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修订间差异
第51行: | 第51行: | ||
笛子采用的竹子在阴干以后基本上要经过裁料、上漆、钻孔、校音、缠线、刻字等工序。 |
笛子采用的竹子在阴干以后基本上要经过裁料、上漆、钻孔、校音、缠线、刻字等工序。 |
||
笛子这个乐器的一大特色就是在笛身上往往刻有唐诗以及制作者的名称。比较著名的笛子制作师有:[[邹叙生]]、[[王益亮]]、 [[林谷珍]]([[台灣]])、[[董雪华]]、[[应明章]]等。 |
笛子这个乐器的一大特色就是在笛身上往往刻有唐诗以及制作者的名称。比较著名的笛子制作师有:[[邹叙生]]、[[王益亮]]、 [[林谷珍]]([[台灣]])、[[董雪华]]、[[应明章]]等。 |
||
== 笛子歷史、演奏及製作的論文 == |
|||
* [[隆中隱]]1998 竹笛初級基本功精要 |
|||
* [[隆中隱]]2003 竹笛中級基本功精要 |
|||
== 参考资料 == |
== 参考资料 == |
2007年11月2日 (五) 05:02的版本
笛子,在中文里面主要指竹笛,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樂器之一。笛子也经常在西洋交响乐团或者现代音乐中运用,作为中国音乐的代表。 詳情請參照:中国民族乐器
笛子的種類
傳統有笛膜的笛子,一般可因其長度及音域分成小笛、梆笛、曲笛、大笛,此外尚有不貼笛膜的新笛(十一孔笛),以及最小、音最高的口笛等。
梆笛(短膜笛)主要流傳於北方,用於戲曲梆子腔音樂的伴奏及北方民間器樂合奏,相比於曲笛,其管身略短,管徑略小;音調高亢明亮,節奏活潑跳動,演奏上以用舌的技巧為特長。通常大約是E 至 G調。
小梆笛(小笛)比梆笛更短更高音。通常大約是F 至 A調。
曲笛(長膜笛)主要流傳於南方,用於崑曲伴奏及南方民間器樂合奏(如江南絲竹)。音調渾厚圓潤,柔美流暢,演奏上以用氣的技巧為特長。通常大約是Bb 至 D調。
大笛亦稱為低音笛,有笛膜,但比曲笛長和低音。(筒音為Bb至D)。
新笛(橫簫,十一孔笛)是沒有膜孔的笛,用竹或木制成,音色近似西洋長笛,在樂隊中起著協調的作用。
笛子的历史
笛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九千年前的骨笛,在贾湖文化遗址出土的七孔骨笛是世界上最早的管乐器[1]。最初笛子的名称叫涤;到唐代出现了尺八以其长度一尺八寸得名,后来传到日本,成为日本古典音乐的代表乐器之一。尺八也是流传于闽南的南音音乐主要乐器。
竹笛由來相傳有二:
- 《史記》內有「黃帝令伶倫伐嶰谷之竹作管」。但中國古代記載有笛簫混淆現象,所以史記所記載的,不一定是笛。
- 相传漢朝時從西域傳入。
一开始,笛子的按孔是均匀排列的。后来为了能够较为准确的半音,而将右边二孔的距离增大,左边二孔和中间二孔的距离减小。为了能够和乐队向协调,避免因气温变化而引起的音高变化,出现了可以调节管长的笛子(类似于西洋的木管乐器的调音方式),最多可调节1/4个音高。但由于改变音高的同时会改变音色,大多数独奏家不使用这种笛子。
笛子一开始是没有膜的。为了使音色明亮,后来用笛竹的薄膜粘贴在孔上。由于这种笛膜容易破碎,有人也使用肠衣膜。这种笛膜虽然耐用,但音色不如前者清脆。结合两者长处的新笛膜,采自于芦苇,为现在广大的演奏家所使用。
到了近代,为了适应新的演奏需要,笛子的音域越来越宽广。从六孔笛,发展出了七孔、八孔至十孔笛。按孔方式也趋同于木管乐器的演奏技法。另外,新类型的笛子不断涌现:由于管长的增长,出现了弯管笛;“拉笛”,可以模仿弦乐器的音色;还出现了“口笛”,擅长模仿鸟类的叫声。
笛子的技法
近代笛子分南北二派:北派多用吐音、花舌、滑音、剁音等技巧,南派則常用顫音、打音、疊音、振音等技巧。
此外,经过几十年来大量演奏家的不断实践,创造出了诸如循环换气、循环吐气、揉音法、包吹法、吼音、打孔音、飞指、大七度揉音、口哨音等一系列特殊的技法。
笛子演奏家
近代著名的笛子演奏家有:冯子存、刘管乐、陆春龄、趙松庭、王铁锤、简广易、俞遜發、蔣國基、缪宜民 (美国)、杜如松、張維良、張向華、詹永明、陳濤、陳中申等。
笛子的制作
笛子采用的竹子在阴干以后基本上要经过裁料、上漆、钻孔、校音、缠线、刻字等工序。 笛子这个乐器的一大特色就是在笛身上往往刻有唐诗以及制作者的名称。比较著名的笛子制作师有:邹叙生、王益亮、 林谷珍(台灣)、董雪华、应明章等。
笛子歷史、演奏及製作的論文
参考资料
- ^ 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文化遗址. 2006-08-28 [2007-01-16].