工,于1983年11月19日交付运营。1987年全线共设6个中间站,1个线路所;旅客站台7座,总长2191米,货物站台7座,总建筑面积9100平方米。
  • 通信:建成初期,通信线路架设3排8根明线,为铁路、邮电、军方共同使用。1945年(民国34年)8月日本侵略军败降前将通信破坏,翌年6月水蚌线修复通车后,为办理淮南线与津浦线联运业务,在蚌埠地区设置淮南线电话总机站,备有1架20门磁石电话总机,九龙岗地区设有2架50门磁石电话总机和1架调度电话总机。沿线各站备有调度、行车、公务电话和音响电报机,通信线路为7根明线。建国后,对通信设备陆续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1950年,通信线路更换为2排4线木横担8根明线,在九龙岗建立试验室,水家湖建立电话所。1953年,沿线各站区设有扳道、养路电话机。1963年木质电杆更换为混凝土电杆,通信明线增加到2 排8线16根。1975年后,调度所与车站之间使用音频分机指挥行车。1978年后,开通水家湖至蚌埠地区的长途自动电话。
  • 信号:初建时,信号设备是拆用淮南线的简易信号机。1968年配有臂板信号机,站内安装带有标志的道岔转换装置。1969年后逐步改成透镜式色灯信号机。
  • 闭塞、联锁:建成通车时使用路牌、路签办理区间闭塞,道岔无联锁装置。1952年,各站安装了机械联锁箱,1959年改为电锁器。1969年后,安装8003型探照式电锁器和8074型透镜式色灯电锁器。闭塞机先后改为D66型和64D型继电半自动闭塞设备,1987年全线启用继电半自动闭塞设备。
  • 电力:自建成至1963年,生产、生活均使用煤油灯照明,1964年以后陆续接通地方电源,供生产、生活使用。
  • 给水:建成初期,在水家湖和武店站设有给水所,各建水塔1座,供机车上水。1967年,因更换大型蒸汽机车牵引,武店站给水所停止供机车上水。

與其它鐵路的連接

水蚌铁路周边地区是华东地区主要的煤矿石等重要资源产地,因此沿线多个车站均建有通往相关厂区的铁路专用线。[來源請求]

参见

參考資料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