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手禮:修订间差异
外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
无编辑摘要 |
||
第3行: | 第3行: | ||
'''叉手禮''',又稱'''交手禮'''<ref name=作揖>{{Cite web |url=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61840|title=作揖、拱手、叉手、万福等中华传统礼仪介绍 |accessdate=2019-02-1 |author= |date=2015-08-15 |work= |publisher=360個人圖書館|language=zh-hans}}</ref>,是[[中國]]傳統的一種[[敬禮]]方式,是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种表示尊敬的礼,男女老幼都可行使<ref name=唐朝>{{Cite web |url=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61840|title=鞠躬握手落俗套,壁画教你唐朝叉手礼 |accessdate=2019-02-1 |author=徐婵菲 |date=2014-08-15 |work= |publisher=澎湃新闻網|language=zh-hans}}</ref>。叉手禮演變自[[西域]][[波斯]]的[[單手附胸禮]],多在站立时使用,除用作見面禮,回话时也常會使用。 |
'''叉手禮''',又稱'''交手禮'''<ref name=作揖>{{Cite web |url=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61840|title=作揖、拱手、叉手、万福等中华传统礼仪介绍 |accessdate=2019-02-1 |author= |date=2015-08-15 |work= |publisher=360個人圖書館|language=zh-hans}}</ref>,是[[中國]]傳統的一種[[敬禮]]方式,是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种表示尊敬的礼,男女老幼都可行使<ref name=唐朝>{{Cite web |url=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61840|title=鞠躬握手落俗套,壁画教你唐朝叉手礼 |accessdate=2019-02-1 |author=徐婵菲 |date=2014-08-15 |work= |publisher=澎湃新闻網|language=zh-hans}}</ref>。叉手禮演變自[[西域]][[波斯]]的[[單手附胸禮]],多在站立时使用,除用作見面禮,回话时也常會使用。 |
||
叉手禮始見於[[西晉]]{{r|作揖}},流行於[[唐代|唐]]、[[宋代|宋]]、[[遼朝|遼]][[金朝|金]][[元代|元]]諸朝{{r|唐朝}}。根據《[[佛學大辭典]]》,叉手禮即[[拱手]]<ref name="wikisource">見《[[:s:佛學大辭典|佛學大辭典]]》[[:s:佛學大辭典/叉手|叉手]]條。</ref>,但又說「竺土之法,叉手之禮,合掌交叉中指者,單曰叉手,亦曰合掌叉手」{{r|wikisource}}。不同時期的叉手禮略有變化{{r|唐朝}}。 |
叉手禮始見於[[西晉]]{{r|作揖}},流行於[[唐代|唐]]、[[宋代|宋]]、[[遼朝|遼]]、[[金朝|金]]、[[元代|元]]諸朝{{r|唐朝}}。根據《[[佛學大辭典]]》,叉手禮即[[拱手]]<ref name="wikisource">見《[[:s:佛學大辭典|佛學大辭典]]》[[:s:佛學大辭典/叉手|叉手]]條。</ref>,但又說「竺土之法,叉手之禮,合掌交叉中指者,單曰叉手,亦曰合掌叉手」{{r|wikisource}}。不同時期的叉手禮略有變化{{r|唐朝}}。 |
||
==歷史== |
==歷史== |
||
叉手禮是從波斯的單手附胸禮轉變而成,因[[漢族|漢人]]以雙手為敬,就變成雙手相交的叉手禮。一般認為叉手禮唐代才於社會上流行,[[柳宗元]]有詩云:「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反映叉手禮是當時常見的[[見面禮]]{{r|作揖}}。[[安阳]]唐代[[赵逸公墓]]中壁画上绘一名侍女行叉手禮,當時的叉手禮是是两手交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右手[[拇指]]上翘(女性則左右相反){{r|唐朝}}。 |
叉手禮是從波斯的單手附胸禮轉變而成,因[[漢族|漢人]]以雙手為敬,就變成雙手相交的叉手禮。一般認為叉手禮唐代才於社會上流行,[[柳宗元]]有詩云:「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反映叉手禮是當時常見的[[見面禮]]{{r|作揖}}。[[安阳]]唐代[[赵逸公墓]]中壁画上绘一名侍女行叉手禮,當時的叉手禮是是两手交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右手[[拇指]]上翘(女性則左右相反){{r|唐朝}}。 |
2019年2月1日 (五) 19:16的版本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2月1日) |
叉手禮,又稱交手禮[1],是中國傳統的一種敬禮方式,是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种表示尊敬的礼,男女老幼都可行使[2]。叉手禮演變自西域波斯的單手附胸禮,多在站立时使用,除用作見面禮,回话时也常會使用。
叉手禮始見於西晉[1],流行於唐、宋、遼、金、元諸朝[2]。根據《佛學大辭典》,叉手禮即拱手[3],但又說「竺土之法,叉手之禮,合掌交叉中指者,單曰叉手,亦曰合掌叉手」[3]。不同時期的叉手禮略有變化[2]。
歷史
叉手禮是從波斯的單手附胸禮轉變而成,因漢人以雙手為敬,就變成雙手相交的叉手禮。一般認為叉手禮唐代才於社會上流行,柳宗元有詩云:「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反映叉手禮是當時常見的見面禮[1]。安阳唐代赵逸公墓中壁画上绘一名侍女行叉手禮,當時的叉手禮是是两手交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右手拇指上翘(女性則左右相反)[2]。
五代時叉手禮略有變化,與唐式叉手禮不同之處在於右手、左手的拇指都上翘。《韩熙载夜宴图》中有几位行叉手禮示敬的男子就是這種形式,宋墓壁画上也見到的同样的行禮方式[2]。
到了南宋,叉手礼的姿势再有细微的变化。據南宋人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的描述,當時是两手交握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拇指,左手拇指向上,小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伸直。如以右手掩胸,收禮時不可以太接近胸部,要有二至三寸距離[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