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岱西山战斗:修订间差异
外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Zhou Yingliu(留言 | 贡献) 小 →伤亡 |
无编辑摘要 |
||
第4行: | 第4行: | ||
== 背景 == |
== 背景 == |
||
高阳岱北山,又称194高地<ref>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
高阳岱北山,又称194高地<ref>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抗美援朝战争史 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出版社,2000, ISBN 0-7864-1980-6</ref>、Outpost Kelly<ref>Hermes, Walter G. Truce Tent and Fighting Front. Washington, DC: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United States Army. 1992</ref>,1952年7月下旬由美3师65团一部进占。随后志愿军39军与其争夺五天后主动撤离<ref>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抗美援朝战争史 第二卷,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出版社,2000, ISBN 0-7864-1980-6</ref>。9月17日时,驻守此山的是美65团C连。 |
||
== 经过 == |
== 经过 == |
||
从9月16日至18日,志愿军炮兵对高阳岱西山阵地进行破坏性射击。18日20时5分,志愿军348团以5个排的兵力,在35门火炮支援下分四路强袭高地,20分钟后志愿军即攻占阵地,随后在高地上布置了一个连,并以8个炮兵连支援战斗<ref>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
从9月16日至18日,志愿军炮兵对高阳岱西山阵地进行破坏性射击。18日20时5分,志愿军348团以5个排的兵力,在35门火炮支援下分四路强袭高地,20分钟后志愿军即攻占阵地,随后在高地上布置了一个连,并以8个炮兵连支援战斗<ref>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抗美援朝战争史 第二卷,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出版社,2000, ISBN 0-7864-1980-6</ref>。 |
||
9月20日清晨,美65团2营长Betances上校命E连的两个排对高地进行反击。其中的一个排一度在连长Albert C. Davies率领下冲上山顶。这次反击以失败告终。 |
9月20日清晨,美65团2营长Betances上校命E连的两个排对高地进行反击。其中的一个排一度在连长Albert C. Davies率领下冲上山顶。这次反击以失败告终。 |
||
第18行: | 第18行: | ||
=== 伤亡 === |
=== 伤亡 === |
||
志愿军伤亡53人,估计杀伤美军600人<ref>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
志愿军伤亡53人,估计杀伤美军600人<ref>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抗美援朝战争史 第二卷,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出版社,2000, ISBN 0-7864-1980-6</ref>。美军实际战损350人<ref>Hermes, Walter G. Truce Tent and Fighting Front. Washington, DC: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United States Army. 1992</ref>。 |
||
=== 美军的反思 === |
=== 美军的反思 === |
2019年2月26日 (二) 10:00的版本
高阳岱西山战斗(英語:Battle for Outpost Kelly)是朝鲜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的一次战斗。
高阳岱西山战斗 | |||||||||
---|---|---|---|---|---|---|---|---|---|
朝鲜战争的一部分 | |||||||||
| |||||||||
参战单位 | |||||||||
中国人民志愿军116师348团 | 美军第65团 | ||||||||
伤亡与损失 | |||||||||
53 | 350 |
背景
高阳岱北山,又称194高地[1]、Outpost Kelly[2],1952年7月下旬由美3师65团一部进占。随后志愿军39军与其争夺五天后主动撤离[3]。9月17日时,驻守此山的是美65团C连。
经过
从9月16日至18日,志愿军炮兵对高阳岱西山阵地进行破坏性射击。18日20时5分,志愿军348团以5个排的兵力,在35门火炮支援下分四路强袭高地,20分钟后志愿军即攻占阵地,随后在高地上布置了一个连,并以8个炮兵连支援战斗[4]。
9月20日清晨,美65团2营长Betances上校命E连的两个排对高地进行反击。其中的一个排一度在连长Albert C. Davies率领下冲上山顶。这次反击以失败告终。
9月20日夜,美65团1营以A,C连发起反击,B连作为支援。B连在支援途中遭遇志愿军炮火毁灭性袭击,仅存26人。这次反击持续至次日夜,在高地上A,B,C连合计伤亡70余人,最终被击退。随后65团1营被3营换下。
美军以第3营于9月24日凌晨发起了最后一次反击。这个营派出了K连和L连出战,至8时又派上I连,共伤亡140人,于当晚结束战斗[5]。
后续
伤亡
志愿军伤亡53人,估计杀伤美军600人[6]。美军实际战损350人[7]。
美军的反思
美65团团长Cordero上校把部队表现不佳的原因归为轮换制度。从1952年1月至9月,全团轮换8700人,包括1700名军官[8]。
引用
-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抗美援朝战争史 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出版社,2000, ISBN 0-7864-1980-6
- ^ Hermes, Walter G. Truce Tent and Fighting Front. Washington, DC: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United States Army. 1992
-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抗美援朝战争史 第二卷,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出版社,2000, ISBN 0-7864-1980-6
-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抗美援朝战争史 第二卷,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出版社,2000, ISBN 0-7864-1980-6
- ^ Hermes, Walter G. Truce Tent and Fighting Front. Washington, DC: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United States Army. 1992
-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抗美援朝战争史 第二卷,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出版社,2000, ISBN 0-7864-1980-6
- ^ Hermes, Walter G. Truce Tent and Fighting Front. Washington, DC: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United States Army. 1992
- ^ Hermes, Walter G. Truce Tent and Fighting Front. Washington, DC: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United States Army.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